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服装文化的研究- 蝴蝶梦的日志- 网易博客

关于民族服装文化的研究

2008-03-12 19:23:51 阅读856 评论2 字号:

 

高二《1》班   第11组     393集

指导老师:符俊

组员:梁蓝月、林小慧、甘晨卉、雅婷

 

 

课题确定

     为了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们小组就决定研究民族服装。顺便可以一饱眼福,领略一下各民族的服装的不同风格。还可以了解一下各个民族在服装上的不同的穿着习俗,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审美素质,增加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

      开题报告

     55种民族服装闪烁在五星红旗下,样式各异,色彩斑斓,各自与涵盖了不同民族的风俗。发展到今天,它们都经过很长的一段的历史,一路过来,它们经历了种种曲折,站在今天的社会角度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在许多地区已经变成一种象征,一种沉淀。

      民族服装的历史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站在昨天,前天,当它们还是轰轰烈烈的时候,不难发现,它们当中,无论是哪一类,都风光的不可收拾。对传统民族服装的探索,是一次别趣的旅行。在这里,我们将请出不仅款式可人、本质意义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民族服装。

      如果你认为传统服装只是当年的一种流行的话,看完我们的探究成果,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应该改正。姑且把这比作一场T型台服装秀吧。每一个场上的模特都会获得满分。

     大篇大论的导言不如一次真实的体会,下面我们就一起快乐探索吧。

     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的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工艺精湛、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寓意深刻、装饰点缀变换无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层的文化底蕴。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338万人,此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50——60%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戌”、“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

     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dy},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xx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它以绚丽出众的色彩,幽雅别致的款式和集民族优秀文化及灵气于一体的神韵而倍受社会各界所喜爱。尤其在各种文艺演出、舞台艺术、影视传媒、宣传广告和盛大聚会被广泛应用,并且以形式新颖、别致、色彩明丽而广受欢迎。

       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

      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履,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装服饰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美观。对于人类早期的服装服饰实用功能是{dy}位的,美观处于从属地位,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xx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Chinese minority nationality costume)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黎族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裙、中群和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年长的一般是黑色或蓝色的对襟无领上衣,结髻于额前或脑后,年轻人穿白色或黄色上衣,外穿红褂扎红头巾。有个别地方的小部分黎族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分别,也戴耳环。黎族的服饰绚丽多彩,黎族五大支系“侾”、“祀”“润”、 “美孚”、“赛”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无论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前,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男子的服装已xx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的节日和婚丧时穿戴民族服装。在某些偏僻的山寨中,老年妇女仍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侾”系服饰侾,在黎族中人数最多,主要居住在乐东县,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县市也有散居。不同地区服饰又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上衣对襟无领,用线系扣,衣的前摆长,后摆短,对襟两边和衣下有花纹,襟前左右花纹上端各系有铜钱和小花球,摆端往往系铜铃,挂流苏。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红线或白线,把衣服分为左右两边。下身穿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以小方格几何图案为主。有的地区,妇女包黑头巾,戴小耳环,上身着开襟矮领黑上衣,下身穿长花筒裙,达小腿中部。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杞”系服饰“杞”,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二县,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东县的王下、陵水县的大里乡等地也有分布。妇女头系黑色长巾,部分地区系黑色两端以红黄线织出菱形方格花纹,并挂以流苏的花头巾。上身内着菱形胸挂,因地区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对襟青、蓝色无领或矮领上衣,长袖口白布镶边间有二条红道,衣对襟处下部两边,有专为装饰用的金属扣饰,闪闪发光,两侧衣兜上绣各种彩色植物和几何花纹。背部绣各种五彩的动、植物花纹,内容繁多。下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内容丰富。有的只织出各色花纹;有的织后再用彩绒绣边;还有的地区用绒绣,色彩鲜艳夺目。妇女盛装时,戴小耳环,颈饰扁形或圆形金属项圈,以及蓝色或白色料珠串成的多道项圈,胸挂银牌和珠铃,手脚戴银圈,行走时周身闪光,叮当作响。男子上穿麻衣,下着梯形吊(衤詹)。

