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收到菌物学会通知云,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将展示我国近几年食用菌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交流对产业发展的新想法和新观点,为食用菌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
会议邀请参加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作为一个菌物学会30年的老会员,应该积极参与,准备几篇粗俗材料,拟给会议寄去,聊表参与之情。
论文之一:
闲谈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一直从事、重视双孢蘑菇在我国的生产与发展。双孢蘑菇是常见食用菌里面蛋白质含量{zg}、世界产量{zg}、消费最多的品种;也是西方国家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程度{zg}的品种。双孢蘑菇的生产原料是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因此也是生态意义{zd0}的食用菌品种,双孢蘑菇栽培是农业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意义大、生态意义大、农村循环经济意义大,近30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界、学术界几次三番发起双孢蘑菇生产的高潮,包括引进国外工厂化生产设备技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棚生产、菇棚生产。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引进的国外工厂化生产几乎百分之百的赔钱,绝大部分停产倒闭;老百姓大棚生产此起彼落,把国家扶持资金消耗完以后,也就偃旗息鼓,停产了事;现在{wy}能坚持、维持生产的就是福建漳州的层架式栽培模式,但也是风雨飘摇、在举步维艰中生存。
近几年我们进行了双孢蘑菇野生栽培和菌菜轮作的探讨,就是在林地露天栽培,生产原生态野生的双孢蘑菇或在大棚内种菇和种菜轮作生产,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作了一些工作。
亲历、经历、总结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感到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必须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一、工厂化生产:
工厂化生产肯定是今后双孢蘑菇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为什么迄今为止,这些引进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工厂大部分都倒闭停产,能正常维持生产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呢!?
问题之一是参与考察、引进、消化国外设备技术的主要是政府官员、xxxx、有大名气可以开会做报告但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真正既懂理论又懂技术、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科技人员本来就凤毛麟角,他们很少有参与引进、消化工作的机会。生产{dy}线缺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国外双孢蘑菇高度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是建立在自己国家整体高度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基础上的。我们单独引进其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引进不了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引进不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熟的销售和消费市场。这就是木水桶定律所揭示的原理,这个系统工程所能发挥的效应,是由其最差的一环决定的,这是问题之二。
问题之三,双孢蘑菇生产技术本身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主要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科技人员与生产工人的结合,技术主要靠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整个生产是属于生产实践的问题,不是属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可现在我国食用菌行业推崇的是有名气的大专家、大教授,他们根本没有实践经验、也不可能有实践经验,靠他们炒作、造势、作报告、作宣传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根本不可能。因此工厂化生产从一开始就先天性不足,只有硬件、缺乏软件;只有造势之大人物,缺乏做事之小人物。
问题之四:双孢蘑菇生产中菌种是关键,有的工厂为了原汁原味地引进国外的技术,几乎是想把国外的工厂从外到里xx复制进口,连生产种也全靠进口。进口菌种成本很高,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菌种生产工艺是成熟常规的生产,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关键是工厂化生产一定要不断选育、更换菌种,同一个菌种品系在同一个生产车间连续生产几代就会导致产量的严重下降。
工厂化生产肯定是以后发展的方向,但必须结合国情,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同步进行,引进设施和培养技术人员同步进行;提高培养料发酵质量、完善菇房出菇条件和菌种的选育、生产同时发展。
二、大棚栽培
80年xx始,双孢蘑菇的生产,主要在大江南北的上海、福建、四川、两湖两广地区,南方冬季的气候简易草棚就可以栽培,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南方的农村、农民生产一直可以维持,只是受市场的影响波动较大。到90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河两岸的一些省市推广发展大棚生产,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参与,整个发展势头可以说是来势迅猛,但结果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整个产业可以说是政府贴钱挨骂、农民赔钱受累,究其原因:
