复星医药的一组文章2010.03.18_十年磨一剑388_新浪博客

 

世卫加码防疟疾 青蒿素行情看涨

2010年03月18日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3月中旬,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与约克大学签署的一纸合作协议,让青蒿素市场低迷数年后,再次冒出美好前景的萌芽:双方致力于研发的新型青蒿草已于今年1月顺利试播种,为公司重要产品抗疟xx提供更高含量的青蒿素原料。

这预示着未来两年里,中国青蒿素面临着国际市场总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以上的份额。生长周期只有120天的青蒿草,似乎是2010年再次打开这个市场的金钥匙。

鲜草收购价飙升十倍

“WHO对抗疟疾xx采购量加大,可能青蒿草种植出现新的旺季,”深圳某证券公司医药研究员卢南(化名)昨日告诉记者“这似乎不是好的苗头,三年前的悲剧事实上也是基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公益性变动以及诺华等公司减少药品生产的商业计划。”

2006年,全国100万亩青蒿草有5000吨无人收购,300吨青蒿素年产量,比市场需求多了一倍。青蒿素价格从2005年的每吨4300元人民币跌至3000元以下,2007年每吨青蒿草价格已经跌至1600元。

但2010年药品订单的扩大,与当前青蒿草的短缺确实存在矛盾。据了解,2009年全国青蒿草种植面积仅5万亩左右,黄花蒿种植总面积锐减90%。随着国际市场缺口变大,许多原料药生产企业转而收购野生青蒿草。尽管如此,由于种植不足等因素,去年中国青蒿素及衍生品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下滑,同比下降15%。

2009年青蒿素出口渠道只有诺华和印度两个。诺华去年在我国订单青蒿素的采购价格为300美元/公斤,而印度是随需采购,随行就市,后期的采购价格可能高于诺华。

截至2009年底,重庆青蒿素原料药售价已恢复到2005年每公斤2500元的水平,而鲜草收购价也迅速从两年前每公斤0.6元提升至每公斤6元。

受制下游公益需求和企业订单

中国成为国际青蒿素药品市场原料供应国地位由来已久,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公司两大公司,他们是联合国指定的青蒿素制剂供应商。中国虽有几十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但基本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

作为产品链的{zd1}端,中国青蒿素行业鲜有话语权:诺华和赛诺菲拿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订单后,到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下游产品,加工成复方制剂后供应市场。一旦WHO因经费紧张等原因减少青蒿素制剂采购量,这两家企业就会减少或停止在华采购青蒿素下游产品。

作为国内青蒿素生产收购的老大,诺华年采购量已占到整个中国青蒿素市场的七八成之多。据估计,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药的消耗量在120-140吨,其中中国产青蒿素约在110吨左右,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和乌干达等国的青蒿素产量合计在20-30吨。“诺华公司如果按照消耗原料50-60吨计,它即可对中国市场产生生杀予夺的效应。”分析师如此评析。

青蒿会否再次疯长?

据WHO的{zx1}信息,全球疟疾病患者估计目前有3亿—5亿人。联合国透露,今明两年国际青蒿素市场总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以上。美国克林顿基金、环球基金等众多国际慈善基金都加入了采购大军,迎合联合国“遏制疟疾行动”,这对世界青蒿素原料药主产国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随着使用青蒿素国家逐步的增加,WHO表示每年全球用于疟疾防治经费达15亿美元。再加上单细胞杀手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等传统xx产生抗药性,中国抗疟药蕴含巨大商机。

而国际市场“胃口”的增大,意味着2009年的数万亩种植远远不足。据了解,上海复星、广药集团和湖北恩华生物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产;广药集团拟将青蒿素原料药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80吨。新南方青蒿药业基地已被列为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重点项目之一。

证券分析师卢南说,青蒿素类产品公益性和低价提供的本质,决定了中国青蒿素原料依然受制于国际基金的投入和订单数额。据了解,青蒿素主要联合用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AS+AQ)降价幅度达30%以上,诺华4种规格的复方蒿甲醚平均价格低至83美分。全球公立市场低价采购趋势已经明朗。而在原料供应上,印度和越南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如果不想仅仅作为原材料供应商,{wy}的办法是创新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取得WHO的“通行证”。

WHO顾问富恒博士认为,中国青蒿素企业{zd0}的问题在于急功近利。有业内人士担心,青蒿会再次无序地疯长。

 

规范药品流通当务之急 医xx流迎来产业拐点

2010-03-18 中国商报

生意社3月18日讯 新医改的各项配套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并实质性影响到现有的药品批发、零售格局,而基本xx厂家和各区域的现代医xx流企业将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
 