    “润”系族饰“润”,亦称本地黎,在白沙县。妇女头缠厚厚的黑头巾,似戴一无顶宽边黑帽,发髻插一大型刻花骨簪,用红绿线挂穗,飘于左右两侧或一侧。上着黑色无领贯头衣,领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仅前呈“V”字形。有的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衣身前后用小珠串连成方格的彩色图案;袖口和下摆均饰以贝纹为底,人和动物纹为主体图案的彩绣花布。下身穿色采艳丽的紧身超短花筒裙,坐时下拉,走时上提。花纹以人和动物为主,内容复杂,繁缛多变,花纹多为单面织,也有双面织的“双面绣”。小腿缠黑布绑腿,上方用红线扎结。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美孚”服饰“美孚”,主要在东方、昌江两县。妇女头系黑布交扎于脑后,头巾在前额左右两侧各有白色相间两道。身着平领黑、蓝色开襟上衣,用红线系扣,衣背中间有一道横条几何形人纹图案。下身穿五光十色华丽的宽大长花筒裙,筒合口摺在前面,长盖脚面。筒裙花纹撷染而成,以人纹为主要题材,兽类、蛙类、鱼类等动物花纹为辅助题材,也有几何图形。男子穿开胸对襟无扣无领黑蓝上衣,下身系黑蓝色短圆裙。

     “赛”系服饰“赛”,主要分布在保亭县六弓、加茂地区,以及陵水县部分地区,三亚藤桥等地。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传统服饰发生较大变化。妇女头系长黑巾飘于身后。身着各种浅色高领镶边右大襟上衣,与汉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成组细小的几何形花纹,有的为彩条花纹。男子衣着与汉族同。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苗族

      苗族女子头饰苗族女子的头饰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富有、婚嫁等象征性的标志。也是体现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的饰物之一。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服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

      褶裙上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条条山路,背牌上的回环式方形纹,是曾经拥有的城市,并有街道、有城墙、有角楼,那披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天地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土,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苗族服饰的图案,是穿在身上的一部民族史书。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跌重要构成部分,是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通过本身的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起来并使之意义符号化。

     苗族服饰: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苗族女性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 苗族服饰又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海南苗族服饰: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可避邪的神物,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银饰同时也财富的象征。所以,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8-10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xxxx的。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zh1}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银锁又有 “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苗族姑娘从小就佩戴,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黔东南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 3 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xx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傣族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傣族男子服装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衫,下着长裤,以青布束腰,红、白布或蓝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饰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们一般都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还戴上一块花头巾,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傣族妇女的服饰还有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们的腰际都系一根精致的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满族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在传统上,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入关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满族的服饰在款式上、色彩上和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个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 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在长袍之外,男子还要套穿马褂,马褂有长袖(对襟、窄袖、身略长)、短袖(袖长及肘,身长及脐,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之分。另外“巴图鲁”是男子特有的坎肩,也称“一字襟”或“勇士坎肩”,分前后身两片,两肩及前胸都装有排扣,两侧腋下至下摆也有排扣,因此可隔袍穿脱,“巴图鲁”意为勇士,许多八旗子弟穿在长袍外,以示其勇武。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女子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满族妇女的“旗鞋”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zg}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壮族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高山族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

      台湾高山族九个族群的传统服饰各有特色。如:排湾男人喜欢穿带有刺绣的衣服,用动物的羽毛做装饰物,女子盛装有花头巾、刺绣长衣、长袍;阿美人有刺绣围裙,男人有挑绣长袍、红羽毛织披肩;布农男人以皮衣为主,女子有缠头巾、短上衣、腰裙;卑南人以男子成年和女子结婚时的服装最为华丽漂亮。

      鲁凯人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巧,是台湾高山族服饰中的佼佼者。在节庆的时候,鲁凯男人们戴上漂亮的帽章、佩上华丽的上衣,格外精神,女人们穿上挂满珠子的礼袍或裙子,非常漂亮。瞧,这位鲁凯姑娘从上到下披披挂挂,再加上一顶厚重的帽子,全身重量马上就多了二、三十斤,真是美女难为啊。

     泰雅人的服装可分为便装和盛装。平时劳动穿便装,十分简单,妇女的服装大都是无领无袖无扣的筒衣。节庆时穿盛装,还要加上许多的装饰品,有趣的是,泰雅男子的饰物比女子还要多。

      人数较少的赛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一种叫“背响”的饰物。“背响”也称“臀饰”,只在举行祭奠或舞蹈中使用,形状大小好像背心,上窄下宽,彩绣着各种花纹,下面缀着流苏和许多小铜铃,穿戴时背在背上,跳舞时响成一片,煞是好听。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彝族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土族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zd2}层数,{dy}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 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是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一尺五寸,宽四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连三绺彩线穗。用作钱袋和装饰品。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妇女戴额带,其形如倒写的“丁”字,用蓝布或黑布做成两指宽筒状后缝合,交叉处用白线挑成齿形花纹,称“狗牙花”。头戴卷边毡帽,足穿“过加”、“花云子鞋”、“腰鞋”。“过加”,又称“其吉都鞋”、“仄子花都鞋”,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花卉及打仄子花,鞋尖饰彩色短穗,鞋后跟接三指大小的红布溜跟即成。“花云子鞋”,以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制云纹状盘线图案,故名。“腰鞋”,又称“斯果尔玛鞋”、“怏子都鞋”,因其形似长筒靴,故名。老年妇女服饰以深色、黑色为主,一般头戴黑色卷边圆顶绒毡帽,身着小领斜襟长袍,上套黑色坎肩,不穿七彩花袖衫,不系绣花腰带。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男性服饰

