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及教具“恩物”

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及教具“恩物”

2010-03-18 15:38:06 阅读3 评论0 字号:

、“人性教育”的内容

自我活动的原理

    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藉此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他们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也就是说:使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统一──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福氏说:“教师要由有限来考察无限的立场,由无限的来考察有限的立场,二者在人生中统一,认识人类中的神性,来证明人类的本质在神中,努力使这两者互相调和,并在生活中表现。”福氏在结论说:“辅导幼童从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神性”。

连续发展的原理

    “连续发展”这一句话在福氏的“人性教育”基础论中已有论述,人类的成长乃是连续的发展,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

    福氏认为人类生命的发展,是由一点连续进行,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人类发展阶段,连续由内部进行,彼此是有关连的,换句话说:青年是青少年的延续,成年是青年的延续。但社会上,往往不以此种态度来看幼年、青少年、青年的。仿佛这几个阶段是毫无关联性的,事实上,一般的父母往往也都认为当子女到了青少年的年龄,就说他已经是青年了,而要求他遵循青少年应有行为和生活,但他应该在儿童期中遇着儿童期的生活才能进入青少年。又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达到了成人的年龄时,并非代表他确实已是成人了,必须在他们幼年、青少年、青年,各个时期的要求已充实过,才能说是已成人。如果只有年龄达到,而实际的生活没有xx经历过,这个人可以说还是停留在少年或青年时代。每个人在儿童期像儿童、青少年期像青少年 ,才是正确的。福氏曾批评一般父母,说有的父母对青少年时期的儿女,要求他们的行为各方面要像青年。这种父母要反省自己的幼年、青少年时期是怎样过来的,是如何才达到成年的呢?

    福氏特别期望父母不要对自己的子女有如此错误的要求,生命的发展乃是连续性,如此的要求会妨碍他们未来的种种发展,父母的要求过多,过远,强迫子女去强加模仿,努力达到这种颠倒式的教育,会阻碍你的子女,使他们成为一虚弱的孩子。福氏曾特别强调,对正常的儿童,不能从小就施予特殊的教育,福氏再说到人类按各种时期的需要来努力就可以了。我们可以拿树来作比喻,一棵树的生长,由一健康芽,生枝渐渐顺序的生长,在生枝阶段中努力的完成,这阶段的工作,枝干健全了,再延续不断的生长,就可长成一棵健全的树。

劳作和宗教的原理

    福氏认为人之劳动和生产活动是连续发展的关系。在福氏的那个时代,对一般生产活动的劳动,认为勤劳是人之精神本质的基本概念。也说是说,人之本质是神性,劳动、勤劳就是表现人的本性(神性),人之使命乃是把隐藏的神性表现出来,像神一样,时时创造、生产和表现。

    人的劳动、生产,不只是维持衣、食、住,而是要把隐藏内部的精神、神性表现出来,为了认识自己而劳动和创造这是最主要的,而对劳动所得的结果如衣、食、住是次要的东西。在各个不同的职业、地位、场所,按所要求的来练习和表现,自己走自己合适的路,如果外部的行为表现失败了,能由内部坚强的精神力量再站立起来,如每人用自己的力量及神的力量充分的使用,一定能过着很好的生活,所以人不能怠惰而应当勤劳。

生产活动和勤劳教育

    福氏说小孩应早期开始教育勤劳的生活,这是人性之要求,婴儿的感觉活动及四肢活动是身体最初的活动。游戏、堆积木、造型是儿童生产活动的最初花朵,这时期乃是人未来的勤劳及勤勉生活的基础时期。福氏提倡不论幼童、表少年、青年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时或两小时(依年龄的不同)专心的于制作而从事生产活动,由学习中来体验,理解。有些父母让子女在幼童时期,注重于学习很多知识方面的事却忽略了勤劳,认为劳务对幼童是无益的,而去学习所谓的专门知识,为将来的地位铺路,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科,要知道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是等于停止了“能发展的无限的力量”,如果父母、教师能改善、重视勤劳教育,便能够挽回,这就是福氏创设幼稚园的时候,提倡生产活动、勤劳的原因。为了要给幼儿早有劳动精神,就设计了恩物Gift(教具)。福氏设计这恩物,让幼儿活动、思考、创造──这些都是教育的{dy}目标。

