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镇,村里共有60户人家,268人,450亩土地,曾换过35任领导,村民们依旧贫困潦倒。一位名曰郭裕录的能人担任生产队长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建设小康农村,发展农工商经济,袁家村成为陕西省{sg}万元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1.3万元,是陕西省模范村之一。上网搜到一些有关信息。袁家村1989年达到全国小康农村的标准,2007年底总资产超过10亿。2007年袁家村悬赏20万征集发展“农家乐”的“金点子”,得到深圳一公司的建议,仅用三个半月建成独具关中风情的古街——关中印象体验地。
这里的古街上有原汁原味的手工作坊,有传统的xxx店铺,如:油坊——德瑞恒、布坊——永泰和、醪糟坊——稻香村......以及卢记豆腐、童济功茶坊等等。
早就听说过袁家村,但种种原因未能一游,昨日虽受北方沙尘暴的影响,风大天阴,终能如愿来到这里。
大门上方的字是华国锋的题词。
一走进古街,就被古朴传统的年画吸引住了。两个可爱的孩童活泼稚嫩的神态非常有趣。
在油坊,一游客说仿佛又回到了插队时的乡村,手工作坊勾起人们很多的回忆。据说榨出的油很香,我买了一些。还有人在面坊买全麦粉和杂粮面,都是城里的稀罕货。
看到茶坊门口的大茶壶,不由回想起童年时代,几乎每个街道都有卖开水的铺子,匆匆说一分钱一壶。那时没有自来水管,吃水靠买水。每天都有拉水的汉子拉着架子车沿街叫卖,车上塞满加盖的水桶,车子吱拧吱拧地响,水溅出来,地上留有长长的水印。不开伙的上班族则提着暖水瓶到开水铺买开水,也有人在那里喝茶聊天,外爷和开铺子的老板很熟,常揣着鼻烟壶,一边儿说笑,一边儿吸鼻烟。有时在同学家玩得太晚,街上寂静一片,只听得水铺的风箱声,远远地看到炉子里冒出的火星,赶紧溜回家睡觉。
我家院子里也有一口井,辘轳上缠着粗粗的井绳,父亲总是提醒我打水时要握紧辘轳把,他说:人常说辘轳把打死娃。一次不小心松开了辘轳把,赶紧去抓,被打到手背,这才体会到父亲的话。夏天我们用井水浇菜地、洗菜,晚上把井水洒在院子里,待干透后铺上凉席睡觉,特别凉爽舒服,有时把剩饭剩菜放在篮子里,再吊到井里,隔夜仍可保鲜。
我还买了刚制出的豆腐,匆匆买了辣椒面,给虎妹也买了一斤。卖辣椒面的地方都备有切成小块的锅盔和油泼辣子,供顾客品尝。老伴儿给自己买了两瓶纯粮食酿造的酒。中午我们在农家乐14号吃饭,要了菜疙瘩、凉拌荠菜、青椒肉丝、大烩菜、粉蒸肉、锅盔、烙面等。烙面是把烙熟的饼切成细条,吃时浇上哨子汤即可,是这里的特色食品。农家乐的楼房盖得宽敞漂亮,厨房里墙上装有整体橱柜,沿墙一周设置了操作台,中央是一大型整体操作台,干净漂亮。卫生间也干干净净。主人告诉我们,前楼是村里出资盖的,后面的楼房是自己投资50多万元盖起来的。我还注意到门口的对联也充满了民俗风味,上联是:一葱二蒜三辣子四醋五酱六盐七碟子八碗,下联是:大舅二舅三姑父四姨五亲六故上座请上座。是否会想到张艺谋的“三枪”里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袁家村的手工作坊和农家乐包含浓浓的乡情、传统的民俗,回味无穷,又有乐趣。
下午我们到一代帝王李世民的陵墓——昭陵去参观,昭陵位于九嵕山,这里曾建有xx的昭陵六骏浮雕,目前只有复制品。
杏花随风摇曳,山下坡地影影绰绰,好一派风水宝地。
春风中的嫩枝嫩叶
唐太宗李世民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