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是这样研制出来的(“新闻联播”视频)

2010年3月17日星期二晴

      中国高铁是这样研制出来的(施行网上日志)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对高速列车并不适用。

    高速动车组的动力,由分布在车厢底下的电机提供,每节车厢运行中都要出力。正像中国高铁的创新团队一样,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紧密组合,迸发出巨大的集体力量。

    实现高速之梦,谁来领跑?中国高铁缘何跑出如此之多的“世界{dy}”?

    铁路主管部门充分利用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主导了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式”,同时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让时针拨回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发展中国高铁的重大决策后,引进世界{yl}技术的大幕拉开了。

    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四家世界高铁技术的巨头,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些巨头公司,年销售额都在1500亿美元,而国内{zd0}机车厂,销售额不过几十亿元。小鱼如何和大鳄打交道?中国的底气在于能够让企业抱成一团,组成“中国兵团”,统一对外。

    过去,引进技术,往往单打独斗,被各个击破,{zh1}付出很高代价,核心技术也没有拿到。

    这次铁道部下定决心:中国铁路运输市场,任何一个车,任何一个配件,都不能分割,35家机车车辆厂和各地铁路局都是一家人。

    铁道部统一组织对外谈判,统一向企业下订单。面对攥紧的“拳头”,任何一个国际巨头要挤进中国市场,必须技术全面转让,必须本土化生产,必须打造中国品牌,必须价格合理。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谈判——

    德国西门子公司兴趣浓厚,充满自信,开出了天价:每列原型车价格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直到招标前一夜,西门子仍不肯让步。

    我方坚定地说,如果原型车价格不降到2.5亿元人民币以下,技术转让费不降到1.5亿欧元以下,肯定出局。

    西门子首席谈判代表耸耸肩,自负地反问道:“可能吗?”

    次日一开标:西门子出局,阿尔斯通、川崎、庞巴迪中标。随即,西门子股票狂跌,谈判团队被集体解雇。

    第二年,西门子再次竞标时,不仅原型车每列价格降到2.5亿元人民币,还以8000万欧元价格转让了关键技术。

    xx一个项目,就节省了90亿元人民币的采购成本。

    就是靠这只攥紧的“拳头”,中国牢牢掌握了谈判的主导权,用{zd1}的成本引进核心的技术。

    也是靠这只攥紧的“拳头”,加快了创新的时速。

    那是2007年初春的{yt},料峭的春风还未将田野吹绿,胶济线上一列动车组里的气氛,却已热烈如夏。参加讨论的几十位学者,眼眸里闪烁着兴奋的光彩。

    中国铁路进入第六次大提速试车阶段,铁道部邀请了由清华大学校长带队的几十位教授参加胶济线试车,卢强院士也在其列。

    当列车时速达到250公里时,教授们一阵惊呼。

    飞机起飞时速也就在300公里,一拉操纵杆就上天了。动车组时速已是250公里了。

    和飞机一样,高速铁路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刻不容缓。

    一回北京,卢强院士立即起草高铁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大纲,两天后送到张曙光手里。

    两天后,卢强收到铁道部的立项课题书。

    还是两天后,经过铁道部、科技部和清华大学批准,课题正式立项!

    立项后第二天,卢强牵头的研究团队就成立了。团队成员集中国内{zyx}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他们来自清华、北航、北大{dj1}级高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铁道部的相关企业。

    攻关的日子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成了“一家人”。

    “这样的研究方式保证了不走弯路,保证了科研成果最快转化。”卢强说。

    到底有多快?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出发,他们研究发现,高速列车受电弓的功率损耗占整车损耗的14%,动车车厢的一些装饰性制作也不利于节能,在向铁道部提交科研成果时,就把这个问题也写了进去。

    看完报告,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直奔南车车辆制造厂,在那里他要求,把所有原来从美学观点出发的装饰物抹平,再请卢强组织科研力量精心研究,优化了受电弓的形态。张曙光告诉卢强,他们的研究成果降低了高速列车动能损耗的7%。

    7%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全国少烧煤千万吨以上。”

    这个7%,是空气动力学特性优化的结果,更是政府牵头组织、产学研协作的结晶。

    一个车轴,究竟该承载多重的车体?

    解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凝聚了全国几百个{dj1}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青岛四方公司在引进日本川琦技术制造动车时,按照设计要求轴重为14吨。

    提速试验时,车体震颤,脚底发麻。轴重轻,列车“包袱”少,才能跑得快,这是高速列车的公认方向。但过轻,车体就会发飘。

    轴重应该多大?

    从2007年6月开始,青岛四方进行了大量仿真试验,但不得其解。

    铁道部会商后提出,要整体考虑空气动力、噪声、振动等因素,做到系统{zy},而不能只盯着轴重一点。

    思路打开了。他们请来了国内结构、流体、振动等方面几百名专家,联合中科院力学所、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噪声实验室等集体攻关,进行一次次仿真试验,在对比中选择{zj0}设计。

    2007年底,项目攻关取得突破,当月下线的首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轴重变成15吨,问题迎刃而解。

    从14吨到15吨,一吨轴重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联合的力量。

    为了共同的高铁梦,祖国一声召唤,50多名院士来了,15万名研究人员来了,60多家企业来了,他们汇聚一起,心相连,手相牵,创造了高铁自主创新的惊人奇迹。


附: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高铁是这样研制出来的(“新闻联播”视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