  日前,商务部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上半年要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为我国医xx流产业带来了难得的产业发展契机。
 
  规范药品流通当务之急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共1.3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36万多家,从业人员数百万人,销售总额由1999年的135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699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但是,行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企业多、小、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长期缺乏主管部门,医药流通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客观上加剧了国内药品价格的长期虚高。
 
  为了改变国内散乱小的药品批发企业现状,同时也为了避免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地方保护可能性,2009年底,商务部联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首次明确职责分工,商务主管部门将负责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政策,配合实施国家基本xx制度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负责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准入管理,制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等,并鼓励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引导和鼓励药品经营企业兼并重组。
 
  今年1月15日,商务部在京首次召开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提出中国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
 
  近日,商务部又发出《关于做好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重大意义。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是在深化医改的新形势下,国务院赋予商务主管部门一项新的职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务必提高对深化医改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确保百姓吃上放心药、方便药,保障药品流通行业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通知指出,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尽快与当地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物价、社会保障、工业信息化等有关部门建立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行业管理的工作合力。要积极配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按照国家基本xx制度实施要求,认真落实零售药店配备和销售基本xx的规定,确保基本xx供应;配合相关部门健全招标采购和配送制度,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
 
  根据通知精神,商务部今年上半年将制定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划审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充分发挥现有流通网络资源的作用,完善药品流通体系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能力;根据行业现状和发展情况,提出修改完善药品流通管理法规的建议,逐步探索和实行药品流通企业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加快制定行业经营、服务等标准体系;制定《医xx流服务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和《医xx流企业分级评估指标》等行业标准,逐步做到行业的规范服务、规范经营。
 
  通知进一步明确,在加强行业指导的同时,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要按照扶优扶强,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积极稳妥推进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现代物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指导有规模、有实力的药品零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实行标准化统一配送,提高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医xx流迎来产业拐点
 
   “新医改的各项配套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并实质性影响到现有的药品批发、零售格局,而基本xx厂家和各区域的现代医xx流企业将形成更紧密的共生关系。可以断言,2010年,中国的现代医xx流产业将由过去的小打小闹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拐点。”
 
  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院长牟惟仲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药品的冷链物流工作比食品的冷链物流工作更紧迫。因为不合格的药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安全,而冷链物流是保证药品在流通过程中质量合格的重要手段。医药流通企业和制药企业的流通部门,作为药品流通的具体执行者,是推动医药流通规范化的主要力量,也应该是药品流通行业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
 
  据悉,在2009年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的{dy}批和第二批国家标准修订计划中,有4项医药冷链物流标准,分别为浙江英特药业负责的《药品冷链物流技术管理规范》、九州通医药集团负责的《医xx流服务规范》和北京松冷冷链物流公司负责的《医药生物冷藏箱通用规范》、《医药生物冷链物流运作规范》。为了快速推进标准的制定工作,医xx流国家标准工作组日前成立,聘请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为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医xx流顾问。王锦霞向记者表示,因为各地在基本xx配送中,将现代医xx流的诸多因素纳入了评分细则。
 
  医药商业企业跑马圈地
 
  目前,我国医xx流业还没有在全国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企业,也没有物流网络特别发达的医xx流企业,尤其是大多数民营医xx流企业,还处于区域强势、正努力向全国性企业奋进的过程中。值此难得的产业契机,我国医xx流企业的兴起必将是大势所趋。
 
  记者获悉,近日,国内{zd0}的医药商业企业中国医药集团东北区医xx流配送中心项目正式在沈阳启动,建成后储存量可达到42万件以上,将成为全国规模{zd0}的现代化医xx流中心。中国医药集团东北区医xx流配送中心一期项目预计投资6.3亿元,规划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的物流配送中心具备各类药品的储存和配送条件,年可实现贸易额200亿元。
 
  国内另一巨头上海医药集团同样也加快了跑马圈地的速度,以上海为大本营,将触角延伸至长三角地区。2009年12月8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出资765万元与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苏州上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医药持有51%股权。
 
  目前全国排名第三的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集团,也于2009年12月18日宣布斥资3亿元在上海青浦投建亚洲{zd0}药品物流基地,预计将于2011年完工,建成后可支持年销售额100亿元,每小时可处理订单条目1万条,日吞吐量8万箱,堪称“亚洲{zd0}、国内{zxj}的现代医xx流中心”。
 
