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砖石牙雕
竹木砖石牙雕

竹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的民族之一。竹子外表油润,色泽近琥珀,具有浑厚坚韧的特性,而且在中国广大的地域都有栽种,因此用来制作日常用具十分合适。可能是保存的相对困难吧,我们现今能够看到的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是中国手工业大发展的时代,此时竹刻名家辈出,使竹刻艺术从实用转变成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传世作品最多的两个时代。明代竹刻艺术多集中在嘉定(今上海喜定县)、金陵(今南京市)两地,分為嘉宝派、金陵派。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的深刻法(指浮雕和圆雕),金陵李耀、濮仲谦的浅刻法,清初张希黄的留青刻法,均為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朱擅用深刻作浮雕和圆雕的手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两种,它与透雕均属竹刻中的阳文刻法,可使器物增加立体效果。刻竹方法為铲去较多竹地,使文饰凸起於上,并能分出层次,高浮雕可分五六层,使器物有圆浑之感,三朱竹刻用刀如运笔,生动有力,人物及动物神态自然。明代竹刻金陵派创始人濮仲谦,刻法与嘉宝派不同,不事精雕细琢,只就其xx形态,稍加凿磨,时人称之「大璞不斫」。其作品大都略施刀刻即生自然之趣,使器物古雅可爱。金陵派的主要技法為浅刻,即竹刻中的阴文刻法。这种刻法不仅有线也有面,刻出的景物可再现书画的笔情墨趣。清中期竹刻工艺出现了留青刻法,也称「贴簧」、「文竹」、「竹簧」,经煮、晒、压,胶合或镶嵌在木胎及竹胎器物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书画纹饰,由於簧色洁净无瑕,嫩簧娇润,宛如象牙。使用这种技法的人物以张希黄為代表。进入清代以后,嘉定派{dy}名手吴之璠继承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竹雕工艺传统技法,他创造的以浅浮雕突出题材,留空四周作背景的雕法取北魏浮雕工艺,刻画人物生动。以封锡爵、封锡禄為代表的练水竹刻世家,累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封锡禄工圆雕,擅竹根人物。雍乾之间,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可推周顥。他对书画有一定造诣,擅以阴文刻山水、人物、树石,将南京画法运用到刻竹艺术上,用刀痕再显笔墨意趣,刀法秀丽挺劲,对清后期竹刻艺术影响较大。竹刻至乾隆时期為鼎盛期。嘉道以后,就以贴簧取而代之,地区也不xx嘉定、金陵两地而扩大到东南诸省,以浙江省為主。
清中期 竹根雕三羊
说明:清宫旧藏 通高7.8厘米,大羊高5.7厘米,座长7厘米,宽4厘米
  此根雕的造型以一大二小三只山羊组合而成,寓意「三阳开泰」。其中母羊四蹄侧收而卧,一只小羊正向母羊背上攀爬,另一只两前膝跪地靠在母羊身前。
  作者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将三羊母子亲暱的神态表现出来。两只小羊,一只顽皮好动,一只温和沉静,母羊则泰然自若。此作品系仿竹根雕三羊镇纸而刻制。


竹根雕采药老人
说明:清宫造办处制 高14.7厘米,底径12.1厘米
  竹根色呈棕黄。作者以鏤雕、圆刻等多种技巧,将一位高挽束髻、长髯、清惧而强健的采药老人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老人足蹬草履,药锄旁置,曲膝低首,目视下方,面带微笑坐於玲瓏的山石上,似小憩,又似凝思。老人手扶的花篮中满盛硕果,有寿桃、灵芝和仙草,隐寓「群仙祝寿」之意。
  这件作品刻工精湛,人物笑貌、衣纹无不带有飘逸出尘之感。虽无款识,但无疑出自清宫造办处的名匠高手,是清初的竹刻佳品。


