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陆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一个放大镜,闲了就用放大镜阅读报纸,本就是戴着眼镜的他,拿着放大镜凑近着看报纸的模样,我一直嘻笑他象个资深学者,而他总是急吼吼的辩解:老啦,眼睛不行啦,哪象你。其实,他还比我小三岁呢。
一次我拿着那放大镜学着他的样试了试,顿觉头晕目眩,赶紧调整了距离才感觉舒服点,童心萌发的拿着放大镜对着报纸上的字体在眼前忽近忽远的试着各种效果,那些字体便时而细腻、时而狰狞、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起来。这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视角下,就有了不同的生存形式,象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心态。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无形的放大镜,经意或不经意的观察着周围的人或事,也时时放大着自己的七情六欲。
同事张,心思比较缜密,工作中的闲言闲语,他都能“听”出话外音,将闲言放大为诋语,整天感觉别人在与他作对,天长日久,同事们真的与他对立了起来。
姐妹莉,老公有过感情出轨,她从此不再信任老公的一言一行,只要老公不明原因的出门,她都会往幽会里猜测,并在脑子里将想象的场景无限放大,痛苦的折磨自己,即使老公再一次向她跪膝求爱,她也抹不去脑中总在放大的阴影。
一朋友,衣食无忧,女儿出息,但每每朋友相聚说起生活,她总是满腹牢骚,好象天底下就数她苦大愁深,朋友们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她却总是将自己烦恼的芝麻当西瓜。
我妈八十有余,最近在老年大学就读《诗词赏析》与《音乐》课程,课上课下都溢洋着求知的热情。年轻时的妈妈思维与记忆力是众口一词的,步入老年的妈妈将自己这一优势无限放大为自信心,言语间总透着一番得意中的满足,新鲜事物都喜欢尝试,乐观生活不服老,虽满头白发却思维依然敏捷,精神始终饱满。
一次乘坐出租车,遇一健谈“的姐”,一路行驶一路话语不停,与她闲聊间,知道他们是夫妻档出租车,白天女的开,晚上男的开,她说十多年来虽然很辛苦,但已为家中还在读书的女儿赚下了一套面积不小的住房,女儿结婚的费用也准备好了,日子过得很开心。问她是否很喜欢这个职业,她说,“想得很开,我们一没高学历二没真本事,但我们能吃苦,开车是熟练工,不怕不会。现在我们过得也不比别人差呀,有什么不好”。他们将自身能力的视角定在了一个合理的位置,找到了自身“能吃苦”的点位,在生活中努力放大,获得了满足。
放大镜下,被观察物体的大小实际是没变的,变的只是人的视角的大小,而适合自己的视角,才能观察出{zj0}的视觉效果,得出最客观的结论。生活中的“放大镜”人人都有,却不一定人人能用得恰到好处,无论对人对已,用好了,如虎添翼,用得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