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xx报》撰文:赤峰尚德增称其能预测地震_二连浩特GUOMEN信息网_ ...

《北方xx报》撰文:赤峰尚德增称其能预测地震

  ■编者按:因为汶川大地震,人们对地震科学的关注日益强烈,地震预测这个世界性难题也被广泛议论。对于这个课题,我们发现除专门的科研机构外,来自民间的研究力量也不能忽视。今日本报推出的报道就是一例。对于今日报道中的“地震预测方法”,其正确与否需要科学的验证,但推出此报道的目的,却是源于我们对这次地震及地震造成的伤害感触太深,希望能尽己之力予以关注。

尚德增在向记者讲解地震带成因  

  “我的方法可以预测地震。”此语一出,世人哗然。

  此语出自赤峰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院退休职工尚德增。“世界上任何国家对地震都不能预测,只能达到监测水平,在时间上是落后的。我的预测地震方法是属于{lx1}的,但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尚德增说。

  

  地震成因新理论

  

  尚德增的方法能否预测地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赤峰市地矿局工程师尚德增就在研究地震和预测地震的方法。尚德增认为,他的预测方法在世界上属于xx。

  6月2日下午,本报记者叩开了赤峰松山区赤勘家属院尚德增的家门。尚德增显得很激动,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独创的《用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预测地震的发生》理论。

  “这个成果是我多年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新理论。”尚德增说。

  摆在尚德增案头的《用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预测地震的发生》书稿,摞在一起足有10公分。这是他半生研究的总结。

  尚德增1936年出生在辽宁,1956年毕业于沈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地质系,之后主要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离休前在赤峰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院工作。

  记者{dy}次见到尚德增,是在2007年3月的{yt}。尚德增{dy}句话就提到了他的“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并且用这种理论挑战“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其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用以解释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1979年5月,尚德增就提出了“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向“板块构造学说”发出挑战,他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没有理论依据。

  尚德增解释说:“‘地球的不协调运动’是以地球自身结构和特点为内因,以地球在太空中旋转与地外天体的关系为外因来研讨地球上的现象,并解释地质构造,以及地震、地热、火山、岩浆、古地磁倒转、古气候变化等成因,同时是预测地震等灾害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内因是指,地球不是一个均匀的‘石头疙瘩’,而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非均质的球形体,从外向内为大气圈、水圈、地壳、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它们的质量以及之间的结合力是不等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地壳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壳,而是由各种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破碎壳……它们的质量和之间的结合力也不等,所以就具备了受同一个力(地球的旋转力)作用时,产生出不同步运动的内在条件。”

  “所谓外因是指地球的旋转力,而旋转力又是地球和地外天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的合力,合力中{zd0}的是太阳对地球的排斥力,这和传统观点——太阳吸引地球和九大行星围绕它旋转是相反的。简单说,就是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受到同一个力的作用下,运动速度会产生不同,这样物体之间就会产生摩擦、碰撞、发热等一系列后果。”

  “我在这方面已有一个初步成果,是开创地震等灾害预测新方法的初步成果,这是我申请开创预测地震工程的基础。”尚德增说。

  

  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72岁的尚德增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希望能在中国地质学方面独树一帜。20岁,尚德增从沈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地质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地质勘探公司,到1975年的20年间,走遍了川、鄂、湘三地。1975年,尚德增来到赤峰,在这里一工作又是20多年。

  40多年的地质勘探和理论学习,使尚德增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他发现中国地质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像他一样的地质人,也阻碍着中国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

  2000年春节前后,台湾省频繁地震、云南省发生地震、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地热,这些仍沿用美国板块碰撞学说解释。尚德增利用春节的时间,写出了《用地球的不协调运动来解释地震、火山和岩浆的成因》一文,该文于2002年6月在《浙江地质》上发表。

  正因如此,尚德增希望能有一个机会,能够允许他申请开创预测地震等灾害工程,让他的理论得到真正的检验。

  

  新理论下的汶川地震

  对于依据“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来预测地震灾害,尚德增说:“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预测地震灾害,只能感应。即便是日本,也只是用地震的S波来预测地震,也就是说在灾害发生后才能知道,才能追踪。”

  尚德增介绍,地震仪的功能是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震仪上,地震仪才告诉人们发生地震了。在时间上,落后地震的发生时间,所以地震仪不能预测地震。