1、食用菌栽培属于培植业,农民祖祖辈辈从事的是种植与养殖,种菇和种菜、种粮是完成不同的行业,操作技术与农民熟悉的种植业、养殖业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农民短期内很难掌握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技术是掌握了,但大棚内病虫害严重,生产环境严重恶化,回天无力了。
2、没有真正懂技术的技术后盾,大棚生产主要靠政府扶持,政府找技术就是找xx子,找大人物,牌子是很大,声势是很大。其实,这些xx子、大人物是干大事的,蘑菇生产是小事、苦事,大人物不干、也不会干,因此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能有效及时解决
3、没有稳定的产量,也就没有稳定的销售体系,也就没有稳定的市场,市场的反哺效应不能很快体现,生产销售形不成良性循环体系。生产一直靠政府输血扶持肯定不是长远之计,{zh1}是不了了之。
可见,大棚生产在我国双孢蘑菇生产中只能是过渡、不可能持久发展,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三、层架式菇棚生产
这种模式要逐步向中国式工厂化方向发展,首先要在解决了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向规模化、社会化发展,比如原料发酵、菌种生产、销售加工、技术服务都要发展形成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的产业,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化生产体系。
四、山洞、窑洞、地下人防设施的生产
这种模式效果一般较好,但一方面受设施的限制、一方面连年生产也会有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这种模式也会发展、也会存在,但绝不会成为生产的主流模式。
五、林地原生态野生栽培
林地野生栽培不但不需要固定设施的投资,生产成本低,农民技术操作简单,而且可以产出风味好、口感好、口碑好、营养好的原生态野生产品,这种产品符合市场发展的世界潮流,有巨大市场潜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蘑菇外形、外表与传统的室内栽培的差距大,产品一时没有被市场接受,销售价格与其实际价值脱节,严重影响其生产发展。
野生栽培肯定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目前一方面要完善技术,更主要的是要宣传原生态野生产品,要完善成熟市场,打造野生蘑菇的大品牌,今后几年内应该发展成一个新的大产业,目前急需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大的企业集团参与。
六、大棚内的菌菜轮作
即半年种菇、半年种菜,当年种菇、翌年种菜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为种菜提供肥料,又可以克服种菇连作的弊病,这种模式是目前我国大棚种菇的{wy}可发展的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双孢蘑菇生产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两化一作,即工厂化、野生化和大棚的菌菜轮作。
注:以上是我几十年来在生产{dy}线常年奔波劳作的总结和感悟,非常直白,没有套话、空话、假话。会议编辑工作人员有为难之处,可以直接给我退回,麻烦打扰之处敬请谅解。作者 梁枝荣。
论文之二:
漫谈野生食用菌的产业化开发
梁枝荣
我国野生食用菌产业现在已发展成为年出口创汇逾亿美元的产业,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内野生食用菌的消费空间很大,回归自然, 崇尚xx,当前社会新的生活理念更给野生食用菌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开采,我国野生食用菌的数量日趋下降,野生食用菌几乎还是依赖自然生长,还不能大规模产出,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资源紧缺的问题。如何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是开发野生食用菌的瓶颈问题, 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技术,才能突破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问题瓶颈, 进行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事实上,食用菌生产在我国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膳食结构安全意识的提高,进入21世纪,食用菌生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家家户户庭院式生产模式,转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发展;目前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走向设施环境培养生产和标准化产品时代,迈向了资金密集型生产。第二个发展方向就是我们正在探索发展的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利用回归自然原生态出菇,充分利用野外xx环境进行全开放的原生态野生栽培,生产野生的食用菌产品。
1、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的定义
原生态野生栽培同仿生态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栽培是由人工控制下的栽培,而原生态野生栽培是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地方,在全天候的xx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采收子实体。
2、食用菌原生态野生产品的定义
