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现状
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行政隶属关系,通过企业内部的部门设置、岗位设置以及它们的归属关系,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上级是谁,下级又是谁,谁是{ldz},谁是被{ldz}。它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思想,那就是:领导在控制一切,领导在推动一切,领导在承担一切。它的负面作用已经十分明显。而实际上,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接受订单→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入仓发料→车间加工→成品出货,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不可割裂,不可独立,前后左右影响至深,牵制之大,远胜过上下之间。相互关联促使我们改变思维,将注意力从关注上下间的控制转向前后左右之间的控制。
而许多中小企业恰恰是在这个地方犯了错。组织没有在部门间、岗位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管理的流程关系。导致很多的问题不能在平行部门间、岗位间得到沟通、协调与处理,而要借助于领导的力量来解决,但领导管事的结果往往是粗而不细,管而不控,强势不xx,使很多的规定不能有效落实。有些企业也成立了计划物控部,但并没有发挥生产管理统筹的作用,虽然制订了计划,但车间却根本不按计划走,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虽然由物控员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但采购员也可以不按进度来执行。为什么?因为你不是他的上级。他们只认人,不认制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制订了完善的制度、流程,但这些文件、制度难以有效执行的原因。
要使企业管理细节受控,就必须进行企业流程再造,除了流程的细化与完善外,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的管理权力进行重新分配,同时,要在企业导入一种冲突与博弈文化,在部门间建立起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让“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成为可能,强调一件事要进行三方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部门间的工作协作,使工作落到实处。
以下为因部门、岗位间没有形成相互管理关系,导致工作失控的案例:
案例一:广东LZ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LZ公司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管理的关系,部门间要么一团和气,要么就各自为政、互推责任。具体体现在:
1、相互推诿责任
在一次工程部与总装部的会议上,总装部一车间主管称:“七拉流水线皮带需更换,五拉拉线有漏电现象”,工程部设备主管马上说:“你们到底有没有对设备进行点检,如果没有做,就不要说是我们的责任。”
2、稽核制约失控
公司早就通过了ISO9001认证,也成立了内审小组,但内审小组的工作流于形式。在2007年2月的ISO通报中,检查总装部《按格下拉制度》的执行情况:1、2、3、6、7拉的执行率为0%,4、5拉的执行率为9.1%,而在2007年3月的ISO通报中,对此制度再次稽查时,发现总装部1、2、3、4、5、6、7拉的执行率都为0%。稽查工作没有任何效果。
3、流程制约失控
公司引进过一批批高层管理人员,也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流程,正如总经理自己说的“我们公司有很完整的流程、制度,就是没有执行”。如生产部门可以随意行使营运发展中心的人事职能,进行人员招聘、辞退。而公司总经理却认为生产部管理人员“有魄力、有能力”。
公司上至总经理下至基层员工,都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流程的作用,对于不按流程执行的行为,公司总经理等高层领导不加以制止,却予以默认,甚至进行鼓励。这样,必然造成流程、制度无法有效执行!
4、缺乏问责机制
公司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在2007年3月召开的重大工伤事故检讨会中,面对发生的重大工伤事故,分析的原因是工人违规操作,而对于工人有没有进行过岗前培训,设备管理部有没有建立设备操作指导书却没有进行调查。自然,责任人也就成了受伤的工人。结论何其荒谬。
5、目标制约
LZ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对于考核数据的收集,确认工作都没有进行有效而详细的规划,仅仅是规定了一些目标,而这些目标数据的由来,真实性,却无人去管。导致公司人员更加恶劣地构xxx数据,隐瞒真相。如:喷涂车间的一次合格率在2007年1-3月份都维持在90%以上,而品管部的喷涂车间抽检合格率却在75%以下。为此,xx老师现场查证,在喷涂车间,PQC在检查出不良品后,根本没有统计到报表上,而仅是在下班前估算一个数据就算交差。这样的数据能达到目标管理的目的吗?
案例二:广东JY实业有限公司
xx老师调研时发现,JY公司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管理关系,具体表现在:
1、财务部对仓库缺乏制约,如储存管理,按规定,财务部门必须对仓库物料数量和金额实施核算与监督,但实际上,仓库物料的收、发料凭证,却和财务部xx断开,仓库也无法提供准确的即时库存信息给财务,导致财务失去了对存货管理的纠错防弊职能;
2、仓库对生产车间的物料管理缺乏制约。各车间需要物料时就打电话到仓库,仓管员也不审核《领料单》填写内容是否真实、齐全,调研时发现,所有的《领料单》上既没有领料人签名,也没有制单人签名,仓管员照样发放物料,而且二车间想领多少就领多少,根本没有进行领用数量的控制,如此做法,怎能不丢失、短缺物料!
