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9 15:32:09 阅读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前 言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北京举办了很多纪念打开国门的活动。其中,中国的“日本圈”里的专家们也举办座谈会,回顾了30年以来中日合作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列举了很多“日本因素”对中国经济建设进程的积极作用,许多亲历者和研究者言之凿凿,谈了当年许多令人感慨万千的“往事”。在此前后,许多老领导陆续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回忆录等纪念文章,披露了中央高层当年抉择改革开放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终让普通百姓也有机会了解到很多“历史内幕”。还有,我最近几年在“非主流”的书摊上“淘”了不少1980年前后出版的图书,比如当时的国家经济委员会赴日考察组编写出版的《日本工业企业管理考察》;邓力群先生出版的《访日归来的思索》等一批旧书,如果把这些资料相互观照起来学习,回首国家进步的足迹,的确让人感到了欣慰、坚定了信心。
自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之间在各个领域里的交流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到1979年12月5日,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期间,说明了日本进行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表示日本政府准备根据中国的愿望,进行积极的合作。大平首相代表日本政府再次重申:全面支持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愿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提供物资和人力方面的资助。从此,促使了中日经济合作迈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与此为开端的日本对中国经济开发援助(ODA),最早从技术合作开始,逐步发展到有偿资金合作(日元xx)、无偿资金合作、日本青年海外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在迄今30年的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中,日元xx主要用于我国铁路、港口、发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偿资金援助主要用于农业、医疗、环境等社会事业等领域和人才培养计划;技术合作用则涵盖了农、林、水、教、科、文、卫及工业、经营管理、生态环境等广泛领域。
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具体负责的中日技术合作实施30年来,在配合有偿和无偿资金合作项目的同时,以开发调查、人才派遣、研修与交流等形式进行的技术合作项目,先后派遣到中国来工作的各类专家人数达6852位;接受了中国的15570名有关技术人员到日本研修。如果纵观对华ODA实施的整体情况,这无疑是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之举了。
在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中国要发展,缺资金更缺人才。而当时的日本有很多方面都走在我们前面,成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1981年,在xxx同志的倡议下,中日经济界xx人士共同发起举办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成为我国引进日本智力,学习日本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和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我从1999年离开新闻界开始从事中日交流工作以来,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日本对华援助项目,陆续结识或了解了很多来中国工作实施ODA项目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他们本来是“受日本政府派遣来中国完成工作任务的”,但是在与中方合作单位与中方对口专家的接触中,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与真诚,体会到他们拥有的智慧可能释放的效应,这也大大激发了日本专家的积极性,使很多日本专家在工作中并不仅仅“当天和尚撞天钟”囿于“完成任务”,而是带着责任感和成就感,使中日合作项目{zd0}限度的产生了连锁效应。
本书所收录的20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由JICA派遣来华从事中日技术合作项目的近50位日本专家,涉及到的相关者多达百余人。他们当中,有在中日友好医院、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重点合作项目中辛劳工作的日本专家,也有在八桂壮乡、川西北高原等条件艰苦地区默默从事农村卫生普及、职业教育和乡村开发扶贫项目的日本青年海外志愿者;有为了中国的碧水蓝天和荒漠新绿的呕心沥血的环境专家,也有在农业、林业、水利、冶金、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科研攻关的科学家。这些日本朋友,作为ODA技术合作项目的专家专家,中日友好的使者,他们肩负着中日友好合作的重任,带着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异国他乡,以满腔热情活跃在中国的各行各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中国。以实际行动和显著的业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史上,谱写了新时代的中日合作新篇章。
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参与项目合作的中国人;他们精益求精创造的{zy1}成绩,也得到了工作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承认和称赞。近本书所介绍的JICA专家中,就有19位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3位获得了卫生部表彰;10多位分别获得了工作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或归口部委的奖励与表彰。
