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谈谈城郊型新农村整治规划》

【学术论文】《谈谈城郊型新农村整治规划》

2010-03-15 23:26:03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谈谈城郊型新农村整治规划》

铜仁市建筑设计院      阮鹏

 

内容提要:通过对城郊型新农村整治规划案例的剖析,阐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并对国家和地方规划编制要求中无法细化的地方进行学术性探讨。

关 键 词:盘信小区规划 学术意义

本院于08年底完成的《松桃县盘信镇盘信小区规划》(以下简称盘信“小区”规划),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在规划概念、建设模式和编制手法上与一般新农村整治规划有很大区别,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

盘信小区是盘信镇盘信村的村庄所在地,位于盘信镇镇区南端,老铜松路与迓大二级公路(迓驾——大兴)交汇三角地带。而盘信镇处于铜仁城市都市圈边缘,因而,盘信小区具有双重的特殊区位。一则随着铜仁城市都市圈的渐进形成,将向周边辐射部分城市功能,盘信小区将首当其冲;二则随着迓大二级公路建设的落成,该地段在盘信镇的特殊交通区位优势将凸显出来,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和盘信镇总体规划即将完成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

1.现状概况

规划村镇建设用地7.35公顷,属山地浅丘地貌特征,地形起伏大。总地势,西北低东南高,相对高差15米,{zd0}纵坡30%,平均纵坡1%。场地地质复杂,东老西新,边缘有基岩出露,岩相老且稳定。场地内有“干塘”,为地下暗河积流而成,雨季无积水,可自行排泄。紧邻现状镇区和过境公路,用地发展受到限制。建筑属三类民房,无{yj}性建筑设施。由于紧邻现状镇区,必须依靠和协调镇区道路、市政和公共设施系统。在现状几乎没有公用设施的条件下,如何贯彻铜仁地区《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办法》的精神,同时又兼顾《盘信镇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还要便于政府招商引资、实施“城市经营”,这就为规划编制增加了难度。

2.规划层次

根据国家《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按照两个层次进行编制,即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但鉴于村域范围较小且要考虑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化利用,因此常控制在中心村的建设规划。同时,新农村整治规划又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还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故国家在新农村整治规划中强调了“三不”方针(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重复建设),旨在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整治措施。经过本院领导和项目主持与盘信政府反复磋商,决定采用“两个层次、两个步骤”进行编制:

2.1整个村域尚未纳入“小区”规划的建筑、设施和环境,采用《整治导则》进行控制。具体以铜仁地区《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粪便、垃圾、减灾防灾、传统文化建筑保护、村庄环境面貌、公共活动场所、村镇两地占房与“空心村”、生态建设等十一条;

2.2为便于招商引资和规划管理,“小区”规划注入城市居住区规划理念和部分标准。具体《规划设计条件》由松桃县建设局拟定,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采取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办法;

2.3为便于开发商(江口宏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滚动开发,“小区”按一期和二期两步实施。其中一期规划村镇建设用地3.19公顷,二期4.16公顷。土地转性手续将在总规批复后完善。

3.总体布局

3.1规划性质和形象定位:盘信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开发试点,富于松桃苗族特色的现代“山水田园型城镇”;

3.2规划规模:560户(1750人),规划建设用地7.35公顷(其中一期3.19公顷);

3.3概念规划:引用加拿大建筑大师的“山水田园城镇”理论,控制“摊大饼”式的开发;发掘民居建筑空间特质,弥补场地“风水”因子缺陷;整合中国传统建筑与松桃民居建筑元素,打造新颖时尚且饱含文化内涵的小城镇建筑形象;

3.4用地组织:根据土地区位决定的地价、景观风水资源决定的环境品质、城镇供给条件决定的限制要求,合理分配商业、公建、居住、交通和环境设施用地(用地平衡表略);

3.5规划结构:包括功能流线、社区居住、道路交通、公共配套、绿地景观的等级、规模、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布局。

3.5.1居住结构:按组团——“院落” (或街坊)两级控制(规模结构略)