  另据了解,备受各方关注的华南{zd0}医药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广州国际医药港预计近期将动工奠基。广东省属国企龙头之一的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广州国际医药港总投资额41.65亿元,计划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预计建成后整体产业经济规模达1000亿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配送渠道的垄断地位将增强流通领域在产销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医药商业的盈利水平存在改善空间。随着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流通企业的费用率下降,盈利能力随着规模递增将会逐步呈现。流通企业在强化对渠道的控制后,在物流中心和信息设施支撑下,还可以根据终端市场的反馈,成为信息终端以及信息加工商,由此带来服务增值。“统一配送”政策会否在医药流通行业中催生出类似苏宁、国美模式的企业,还有待后续观察。(记者 李远方)

 

国药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来源:中国医药报 2010-3-17 14:35:08
 
  3月11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与成都市政府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西部药材战略基地。

国药集团是中国{zd0}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此次合作,国药集团将支持其在四川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成都本地医药生产企业的并购重组,充分发挥其行业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成都医药产业的国际合作。国药集团表示,未来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将优先考虑落户成都。

国药集团还将以成都为基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积极实施科研和产业新项目,力争把成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成为示范性的中药材出口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国药集团还将在成都投资建设国药集团西南医xx流中心,发挥国药集团在销售物流领域的优势,开展包括第三方物流等在内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成都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对展览业务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共同打造医药会展的成都品牌。

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国药集团将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完善在西南地区的产业战略布局,推进与成都市在医药产业化项目、中医药现代化、医药流通体系建设、会展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合作,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成都市政府将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国药集团加快推进战略合作,共同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药材战略基地。

据了解,本月2日,国药集团还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前国药集团已经与上海市政府、河南省政府签订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复星沉默应对入股申通快递传闻

2010年03月17日 18:54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邮政法》出台影响行业发展,“涨价潮”后快递业可能加速整合
  【财新网】(记者 马静婴 实习记者 施珏华 17日发自上海)近日,有消息称复星集团正在洽购申通快递部分股权。财新网记者今日致电申通快递,其企划部总监对收购事宜表态“不知道”。而在复星方面,董事长郭广昌告诉记者,目前没有可以对外宣布的内容。复星投资部的一位负责人称,复星“正在谈的投资项目有一、两百个”,申通的项目至少还没有进入决策层面。

据了解,按照复星集团的投资流程,项目须先经各个投资团队内部论证,再到集团投资管理委员会作{zh1}表决,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才会亲自参与。所以,“郭广昌正与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谈判”的说法并不确切。

事实上,创建于1993年的申通快递作为国内民营快递业的龙头之一,早有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想法。早在2005年,国际快递业巨头DHL在中国的合资方中外运就曾有意收购申通快递51%的股权,但{zh1}由于中外运总裁张斌的突然去职而不了了之。

2007年,取代其前身“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的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目前其年营业额已超过40亿元,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zd0}的民营快递企业。

据一位行业分析人士介绍,近年来兴起的网络购物市场为快递业提供了充足的业务来源。与国内{zd0}C2C交易平台——淘宝网合作密切的圆通、申通等快递企业,其六成以上的业务量均来自网购交易。

但是,2009年出台的《邮政法》对快递业务实行了经营许可制度,设置50万元至200万元的注册资本准入门槛。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的规定》甚至可能将占有目前快递业务量四至六成的同城50克以下、异地100克以下小件业务直接划归邮政专营。

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引起了快递业的“地震”。2009年冬天,多家快递企业掀起“涨价潮”,申通快递甚至一度暂停与淘宝网的合作。2010年初,国内民营快递企业DDS(深圳东道物流公司)倒闭。行业并购成为未来快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述人士介绍,目前快递业的并购趋势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横向并购是指快递企业间的相互整合,即大型民营快递企业收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以及外资快递企业收购民营快递企业。当年DHL洽购申通快递即属此类。而纵向并购主要指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未来将以快递企业整合交通运输企业为主。其中国内快递企业可能选择航空运输企业,外资快递企业则将选择公路运输企业。2010年初,由顺丰速运参股成立的顺风航空完成首航,标志着民营快递企业正式进军航空快递市场。

“复星入股申通快递,肯定不会是无中生有。但复星是作为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入股,申通快递将如何借此机会加速其市场扩张,值得期待。”上述人士表示。■

 

首次掷资药用辅料产业 复星医药参股安徽山河药辅

来源:复星医药 2010.03

日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旗下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安徽山河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河药辅)持有20%股权,成为山河药辅第二大股东,这是复星医药首次向药用辅料产业抛出橄榄枝。