据有关资料:从1991年至2009年,有来自60个国家近478万人次的外国专家前来中国工作。其中,有1099名专家因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这其中,日本专家以210多位的获奖人数位居国别{dy}。此外,在中央政府各部委和各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的针对外国专家表彰的奖励奖项中,日本专家的获奖人数也位居榜首。2008年有关方面评选出15位专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日本专家占3位;2009年,国家外国专家局为纪念国庆60周年评选的60位外国专家中,日本人占9位。这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之间友好与合作的密切程度。
截止到2008年,日元xx不再接受新的申请项目,但日本对华ODA并没有结束。
作为ODA重要组成部分的中日技术合作依然在中国存在着。比如,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由JICA负责组织实施的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日本国际紧急救援医疗队,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一系列援助合作项目的实施。由JICA负责的对华技术合作其他项目也都在正常进行中。我们有相信中日技术合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
中国从30年前一个需要接受援助的国家发展至今,它反映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奔向小康社会的稳健步伐。然而,无论从中国当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看,还是从中国要走出一条低消耗、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看,显然都离不开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合作、支持与帮助。
无论是ODA项目下的中日经济合作,还是其他形式的中日经济合作,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中日经济合作是有利于两个利益的互惠互利的必然选择。通过中日合作,积极引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所急需的节能环保技术,促进扶贫和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对中日合作共赢具有积极意义。
{zh1}需要说明的是,中日技术合作和日本专家在中国的活动和成就,绝非是我的几篇拙文所能够反映的。加之本书在采写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仅仅是“一管之见”,是从“我了解”的一个侧面提供的参考,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批准指教!
作者2009年2月于北京
目 录
八岛继男和他的伙伴们
塔克拉玛干情缘
又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中国行走江湖
写在中国土地上的报告书
日本“JICA理事长奖”
“大同”的“高见”
黄土高原双雄会
“四湖”五年之后
润物细无声
寻找宝藏的金钥匙
山城轻轨云中行
钢铁的缘份
柯树籽学园在中国
爱洒残疾人
青春热心 情暖凉山
八桂绣球抛东瀛
一波三折的故事
日本计划生育在中国
三人行,必有我师
患难之交情亦真
附录一:政府开发援助概要
附录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事业概要
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我继2005年出版《日本对华无偿援助实录》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关于日本对华开发援助(ODA与上一本书“说事”有所不同,本书中我重点说的是“人”——是与我们生活、工作在同一时代的日本人。
自1979年开始的日本对华ODA,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截止2009年3月,中日双方累计有偿资金援助(日元xx)33164亿日元;无偿资金援助(仅JICA执行的部分)1389.58亿日元;技术合作1671.85亿日元。其中,在总计108项技术合作项目中,派遣来华工作的日本专家人数达6852人,接受中国研修人员15570人。此外,还有704位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员和18位年长海外志愿者,他们先后深入到中国各地最基层的单位“三同”(同生活、同思考、同工作)……
罗列这些数据,或许和我翻阅ODA项目报告书一样枯燥。
然而,这些数据,被公认为是改变和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积极力量。
在这些“枯燥”的日本援华“项目报告书”后面,许许多多推动和参与这些项目实施的日本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日本专家及志愿者们并且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时,我惟有震撼与尊重。
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一个系统来华工作的就有7000多人,其中获得国家“友谊奖”的人有20多人(该奖项每个省部级单位常规年度只有一个名额,逢10年度2个名额);获得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的日本人更是难以计数。这样严肃的奖项,意味着郑重承认。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跨度长达30年,再加上种种客观原因,要想对此有基本统计和完成比较全面的采访几乎同样困难。尽管如此,有限的了解仍然让我生出无限感慨。
原来,还有这么多“这样的”日本人?他们为了让中国“好起来”而不遗余力!至今,我也没有xx弄明白,他们为什么关心起中国的事情甚至远比一些“自己人”更“上心”?
为了探索与思考这些,我开始尝试着去探访,以期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十分感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事务所及有关日本专家、志愿者们所在的中方工作单位的朋友为本书采访和查阅资料等提供的帮助,让我有机会了却心愿草就本书所收录的20篇文章,也算是我呈献给朋友们的一个简要的“报告书”。
我真诚期待朋友们的批评指教,也期待着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国家利益,能够更多更理性更深刻地关注今天的日本和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