社会原理

    个人、家庭、社会、民族、人类的关系,是一种部分的全体。对个人来说是部分的全体。但也是全体的一部分。当我们注目每一个人的时候,他是xx的全体,其实也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的“部分的全体”是人,人是个人也是全体人。福氏对婴儿的看法,认为其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类的一员。所以,婴儿的成长发展有关的,我们可由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必然结合中,来观察小孩。福氏在基础论中说过:“小孩的教育,对人类发展的现在、过去、未来的要求能结合、调和而一致,是有神的素质、自然的素质和人的素质的人、神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在自己本身有统一性、个别性和多样(元)性。”由于这缘故,同时又在现在、过去及未来中观察、留意,在具体的教育上,家族一分子的幼儿的行动,精神的素质和力量相互调和,明了其发展来表现,每个孩子能xx发挥他个性的统一,而表现其真正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子女,家族的一员,人类的一分子,xx的尽上自己的职责。福氏说统一个性多样的表现是“三位一体”的表现,引导其个性的、多样的、统一的表现,才能对万物作出正确的认识。福氏不只考察神、人和自然的连续性,也站在人类的历史、社会作一番考察。

宗教心、道德性的发芽及教育法

    在人性教育基础上,福氏最强调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说幼儿期的感情,特别是幼儿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现。这社会性的感情是连结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础上,就是说,共同感情是真实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发端。是由母亲培育的,母亲使幼儿感觉到温暖及安全,母亲为自己的经常祈祷,抱着爱儿时给予感动及喜悦,这是通过母亲和儿女们的共同生活中所感到的{zd0}幸福感。在宗教、道德上父母与幼儿、少年、青年等时代的感情,如果没有隔离的话,那一定会体会到父母的爱。宗教心就是人觉得无论在那种环境之下,神均经常和你在一起,这种虔诚的生活需从小培养,如果从小就培养有如此的宗教心,万一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有内心的力量,能再得到胜利,这便是父母早期作宗教心教育的成果。

 

二、福氏的实用教育方法

幼儿期的幼儿是如何来认知外界

    幼儿看外界是是像雾一样蒙蒙浑沌的,由看到的东西及父母的话来认识事情,婴儿的感官的发展是从听觉、视觉,乃至四肢循序发展,这时期的保育,福氏在一八四四年出版“母亲的爱抚之歌”是从宗教精神的故事很详细地作为母亲教育幼儿之用的歌。又另外为了婴儿期和幼儿期的宗教心及身心健全及手脑并用之培养,设计了恩物(Gift)让幼儿由恩物游戏中来认知外界事物的教育。

人性教育的开始

    当婴儿能自己表达感官和四肢的活动时,就是婴儿的后期,而进入了幼儿期的阶段。身体的保育、保护方面渐少,而精神保育方面逐渐增加。精神保育是指广义的教育。福氏提倡早期教育,即由父母的教育来开始的。创设幼稚园设计恩物,编写宗教故事“母亲的爱抚之歌”,福氏比以前所有的教育思想家更强调重视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学尚未发达的当时,他觉得先准备环境,在环境中让幼儿能够正确去观察认识事物的特性,相互关系、时间、空间关系。在心理学中,幼儿感觉到所有的东西和他们自己一样,都有生命,无论是木材、石头或植物、动物都跟他们说话、操作,所以我们常发现到他们自问自答,自言自语。

幼儿期的玩耍、食物、衣服

    1823年著《人性教育》 ,他强调幼儿教育乃是由幼儿游戏中来辅导。玩耍、游戏是这时期之发展中的{zg}阶段。游戏,德语spiel 把个人内部本质的要求由内表达于外,游戏是一种喜悦、自由、平静、能够和外界平和,同时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鸣和同享的活动。游戏是善的来源。幼童很专心的玩,玩到疲倦,在游戏中体会牺牲、帮助别人、协力合作,也能增进自己的幸福,培养稳定耐心。如果观察幼儿玩到十分疲倦后,其睡觉的情形,实在很可爱,福氏创设幼稚园,主张游戏的重要性,在教育史上是{dy}位的提倡者。幼儿的食物不只影响身体的生长,也会影响精神生活、感觉生活和感情生活。幼儿期的衣服,要能让他们自由活动和玩耍,不要太长,穿衣服也会影响到精神、心理,所以父母要选大方简单的色彩,帮助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