成立于2001年的山河药辅是国内较大的药用辅料专业化生产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前列地位,目前能够生产制造至少18种药用辅料,使用客户达到1000多家。“复星医药专注于医药健康产业领域的投资与发展,并十分看好药用辅料产业的前景,通过投资药用辅料这个子行业,不仅可以完善我们的医药产业链,而且有助于加强我们医药成员企业的产品质量管控。通过此次投资可以逐步拓展复星医药产业规模,提升行业竞争力。”复星医药总裁陈启宇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药用辅料是制药行业中一个全新子行业,也是在制药用途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药用辅料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产业聚集,与国际药用辅料企业相比,我国至少相差大约三十年的差距,用于xx技术产品的药用辅料产品基本垄断在欧美医药企业手里。我国药用辅料企业大部分起步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才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技术水平及规模都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现全国生产药用辅料的企业约有300 余家,但其中专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仅有几十家,且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规模徘徊在5000 万左右,生产规模普遍不大,同时大多数企业长年仅生产一种像淀粉、糊精等低端产品。同时我国药用辅料企业也和我国制药企业一样都存在着“小、散、乱”的局面,还存在着没有实施国家“GMP”认证管理的尴尬状况。目前国内药用辅料产业集中度较低,约有50 家比较有规模和比较规范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另一方面我国药用辅料普遍缺乏技术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山河药辅公司综合指标近年来稳居行业前三强。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配套的药用辅料市场前景将十份广阔,专家预测今后我国的辅料行业的发展将不低于8%。医药市场刚性的需求和政府投入的增加,保证山河药辅产值近年来以平均每年在20%-30%的高速增长。

山河药辅公司董事长尹正龙表示,复星医药拥有强大的市场网络体系,拥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雄厚的资金优势及资本市场经验。通过与复星医药的全面合作,能借力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山河药辅在质量管控、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以及实现企业国际化等方面达到一个新台阶。

据悉,复星医药此次掷资主要用于山河药辅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解决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实施企业产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筹建新的生产基地,尽快使企业成为国内药辅行业的xxx。


高峰论坛:关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价值

2010-03-16 12:01:10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网易科技讯 3月16日消息,2010第三届易观移动互联网年会今日在上海召开,论坛嘉宾参加了题为“关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投资价值”的高峰论坛。
以下为论坛实录:
冯阳松:我上午听了大家的演讲,收获很大,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园区对移动互联网的相应关怀和指导也听了盛大文学梁总的演讲以及我的同事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关联性,也是投资问题。,今天我们的话题讲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我想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进一步探讨如果把移动互联网作为产业去看,借用波特的钻石理论,如果产业要发展,四个方面其中一个大方面生产要素,首先是资本的力量,当然也包括人力的资源,同时知识经济也是重要的资源,也包括研发和智囊,研究和咨询公司,钻石里面也强调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按,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我想今天的研讨希望能够争取搞一个比较流行的政产学研知。
我介绍一下今天邀请到来的嘉宾,成都高新区天覆软件园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卫克。来自于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的田立新,来自于我们复星集团投资总监的吴斌先生,还有来自易观投资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李璟。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嘉宾上场。
吴斌:复兴是综合类的民营集团,发展到今天有18年的历史,从集团层面上来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类的投资公司,具体产业分散在各个子公司,复星医药,复星地产等各个地方,我们集团大概有300多人10多个团队都在做投资,这10多个团队非常专业化,我所在的团队就是整个TMT领域的一个投资团队,我们也非常关注移动互联网,复星在过去的TMT领域也投了7、8家企业,比如说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企业家杂志,分众传媒我们去年投资的,视频网站激动网02年投资,科大迅飞语言识别软件企业,我们也有史玉柱的1.5股份。我们整个TMT领域很有投资的冲动,分众传媒也是我们去年投资{zd0}的一次投资3亿多美金,我们希望今后在整个TMT领域有更多的投资。今天来的目的跟田总一样,我们也很希望投资,我们复星集团的投资理念比较偏厚,我们复星更偏重于成熟型的企业,如果哪家移动互联网企业挣钱的,盈利的,马上2、3年要上市的,我们非常愿意介入,谢谢!
吴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我个人感觉从02年短信开始到现在已经3G了,上市公司有几个靠短信上市,靠彩信上市,最近表现都不好,而且盛大刚才有十几收购了,真正自己能够独立发展,感觉起来现在好像处在比较低潮期,我们从08年年底金融危机开始,对整个中国境外上市公司进行一次梳理,感觉到互联网企业还是有它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腾讯,抓住了几亿的用户,比如百度通过所有人都要用百度每天都要用的服务,用短信看什么东西,我觉得短信{zd0}的应用是天气预报,其他的好像都可又可无,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现在的确在整个这个领域上逐渐被传统门户逐渐强占地盘,比如说我们看到新浪腾讯在客户端上都做了非常好的客户服务,原来我的师弟,赵向东(音)做了专项服务,总是离上市查一口总是离盈利差一口气,移动互联网更有价值,能够长期发展它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抓住用户,然后满足用户需求,这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未来企业可以往更低方向发展。
吴斌:复星涉及到各个领域,比如说我们复星医药负责各个投资方面,医药肯定跟各个开发区沟通,我们TMT行业我相信大多数优秀企业的现状都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包括杭州、武汉一些大城市,可能在一些西部地区会少一点,当然程度也是其中之一,因为成都也是好企业,相对我们这个管道更多的是通过业届的推荐,我们也会寻找一些细分领域的企业做沟通,所以通过各种管道跟企业沟通会比较多一些。

