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也需3·15

文坛也需3·15

2010-03-20 21:33:08 阅读9 评论0 字号:

 

文坛也需3·15:文坛打假五大目标

  鱼目混珠书市乱

  文坛已不是一块净地。从公然抄袭,到捉刀代笔,从大师的沉沦,到图书销量的虚假,连民间传说故事都被商业利益所染指和改写。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些文坛xx现象不仅混淆了读者视线,扰乱着文坛风气,搞坏了人们的文学口味,它们的浑水摸鱼和嚣张气焰,也令那些真正的文学作品和作家生存境地更加逼仄。读者也是消费者。在3·15来临之际,有必要在文坛高举打假旗帜,令这些文坛xx现象无藏身之地。

  打假目标 :1

  假作品——剽窃成风

  作者是真的,作品是假的——过去几年中,文坛剽窃之风日益猖獗,甚至从一些三流作家绵延到知名作家身上,令抄袭剽窃成为文坛的一颗毒瘤。

  去年,杭州女作家顾艳笔下流淌出了地道沪上风情的小说《上海弄堂》。很快就有人发现,该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与陈丹燕出版于2002年的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如同双生儿。不仅人物设置和情节脉络如出一辙,连叙述的语气、段落的组织都存在着大量相似的现象。

  无独有偶,继《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法院判定抄袭之后后,郭敬明的新作《小时代》再次被指有抄袭成分。而另一“80后”女作家安意如在先前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被指剽窃后,在新作《陌上花开缓缓归》后列出“参考书目”,并声明“不能保证不和别人的雷同”,与文学打假者公然作对。

  江西上饶的一位姚姓少女作家被曝多篇文章抄袭名作名篇并四处投稿,被网友称为“姚抄抄”。而她去年出版的散文集《倾听岁月》不仅东抄西录,且被业内人士指出套用其他书籍刊号,xx是一本假书。

  打假目标:2

  假作者——招摇撞骗

  

  作品是真的,作者是假的——即使一本书或剧本货真价实,尚有可读性,它的作者却不一定就是你所想象的那个人。出于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在署名上玩花招,已经成为文坛一大流弊。

  前几年,官场小说《国风》署名王跃文,与湖南那位曾写过畅销官场小说《国画》的作者同名同姓,而且在封底很不起眼的位置用很小的字写上这位“作家”的个人简介,内容除籍贯之外全是假的。真王跃文把假王跃文告上法庭才得知,这个“王跃文”本叫王立山,小学文化,在出版社的授意下炮制这部小说并改名,无非是利益驱动。

  在影视编剧界,捉刀代笔也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不少知名编剧雇佣大学生或文学爱好者充当“xx”,自己则成为那个“拿枪的人”,仗着自己的名头,通过大量注水来粗制滥造影视剧本,滥用了读者、观众对他们的信任。 

  打假目标:3

  假大师——xx倒塌

  2009年,文怀沙事件令文化界一片哗然。作家李辉发表文章称,以百岁老人、国学大师的身份名震文坛的文怀沙的年龄、当年入狱原因、国学大师身份均相当可疑。

  李辉对文怀沙频繁亮相于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媒体,故事越讲越生动,名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响,表示极为不满。他认为,文怀沙身上的“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等称号可谓欺世盗名,其楚辞学问至多可抵一名中学教员。

  经过媒体一番论战,文怀沙不再发言,被部分网友认为“默认”。昔日的国学大师,变成金庸笔下“裘千丈”。xx的倒塌令公众对文坛的信心动摇。

  打假目标:4

  假销量——自吹自擂

  图书腰封越来越靠不住。部分腰封虚夸内容,甚至伪造名人语,以致腰封被称为“妖封”。

  有的书的腰封上写着“全球热销500万册”,乍看起来很惊人,会让读者误解,从而产生购买欲望。然而,出版社内部人士透露,其实这本书的销量可能也就几十万册,但出版社把这个作者全部的书都加在一起,弄出了500万册的销量,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刺激销量。

  这样的宣传语还算是客气的,有些书所谓上榜或者版权卖出到多少个国家xx是假的。腰封内容只能靠出版社自查,普通读者一般没能力判断腰封上的文字是不是真的。

  在腰封上,读者经常见到的名人推荐语也有弄虚作假的成分。一些作家在公开媒体上的言论被断章取义地用在了腰封广告中,令读者轻易上当。

  打假目标:5

  假传说——编造猎奇

  民间的传说故事正在渐渐被旅游经济挟持和绑架,民间文学也需要打假。在国内不少新兴景区,为了将景观造型与名人、神话相勾连,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恨不得掘地三尺,或广邀文人墨客,或闭门造车,牵强附会地为这些景观赋予莫须有的民间传说,并以文学和出版的形式固定下来。

  河南汝县新开发的景点西泰山宣称发现了炎黄二帝的xx巨像,马上就有“专家”考证出早在几千年前韩非子就有了“炎黄二帝合鬼神于西泰山”的记载,并演绎出“有理有据”的“民间故事”。譬如两块面对面的石头便被指为女娲娘娘繁育人类的“人始洞”。

  

  山东蓬莱被旅游部门称得名于秦始皇当年访仙求药。然而据地方志记载,这个地名早在战国早期就有了。然而就此产生的伪民间文学却以讹传讹,甚至进入了当地小学的教学参考书。

  假民间文学对真正的民间文学流传与整理形成了干扰。甚至曾经的专业民间文学刊物《山茶》、《南风》已演变为旅游杂志,足见文学打假的必要性。(记者 王俊)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文坛也需3·15】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