原生态食用菌野生产品就是在xx无污染的xx环境中生长采集的食用菌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靠在野外自然生长,也就是通常的野生食用菌,通过对原有珍稀野生食用菌的xx环境人为的加以区域性保护,定期增加一些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须的xx优质培养料,实现生长的可持续,促其增产增收;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的品种,再经过野生驯化,返回到xx环境中进行野外出菇采集的食用菌产品,就是我们现在论述的原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无论是xx野生食用菌,还是人工原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其产品均具备xx、营养、有机。原生态野生食用菌生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在当今崇尚xx食品的消费时代,原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3、食用菌原生态野生栽培的特点
原生态食用菌野生栽培皆是在林地、草原、林荫、草丛之下,xx是在一种原始野生的状态,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差别。林地原生态野生栽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林地覆土栽培;一种是林地露天摆放栽培。不管那种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是在xx野生的条件下生产发育。林地原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与纯野生食用菌相比,基本的条件和环境生长一样,生长期xx在野外完成,不同的是原生态野生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更优越,因此虽然类似野生菌,但在产品产量和质量方面更优于野生菌。原生态野生栽培的菌种是经过人工选育的,其生命力更强更高,生产中根据需要在室内可集约化大量生产菌丝体,在野外林地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可大量集约化生产。在培植菌丝体的配方中和出菇期,严格把控质量关和出菇管理关,不得掺拌使用任何促长、增产等有害物质;原生态野生栽培的场地,必须选在远离城镇的人工林地和人迹罕至的xx或原始次森林,并且要远离交通要道,避免粉尘对产品的污染,从而保证产品的野生品质。
根据来源、商业化程度和生产技术的不同,食用菌可以分为四大类, 即野生品种,珍稀品种, 普通品种和野生栽培品种。他们的特点如表1:
表1:各类食用菌的特点
种类特点点 |
野生品种 |
珍稀品种 |
普通品种 |
野生栽培品种 |
优点 |
物以稀为贵, 风味独特,可满足消费者猎奇心理
|
满足人们追逐消费新潮流的心理
|
大众价格, 大众消费, 栽培技术成熟, 成本低, 价廉物美。 |
风味独特, 产量高, 无虫蛀, 无泥沙, 有序生产恢复自然生态, 可产业化开发 |
缺点 |
产量低,有虫蛀, 带泥土, 无序采摘破坏自然生态, 产量越来越低, 质量越来越差。 |
栽培技术在发展完善中, 成本高, 价格高 |
包装差, 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质次价低的误区 |
目前没有形成成熟的消费市场,需创建xx,开发市场。 |
这四大类食用菌的关系图示见图1
这四大类食用菌是动态的发展, 野生栽培品种从生产的数量、品种和产量将会逐年增加。
目前市场上食用菌产品的初级产品主要有鲜品、盐渍品和干品,其特点如表2.
显然,发展趋势是盐渍菇(各类罐头)将逐渐被鲜品和干品取代,鲜品和干品包括速冻产品和真空冻干产品。
表2:各种食用菌产品的特点
食用菌野生栽培的技术关键可简化为“四看”,也就是说食用菌野生栽培没有固定的技术模式,其具体操作的技术核心就是“四看”,即看菌、看天、看地、看人,通过四看确定栽培所用菌种, 确定栽培的具体时间, 确定具体的播种方式和管理模式。所谓看菌,主要指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海拔、纬度地区要选用不同的菌种;所谓看天,就是要看季节、看气候;所谓看地就是看地理位置, 看海拔、看纬度、看生态环境、看土质;所谓看人, 就是野生栽培的技术推广、产业化生产要有科学合理组织模式, 要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食用菌野生栽培产业化发展{zj0}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菇农。 形成的产业链就是公司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合作社进行生产示范和生产服务;-基地菇农进行规模化栽培; 合作社回收鲜品,进行烘干初加工;公司创建品牌,直接面对国内外市场销售。从生产到市场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产品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菇农直接从事野生栽培管理,从合作社购买成熟的菌丝体,每个菌袋(1斤干料)成本2元,平均产菇0.8斤,合作社的收购包底价4.5元/斤,每个菌袋产值3.6元。这样每个菌袋毛收入可达到3.6元-2.0元=1.6元。每家农户可野生栽培管理5000个菌袋,管理3个月,毛收入可达8000元。
食用菌合作社组织菌丝体生产,菌袋生产直接成本1.5元/个, 这样生产供应农户一个菌袋有0.5元的毛利, 每年以生产供应20万个菌袋为起点,可得到10万元的毛利, 能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转。
xxxx公司回收全部产品, 干品收购成本50元/斤, 分类包装后成本达到60元/斤,创建原生态食用菌或野生菌品牌后, 批发价可达到80元/斤, 每20万菌袋产干品16000斤,毛利为20元/斤x16000斤=32万元, 从一个合作社可达到32万元的毛利,可基本维持公司的运转。
这个产业链的运转关键是xxxx公司的运作,要创建一个xx品牌, 产品不但要有特色,质量过得硬,而且要有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公司领导要有高超的运作能力。只有将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产品打造成xx的品牌,发展成xx产业,才会物有所值, 销售价格才会高, 才能给基层菇农的生产, 食用菌合作社的运转带来活力, 使生产进入良性循环(表3)。
表3:食用菌野生栽培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四作
v 运作: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市场,领导支持、政府扶持:
v 劳作是基础,操作是中枢,炒作是手段,运作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