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国际书展,不带箱子{jd1}算是失败,除非你是超男超女,或者力士参孙。每年就这么几天,两岸三地的出版物汇集于此,在免税的基础上还有折扣,可不是读书人的幸事?本届香港国际书展,凭港澳通行证,“大陆客”可获得港币
10
元门票的特别欢乐优惠价。为了便利民众购书,书展工作时间延至午夜十二时且班车接送,任你买个够。当然,服务好会让读者看得更舒心,书的内容好、品种多才是王道。
每届香港书展,台版书都是重头戏。因为香港书店一般都是不打折的,据说经济危机之后,当当{zy1}的涉港业务紧缩。台版书相较港版书,工艺更细致,选题更多元。可惜本届香港书展台湾出版商并不太多,一些小厂牌的出版商如印刻,他们的书籍就混杂在其他摊位中。
据出版行业的朋友说,因为台版书受众少,首印就一两千册,因此成本很高,也就不计较用纸装帧这些细节。每本书捧到手里,都难免叫人当作工艺品赞美一番。因这些书印刷技术高,用纸极为考究,因此也格外重。而港台的朋友反而觉得大陆轻型纸印刷的书籍好,不但便宜,而且轻巧易携带。台版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本比较多元,而大陆小开本、文库本的书往往滞销。为一本畅销书制作笔记本、贴纸等衍生品,也屡见不鲜,煞是惹人喜爱。
港版书以天地出版公司唱主角,香港三联和香港商务印书馆紧跟其后。天地图书一年约出版 200
种书,但凡在本港引起强烈反响的出版物多数出自这里。如果说,天地图书出版的书,是品质的保证,相信没有人会反对。一直以来,天地图书无论是出版流行读物、消闲小
、品,还是严肃文学、历史政治等社会科学类图书,都口碑甚好。此外,他们还积极引进大陆的出版物,活跃文化交流。在香港贸易发展局与香港艺术发展局为本届书展特别打造的“名家推介”榜中,就有不少“天地出品”。其他比较有特色的就是花千树出版,这家厂牌比较
关注本港文化。因传播的问题,他们力推的本土文学作品我们鲜少知道,十分遗憾。
会场免费派发的《读书好》杂志,香港各书店都可免费取阅
就本届香港书展的布展来看,香港比较红的作家是蔡澜和深雪,都比较通俗亲民。书展现场还有专门的本港新书推荐,人山人海。李欧梵曾取笑说,“香港人一年就买一本书,还是逛书展的时候买的。”可见书展和媒介推荐,对香港市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龙应台的书
在香港也不少,版本还很多,但反响不如在内地那般大,有过气之嫌。台湾地区最热的是杨照和张大春。如今张大春的书陆续引进,既然张大春已在路上,杨照也应该不远了。台湾朱氏姐妹的著作今年才大规模引进大陆,在香港则已是老面孔。此外,香港的生活健康励志类书籍市场火爆,而言情小说规模依旧。前有亦舒李碧华,现有深雪。相比于动辄
80 港币一本的“正经书”(一般大陆同类书卖 20),言情小说开本小易于学生上课偷看,基本 100 元八本,{jd1}xxx位。
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国际xx门店举目皆是,而书店却往往得要众里寻他千百度。在港岛闹市区湾仔,就坐落着号称“香港{dy}大书店”的天地出版公司门市。大陆基本每个城市都有书城,而香港没有。天地公司的门市有两层,地下为中文书,地上为外文书兼卖文具。外文书感觉应该没有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多,在此按下不表。
中文书分数个展厅,收银台旁便是码堆的推荐,较为亲民实用。如果说时尚旅游生活类展厅到哪里都不稀奇,那么几面墙的台湾研究和香港研究书籍,则让读者眼界大开。天地的学术书并不是很多,想这些书相对小众,大学附近的小书店会不少。比较遗憾的是,书店里的外国翻译小说也不是很多,多为推理奇幻等流行读物。
因香港武侠小说很发达,而梁羽生又是天地出版公司的主打品牌,因此门店有武侠的专柜,分别陈列了不同时期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古龙的小说。而本港的文学作品,也呈一片繁荣景象。在文学类书籍展柜,几本纯文学杂志获得{zh0}的位置。特别是诗集。起码我在北京的大书店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当代诗人的作品了。大陆的文学书籍不少,北岛高行健等刺头作家的作品举目可见,版本也多。自然,香港书店中关于政治人物的传记书籍也不少,尽管很多以讹传讹多以耸动标题吸引眼球,不过对于大陆观光客来说依旧能看得瞠目结舌想象力爆棚。
天地门店的图书没有折扣,店员年纪都偏大,气度雍容,xx自己做自己手边事,如读者不问绝不上前多言。倘有求于他们帮忙找书,则尽心尽力不辞辛苦。
和香港书展偌大一个展厅相同,这里没有安检措施,全凭读者自觉,社会文明化程度较高。在这里也许时间甚为宝贵,多数读者粗粗浏览完书店选择合意的书籍便结账离开,倒是很少有人在书店慢慢看书杀时间。据说天地门市能开在夹杂着宾馆蛋糕店的闹市区甚为不易,有本地朋友爆料说香港商务印书馆窝在九龙的美丽华酒店内开了门市。没有相当的实力,书店的薄利在寸土寸金地租压力下,很快会败下阵来。
其实香港当今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那些妙趣横生的“二楼书店”。据说九龙的尖沙咀有几家,此外铜锣湾也散布不少。只因香港地价实在惊人,这些小书店便开在商铺的二层,沿着逼仄的楼梯拾级而上,换乘年代久远的电梯上行,觉得获取知识和文化真是需要付出代价啊。这些二楼书店每家风格不一,但都鲜明独立。比如专门的二手书店,还有专营台版书的书店。{zd0}的特点就是这些书店多少都在免税的基础上有折扣。店员向来坐在收银台忙自己的事,整个书店的气氛轻松平易,{wy}的遗憾就是坚决不许拍照。