清 竹雕葫芦式盒
说明:清宫旧藏 通高6厘米,长16.9厘米,宽10.5厘米
  盒竹根制,雕作葫芦式,从中间分剖為二,盖与身子母口相合。器表以高浮雕及鏤雕技法刻画籐、叶、小葫芦等為装饰。
  葫芦自古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明清工艺品题材中极為常见。此盒盒身籐萝的牵缠、叶片的翻卷、虫蚀的痕跡以及葫芦的位置等都经过悉心安排,既形态逼真,亦富於装饰意味。作品寓意吉祥,可储册页,可做陈设,是清代文玩中的优秀作品。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
说明: 通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
  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
  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乾隆朝,内廷蒐集所藏青铜器,编成「西清四鉴」等谱录类图书,拟古之风大盛。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為多见。此类仿古器往往细节毕肖,总体上看却并不逼真,而多在一件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
  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从器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復杂组合,清代的审美趣味清晰可见,有较為浓重的宫廷气息。


清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说明:清宫旧藏 通高28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5.4-5厘米
  壶為双层唇口,长颈,鼓腹,圈足,拱形圆盖,火焰式钮,壶体一侧為凤头式流,另一侧為卷云式执柄。壶身饰四周弦纹,腹部雕一圈减地隐起的饕餮纹。肩部配活环链式提梁,提梁中部雕成夔龙状。
  此壶竹刻技艺精湛,未见粘接痕跡,整体造型及纹饰仿商周青铜器,可见清中期好古拟古之风尚。


牙雕草虫图竹节式花插
说明: 高9厘米,长7.8厘米,宽3.5厘米
  花插竹节状,為连体的两部分,细者為插筒,粗者為两层盒。插筒根部又雕新枝附干,上伏一只蚂蚱。竹根形盒底部根须毕露,盖上凹面内有二只蜘蛛,似嬉斗状。
  用形式新颖、雕刻精巧的文玩装饰书房的风尚始於明而盛於清。此件花插以自然写实的手法制成,一反以繁枝茂叶為衬的传统,数根嫩枝,三只小虫,简洁而富有生气,别具情趣。花插造型独特优美,富於变化,清新雅致,雕刻非常精细,刀法嫻熟。此花插為清宫造办处牙雕艺匠制造。


明 朱三松竹雕渔翁
说明: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13.5厘米
  渔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边躬腰前行,边举起前臂用长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浑厚精湛,古拙朴实,渔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老人双脚筋骨显露,脚趾紧抓地面,表现路之泥泞难行,而从老人向前观望的姿态与盈面的笑容又传达出老翁「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达观精神。此竹雕渔翁充分展现了朱稚征精细奇巧、气韵生动的雕刻风格,堪称明代竹雕制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明 竹雕飞熊
说明:现藏於故宫博物院 高18.5厘米,底径11-9厘米
  飞熊竹根制,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
  此件作品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件飞熊於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木雕
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的歷史最為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木雕鱼出土,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其实歷朝歷代都应有大量的木雕制品,可能是因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两宋以降木雕作品较為多见,这时大都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為载体进行雕刻如黄杨木、檀香木等。元明时由於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的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此时主要用料有紫檀木、乌木、红木、鸡翅木、沉香木、楠木等,最常用的则為紫檀与黄杨木。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產於南洋群岛及我国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属常绿亚乔木,生长很慢,经数百年才成材。紫檀木新材色红,老材色紫,一般呈犀牛角色,鬃眼细密、木质坚重。由於紫檀木色调深沉,纹理织细浮动、变化无穷,所制器物大多采用光素,显得大方稳重。若雕花过多,反掩盖木质本身纹理与色彩。紫檀木的利用在我国有悠久的歷史,但xx欣赏的,以怡情悦目、陶冶心性為目的而制作的雕刻品,直到明清才形成规模,主要集中在广州及苏州、扬州、南京、北京等地。江南紫檀木雕的水平很高,据记载,明代曾出现过一位紫檀木雕刻家孙雪居,其传世作品极罕见,仅见一紫檀杯鐫有其款字,作工浑厚圆润。明代紫檀雕刻品主要有笔筒、方盒、屉盒等传世,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清代紫檀木雕在明代基础上又有长足的进展,品种不断增多,產地仍以广州、苏州等地為主。广州是紫檀雕刻重镇,以大型雕刻取胜,往往使用整料,不做拼接,题材以山水為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作工精致润洁,气势宏伟壮阔。苏州受四王吴惲诸家影响,刀法细腻,追求画意,意境幽深,风格典雅,古色古香,代表江南地区的清丽风格。扬州木雕题材广泛,山水、花卉、鸟兽、博古应有尽有,刀工流畅劲利,画面明朗清新,具有江北特色。黄杨木為黄杨科植物,生长期很长,无大料,有「千年矮」之称。黄杨木木质细腻,无鬃眼,色彩艷丽呈牙黄色,多用来雕刻供案头欣赏的文玩及人物、鸟兽、瓜果等物。现存传世黄杨木雕刻品多為清代所刻,竹刻高手吴之璠等亦擅黄杨木雕。
清 黄杨木雕卧牛
说明:现藏於故宫博物院 通高8厘米,长12.3厘米
  圆雕卧牛,四肢著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於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暱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於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頜下之褶皱及压於腹底的后肢只作象征性表现,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賁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现或已失。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嫻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為突出者。

