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音响发展史

组合音响发展史

2010-03-17 22:30:33 阅读6 评论0 字号:

组合音响发展史

    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音乐可以说是无时无刻的都陪伴在我们人类的身边,和我们共同发展着。从远古时期人们的歌唱,到现如今音响的普及就能说明这一点。而在我们人类所使用的音响器材中,使用最广泛、普及率{zg}的,就是组合音响。那么这个组合音响是何时起源的呢?请看下面,组合音响的起源。

    1904年,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电子二极管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无线电时代。在半导体器件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胆管在无线电广播通讯、音频放大、仪器仪表和其他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扮演着“{dywe}”的角色,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立下了“赫赫战功”。许多人可能不知,1946年美国人发明的世界上{dy}台电子计算机ENIAC就是由18000多个胆管构成的。今天,用着摆在桌面上的电脑,不禁浮想联翩。恰巧今年是胆管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更是 烧好难 担任组合音响版主的日子,理应庆贺纪念一番才是。

    随着电子管的发明,随后就出现了电子管放大器【俗称功放喇叭和收音机。和在此之前由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的留声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音响”。当年这种组合音响体积庞大,全部加在一起得用一部货拉车才行。

    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电唱机、电子管的完善和小型化。出现了由电唱机、收音机、音箱为一体的相对小型的一体化的“组合音响”,说是小型化也得2个人搬才行。不过这种当年适合家庭使用的“组合型音响”是单声道的,一直生产和使用到60年代初期。到了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密文立体声唱片、调频立体声和晶体管在音响中的应用,组合音响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在那个年代世界正处在“冷战”期间,而在音响领域,人们却是在热火朝天、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着。当时的电子管音响产品已经达到了{df}时期,而晶体管音响技术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迅速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迅速的被应用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组合音响”中。

    在60年代后期,晶体管技术因体积小、重量轻不使用高压,耗电省而且效果好、输出功率大等特点,在市场上逐步的取替了电子管的地位。而晶体管组合音响更是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组合音响也像一块强有力的磁铁一样,迅速的将所有的新音响技术吸入其中,如卡带技术,和后来80年代的CD技术都纳入其中,这些都给组合音响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了解,组合音响这一称谓,应该是在80年代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国外的人们称其为“家庭音乐中心”“或家庭音响中心”那个时候主要的配置有,立体声收音机、电唱机、卡座、功放,音箱也实现了与主机的分体化,从而能达到更好的立体声音响效果。

    随着在1982年CD唱片的出现,使组合音响的效果、体积和性能进一步加强,逐步的形成了组合音响的完整性和标准性。但是,当时的组合音响也并非xx像现在这样的概念,当人们一提起组合音响的时候,印象中就是属于那种小型桌面型的组合音响。

    在8、9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那种“高大全”形式的组合音响,以显示其,xx次、高标准和高性能等等。让我们来看看那时候这类“组合音响”的配置吧,所有的单体器材都是430MM标准尺寸,收音头、电唱机,卡座,CD机,功放有的还是前后级分体的【如山水的B1000型均衡器,还有的配有电子定时器等等,音箱更是大型化,10寸喇叭单元的算是一般的,更多的使用的是12寸的低音喇叭中高音喇叭也一应具全,有的更是在一只音箱中使用了多达10个左右喇叭单元的数量【建武的一款就是如此,大有一统音响江山之势。那时这种大型的组合音响占据着市场的主流,如美国狮龙,日本的先锋、建武、山水等等。当时全世界的音响产业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期。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组合音响体积搞的很大,在安装、使用上并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开发了能放在桌面上使用的组合音响。当时的代表作有,建武的959,939爱华D1000等型号,虽然这种组合音响在体积上有所减小,但是在性能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在功放内设有CD解码器,增加外置有源低音箱等,使这种比较小型组合音响的效果发挥的更出色。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音响技术和视频技术,这些都被应用在组合音响中,从而也形成了新一代的,以数字处理为核心的多功能、小型化真正意义上的迷你组合音响。

    今天,这种组合音响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这种音响也会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将会以更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组合音响发展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