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理论“风水”学说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是“院落”空间,可以达到“藏风聚气”“意守八卦”的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现代社区的群落构成单元是户而不是户以下的个人,特别是新农村又必须照顾到商业要求,规划布局上还必须考虑一定数量的“街坊”式居住空间。所以,整个“小区”形成了“十院落、二街坊”的居住空间结构(详见总平面图)。住宅单体是院落构成的基本单元,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反映在间距上,决定了院落的环境品质(包括采光、通风、卫生、防灾),因此各地对于建筑布局的规划管理都是以此为基点展开的。本规划在保证住宅间距不小于1:1的情况下,特别对村委会(内设门诊、托幼)的采光条件尽量加大,以增加其日照指数并满足规范。院落之间的空间关系一般是通过道路等开敞空间过渡的,因此社区的环境品质就表现在建筑退让距离上。本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条件》进行控制。

3.5.2道路结构:镇区干道——镇区支路——组团路——宅间路——泊车位——公共停车场——小广场——过街斑马线,包括整个道路交通体系的等级、规模、功能和空间结构。

布局:过境迓大二级公路采取绿色屏蔽以减少对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干扰。规划连接镇区南北向的主干道,联系小区和旧城区,加宽路幅以吸引人流、物流和商业。组团路联系主干道和内部居住院落,宅间路联系组团路和住宅门厅,车速低、荷载小,采用“草坪砖”路面。利用道路转角(交通缓冲)开敞空间布置休闲、游憩小广场,安排居民文化生活,满足城镇和新农村环境设计要求,提升“山水田园城镇”形象。户外泊车位结合内院和宅间路布置,采取生态“草坪砖”设计。规划“小区”主干道红线宽18米、支路红线宽14米、组团路红线宽6米、宅间路2.5∽3.5米、小广场300平米。“小区”主干道路要协调区镇建设和土地开发,尽量平直、流畅,四通八达;组团路与主干道路环通,每个地块以2个出入口为宜,利于限制进入车辆速度,达到“通而不畅”的规划要求,同时保证院落消防疏散。宅间路除满足一般的交通要求外,还应保证建筑消防要求。限制小区在过境迓大二级公路随意开口,本小区仅在距离上一个开口250米处设置一处。组团路在主干道路上的开口间距按规范不小于120米,其它开口不小于60米。主干道路转角会车视距按规范不小于70米,组团路在主干道路上的会车视距不小于30米。

3.5.3公建结构:按组团以上级——组团级两级控制(规模和空间结构略)

布局:“小区”(组团)不设上级公共设施,共用镇区。组团级包括文化、门诊、村委会、幼托、配建公厕、垃圾站点、配电程控设施等。考虑到公共设施不属于规划强制性内容,且商业类公建受市场影响大(笔者将在另外论文中专题论述),故总图中仅规划了村委会(包括文化、门诊、幼托)和环卫设施(配建公厕、垃圾站点)。

3.5.4绿地景观结构:点——线——面结合的等级结构。院落组团绿地——宅间绿地的规模结构。绿地串珠点——环绕线——楔入面;景观视线通廊——视线走廊——空间节点——景观控制区的空间结构。

布局:绿地点为院落组团绿地,绿地线为行道绿化和场地周边防护绿化,绿地块为两处干塘公园水面;景观点包括道路转角节点、广场开敞节点,景观线包括道路视线走廊和建筑框景口;绿地设置按《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7.0.4—1和7.0.4—2执行;组团中心绿地不少于400平米,人均不少于0.5平米。

3.6控制体系:包括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体系。

3.6.1强制性体系:由松桃县建设局村建办《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结合镇政府要求提供。《用地性质》R+C(居住商业混合用地);《建筑容积率》不大于1.5,规划方案1.10;《建筑密度》不大于30%,规划方案30%;《建筑限高》不大于15米,规划方案15米;《绿地率》大于35%,规划方案45%;《建筑管制》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满足《松桃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其中住宅间距不小于1:1,退让小区干道红线距离不小于4米;《交通管制》按规范;《市政管制》雨污合流、采取集中式沼气化粪池;《配套管制》按城镇标准配套。

3.6.2非强制性体系:《用地面积》规划建设用地7.35公顷,其中一期3.19公顷;《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8.5万平米其中一期3.25万平米;《居住人口》总人口1750人,合560户。

4.景观艺术设计

4.1街景设计:包括空间韵律、空间界面、建筑体量(限高)、建筑风格、建筑母题、识别功能、重点处理等“城市设计”内容。

4.1.1空间韵律:建筑版块节奏按照起始—高潮—尾声的空间系列完成;

4.1.2空间界面:建筑为强质界面,道路、绿化为弱质界面。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应限制强质界面,保护弱质界面;

4.1.3建筑风格:取中国传统建筑的“空、虚”之道,集合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手段来完成建筑风格定位。不拘一格,神似而非形似是风格定位的关键;