      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这种扮相,使人感到洒脱、俊逸、自然而豪放。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档尤长,几乎是裤长的三分之二。

      女子服饰

     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人青年或浅绿色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售货飘动的长裙。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衣袖之窄,同男性无异,其宽度仅能穿臂。其衣同样无领而开襟,但有纽扣三粒,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年青人用红色,中年人用浅红或米黄色,老年人用白色或蓝色。这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 据民间相传,妇女的这种装饰性的“胸掩”,早在京家人迁居三岛之前,由东汉时代的伏波将军马振所赠的。当年伏波将军来到交趾,见妇女所穿同男人一样袒胸,感到不甚文雅,便亲自为她们设计了一块美观的“胸掩”相赠。

      外出服饰

      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上的习俗,无论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而已。多数家境平常的人家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先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黑、白、红、褐等色贵重料子。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回族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 ,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朝鲜族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zd0}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 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zh1}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朝鲜族童装色彩艳丽,多采用朝鲜族特有的七色彩缎作袖筒,衣身采用彩色绸缎,被称为“七彩衣”,象征着如彩虹般光明美好。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挽发于脑后,除在辫根和辫梢系彩色头绳及在发髻上插金属簪外,无其它饰物,朴素大方。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运河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土家族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烂花衣(琵琶襟)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黔江的土家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的改进和变化。在解放前,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多为布扣。女装为大衣大袖,镶阑干花边。男女都喜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四季不离。

      成年男子头包青布或白布长帕,略成人字形。衣服有老壮之分,老人多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多穿对襟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青壮,皆大脚大腰,一般为青布、蓝布作裤腿,缝上白布裤腰,穿时在前面打褶子,称之为“统统裤”。鞋子多为青面白底圆口鞋,冬天缠青、蓝布裹脚或穿白布袜子,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机布”。

       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也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总体为头包青丝或青布帕,衣服的袖口、领口较大,分为外托肩和银钩。外托肩圆领、滚边,向右边开襟,袖口和下摆有两道不同的青边。银钩矮领,在袖口和下摆外有一道宽青边,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3条花边,胸襟前用彩色线钩上花纹、图案。裤脚有3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腰、脚均很宽大。富裕妇女首饰较多,有耳环、戒指、手圈,头上别的银质、玉质、金质的簪子,胸前挂的银链、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十分引人注目。姑娘和已婚妇女在头饰打扮上有区别,姑娘留长辫子,用彩色头绳捆扎。已婚妇女挽发髻,多别银簪子。

     小孩的服饰特点,表现在帽子上。随着年龄、季节而不同,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或“风帽”。帽上绣有图案,正面缀有“福禄寿禧”、“长命富贵”等银质字牌,或十八罗汉、大小八仙的银质铸像,两侧或尾部吊有银质响铃。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维吾尔人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爱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藏族

      雪域高原民族独有的地方风格特色

     藏族,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这里雪峰林立,气候寒冷。以号称地球第三极地闻名遐迩。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就在这世界屋脊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的地方风格特色。由于所处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有各自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大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xx、豪气飒爽。 

      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与经历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藏族服装服饰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与生存功利目的和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服饰的形成,主要是先民们为了能在广阔的空间活动时,用来抵御严寒,遮隔日晒雨淋和风沙袭击的。这就是藏族服饰缘起的实用功利。功利目的先于审美意识,而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往往又是实用对象,或者是生产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猎获的动物。如磨制石器、骨角器、衣物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通常情况下,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藏族聚居的这几个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区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而且常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藏民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起,十分好看。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使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似的空间,可放随身物品。

      康巴的藏族也喜欢穿长袍和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他们的长袍色彩更艳丽,装饰更讲究。夏季的长袍多由绸段、棉布等薄料做成,男性为长袖,女性无袖,里面衬衬衣,腰间束围裙。