清 黄杨木雕达摩像
说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13.7厘米,厚7.5厘米。
刻工精致细腻,笔意深刻,是清代中后期木雕精作。

清中期 木雕仿古双螭耳海棠式四足盒
说明: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9.8,厘米,{zd0}口径12厘米。

清十八世纪 木根雕高士坐像

十七世纪 沉香木雕松树纹杯

明 黄花梨山水人物纹浮雕

清 紫檀释迦牟尼佛像

东汉 木軺车
说明: 高94厘米,长126厘米,宽87.7厘米。
  东汉木軺车,高94厘米,长126厘米,宽87.7厘米。此东汉木軺车為木制,由车舆、伞盖、御奴和马组成。马的头、颈、身、腿、尾等均系分别雕刻后粘合组装而成,马的肌肉富於质感,眼大口张,作昂首嘶鸣睨视状,头部饰铜当卢,兽面饰衔鏢一副, 颈上套軛,皆為铜饰。马的造型采取较夸张的手法,马比座上的人明显不合比例地增大。御奴跪坐於舆内左侧,高33.5厘米,作双手持韁状,用白、黑两色勾绘眼、鼻及冠服,神态专注生动。而车的造型则轻便简洁,车轮也是大而有失比例。车与马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在视觉上感到车轻马壮。
  軺车,是古代一马驾驶的轻便车,我国古代经籍如《墨子》、《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它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xx上层贵族或帝王乘坐。这组铜饰木軺车结构復杂,器形宏大,制作细致,精美壮观,气势非凡,是迄今為止发现的{zd0}的汉代木雕作品。根据该车的样式,可以判断墓主是享受600石至1000石食禄的官吏,从中也可见主人出行时的威风气势。


清 嵌黄杨木雕八仙掛屏(一对)
说明: 长113 宽52cm
长方形掛屏一对,分别嵌黄杨木雕八仙人物,人物神态自然,雕工精湛。
牙雕
牙雕是以动物的牙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等為多。我国牙雕歷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寧阳县大汶口遗址出土「回旋纹透雕象牙梳」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业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鏤牙尺,作者以纤巧的细刻,即浅雕手法刻绘尺面达到虚实分明、疏密相当,所刻花纹、鸟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动静相合,精妙美观。明清时期,随著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於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中国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於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如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还有朱栻、顾继臣、叶鼎新、陆署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广东派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精雕细刻成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鏤空花篮、象牙鏤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鏤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紈扇一类器物都应属於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清 象牙雕九灵芝如意
说明: 长32厘米。
  灵芝以象牙為材,整雕而就,造型清奇生动,寓意长寿吉祥。作者以圆、透雕技法,所塑灵芝,枝桿缠绕,九灵芝分布其间,大朵為如意头,小朵相附,五蝙蝠展翅飞翔,嬉戏於上。如意尾雕成「不老鸟」恭首形,创意奇特。「九芝」、「五蝠」集於一枝,既寓「九五之尊,荣华富贵」,又寓「五蝠捧寿,长生不老」。做工精细,堪称牙雕精品。