确实实投资性质和目标不一样,所以渠道也不一样。刚才田总已经给了一些建议,这边还是想请大家给我们提一提,怎么样得到资金的青睐,怎么样得到更好的政策支持,企业应该怎么做?这次我们从吴总开始!

吴斌:我觉得很简单,通过一个方式找到我们,或者找到你所目标的企业,最关键的要说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你不管盈利不盈利,现在不盈利当然后来肯定也会还要盈利,你要告诉投资人核心竞争力在哪,你也要告诉投资人5年10年的方向,希望企业比较长期的发展,我们希望这个企业告诉我们5年10年后它在哪,所以只要你告诉我核心盈利能够在哪,你如何去获取利润的一个合法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把这些说清楚,企业和投资人肯定会动心的。

 

生产流通双引擎同发力 国药欲做医药领域沃尔玛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13日

中国医药领域航母国药集团的引擎,突然在今年年初加速了。

3月11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成都市政府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国药将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完善其在西南地区的产业布局。国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这次签约,标志着国药参与西南的战略,在更高层面上进入了实质阶段。”

宋志平的乐观是有道理的。西南市场一直是国药觊觎的,尽管在整合中生集团之后,国药凭借中生成都所,在四川的实力大增,但国药的核心业务医药流通业却一直无法深入西南腹地。

这一次,国药堂堂正正地踏进了西南。国药与成都市政府签定的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医药工业的合资合作、中药种植基地的引入、西南医xx流中心的建设和会展业的开发。基本涵盖了现在国药的所有业务领域。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谈话间半开玩笑说:“国药计划今年销售是800亿,明年1000亿,我想成都在里面会有一个大的比重吧?”宋志平也极其爽快:“葛市长说国药在成都做到100亿,那我们就以此为目标!”

2009年,国药集团总收入650亿元。扩容后的西南市场,将成为国药棋局上一枚重要的棋子。

密集开拓

在成都的布局中,国药最看重的是医xx流和生物制药。

宋志平对记者表示:“国药作为全国医药流通体系的主渠道,这一次在新医改中要充当主力军。我们将在成都加大医药分销配送网络建设,还有连锁药店的开发,并包括医药电子商务。”

四川甚至是云贵市场一直以来被本地企业所控制,重庆医药、科伦药业等盘踞西南多年,根基牢固。去年曾有传言称国药有意收购重庆医药,强行进入西南,但{zh1}不了了之,这也从侧面证明这一市场如铁板一块。

这次和成都的合作被国药给予厚望,因为国药显然不惧怕固有实力的干扰。国药集团副总经理封多佳表示:“国药到的每一个地方,尤其是物流领域,几乎都由当地企业控制。但国药在竞争中能拼杀出来,因为它从发展之初就是xx市场化的。”

而生物制药领域,国药借去年收购中生集团后,拥有了成都蓉生这个国内{zd0}的血液制品基地、疫苗生产基地。封多佳表示:“从集团的布局上看,成都不仅要成为国药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基地,还要承担对外窗口的角色,今后国药生物制药的出口主要就靠成都蓉生。”

事实上不止成都,这两周以来,借着各地一把手在京参加两会之际,国药集团密集会见了四个地区的高层,磋商战略合作。

3月2日下午,国药与甘肃省签署合作协议;3月3日,国药总经理佘鲁林与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商讨合作事宜;3月9日,国药又与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进行了会谈。

封多佳告诉记者:“还有很多其他的合作谈判也一直在进行,只是现在还没有xx释放出信息来。”

四次密集的会谈背后,国药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以甘肃和成都的战略合作协议来看,首先,国药要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医药流通体系铺设到这些之前薄弱的地区,其次,将加大对当地医药工业并购重组力度。