3、车间对仓库的制约能力很差。原料仓发料后将一式四联《领料单》除自留一联外,其余团结(包括财务联)全部交给车间,车间也没有指出仓库的错误做法,并将《领料单》丢在抽屉就不管了。
案例三:中山ML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衡量企业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准时交货率,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ML的准时交货率非常低,2007年平均订单准交率不到20%,甚至06年12月的订单(客户C002,PO#:122006QE2,数量600支灯),到2007年12月21日仍未交货给客户,欠几个尾数的更是多不胜数,交期延误几十天到一百多天成了家常便饭!客户订单准交率如此之低,造成了客户的强烈不满。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业务部说生产部做不出来,品质差、返工多;生产部说销售部门胡乱接单,数量太少不好做,采购物料不能及时到位或者所到物料也是缺胳膊少腿,不良率高;工程部产品工艺设计也不合理,资料错误等问题多多,不是造成产品返工就是重新更新工艺图纸;品管部在来料检验、制程检验走马观花,检验合格的产品在下工序才发现不良。采购部说采购周期太短,工程出资料不及时,产品种类多、数量少,供应商不配合。品管部说,工程部资料错误多,造成检验困难,生产员工操作技能差,无自检、复检意识,导致产品质量差……如此等等,形成了一个相互推卸责任的怪圈,谁也不站在公司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在他们眼里,除了老板,谁也管不了谁,所以订单何时能出货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同一个部门的人竟然互不配合,见面就像仇人一样,工程开发部经理说:“开发课副经理与资料课长老死不相往来,见面说话不超过三句就发生争吵。”
案例四:东莞市XG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xx老师调研时发现,XG公司计划物控部、品质部缺乏对其它部门的管理,导致管理失控。具体体现在:
1、计划、物控部的制约功能缺失
XG公司一直没有设立专职的PMC部,生产计划的制定、达成跟进等均由生产部负责,没有其它部门进行监督与跟进,生产随意安排,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不强,这样集计划、执行于一体的组织架构,其结果造成订单准交率低:国外订单准交率为0%,国内订单准交率32%。
虽然成立了物控部,但并没有xx行使物料控制的职能,xx老师在查阅采购部的《采购订单》时,发现很多订单没有注明交货日期,据了解,采购交期是由采购员与供应商口头沟通确认的。这样的《采购订单》,如何保证物料准时供应呢?物控部也没有每天或每周对采购物料的准时交货情况进行统计、跟进,这样的物控部又怎能起到控制物料交期的作用呢?
财务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06年8月份销售收入为700万元,而同期的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车间原材料、半成品等合计占用资金却高达800万元;这样算起来,占用资金是月销售收入的114%,公司流动资金严重受阻。在存货资金中,一年以上的呆滞物料、物品就有300万,占每月销售额的43%,不仅严重挤占成品仓库空间,同时也占用公司的大量流动资金。
2、品质部的制约功能缺失
A、xx老师查阅机加车间品质报表时,发现产品一次合格率达99%以上,但问品质班长这个合格率是怎么计算的,他竟然不能清楚地解释,连公式也写不出来。而随着调研的深入,xx老师发现该车间的制程QC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根本没有记录,也没有开出《品质异常通知单》给车间。由此得出结论,产品一次合格率数据是虚假的;
B、XG公司虽然已经成立了18年,但在生产现场、检验员处,均找不到一份标准的装配、检验作业指导书,作业员操作全凭经验进行;品质部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检验标准,所以,装配工人不按图纸施工、作业时,检验员也无法检查出来;
C、2006年6月6日,一单客户投诉显示:一台F351斜边机(编号200604023),2个电机皮带轮甩出来,幸好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办事处人员检查发现,皮带轮中心安装孔径明显大于电机主轴直径,装配用点焊方式加固,使用时间一长,脱焊后皮带轮甩出来。而这么严重的客户投诉,在该份《客户投诉处理单》上却看不到任何改善及预防措施。
点评:只有上下管理,没有平行管理,导致管理粗放,企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与利用。事实上,工厂运作环环相扣,部门间互相影响,如果缺乏互相管理、沟通协调,必然造成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现象发生,这不仅会造成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各自部门的工作成效,更会使一些关键工作成为无人管理的“三角地”。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