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0 22:22:53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政策的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核政策的标准是看能否推动中国造纸工业更快更好更省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政策多次调整,有过长期的“草木之争”,表明对于客观事物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和反映。现在的原料政策,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大量的经验教训的对比之后制定的,又经过广泛的宣传,在认识上可能基本统一,但政策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和规律?是否正确的被执行?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还需要不断去总结去再认识,并在发展中去完善,使政策更加符合国情和造纸工业发展客观规律的需要。
原料政策是一个值得重视、深入研讨和艰辛探索的课题。在造纸原料严重短缺的今天,《中华纸业》发表草木皆“思”,回顾和思考建国以来纤维原料结构的演变,引导大家重视关心原料问题,更广泛的集思广益和献计献策,这对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定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大抓林纸结合是正确的,但发展的事实是:国产木浆上升的比重和草浆产量下降的速度都远低于预期的指标,过去用得很少的废纸却成了中国纸业笫一大原料。这些出人意料的变化和结果,正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是市场调节和草浆技术进步的结果。
现在的原料方针“提高木浆比重、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合理利用非木浆,逐步形成以木纤维和废纸为主、非木纤维为辅的造纸原料结构”,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和需要。如何理解以非木纤维为辅的“合理”利用?笔者认为,不要消极的理解成“合理”利用,就是“适当”利用或“控制”利用,政策并没要求人们消极的去看侍草浆,而是要求人们积极的千方百计的“合理”的用好草浆。
至于非木浆用“量”的多少?笔者认为,“量”是以“合理利用”为前题,也是“合理利用”后的结果。原料比重的大小,应当是各种原料技术和经济发展竞争和市场调节的结果,而不应是人为的计划产物(这与政策导向不矛盾),但什么是“合理利用”草浆?如何才能实现科学的“合理利用”?问题的关键需要同仁深入去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笔者认为,根据国情中国造纸工业的原料方针应强调:因地制宜,多种原料并举,要“林纸结合”,也要“农纸结合”,挖掘一切可能利用、具有工业价值的造纸原料,共同来解决中国造纸工业原料短缺的大问题。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把守好污染关,并作好原料方针的具体指导,其他的问题可由市场去调节,由企业去解决。需要指明:木材、废纸、非木材各类原料在中国的国情和地位,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针对木材和非木材原料的主要区别,如何去“合理利用”,提几点设想:
1突破备料是“合理利用”多种非木材原料的关键所在
非木材原料不均一、杂质多,备料尤其重要。但大多非木材原料的备料设备都十分简漏,甚至不备料(将原料简单切断后带着大量杂质直接用于制浆),故两者制浆的效果差距甚大。非木材备料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除麦草备料有较多研究和改进外),投入的研制力量甚少,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多种非木材原料能否突破备料,是能否“合理利用”非木材的关键所在。在此呼吁科研部门和设备厂多关注非木材原料备料设备的研制,定能取得事半功倍(多倍)的结果。
如树皮、胡麻原料的传统制浆工艺:将原料切短后,直接用于蒸煮。因切短的树皮、胡麻成份复杂,杂质多,均一性差,故蒸煮效果差。为了将树皮表层的黑皮壳和胡麻表层的的黄皮壳煮掉,又被迫用高温高压高碱量长时间保温的强煮工艺。其结果得率低、成本高、污染负荷重,是典型的“不合理利用”。
制浆的任务是:分离纤维,不同浆种可以适当保留木素和半纤维素,尘埃性的杂质必需除去。而树皮、胡麻原料的杂质多,盲目套用木材碱法制浆工艺,将制浆的突破口也放在蒸煮上,值得商榷。而应将突破口改放在备料上,通过备料将树皮、胡麻难制浆的表层黑皮壳、黄皮壳去掉,然后用纯净、品质单一的白皮料和麻丝来制浆,并可以采用十分缓和的制浆工艺。其结果是制浆质量和得率大大提高,成本低,污染负荷轻,能取得xx不同的制浆效果。这是实事求是地从树皮、胡麻等原料的实际出发,针对原料的特点和需要,将制浆的突破口由蒸煮改到备料取得的好效果,可由“不合理利用”转变成“合理利用”。
2“合理利用”非木材原料要从浆越软越好、纤维越纯越好的误区中解脱出来
制浆的目的是造纸,不是人纤抽丝要求纤维越纯越好。过去研制“精制草浆”误认为“纤维越纯越好”,强化蒸煮条件,走“软浆路线”。结果是得率低、成本高、污染负荷重,没有获得好的结果。尤其是特种长纤维的传统制浆,更是要求纤维越纯越好,浆越软越好,也不合适。随着科技的进步,事实证明木材化机浆的许多特性超过传统的化学木浆,更能适合很多纸种的需要。