培养幼儿的自立心、好奇心

    福氏说婴儿开始学走路,就是人的自立的{dy}步,要培养自立心,应从婴儿的练习走路开始。开始时大人会牵他的手走,或让他自己扶着墙壁学习走,渐渐地他要求自己活动时,会自己体会平衡,自己站立,(当其自立得到平衡的力量时,就会自己站立),平衡地走,所以不论学爬,自己站立,能平衡前进这是证明人依自然的顺序成长发展,而自立心也由其中产生出来。好奇心也要从小培养,我们观察刚学走咯的幼儿,见到树枝也会自己玩得很高兴。福氏说刚学走路的幼儿会到处找东西。一般的幼儿由寻找东西中认识东西的性质,所以,幼儿拿到一样东西,会专心观察各部分,转转看、摸摸看、打打看、闻闻看,放在口里尝尝看等。有时打坏,大人就责骂,但依福氏观点看,感觉方面,幼儿比大众敏锐,幼儿喜欢知道东西的内部,潜在力量,大人应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如此才是理想的教育法。

绘画活动的指导

    福氏注重幼儿的玩耍,同时也重视画画。福氏说,画画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活动,同时也是创造活动,是很重要的活动。画画活动的发展,是心情调和、思考、比较、判断、知觉等精神作用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的观察力,把握事物全体的力量,记忆力、想象力、发现力等,所以福氏重视幼儿的画画活动。幼儿在四岁时喜欢画,这是神赐给他们的创造冲动。福氏说,这乃是通过他们的游戏来表现的,对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想表现出来。福氏时常观察幼儿,从幼儿中学习,他感觉到幼儿的画画需要和语言连结,这样才能发展幼儿的能力,语言和画画是相互补偿和说明的。福氏说画画是站在语言的中间,彼此有共通的性质,用口说不出的,可用画来表现,在语言和画画来说,是有相反的性质,画画是静(死)态的,语言是动(活)态的,画是用眼看,语言是用耳听的,由于这种缘故,画画能力是直接的,和语言一样,同时要发展。

数的概念

    在幼儿期是否应该教数目,有很多人争论,福氏在1826年著的《人性教育》提出数目的教法。由画画自然地进入数目观念和发展。幼儿由画画表现出来,由表现来观察事物,同时,他会把同样的种类、数目集合起来,例如:二个眼睛和二个耳,五只手指头和五只脚指头。由画画引导认识数目,同一种东西反复几次,就能够认识数目,由对数目的注意及认识,来发展幼儿内在算术的能力,知识范围也就会愈来愈广。在幼儿还不能分别多少、异同、大小的概念时,可由画画来引导幼儿认识数目。例如:二个大石头,三个小石头,四朵白花,五朵黄花。对于数目关系的知识,能提高幼儿生活,发展对数目关系的教育。福氏说:如果仔细观察幼儿,我们能发现幼儿由自然、具体的东西渐进入抽象的观念,幼儿由同样的东西,再三重复,例如桔子,桔子都是桔子,一个桃子,再一个......再来一个,很多的桃子,再来一个、二个、三个......这样在幼儿期也能数到十,要注意用口算不能断定幼儿已了解数一个与两个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正确的指导。然后幼儿进入少年时代的过渡期后,才会再进入大人时期的思考、知识及技能期。而这些都是由幼儿期的萌芽开始发展的,福氏说,在人学习数目、形状、大小、颜色、韵律、形态,最初的萌芽也在幼儿期。

幼儿教育中父亲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人说到幼儿教育,就直觉地认为这是女性的工作。

    福氏评价父亲在幼儿期教育的职责,也不否认父亲每日工作都很忙,但福氏说,不一定要特别找出时间来接触幼儿。幼儿看父亲做事或帮忙爸爸做事的时候都是很好的机会,真正关心儿女的父亲,一定可以从他所从事的各行各业中,来引导儿童学习各种知识。如农夫通过他的锄子、车子;开面粉工厂的父亲通过制粉机,商人的儿子通过买卖算钱来学习计算数目......,无形中使幼儿学到了许多知识。福氏说幼儿时常追求、喜欢知道很多事,不论父亲在那里,看到父亲就喜欢在父亲周围玩玩、看看。因此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给幼儿恳切的回答,如果一时的责骂,就是破坏他们的成长,犹如切断刚要萌发的嫩芽。

    这样,福氏强调父亲对学龄前幼儿的教育之重要性。一个父亲必须及早指导幼儿对事情的正确想法,通过作业、活动来引导他们勤劳精神、活动精神及家庭、社会的美德。也要在他们生活所遭遇的事情中来引导他们的科学知识、道德心及宗教心。

