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记忆-视频记录中国-搜狐博客

    

旱灾的记忆
作者:邋遢道人 

 

三年自然灾害时贫道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但是只对吃不饱有感觉,对自然灾害没感觉,当时只是听大人说旱灾很严重。当知青下乡后,对天气就很注意。只要长时间不下雨,不要说农民怎么讲了,自己都有点急。后来招工回城,对天气就很留心了。只要长时间不下雨就觉得不舒服,甚至会算算多长时间了,给别人讲农村要出灾年了。记得当时不下雪的年份很多。

 

六八年下乡的时候,我们南边邻村邢庄以南属于鸭河水库灌区,不怕旱。贫道班里一部分人下在那个村,但是他们组在邢庄北边,不在灌区范围。他们知青组的组长(后来这个组长当了河南省高速公司董事长,因贪污不知道逃到哪里了)还领着全队挖了口大池塘,不仅可以浇地,甚至种了水稻。有一年为了显摆他们的伟大成绩,还请我们去他们组吃元宵——糯米面皮,点心渣馅儿。下乡第二年冬天,我们队在南地打{dy}口机井,是手推钻锅,12小时一换班,很累。记得那年贫道参加地区整建党讲用团一个月,长了20多斤肉,胖得眼睛都密封起来了。回来参加机井队,半个月时间就恢复原来重量。71年走的时候,已经有3口机井。 

 

改革以后,很少再注意天气了。今年从秋天开始就很少下雨,到12月回知青点一趟,把老感觉找了出来。到元月还没下雪,就给老伴说恐怕是个旱年。老伴说“干冬湿年下”,春节会下。等春节还没雪,贫道就知道不妙。果然,天气一转暖,报纸上就说旱灾来了。贫道很清楚,如果10天内不下问题就大了,因为返青干旱,麦子减产就成定局。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地区。中国处在欧亚大陆最东头,水汽是从西向东走。整个欧洲部分,是大西洋一股气流控制,即使因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变化,周期也很长。气流到中国边,喜马拉雅山和天上把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推到了北部,南部受印度洋和阿拉伯海气流影响,也就是一股西北冷空气,一股西南暖湿气流。天气形势图上每天都可以看见这个局面。由于是相隔近万公里的两个,在天水以东,也就是中国农业区交汇。由于是受相隔万里的两个大洋气流影响,因此变数就比欧洲部分大得多。今年西南气流强,雨水就下在黄淮流域,明年西北气流占上风,黄淮海就少雨。甚至上半年旱,下半年涝都会出现。古代中国还有个黄河,因此麻烦就比别人多。 

 

谚语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水灾成灾厉害,灾害部分的损失大概比一般旱灾多一倍。但水灾实际减产面积会小于旱灾,低洼地方灾岗上反而庄稼没事。还有一点,水灾都不长,灾后自救机会大。旱灾比较麻烦,说受灾上亿亩连片,一点躲的地方都没有。而且旱灾本来就是以持续时间来算的,有时候一场旱灾影响两季。三年自然灾害就是这样。这次连片旱灾就达到1.4亿亩,不是小事。如果继续发展,恐怕会达到2亿亩。 

 

抗旱灾靠什么?靠水浇,靠锄地。中国从2002年以来基本风调雨顺(水灾影响小),粮食连年增长。但是,由于集体经济没有了,一些水利设施就很少发挥作用。水灾国家能管,但旱灾国家力量作用就不明显,微观上没有一套组织系统就很难办。尤其像中国这样细小农业体。因此,改革后旱灾成灾率要远大于改革前,尤其是70年代。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如果查一查中国统计年鉴,会知道有以下数字: 

上表没有{zd0}旱灾1959-1961年数字,但1962年春还属于三年自然灾害。数字显示,解放初期我国旱灾成灾率还是很高的,达到61%。估计解放前更高。1962年成灾率也比较高。到6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为40%多,到70年代,旱灾成灾率陡降到25-40%左右。集体经济消失后,旱灾成灾率逐年攀升,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攀升到50-60%,而新世纪已经攀升到60%以上,甚至高于解放初期。 

 

表中显示,改革初期我国水浇地面积下降,到80年代末开始恢复,此后一直在上升。虽然增幅比改革前小得多,但毕竟还是增了。(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3.2%,1978到2006年年均增长0.7%)为什么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旱灾成灾率反而增加了呢?大概是这样两个原因: 

 

一是现在的所谓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商业”灌溉面积,也就是花钱能浇,不花钱不能浇。因此一些农户虽然具备浇地条件,但没去浇,少浇,或者没浇透。当然也不排除地方政府虚报成灾率以骗取救济,多报水浇地面积增加以骗取政绩。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不锄地了。贫道下乡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锄地,尤其是锄秋,太阳晒地面蒸,一会儿就去喝水了(不xx是偷懒)。尤其是玉米长到半高时候,玉米叶剌得胳膊火辣辣的。贫道下乡的地方,锄头特别大,锄面长1尺5寸左右。而且越长越显得本事大,六成家打个一尺八的新锄头,神气的很。用一个一尺八长的锄头尖在庄稼堆里剔掉一棵小草,那叫本事。锄头大好处是向后拉的力量用很小,但举起来沉。你也会看见只有一尺多点的锄头,那都是磨成那样了。锄地没有妇女,因为他们掂不动锄头的。 

 

现在农村只剩386199xx了,这个xx没人能拎动贫道插队地方的锄头。54xx都到城里打工了,这里不锄地。 

据苏拉米网友(好像也是我们河南人)介绍,锄地对保墒的作用非常大。具体数字贫道不记得了,但实际感觉还是有的。有时候看起来苗都耷拉了,只要锄过去,第二天就会返醒过来,当然时间太长也不行。天旱的时候会锄好几遍。 

 

锄头这东西好像是中国独有的,大概是外国没中国自然灾害多。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就用铸铁造了锄头,公元前1世纪中国人用的鹅颈锄就与现在的差不多了。“锄头自有三寸泽”的道理对中国人来讲一点也不困难。 

想起xxx的一句话:“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郑重声明:资讯 【旱灾的记忆-视频记录中国-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