通吃流通

航母的启动不会xx而已,国药想象的空间更远。封多佳介绍:“国药的战略主要就是想一网打尽。现在的市场上,谁的网络大,谁就占据优势。”

国药集团的流通网络脱胎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医药局通过中国医药公司下设6个一级批发站,即北京站、上海站、广州站、天津站、沈阳站、大连站,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设立二级批发站,市地县设立三级批发站。药品通过三级渠道调拨分销,{zh1}进入全国零售终端。

三级网络的格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瓦解,各省市的二级批发站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区域性流通龙头。现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上海医药、广州药业、南京医药等都脱胎于那时,现在这些企业在医药流通领域和国药这个过去的“老领导”分庭抗衡。

2009年,国药接受洗礼。新任董事长宋志平上任,核心板块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充足的现金流和开拓的理念将国药带上了扩张的快车道。

2009年4月,国药远交近攻,吃下了西部覆盖疆域最广的新疆医药,就此开始了扩张的步伐。“流通领域,除了西藏和青海以外,国药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西藏的全面布局很有难度,而现在甘肃的配送力量已经渗透入青海。”封多佳表示,3月2日国药与甘肃的合作很好地解决了青海的问题。

形势上看,国药的版图上独缺西南,而这次合作又将这个重要眼位占领。

“我们要做的,就是医药领域的沃尔玛和苏宁电器。现在除了县乡一级,我们还要试着往下走,进入村一级的配送。这个网络建立好之后,外来的企业进来也很难复制,只能利用我们的网。”封多佳这样形容国药的计划。

另外,正在实施的基本xx制度又给了国药扩大已有市场渗透率的机会。在各地方的配套政策中,物流配送被严格限制企业规模和资质,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失去竞争机会,不得不寻求被大企业重组以争取活路。国药集团,无疑是{zh0}的重组方。

商务部主管医药流通的一位领导称:“国药肯定将在这一轮整合中占尽优势。”

工业重提

巨头往往不屑于单腿走路,国药也是如此。

医药工业一直是国药的短腿,虽然拥有华丽的中国医工、中国药材等子公司,但整体薄弱。而今年国药将开始在医药制造上做文章。

宋志平表示:“去年在国资委100多家央企排名中,我们排在50位,今年要进入前40。这其中,医药制造业将提供很大支持。”

医药流通利润率不超过2%,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医药制造很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封多佳表示:“去年中生集团旗下疫苗和血液制品收入仅30多亿元,但利润达到国药集团的一半。”

宋志平这个资本市场上的善舞者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国药的这一轮扩张中,{zd0}的杀招也正是对各地制药企业的并购。

封多佳表示:“集团确实有这个愿望,通过整合一些小企业,帮着国药打通产业链条。过去国药的医药工业比较分散,原料药、中成药都有,不成体系。这轮整合的过程是把国药产业链完善的过程。今后小企业的单一产品和国药去竞争,是很危险的。”

对于医药制造业,国药可能有进一步的资本市场计划。去年国资委就定调,将把中生集团和上海医工院整合入国药集团,目前中生已经落户国药,而医工院八字尚无一撇。

宋志平透露:“国控上市之后,我们还在酝酿更大范围的资本运作。目前海外投资者非常看好我们的生物制药板块。”

将医药工业板块整体上市,或许是国药今年的更大计划。而随着更多企业被整合入国药,流通和生产的双引擎将真正造就一个巨无霸。

 