  遥感是空中录像,从照片对比来研究,比地震仪发现地震时间还晚,因此,也不是预测地震的工具。传感器的功能和地震仪的功能类似。地震仪、遥感和传感器都不是预测地震的工具,只能起监测地震的作用。

  对于汶川地震的原因,尚德增认为,汶川一带是横断山脉中间的一段,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西缘的最外带,近弧顶部位。东西走向的秦岭是中国大陆的横梁,在这个地带,被数条断裂带横截,龙门山断裂带仅是其中的一条,该处也是{zg}的青藏高原和次一级的云、贵、陕、高原和四川盆地三级地块的结合处,是构造线转折的地带,由于多次的构造活动,断裂带之间的岩石被挤压得十分破碎。

  “秦岭是中国陆地东西向横梁的中间轴,它的南面东西向的山脉弯向南,进入南亚的缅甸、泰国等地,然后又弯向印度尼西亚至土阿莫群岛一带,从水系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它的北部弯向东北方向,如大兴安岭等山脉,中间的秦岭则被向西压缩,所以秦岭不仅地层岩石被挤压得破碎、变质也深,另外,也有明显的两处被横断,东部的横断在南阳至襄樊一带,西部在略阳、北川、汶川至彭州一带。”

  “横断山脉是地震极为活跃的地带,在地球的自转偏转力的作用下,克服了下面结合面的结合力,在地史上时常发生地震。2008年5月12日正是自转偏转力由南向北增大的时期,因此地震有由南向北发展的趋势。由于地震带不是一个平面,而是凸凹不平的多个破裂面,地层岩石软硬不一,在往复的潮汐动量的作用下,要达到平衡,因而产生了多次大小不一的余震。”

  

  预测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记者问及地震预测方法时,尚德增说:“根据‘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的研究,我发现地震是有办法预测的,要达到真正的事先预测,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引起地震作用力的测量;另一个是互相撞动的地质体动量测量。”

  “预测这项工作很庞大,不是几个人能完成的,首先前期要搜集像海水水温、受潮汐作用力等大量数据,将其汇总,再把地震后搜集的各种信息整理植入计算机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什么地方将要发生地震。”

  “在世界地质图上可以看出,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找到符合运动的质料,要求能用仪器自动检测,像用地表水的温度等去检测,不要等地震发生后再去检测。比如看海底的变化,就是开展海洋钻探等等发现海洋产生的波浪。”

  尚德增表示,如果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能够被采用,可以大大减少由于地震所带来的灾难。他还表示要求xx部门对他的“地球的不协调运动”理论进行公开答辩。

  尚德增举例说:“地震、火山等灾害,是由于‘力’积累到一定阶段才发生的。就像地上有一堆砖头,怎么运走它们,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果这些都是已知的,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来,而不是利用遥感仪等感应。这样就可以做到提前预测了。”

  

  国家地震局、地震局表态

  

  针对尚德增预测地震的方法,本报记者采访了地震局科技监测处处长张小虎。张小虎说:“地震预测目前仍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监测方法都有很大难度。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个专家的书面材料,所以很多东西不好说。但是在全球没有掌握预测地震方法的同时,我们鼓励和支持各界人士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同时,我也认同地震是地球不协调运动所造成的,但这是初级的理论。”

  “地震肯定是地球的不协调运动造成的,我们有先进的设备和人才,但是目前还不能预测地震。”张小虎说。

  6月4日,本报记者致电国家地震局新闻组。该组一位刘姓负责人表示,要记者提供相关内容,然后再委派相关科室负责人答复。该负责人称:“我们对民间预测地震的研究非常欢迎,我们也鼓励并支持这样的方式。但是对于研究成果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判断。”

  4日下午17时,记者将尚德增的地震预测方法传真至中国地震局,等待回复。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链接

  尚德增预测地震的方法

  ●利用潮汐动量的测量,就等于测量地震的作用力。需要划出涨潮线和退潮线的高差,再求出海水的质量,海水的动量=海水的质量×速度也等于地震力。

  ●用潮汐动量除以地质体的动量,得出的结果为整数时,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就小,如果得出的余数越大地震的震动就越大。

□北方xx报记者    梅刚    隋瑞峰    发自赤峰

□北方xx报实习记者    丛亚男



郑重声明:资讯 【北方xx报》撰文:赤峰尚德增称其能预测地震_二连浩特GUOMEN信息网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