     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巴的人都说,凭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女孩子长长的头发被编成许多细细的发辩时,说明她已经成年。她们的头发上就会戴起越来越多的饰物。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有些妇女的头饰戴在头发后面,这是一条长长的带子,用布或氆氇做成。从头顶一直垂到腰际。带子上镶嵌着众多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金的、银的、珍珠的、珊瑚的饰物,真可说价值连城……有的妇女戴一条,有的戴三条。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戴着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楞,两耳及脖后带有三个垂帘的“吐马克”帽,或戴用羊羔皮、水獭皮、狼皮做的圆顶帽,脚牛筒长至膝盖的皮靴。若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则穿带布面或条绒面的大衣,颜色多为黑色,腰系一条镶着银饰的宽牛皮带,上挂一北精美的小刀。夏季,男子喜穿一种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伊犁哈萨克族男子头戴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哈里帕克”,帽的翻边用黑平绒或羊羔皮制作,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男子头上多系一块白毛巾或三角白布,结扣扎在前颔,头顶露在外面。衬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皮坎肩,扎上腰带,佩上小刀。男子的衬衣多用白布做成,衬衣领子一般为直翻领。年轻男子衣领上绣有各种图案。

      妇女爱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xx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外套。过去年轻妇女爱穿绣花套裤,衣服上装饰银元、银制品及各色珠扣,现在除了小姑娘外,这种服饰已很少见了。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蒙古族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蒙古族历来以游牧、狩猎经济为主,形成男女喜欢穿长袍、靴子的习惯。男装宽领大袖,腰带上左边带火镰、烟荷包,右边带银链银镶鞘银镶把的蒙古刀,刀身掖在腰后;女装多为红绿色彩艳丽的长袍,姑娘以丝绸束腰,头扎彩巾。

       布里亚特服饰

     男装:冬季头戴红缨角帽,前额上较高,后脖较长。帽边和帽耳里是羔皮和水獭等贵重皮毛;脖子上围有长毛绒线围脖,两头分别夹进腰带。身着大羊皮长袍,大襟扣在右边,镶彩边。扣子成双三个并排(银扣或自编);彩绸腰带扎得较低,腹部凸起,右前侧挂刀链,然后将刀掖在后腰带上;脚蹬布里亚特式厚毡底高腰蒙古靴。寒冬出远门或在野外放牧时套达哈(用山羊皮或狼皮做的宽大衣)。春秋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皮靴,身着宽大的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雨衣),以防雨防冷。

       特尔古特男夏装

      女装:女子同男子着同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式袍。女式袍又有姑娘和已婚妇女之别。姑娘袍上身和袖子贴身,腰部有大褶,下摆似裙肥大,同上身相接处折褶用彩带盖上。已婚妇女袍则袖分两段,袖口部与姑娘袍相似,而与上身相接部肥大,袖子两段衔接处同袖口部大小相同,并用彩带盖上。已婚妇女外套坎肩,女长袍以不同季节有得勒(大毛)阿迪亚勒(夹的或没毛板皮)、单绸等区别。

       厄鲁特服饰

      男装:在以前,冬季男子着白板袍(富者吊有布面),开衩,冬季戴圆耳毡帽或草原帽,夏季戴尤登帽或用白绸、白毛巾扎头。烟荷包、打火石等戴在左侧腰带上,右侧悬银质刀链,刀掖在后腰带上;右手拇指戴玛瑙或银质板指(射箭时用的戒指),用银子包上玛瑙或珊瑚,钉在帽子正面作为装饰。

      女装:女子长袍不开衩,衣边有各种图案的绣花边或金银线缝边。姑娘扎腰带,已婚妇女不扎腰带。女子用彩绸或纱巾缠头。脚穿自己熟皮、制作的鞋靴,上绣有各种图案。姑娘头发编成一条辫子,系银质花类饰品,外穿长襟坎肩。

      巴尔虎服饰

     普遍穿大团图案,以绸缎为面的紫红、绿、黄、蓝色的袍子,头上用白色绸布裹头,脚穿自制蒙古靴。陈巴尔虎男子夏季戴小圆帽(与汉族瓜皮帽相似),冬季戴四耳毡帽,脚穿苏格里靴。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白族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 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海南本土文化中{zj1}特色的

      海南生活着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36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习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岛的社会风貌显得多姿多彩。

      几千年来,海南这块多民族聚居的神奇热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多民族多元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作为边陲岛屿,黎苗文化产生了自己的本土特色,也产生出文化融合后的新文化。海南本土文化中{zj1}特色的,是黎苗文化,尤其黎族3000年的历史积淀,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次是华侨文化,海南拥有300万华侨、100万归侨,侨乡文化极其浓郁。