4.1.4建筑母题:造型上取相似平面形制,从而在立面上形成相互呼应的线条母题,再通过凹凸与阴影的变化,增强景观效果。材质上采用浅色面砖和外墙涂料,从而在材质和色彩上形成相互呼应的视觉母题,再通过瓦屋面和彩色构架的变化,丰富建筑形象。整体色彩采用冷色调;

4.1.5识别功能: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决定外在识别功能。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较小、线条表现细腻、色彩对比柔和,而下部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较大、线条表现粗旷、色彩对比强烈,即便在同一风格和母题下,也能取得各自的识别功能;

4.1.6重点处理:是建筑群体取得视觉焦点从而达到整体视觉效果的途径,对于街景设计尤其重要。道路转角地段的强化处理是最适宜手法。

4.2园林设计:主要是两处水面“干塘公园”和“离堆水面”的设计立意和景观组织(细略)

5.设施规划

5.1道路工程:包括路网规划和技术指标(细略)

5.2竖向工程:包括竖向方式、总图竖向、景观竖向、道路竖向、排水竖向和土方竖向等(细略)

5.3给水工程:包括用水量及其标准、水源、配水管网和管径管材等内容(细略)

5.4排水工程:包括排水体制、水量计算、雨水排放、污水排放、管网系统和管径管材等(细略)

5.5供电工程:包括电源、用电量及其标准、配电线路等内容(细略)

5.6电讯、有线、网络工程:包括容量、系统中心、管线埋设等内容(细略)

5.7管网综合:包括综合原则、埋设顺序等内容(细略)

5.8环卫设施:包括公厕、垃圾站、垃圾收集点、果皮箱布置等内容(细略)

5.9环境保护: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等内容(细略)

5.10防灾(消防):包括消防给水、总图消防、建筑消防等内容(细略)

6.建筑设计

6.1建筑方案:包括户型布局、建筑形态和平面组合等内容。

6.1.1户型布局:为照顾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便于乡镇土地开发,以4.0*15.0米宅基作为基本户型单元,采取传统营造法式,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提供一间一列、一间二列、一间三列、二间一列、二间二列、二间三列、三间一列、三间二列、三间三列共三十余个方案供居民选择。政府主要根据规划控制建筑街景,做到空间景观的统一和协调(详见效果图)。设计从生态建筑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耗;每个房间都具备自然通风采光能力,都有一条以上的穿堂风。对农村住宅设计的不足之处,作出以下调整——户型上强调功能分区,以起居—采光井为空间节点,通过中庭划分动态的起居空间和静谧的卧室空间。

6.1.2建筑形态:吸收苗族建筑文化,把传统的小青瓦、二跌水、三跌水、吊挂、美人靠、木质窗楹、板门、穿斗结构等符号升华为特色民居建筑元素。建筑界面相互围合,通过单元的重复和景观的穿插形成优雅抒情的肌理效果。为打破空间上的单调感,在重要转角地段特意安排苗族特有的干栏式碉楼,既便于大型公共设施的布局,又起到风貌特色的画龙点睛作用。

6.1.3平面组合:为节约用地,住宅采取山墙对接的方式。

6.2建筑结构、电气、节能、消防设计(略)

7.经济和实施

包括开发模式、滚动开发、静态投资估算、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细略)

8.学术意义

8.1规划概念

在笔者数十年的规划职业生涯中,一旦说到村庄,脑海中立刻闪现的是阡陌交织、鸡犬相闻的景象,象盘信村这样的情况还是{dy}次遇到。偶尔在学术性刊物上读到加拿大建筑大师的“山水田园”型小城镇,也是一种理性认识,只能构筑一道“空中楼阁”式的风景画。而一旦说到居住区,则往往想到的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都市之中,不会把它和村庄结合起来。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可想而知,国家和历史多么需要的是一大批能够付诸实践的规划设计师,多么需要他们把理性的规划模式投影到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之间,同时把中国传统的“发于自然、钟师造化、天人合一”等建筑规划观体现到都市规划设计之中去。

8.2建设模式

“新农村整治行动”在规划学科上的定义就是“村庄建设”,因此在实施上仍然沿用政府主导——村民参与——财政补贴的模式。对于乡村型中心村来说容易取得较好效果,但对于区位条件特殊的城郊型中心村就难以达到要求。这其中除去普遍性外还有其特殊性:

8.2.1经济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产业多元化相应要求投资多元化;