    总而言之,福氏的教育理想乃是从他生活体验中得来。他的一生就一个学习的过程,孜孜不倦,不耻下问,因此他本身就一个活的教育典范。

    福禄贝尔七十一岁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但他的教育思想却在世界广泛传播,直至今日他所发明的福氏教具,仍为孩子们所喜爱。在他逝世后,1861年出版了论文集《幼儿园教育学》。

1、和传统数学比较

    传统数学大多以计算为主,唱数、数数、认数字、计数大多是以计算能力为主,在高科技和电子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这个能力的意义不大,实在不必花费孩子太多的时间。

    由于一般家长不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所以常认为学会计算能力,便是{zh0}的最直接的成果了。更糟糕的是孩子倾向记诵,对计算本身的结构,孩子根本不了解,便背九九乘法表及功文式数学,孩子对加、减、乘、除的意义,几乎xx不懂。

2、和蒙特梭利数学比较

    医生出身的蒙特梭利,教学方法和福禄贝尔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福禄贝尔倾向柏拉图式的ldea type ,探究宇宙本质结构,蒙特梭利则属亚里斯多德式的生物经验法则,着重在经验组成的逻辑结构。

    蒙特梭利属十九世纪末人士,现代科学正在启蒙阶段,加上本人是医生,了解人类的思考架构,源自神经的感觉学习,所以蒙特梭利各学习方法,都是以感觉学习为基础。

    相对福禄贝尔重视本质,教学直接由数学切入,蒙特梭利比较着重人文,数学区只是学习区的一种而已,不过蒙特梭利在感官区中,似以数学教具为其重点,显示她也肯定数学是一切学习基础。

    蒙氏教具的操作,重感官经验的累积,故大多有一定过程,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标准方式,更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再进入逻辑化的数学世界。

    相对福禄贝尔的游戏显得自由多了,孩子可以自己观察,找出自己的方法,更能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一般孩子大多认为福禄贝尔比蒙特梭利好玩多了。

3、和建构数学比较

    建构数学(Construction mathmaties)是建构主义学派所发展出来的数学教学法。和福禄贝尔相同,建构数学也认为数学是宇宙建构的秩序,数学是科学的基础,也是探讨宇宙奥秘的工具。

    不过,建构数学比较重视实际生活上的应用。由实际经验所能学习到的,去累积数学思考的通则,进而做更细腻和更广泛的观察。因此建构数学解题、破题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

    建构数学的基本概念是正确的,但由琐碎的应用问题着手,又缺乏宏观的宇宙秩序为基础,反而让人觉得像是考益智问题,而欠缺对数学整体架构的认知。如孩子能够事先有福禄贝尔的认知,在进入建构数学时,就不会如此慌乱、难懂而容易被误导了。

4、福禄贝尔中的美学精神

    福禄贝尔最了不起的是他把宇宙的秩序、数学结构和美学做了完整的结合,让我们真正领会到宇宙是xxx的主体。最美丽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天籁,大音乐家的音符,也大多由数学学派中呈现出自己地超级美感。

    这些美学都隐藏在数学对称,均衡等秩序中,有些时候,秩序的破坏也会出现另一种美感,福禄贝尔教具的延伸,可以让孩子在认识基本数学的规律中,建构出美学的基础。其实,福禄贝尔最重要的是自我回馈及延伸体系,虽然也有一些固定的教学法,但主要精神似是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也真正做到了自己教自己……

    数学是宇宙的语言,如果真有外星人到地球来,{wy}能做为沟通工具的便是数学。数学的基本架构,便是微积分——微分和积分,分类便是微分,集合是积分,所以幼儿数学教育一样要从分类和集合建构起。数学的范围包括量、数、形、时间、空间、序数及逻辑秩序,秩序便是美,所以数学不只是逻辑思考的架构,也是美学的基础,音乐是数学,美术、建筑、雕刻等也都离不开数学。

    福禄贝尔教具,虽不特别强调数学教育,但它本身便是数学,特别是从本质的高等数学概念着手,福禄贝尔本人也一再强调,他的恩物表现了宇宙的和谐性、均衡性及创造性,不但在形、量、数上,建构严谨的逻辑观念,延伸上呈现相当完整的美学概念及创造空间。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及教具“恩物”】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