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23日_一指剑_新浪博客

荆门道观寺庙

   荆门寺庙建筑取材以木料为主,在基础上立柱、柱上加梁、梁上加椽、椽上加望板,再砌砖为墙、加瓦为顶。各种寺庙以斗拱为关键,支撑起大殿的大屋顶和飞檐。斗拱具有托、拱、伸的作用,使寺庙建筑造型十分华美。寺庙外观注重色彩和美术装饰。屋顶琉璃瓦、流丹溢翠,梁柱墙壁涂深蓝丹赤之色, 花墙门窗 、非雕即画, 藻井彩绘 、雕梁粉壁。 寺庙的平面布局为中心定位 ,以中轴线为主,成四合院布局,或向纵身扩展。 整个寺庙以正殿为中心 ,前后二殿相烘托 ,左右有配殿 ,多数是一正两厢 。钟楼平衡列于两边, 左右配置均齐。

 

    荆门境内所知最古老的寺庙—尊胜寺(遗址在今拾回桥镇西东风村,1962年拆毁),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由德山禅师创建。隋文帝时,智凯和尚创建荆门仙居寺。宋代荆门兴建了一些寺庙。但为数不多,明代和清代新建和维修了许多寺庙。清同治年间,荆门全境共有寺庙159座、庵26座。清末,荆门一些寺庙逐渐毁坏。民国初年,兴少毁多,到80年代,只有洪山寺、观音庵较为完整,市境南端四方乡纪山村的纪山寺只剩两栋破烂不堪的空房。

 

    荆门境内所知最早的道观是唐代兴建的七仙景德观(位于荆门城北130里)。宋代、荆门城内的道观有荆岑伟观(遗址在今城区解放路新华书店后院)和宝德观(遗址在今城西东光电器厂南白龙山麓)等。

    元至元十七年间(1280年)道人程道隆在平政桥西、荆岑伟观旧址修建长春道院。

    明代是荆门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维修和新建了玄妙观、霖苍观、青龙观、三元观、马仙观、三清观等一大批道观。新建了洲城隍庙和一批地方城隍庙。

    清初,修建了先农坛、洲厉坛、八蜡神坛。

    清朝中叶,荆门有宫、观57座,玉皇阁、三皇阁各3座,雨坛庙2座,城隍庙8座,重要祠堂 10座,各姓家庙49座。主要宫、观有长春道观、玄妙观、州城隍庙,白云楼等。

 

     解放初期,荆门“七庵八庙房”寺、观等房产284间14388平方米。另有封神庙(一医原址)6间200平方米,龙王庙;(雷霆庙)位于烈士陵园e和36个土地庙 740平方米。

    唐安寺位于象山东麓(现烈士陵园处)殿房28间836平方米。 净业寺位于城北田家冲长岗岭尾,,殿房50间,2000平方米。

    长春观(位于解放路书店),殿房7间208平方米。元妙观(位于市工商联)房10间350平方米。还有东宝山的青龙观,西宝山的白龙观。

   日军侵占城区后,七庵中仅娘娘庵、大佛庵33间1070平方米尚完整,余均毁坏;寺庙仅圣庙20间1248平方米,日军利用作军械器材仓库,封神庙6间200平方米尚保存,三黄庙、马王庙各残存5间共300平方米,城隍庙仅100平方米,土地庙仅存9处180平方米。

   1945年6月到1949年2月城区寺庙房产 109 间3420方米,其中三黄庙残存房屋5 间150平方米,马王庙残存5间150平方米,土地拥残存9处180平方米、长春观(即玄妙观)残存房屋7间208平方米(解放后交新华书店,现为解放路书店)娘娘庵残存21间372平方米,大佛庵12间360平方米,净业寺房屋50间2000平方米。

 

    洪山古寺  位于荆门城西郊漳河水库畔陈井村,占地2000平方米,因建在洪山脚下,故名洪山寺,俗称关帝庙。古寺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876年)。据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曾先后大规模的维修。古寺大门朝南,前后殿各由3间大堂组成,分别供奉关帝、雷祖、观音等45座神像。内有古井,屋脊宝鼎上亭亭玉立着木雕的仙鹤。