国际青蒿素市场开始“回暖” 研究领域兴起热潮

作者:  来源:中国医药报  发布者: 亦云  日期: 2010-03-13

前两年乏人问津的青蒿素原料药自去年以来又变得炙手可热:美国克林顿基金、环球基金等众多国际慈善基金纷纷加入青蒿素制剂的采购大军,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zd0}的黄花蒿种植地和青蒿素原料药生产基地——重庆市场,青蒿素原料药的售价已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每公斤价格达到2500元,而鲜草的收购价也迅速提高至每公斤6元(两年前仅为每公斤0.6元)。与此同时,国际药学界也兴起一股青蒿素开发热潮。
  出口软肋
   据估计,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药的消耗量在120~140吨,其中中国产青蒿素约在110吨左右,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和乌干达等国的青蒿素产量合计在20~30吨。但是,这些国家近年来黄花蒿的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受两大西方制药厂商——瑞士诺华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的制约,这两家公司是联合国制定的青蒿素制剂的供应商。中国虽有几十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但基本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这是因为,疟疾流行的非洲国家政府无钱购买青蒿素制剂等抗疟药,只能依赖联合国赞助,由WHO等国际组织出钱采购。而诺华公司和赛诺菲公司在拿到WHO的订单后,到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经加工成复方制剂后再供应非洲市场。一旦WHO因经费紧张等原因减少青蒿素制剂的采购量,这两家企业就会减少或停止在华采购青蒿素下游产品。这也是造成2007~2008年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积压严重的主要原因。当时由于青蒿素原料药大量积压,各地青蒿素生产企业停止了对黄花蒿鲜草的收购,蒿农们损失惨重,导致2009年全国黄花蒿种植总面积锐减——比高峰时期减少了90%。
  市场升温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2009年,国际青蒿素原料药市场突然升温,众多国际慈善基金纷纷加入青蒿素制剂采购大军,购买青蒿素产品赠送给非洲国家政府,我国青蒿素原料药产业也开始走出低迷。
  目前我国生产的青蒿素制剂有两种:昆明制药厂开发的{dj2}产品“蒿甲醚”和以桂林南药为首的企业生产的“青蒿琥酯”,都是以青蒿素为起始原料。随着青蒿素原料药市场的逐渐回暖,国内早期从事青蒿素生产的几家大企业如上海复星、广药集团和湖北恩华生物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产。据悉,广药集团拟将青蒿素原料药生产规模扩大到年产80吨,湖北恩华生物和上海复星等也有各自的扩产计划。但是,目前我国只有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南药两家企业拿到了联合国青蒿素制剂的供应商资格,其他企业还只能“借船出海”,即通过国外有资质的制药公司的定购来出口其产品。
  开发热潮
  值得我国企业关注的是,青蒿素作为抗疟药的xx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西方医药研究领域最近兴起一股青蒿素开发热潮。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在研究通过“发酵-半合成”新工艺得到青蒿素原料药(就像他们早先利用“发酵-半合成”工艺得到他汀类降血脂xx的原料药一样),据说发酵法生产的小试工艺已获成功。如果通过这一工艺路线可实现青蒿素原料药的生产,那么美国就可以大幅度提高青蒿素原料药的产量并进一步降低售价。
  英国约克大学的植物学家则在进行青蒿素提取用原料——黄花蒿的快速育种试验,他们试图利用生物工程手段使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从目前的5%。~8%。提高1倍以上。
  据了解,由于青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特殊的“过氧化物基团”,西方药学研究人员认为,正是这一“过氧化物基团”决定了青蒿素独特的抗疟原虫机理。现在,瑞士Monash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加紧开发青蒿素“过氧化物基团”这一新型化合物,他们将其称之为“下一代青蒿素衍生物类抗疟新药”,并寄予厚望。一旦青蒿素“过氧化物基团”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并成为上市新药,将对国际市场现有各种青蒿素制剂形成巨大威胁和挑战。但国际药学界人士估计,至少在最近3~5年内,瑞士科学家的“青蒿素过氧化物基团”科研项目不可能取得突破。所以,国际青蒿素原料药市场仍将是xx来源的青蒿素“一统天下”。
  据WHO的{zx1}报道,在过去10年里,全球疟疾病患者的数量有增无减,估计目前至少有4亿人,其中非洲占65%。据联合国官员最近透露,今明两年,国际青蒿素市场总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以上。这对世界青蒿素原料药主产国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注:青蒿素系中国特产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独立开发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植物抗疟药。在青蒿素问世之前,国际市场上只有奎宁及其衍生物和乙胺嘧啶等少数几种抗疟药。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一直在使用这几种抗疟药,致使全球各地的疟原虫已对常用抗疟药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而中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的问世,为世界医学界提供了对付耐药性疟原虫的锐利武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批准以中国昆明制药厂生产的“蒿甲醚”和桂林南药开发的“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为抗疟药新制剂,从而奠定了中国青蒿素原料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此后10年里,全球有69个国家政府宣布将中国产青蒿素制剂列入一线抗疟药名单中。(徐铮奎)


花旗续看好国药今年增长前景

2010年03月12日 14:2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3月12日消息,花旗续看好国药今年增长前景,维持该股“买入”评级,及目标价33元。

花旗表示,上药<601607.SH>重组后,业务及并购的区域性竞争可能加剧,但政府新政策及规例可能加快行业整合,及有利如国药<01099.HK>等大型企业。

花旗预期临近股份锁定期结束(于3月23日涉及约9000万股),国药股价将波动,但对今年强劲增长前景感合适。

 

商务部新政促药品流通业洗牌 国企也有可能被淘汰
 
2010年03月11日 10:44   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商务部正在制定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并指导各省市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今后将根据这些规划来审批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完善药品流通网络。