      海南省的黎族服装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据古书记载,黎族的服装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传统的纺织业为丝纺和麻纺,至于棉纺织业,则是宋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植棉纺织,从历史上看,最早应推海南岛。据史书记载,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海南就已种植木棉花了。 

      据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宋代的黎族服饰就以“机杼精工,百世千华”驰名于全国,招来了远近商贾,畅销两广(广东、广西),并被征为朝廷贡品。 

     黎族的服饰艺术主要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上,常见的图案有:植物、动物和人物等三大类,计约200多种。黎族的纺织品有:黎锦、黎单、黎幕、花被等,瑰丽可爱,光彩夺目。黎族的纺织艺术不仅具有漫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纺、织、染、绣等方面,对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贡献。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是并不过分的。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经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总的来说,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的黄道婆,来到海南岛的崖州。崖州的黎族姐妹热情地接待了她,并手把手地教她纺纱和织布的技术。黄道婆勤劳好学,又肯动脑筋,很快就学会这门技术。 

      在海南岛生活了30多年后,黄道婆回到了家乡乌泥泾镇。当时,松江一带棉花加工“以竹为弓,长4尺5寸许,牵强以弹棉”,十分费劲,纺纱工具也很简陋。于是,黄道婆决心将棉纺织工具进行改革,她首先使用崖州的辗轴除棉籽;接着又和其他纺织能手一起,造出了既省力、又提高功效3倍的三锭脚踏纺车;她还将从海南黎族姐妹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加上自己的实践,融会贯通,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洁花”等织造技术传授于后人,织成的被、褥、带,有花、草、鸟、兽、团凤、棋避等图案花纹,光彩夺目,灿然如画。 

黄道婆的成就,是黎汉两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心得体会

     蓝月:小组下这个题目时,我一下子愣住了,不就几套衣服么,真那么值得研究吗?可是现实的回答有点让我脸红。

      说实话,民族服装确实不是简单的几套衣服,他们各自都有着一段美丽的故事,甚至单纯美好的没有瑕枇。了解民族服装的热情随着探索的深入渐热渐浓,特别是上网查质料那会,各种令我咂舌的观点纷纷映入眼帘,当时的{dy}反映是,我国人民真伟大。

     这次探索性学识,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他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来了一个补充。衣服也许只是物质需要,它却会表达人的一种思想,一种意念。各民族人民对各民族服装认真执着的完善。让我明白,也许在刚开始时,我们不是{zh0}的,只要坚持着,努力着,总会有流光溢彩的那{yt}。

     小组在行进途中磕磕碰碰,大家却一直笑着安慰彼此。我很温馨,也很感动。我想起了《四大才子》中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兄弟齐心,其利段金。一个人的力量不足够时,我们就紧紧拥抱,真的什么都可以,困难从来都不是问题。

     很感谢这次活动,让我收获,它让我感悟,让我成长。

 

      李雅婷: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xx。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xx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xx。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自汉以来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一带,由于战争、饥馑、疾病以及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他们不断迁徙,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广泛,方言、服饰、头饰、习俗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林小慧: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使我的知识又增添了不少。我知道了: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工艺精湛、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寓意深刻、装饰点缀变换无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层的文化底蕴。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xx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我还知道了不少的民族。例如: 白 族 、佤 族、侗 族、哈尼族、拉祜族、纳西族 、景颇族、水 族 、怒 族、僳僳族、独龙族、布朗族。

     我还明白,单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团体的力量是{zd0}。那时我们组遇到问题就会聚集在一起讨论,直到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时我就感觉我们会永远一起解决问题的,直到困难xx。

     谢谢这一次研究性学习,使我和同学们的关系更进了一层。

       甘晨卉: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海南省的黎族服装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品。据古书记载,黎族的服装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传统的纺织业为丝纺和麻纺。至于棉纺织业,则是宋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植棉纺织,从历史上看,最早应推海南岛。据史书记载,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海南就已种植木棉花了。 

    据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宋代的黎族服饰就以“机杼精工,百世千华”驰名于全国,招来了远近商贾,畅销两广(广东、广西),并被征为朝廷贡品。 

    黎族的服饰艺术主要表现在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上,常见的图案有:植物、动物和人物等三大类,计约200多种。 

    黎族的纺织品有:黎锦、黎单、黎幕、花被等,瑰丽可爱,光彩夺目。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是并不过分的。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经如,白沙县黎族人民有一种两面加工的彩绣,制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似苏州“双面绣”之美。总的来说,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黎族的纺织艺术不仅具有漫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且在纺、织、染、绣等方面,对我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贡献。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民族服装文化的研究- 蝴蝶梦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