    纪山寺  位于沙洋县纪山镇纪山村。纪山寺建在纪山主峰,山上翠松密布,寺周古墓众多,为xx的纪山楚古墓群。纪山寺以山得名,初称白雀寺,后改白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初尉迟恭(敬德)改建。寺后有黑龙潭,潭石暗黑。明永乐十年(1412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又两次重修。门南开,砖木结构,有前中后三殿,东西两侧有围屋。每间殿空约250平方米,用35根粗木柱支撑。寺院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大部分具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泉寺  位于荆门城北十五公里的灵鹫山上,为东晋时远公禅师所建。因其泉水上涌泉畔有寺故名“上泉寺”。寺池周长10余丈,常年不涸,可灌田千余亩。水中有金莲,四季开花,随波荡漾,不出水面。泉倚山临壁,石峭突兀,岸上古树参天,有奇树叶如冬青,结实殷红,行同小柿,俗称“冬青树上结柿子”。泉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逢骤雨,喷冽丈余,行同瀑布,素称水屏。据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宋熙宁(1068年—1078年)年中,有M器纺车流出,字德嘉州,盖泉与蜀通也。”泉上建有文昌阁,共三重,房百间,为方行古建筑,后寺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大量扩建重修。现在泉、树尚存,文昌阁改为敬老院。

   铁鞭祠  位于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始建于东汉初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三圣寺  位于沙洋县城东侧的叉把堤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原为佛道合一的寺庙,后来被毁。1995年重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群。

    滴水寺  位于京山县城东北四公里的张良山与京源山之间,地处悬崖,气势巍峨。因崖顶寺旁的山麓石罅中有三股清泉涌出,向四周渗出,如珠帘滴下,故名。该寺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清代,毁于“xx”,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下庵寺  坐落在京山县坪坝镇古街道的下街。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道士丁俊原主持,商人出资兴建。寺庙只有一进院落,前面的大殿高13米,重檐歇山顶,后面有配殿,为佛道合一的古建筑。

    太阳寺  位于许家寨东南麓、三阳镇西北4.7公里处。建筑年代无考。唐长庆年间,明洪武年间、清康熙年间先后三次重修。占地约3.3万平方米,由大雄宝殿、祖师殿、三娘殿、伽蓝殿、观音殿、牛马殿、官客殿、钟鼓楼、库房、书房、斋房、僧舍、厨房等组成,共有房屋百余间。其中大雄宝殿、祖师殿为立柱穿架结构,殿宽32米,长约60米,高约13米,以木板为壁,盖琉璃瓦。各有立柱100根,分外、中、内三层排列,组成三层“回”字形,外层42根,高约4米;中间一层31根,高约 7米;内层24根,高约10十。立柱均二人合围(直径约1米)整个建筑外观呈三层宝塔形,飞檐斗拱。其余各殿、房舍均为土木结构。建国前夕,残存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殿、官客殿、钟鼓楼、三娘殿及部分僧舍、斋房。“文化大革命”中全被拆毁。

   元佑宫  位于钟祥市郢中南隅、镜月湖畔,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骢御敕所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元佑宫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是典型的道教宫观群落。其初始规模史书记载很详细:“元佑宫,有阁三名,高九丈九尺,上挹重霄,户牖四达,其制甚伟;宫正面一进三殿,前为元佑宫,中为降祥殿;后为三洞阁。其配殿左为宣法、右为衍真;东西有库,钟鼓有楼,门外有屏,屏外有坊;阁后有总圣、三宫等殿,又有来鹤轩、知客堂、十六堂等处;四周围以墙,墙外环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桥。规模宏敞,布置严整,实为三楚巨观。”满眼的红墙碧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碧水莲荷,俨然是皇家园林的气派。建筑与池水相应,山石树木交融,达到“虽由人为,宛自天开”的崇尚自然的美妙意境。

明末,元佑宫损毁大半。清顺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一年,清同治十四年多次维修。解放后,党和政府也曾多次拨款维修,使这一宏伟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拾回桥清真寺。最初位于十字街口附近的土坡上,约在清光绪年间修建,共九间。办有回民学校,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拾回桥,清真寺被毁。后由教徒集资在街上买一间草房作为简易清真寺。1952年改建;1980年搬迁团结街119 号,有砖瓦房两间。

    沙洋清真寺。约在1911年前后,由沙洋街上教徒集资修建三间草房,1934年,汉江涨水将房屋冲走,后来由教徒集资重修。1983年10月,沙洋倒口,被水冲跨。1984年由政府拨款在交通街52号隔壁修建一栋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简易活动场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3月23日_一指剑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