8.2.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既要兼顾生活与生产经营要求,同时又要兼顾生活的休闲化要求;

8.2.3与城区功能和空间形态接近,分摊部分城区功能,相应要求建设标准较高。

这样,建设模式的取舍就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日程上。经过盘信镇党委政府的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综合开发模式,由开发商出资规划设计和项目启动,村民自愿投资建设。经过近一年的运作,项目进展顺利。实践证明,在特殊环境和背景下采取特定的村庄建设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8.3编制手法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国家相关法规的框架下出台“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办法”,铜仁地区也出台了“编制办法”。但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性规定,还必须针对具体项目增加相应的编制办法。

本规划综合考虑了“新农村”“镇区建设”“综合开发”等因素,制定了“两个层次、两个步骤”的工作流程,除按“铜仁地区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办法”对整个村域进行控制外,特别对近期建设“盘信小区”采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理念和编制办法。

按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规划与建设条件分析、总平面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竖向规划、工程规划、重要公建日照分析、综合经济技术指标等七项内容,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编制细则。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对于“硬”规范要求一般能够顺理成章,但牵涉到规划原理方面的问题时,则往往行之偏颇。根据《松桃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结合笔者数十年对居住小区规划的经验和认识,特别就一些国家和地方编制要求中无法细化的地方进行详细阐述。发表如下,供城乡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参考:

8.3.1规划定位:包括性质和形象定位。

这也是许多非规划专业人员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经常被忽略的问题。认为修建规划就是修房子,只要把建筑方案做好就行了,这其实就是没有搞懂“规划”和“设计”的概念。规划侧重于“度”而“设计”侧重于“量”(这在笔者有关论文中详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首先有“度”的认识和把握,才会有“量”的行动。只有有了正确的目标、方向,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就像写文章、做建筑方案首先必须有立意一样。

8.3.2规划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规模。

也经常被许多非规划专业人员所忽略。这是{jd1}不允许的,因为它直接牵涉到随后的规划管理和规划配套问题。

8.3.3概念规划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必须提起重视。规划学科理论在不断发展、更新,只有适时采取先进的规划理念才会有新颖、时尚的规划成果。

8.3.4用地组织

也经常被许多非规划专业人员所忽略。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对一个职业规划师知识、技能和水平的综合考察。这其中有规划基本原理(如地租理论、城市圈层理论等)还有规划相关专业知识(如风水学、风景园林学、工程学等)的运用。

8.3.5规划结构

按照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总体布局应包括建筑、道路、绿地、景观(竖向、管网)的综合布置,并未对具体布置做出规范性的要求,这就使得各地对于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评判结果迥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缺乏对贯穿于整个规划布局中的灵魂——规划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而造成的。笔者研究了建设部各类规划规范,发现布局上的一个共通点就是规划结构。因为规划学科研究的对象就是系统,而解决系统的关键在于结构,都存在着定性和定量问题,都有等级、规模、职能和空间分布的界定。居住系统有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等级结构,有相应的规模、功能和空间结构与之对应;交通系统有对外交通——城市道路及其以下的等级结构,有相应的规模、功能和空间结构与之对应……等等。

8.3.6控制体系:主要是强制性体系。

之所以单列并专门提出,主要是基于笔者四年多规划管理经验。因为详细规划不要求编制规划文本,而在实际管理操作中又明显感觉到强制性控制指标的必要性。

8.3.7景观艺术设计

非规划专业强项,不多赘述。需要强调的是规划编制的弹性原则,应考虑下一步修建设计时,给建筑师预留一定的发挥空间。一般仅对街景控制、景观组织作出规定。

8.3.8建筑设计

根据“编制办法”一般不做要求。但如果规划编制人员经济条件(如设计费)允许,或者项目有特殊要求(如新农村),则应在总体布局下进行深化。本院从社会效益出发,悉心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点和松桃苗族建筑文化特征,义务性地为甲方提供了三十多个住宅方案供选择。

9.结语

新农村整治规划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集综合性、地方性、长远性为一体的技术工作,必须时刻把“五个坚持”(详见本刊2009年第4期P34李光荣《做到五个坚持,实现跨越发展》)放在重心,才能实现地方利益的良性发展和国家事业的蒸蒸日上。

10.后记

在文稿编撰过程中得到了铜仁地、市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谨此致谢!特别感谢本院田茂福院长多年来对笔者工作和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学术论文】《谈谈城郊型新农村整治规划》】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