二楼书店一般中午开门,营业到晚上十点,每家人都不少。很多书店码放都相当专业,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例如台湾文化界影响较大的《印刻文学生活志》不少书店便可买到全套。而书店也注重自己的品牌营销,制作海报,组织活动,经营思路灵活多变。比较有意思的是,大陆的书店因利润薄,大力开辟咖啡馆文具等周边经营做贴补,而这些二楼书店则是用高高的书架,无数丰富多元的书籍,优廉的价格和丰富的会员活动来吸引读者。基本上每个读书人逛书店都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说到书,也不得不说说香港的杂志。从商铺角度来说,在香港规模{zd0}的就是各种八卦杂志,售价低廉更新也很快。此外就是一些国际合作版权的时尚类杂志。香港杂志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不少偏政论的杂志,现在还有顽强的生命力。此外,就是香港政府资助的一些具备鲜明本港特色的原创杂志。
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字花》。该杂志在华人文化界与台湾的《印刻文学生活志》遥相呼应。《印刻》现在同时兼顾做出版已经相当成功,旗下有一批深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比如龙应台、朱氏姐妹、杨照、张大春等人。《字花》杂志相比更为原创更为新锐,如今主要靠香港政府资助,编创人员也更为年轻,更有野心。《字花》的编辑及设计人员,均是出生于七十年代末,未满三十的年轻人,多为大学老师,活跃于香港文化学术传媒界。《字花》杂志编辑张历君先生提起杂志命运却有更多不确定,他说,香港杂志不靠广告是很难存活的。如今《字花》获得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接近三年,明年能不能拿到资助很难讲。而香港不少新锐杂志都难逃“三年断粮”的命运而自行消失在商业大潮中,杂志的命运取决于政府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导向。
《字花》的命运,是不是就代表了出版的命运,文化的命运,与商业文明对抗而不敌的命运?香港文学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开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视又难以漠视的花朵,数十年来无数关怀文学的人均念兹在兹。在发刊语中,这些年轻人说,《字花》是一个不可能的尝试。
“正是因为我们实际地考察各种具体的需要,才会要求看来不可能的东西。我们的努力,终会在无边际的天空里,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经开始。”
愿文化之火xx熄灭。
挂一漏万,忘记写机场的书了。机场的书店有几家,配置相似。杂志多,有机场的特惠。我买了一本港版的《玛丽嘉尔》,小开本的,港币 20
人民币 45,机场特惠 10 元。同为南华传媒旗下的《Jessica》也很便宜,关键是我本身很看不上“日范”,觉得小眉小眼,就没有买。
海外杂志多到我崩溃。
有一架子类似 ID
这样的潮流杂志,还有WALLPAPER,也不晓得是否会有人买。贵啊。
还有一个架子卖十八禁的,某猪看到肯定要疯狂了,奸笑一下。从马克西姆这样的软xx杂志起步,到xx成人配置的,应有尽有。有专门的港版成人杂志专柜,还有专门日本的。一般亚裔总是很有爱。封面都是塑封的,说明年龄要求,还有就是里面可能会有令人不悦的内容。封面也不算很挑逗吧,估计好戏在里面。
我手痒了一下,还是没好意思买。
还有一个角落是卖男同杂志的,封面以肌肉壮男居多,我看了看最终逃掉。
机场的书店不打折,反动书超多,感觉是专门为大陆观光客准备的。登机口附近的那家可以xx逃避安检,没经验啊。
受指点我站在摊边上看了一期《xx》,有点怕,觉得这个国家要毁灭了。仓促没有看《亚洲周刊》,遗憾。觉得《明报月刊》也没买够。
关于黄书,多说几句。
好像是乐文书店吧,有一个架子都是传授性知识性技巧的,当时就看书名我已经目瞪口呆了,觉得好开放啊。然而这些书的装帧都素雅,有现代感,倒没有特别下流淫秽的感觉,也不挑逗。我一直觉得,封面再强大也强大不过《AV
现场》的。有的时候太直白,反而让人害怕,当然我的段位比较低。无非一些私小说,然后就是生理卫生相关书籍,确实是从医学角度出发。我们要相信科学,走进科学。回北京后,我买黄书一发不可收拾,又在豆瓣上订了一本很有出版里程碑意义的。书二手但是全新,别家卖
100 多,他自己卖 50。就是另外要我了 20 块的快递费,让我翘首以盼一周拿到书的兴奋小打折扣。
香港禁书之都,为什么这么说?他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哪?
性与政治。
正在筹集{dy}期(2009.2.14-2012.2.14)3年共50000RMB的经费,截止2010年3月10日,已经筹集11966.3RMB,已经支付6050RMB,余额5916.3RMB。欢迎一起来帮助这个项目成长,继续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