非木材特种长纤维制浆也有相似的情况,如湖北明丰特种纸业有限公司“APSP特种化机(棉)浆”的投产成功,质量优于传统的化学(棉)浆,能更好地满足特种纸的工艺生产要求,深受用户欢迎;“APSP特种化机(光叶楮)皮浆”经山东杰高特种纸发展有限公司试产特种纸成功,产品质量合格,已投放市场销售,用户欢迎。说明浆的好坏不在浆的软硬,而在适应,即能否满足抄纸的要求。非木材原料大多结构松软,易溶木素和易溶半纤维素较多,制浆条件不宜强化,应采用缓和的制浆条件。
3木材是集中备料、集中制浆,“合理利用”多种非木材原料,要因地制宜、分散备料、集中制浆
木材比重大,好运输。非木材原料分散,集中难,比重小,杂质多,难运输,更不宜远途运输。要“合理利用”多种非木材原料,要因地制宜、在原料产区分散设立多个备料加工站,将原料就近就地进行加工,分离出来的杂质就地处理(肥田或作饲料),精料打包送浆纸厂规模化集中制浆。这样可以解决原料集中难、运输难,可以减轻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等。
4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带动多种非木材原料的“合理利用”
例一,光叶楮原料的“合理利用”
光叶楮是人工种植一年生的一种构树。“合理利用”光叶楮的突破口在备料(剥皮)。光叶楮皮是优质原料。若模拟人工湿法(加热)剥皮的原理与过程,可望获得成功。光叶楮若能突破剥皮,其他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并能带动桑枝和其他树皮原料的“合理利用”。
例二,胡麻原料的“合理利用”
针对胡麻秆杂质多、黄皮壳难制浆的特点和需要,应将制浆的突破口由蒸煮改到备料。在原料产区就地分散加工胡麻秆,分离出来的黄皮壳是一种好饲料,可就地出售;分离出来的亚麻纤维,打包后送浆纸厂规模化集中制浆。我国丰富的胡麻秆资源(种植面积66万多公顷),能为纸厂提供大量优质价廉的长纤维亚麻浆。
例三,棉秆原料的“合理利用”
棉秆“合理利用”的突破口应放在收割与备料上。棉秆收割时在地头打断,除去部分杂质(用于肥田)。将打断料送原料产区分散设立的棉秆备料加工站,进行剥皮处理,并进一步除去杂质。纯净的棉秆皮是生产高强度纸张的好原料,有人曾用纯净的棉秆皮研制成功电器绝缘纸。纯净的棉秆可制白浆,生产多种白纸和白纸板。
棉秆打断机国内有多种产品,均为电力拖动,要在地头使用需改成柴油机拖动(用手扶拖拉机或其他农机设备的柴油机拖动)。现有的棉秆打断机除杂的能力不强,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研制出更新换代的产品。山东汶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棉秆剥皮机,皮秆分离率可达90%,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5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大宗非木材原料的“合理利用”
只有大宗非木材原料(稻麦草、芦苇、竹子、蔗渣等)得到“合理利用”并实现产业化,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的原料方针才能算落到实处。近几年大宗非木材原料的“合理利用”出现了多个闪光技术。
《中华纸业》2009年第17期科技自主创新的《草类原料清洁制浆新技术——再论科学合理利用非木材原料》一文,胡宗渊老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些闪光技术突破了套用木材制浆的习惯思维,从传统木材碱法制浆技术单一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针对非木材纤维原料整体结构比较松软、易溶木素和易溶半纤维素较多的特点和需要,不走木材强煮工艺和碱回收的老路,而采用新的制浆试剂或生物工程技术,在常压低温下浸泡、润胀,一次性生产出无氯漂白浆,废水循环利用,污染轻,甚至可以达到不排黑液,废物作有机肥料,具有成浆得率高、强度好、用水少、能耗低、投资省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为合理利用大宗非木材原料开辟了新的途径。
据说这些新工艺大多都通过了科技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申报获得了国家专利,得到环保部门的监测认可。但很遗憾是数年时间过去了,这些闪光技术没有得到迅速推广,没能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社会上还不时传来某某技术是伪科学的流言。为什么不能快速推广?原因可能很多,各个项目的原因也可能大不相同。笔者估计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发明人不相信国家专利的法律保护作用,采用了严格的技术保密和技术封锁,造成技术不透明。加上社会上的流言干扰,是“真”是“假”使人弄不清。造成广大企业和投资人不敢问津,不敢投资。尤其是大型企业和投资公司更是不关心这些违反习惯思维和传统技术的“小”项目。恰好相反,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改变习惯思维和套用传统木材碱法制浆技术的单一模式,针对各种非木材纤维的特点和需要,研制出多种适合于非木材制浆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通过示范工程加以完善,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是中国造纸工业的特色,也是难题。因非木材原料种类繁多,差异大,情况复杂,科研基础差,没有外援,必需自力更生进行研发。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的任务十分艰巨。贯彻合理利用非木材纤维的原料方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