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A的医药投资逻辑_商业价值_新浪博客

NEA的投资策略就是,寻找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再通过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串联起来。
《商业价值》杂志 孙彤|文  尚文|摄
    作为NEA中国的董事总经理,蒋晓冬是带着刚刚完成的两桩“喜事”踏进新一年的:一是2010年1月6日NEA宣布正式关闭第13号基金,融资额度高达25亿美元,成为2007年以来美国规模{zd0}的单个创投基金;二是年前他在中国刚敲定的一笔新投资——浙江耐司康药业有限公司。这已经是NEA在中国医疗领域,埋下的第三枚种子。
    NEA是全球统一管理的美元基金,成立于1978年,是美国{zd0}的风险投资之一。有业内人士透露,几年前中国的很多VC都是靠NEA的资金支撑的,足见其家底的深厚。在投资领域,NEA投资行业的比例大约是:医药占40%,科技占50%,能源占10%。追溯这家向来低调的VC,不难看出他们在全球医疗领域的{lx1}投资地位——2009年美国在医疗领域{zd0}的VC退出案例即出自NEA之手,强生以7.8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医疗器械的公司Acclarent,NEA赚了3.5亿美元。
    逐渐,这样的投资理念开始带动NEA在中国医疗领域的布局。
    新医改的激励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对新的医疗改革推动力度非常大。无论从医疗保障、国家基本xx制度、医疗服务、公共医疗卫生以及公立医院方面,都成为了改革的重点。对于投资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政府规划财政投入“8500亿元”推进和落实未来3年的医改工作。从之前3年的6200亿元到追加的8500亿元,“这对产业无疑是个很好的事情,中间有很多机会。”蒋晓冬告诉《商业价值》记者。由于医疗产业监管较多,政府的政策激励尤为重要。
    在他看来,政府的刺激计划以及医改对医药企业的未来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其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主题:一是保障,二是质量。蒋晓冬表示,保障主题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无论是城镇职工的医保体制化,还是新农合,让大家都能看得起病,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是想降低药品的收入,提高医疗技术的收入,无论从机会还是社会效益看,都是非常好的。
    而质量主题则是指,随着个人身体状况、收入、时间等的不同,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不再是同质化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患者的选择,“这就为多元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带来机会”。与此同时,要在不同的需求上,都能让患者达到满意,单靠国家的扶持是不可能完成的。蒋晓冬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人1年在医疗上的花费只有1000元,每年就有上万亿元,仅靠地方财政的支持显然是不够的,“这就意味着要有新的机制和资本的参与”。
    据统计,目前美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占GDP的16%,而中国只占5%。在未来5年至10年中,蒋晓冬认为这块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他甚至这样比喻医改的机会:“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医改很像当初的房地产。”1993年至1994年国内都是统一的单位分房,而1998年的商品房改革使今天的房地产发生了xxxx的巨变。“都说刺激内需,我想不出有什么比医疗需求和影响更大的了。”
    全产业链的思路  
    具体到投资方向上,NEA的思路里始终贯穿着生物医药行业的一条清晰的投资主线——产业链。“从产业链的最下游到最上游,进行全面的覆盖。”蒋晓冬说。
    参照国外的经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医药领域这几个行业中,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诊断以及医院服务,制药当然是{zz0}钱的,其次是医疗器械、诊断,{zh1}才是医院服务。数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基本上是世界各国走过来的规律。
    而NEA在中国的布局,恰恰就是从利润{zg}的制药展开。由于国内{zd0}的医药企业占市场份额不到10%,加之行业的集中度低,“这里就孕育着很多新的机会”。
    纵观NEA的3次动作:中信医药是中国排名前十的流通医药分销,年营业额70亿元,这块市场印度已经发展得很好,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即将在美国上市;联亚药业(Novast)是一个以中美两国为基地的跨国药业公司,其主营业务是开发与生产面向国际市场的xx制剂产品,是国内xx在美国获FDA认证的仿制药生产厂商,主打xx市场;而刚刚并购的耐司康则主要生产红霉素系列产品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生产规模较大,是市场上{zd0}的企业之一,产品在国内外同时销售,已出口至欧洲、南美、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少产品位居全球销售市场的前20名。
    中国的医药行业每年保持着20%的增长,NEA对中国医疗市场的布局,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尚处在谷底时已经开始。从耐司康的原料药,到联亚的成品药制剂生产,再到中信医药的分销,NEA已经打造了一个从原料、生产到分销的产业链,“而企业之间互为客户,能够给彼此创造更多的价值”。
    简单地说,NEA的投资策略就是,寻找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企业,再通过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串联起来。蒋晓冬不禁用NEA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投资再次强调他们的逻辑:“我们是先投了电子商务企业红孩子,再去投电子支付企业连连科技。”据蒋晓冬透露,在未来,NEA还会继续完善医疗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他们主要看好有创新能力的产品型企业,以及客户满意度高的医疗服务企业。 
    医疗外包的机会
    但是对于利润最厚的上游制药企业,国内投资的情况似乎有些尴尬。由于国内产业链上游的制药企业,做的药大多是广谱类,几乎都是低水平的仿制,谈不上什么创新。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年中,政府25次下调xx价格,这对创新xx的研发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创新性的xx,或者是医疗设备、诊断试剂,如果价格很低,势必加剧低端、同质化的竞争,即使市场大了,压力也会随之增加。
    我们知道,开发一个新药的投资是巨大的,时间也特别长,还要经过无数次的临床试验,有的甚至需要7-10年。据业内专家透露,像国际医药巨头辉瑞这样的企业,每年仅仅研发的投入就接近30亿美元,“相当于制造一个航母的价格”,巨额的资金门槛也让中国的医疗企业望尘莫及。“辉瑞不是靠卖药卖出来的”,在中国,之所以生长不出像辉瑞这样的大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创新性的产品。反观国内动辄1000位销售代表的“拼销售”型企业,产品同质化的瓶颈势必制约产业的发展。
    “迄今为止,还没有中国的企业能把药卖到美国去。”蒋晓冬话音一转,“但现在,联亚药业可能成为中国药企走出去的{dy}家。”这种把国外成熟的技术引入中国,加以成熟的应用,是蒋晓冬的另一个投资线索——“医疗外包”。医疗外包产业的概念是,药品从研发到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正逐渐从发达国家向成本更低、产业链成熟、有严格质量监控的新兴市场转移。
    蒋晓冬告诉记者,在未来的5年至10年,美国会有上千亿美元的专利过期药品,这些药不再受到专利的保护,只要通过了FDA批准谁都可以做。“这已经是一个几百亿美元的产业,硬度极大。”在欧美这些成熟的市场,同样面临医疗成本的压力,他们也希望吃到同样效果但更便宜的药,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它会使中国的仿制药到达一个新的台阶。 
    在此之前,“中国制药”之所以走不出去,{zd0}的问题就在于,国内的企业并不知道欧美成熟市场的客户和监管机构的要求是什么样的,无论从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环节始终没法对接,而NEA投资的联亚药业正在打开这扇大门。目前,联亚已经成功地对接到美国的监管机构,得到了FDA的批准,为辉瑞等众多国际医药大品牌做“医疗外包”。
    用不了多久,我们将看到联亚和这些xxxx以不同方式的合作,有可能是联合品牌,也有可能是作为一部分被印在药品的说明书里。而像辉瑞这样的企业,也将成为医药行业的品牌集合者。
    蒋晓冬也表示,尽管现在还没有出现“中国的辉瑞”,但相信凭借着政府的医改政策,这样企业的诞生也会在5年或10年内出现。

    原文链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NEA的医药投资逻辑_商业价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