新官上任三把火,商务部主管药品流通行业以来,一直试图扭转行业的混乱局面。

3月5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副司长温再兴向本报记者表示:“商务部正在制定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并指导各省市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今后将根据这些发展规划来审批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完善药品流通网络。”

温再兴这番表态的背景是全国存在的13000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自从2003年部委改革以来,由于长期缺乏主管部门,医药流通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客观上加剧了国内药品价格的长期虚高。

去年12月25日,商务部明确成为药品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今年年初召开2010年商务部工作会议上指出:“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提高集中度

2008年,全国药品流通企业销售总额达4700亿元,医院市场药品销售年均增幅达24.84%,药品零售市场销售年均增长20%以上。面对这块大蛋糕,商务部一度无从下口。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国务院的内部会议上,因为商务部“负责全国商贸系统”,才被安排了药品流通这一行业的主管权限。而商务部的法律依据仅仅是《药品管理法》第五条其中的一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配合国务院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执行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温再兴表示:“商务部主管药品流通,压力和阻力很大。药品流通企业的准入和销售两头都不归我们,只有中间这一段,还面临和xxx分工的问题。”

药品流通中间这一段,问题也是最多的。广州医药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竞争激烈,普遍的流通企业毛利率只有8%左右,我们算是业内较好的企业,净利率也不到2%。”

2008年全国流通企业排名中,广药列第五,前四位分别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九州通、南京医药。其中,仅国药和九州通是全国性流通企业。温再兴表示:“国内甚至一个地级市都有独立的配送企业,与国外的情况差别很大,这说明缺乏规划。”

国内广阔的市场给了这些小物流企业空间。河南省基本xx配送企业招标工作刚刚结束,省卫生厅官员表示:“河南确定的20家省级中标配送企业不能覆盖到省内各个角落,在各个城市还是会有二级配送商。”

商务部的目的非常明确,将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提高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温再兴透露:“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流通行业规划中,合理布局、统筹城乡这些内容都会在其中。”

另外,商务部正在酝酿流通企业分级评估制度。按照设想,未来对各企业会按照规模和能力大小采取星级评价制,但商务部不会限制各星级的市场行为。“只是作为指导性的指标出现,至于卫生和药监部门如何运用星级来限定各企业的权责,这是他们的事情了。”核心提示:商务部正在制定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并指导各省市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今后将根据这些规划来审批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完善药品流通网络。

两大障碍

尽管商务部言之凿凿,但摆在面前的困难,却随着基本xx的推进在不断涌现。

温再兴透露,西安72家中小企业联名上书,反对基本xx流通招标中排除中小企业配送资格的做法。而在各省制定的基本xx制度实施方案中,大多对于流通企业的资格进行了限定。

南京医药副总裁蒋晓军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在福建进行招标时就遇到了政策限制。福建省要求参与招标企业必须在省内注册。没办法,我们随即在福建省收购了几家当地公司,才规避了限制。”温再兴表示:“目前有20多个省指定的文件都有这方面问题,我们也在积极关注事态的进展。”

商务部力推的集中度提高似乎能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但也存在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担忧。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一批过去的国企演变成区域豪强,并已经开始向全国扩张。

对此,温再兴认为:“国进民退的担忧是不存在的。现在药品流通业只有准入门槛,没有其他限制。也就是说,国企也有可能被淘汰。这是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

另外,商务部的合作方,国家xxx也并未放弃对流通企业的监管。商务部的逻辑是:xxx主要负责流通企业的准入和质量监管,保证药品在流通中不出现问题,但不应控制行业秩序。“现在对流通企业库房面积等做出限制,其实是没有依据的。”知情人士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商务部接手以来,明显感觉药监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对流通企业的控制力度开始加大。”

对于xxx这个“老管家”,温再兴表示:“未来和药监部门的分工还要进一步明确,商务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行业的透明度。”

 

成都市政府与国药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3月11日,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药集团将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产业化项目、中医药现代化、医药流通体系等方面与成都实现全面合作。
  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都计划到2012年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00亿元。“成都医药产业目前已走上集群发展的道路。”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医药产业结构,构筑完整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成都资源丰富,医药基础良好,尤其是医疗体制改革为我们的产业链创造了空间。”国药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充分利用成都的交通、区位和市场优势,在成都投资建设西南医xx流中心。在产业化项目方面,国药集团将支持在蓉的7个下属企业技改扩能,加强对成都本土企业的并购重组,并优先考虑将重大项目落户成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国药集团将积极实施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力争把成都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成为示范性中药原料供应基地和中药材出口基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复星医药的一组文章2010.03.18_十年磨一剑388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