清 血牙鏤空雕鲤鱼跳龙门图香熏连座


明晚期 方柱石制春风得意图犀角杯

清 象牙弥勒佛

清 水牛角雕《童子牧牛》图笔筒

明万歷 犀角雕和合二仙坐像


明 鲍天成款犀角雕双螭耳仿古螭虎纹执壶


明 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

明 犀角雕龙柄螭龙纹杯

清 象牙雕群仙双耳瓶

清 象牙雕瑞兽水月观音


清 象牙浮雕龙纹瓶一对
砖雕
砖雕(tile carving)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於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歷史沿革
  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製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於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託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建于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马董玘坚墓室,在不足4.7m2的面积上,砖雕佈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斗拱、拱眼、藻井、大门、隔扇等,以及屏风、几凳、花卉、鸟禽、人物、演戏场面等图案,其中站立在戏臺口的生、旦、净、末、丑等演员运用圆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砖雕的代表作品。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為建筑装饰砖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宫城东西两侧的砖雕八字墙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图案,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址内须弥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云彩、龙等砖雕图案;同时,安徽、江苏等地的民间砖雕也有了发展。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鏤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於空气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图案,风格刚劲粗壮。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臺、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縟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艺术特色
  砖雕大多作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於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鏤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

宋 浮雕狮子纹砖
说明:天水麦积山石窟馆藏。 长32厘米,高16厘米,厚5.5厘米。
  狮子画像砖是我国流传较為广泛的一种建筑装饰。狮子是外来物种,生性凶猛,有「兽中{zw}」美誉,在我国现有文献中有记载是在西汉时期。随著佛教的传入,狮子就作為一种灵兽,也是佛教的吉祥物。《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侍列门侧」,作為护法。文殊菩萨也以狮子為坐骑。所以狮子的造像被大量运用於佛教寺院和石窟中。
  麦积山石窟的狮子纹画像砖,為浅浮雕形式,呈灰色陶制长方体实心砖。砖体表面微有红砂堆积和剥蚀的痕跡,剥蚀部露出灰色砖体。砖体表面微有剥蚀痕跡,总体保存较為完整。整个造像,处於画像砖中心一个椭圆内,约占砖体的四分之三位置。浮雕狮子為一雄性狮子,身躯魁伟强健,头大,鬃毛卷曲披於双肩,双目圆睁、长嘴、高鼻、阔口、露牙。下頜露出卷曲的毛发。绘画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用笔雄健泼辣,线条简洁明快,粗中见细,凝重古拙,刚劲朴实,注重整体效果,将传统雕塑和绘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宋 浮雕伽陵频伽鸟纹砖
说明:天水麦积山石窟馆藏。 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
  迦陵频迦鸟是佛教中的乐舞之神,是西方极乐世界叫声最悦耳的神鸟。它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半人半鸟的神鸟,被作為佛前的乐舞供养。
  此画像砖也是灰色陶制长方体实心砖,砖体表面微有红砂堆积和剥蚀的痕跡,剥蚀部露出灰色砖体,保存完整。正面四分之三位置做一伽陵频迦鸟凸起图案,呈椭圆状。人头、人身、鸟尾、鸟翅,高发髻、长圆脸、鼻头大、下巴短而圆、发际线高。上身袒胸露臂、肌体饱满、富於弹性;下系长裙,披帛自双肩绕臂向后飞扬;背生双翅,羽毛疏密有致,线条清晰,张开作飞舞状;尾部弯曲上翘,鸟腿伸展,爪带勾且向后摆动;左手持群裾,右手拿花束。构思奇特,将人鸟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随风飘舞的披帛,展开的双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造像比例匀称,体态优美,富於装饰性。这件作品采用凸於砖面的浮雕形式,以粗线条与阴刻相结合,运用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浪漫注意色彩。


汉 车马出行画像砖
说明:陕西歷史博物馆藏。 长46厘米,宽40厘米。
汉代中国已使用双辕车,采用「胸带式系架法」,胸带绕於马胸,避开了马的气管,使马力得以充分发挥。

唐 龙首犬身怪兽


唐 骑士巡行砖


唐 胡商牵驼砖

汉 彩绘刻花墙砖

唐 缠枝葡萄纹砖

魏~晋 浮雕白虎画像砖


秦 夔纹大瓦当


唐 宝相花纹砖

唐 白虎砖
石雕

现代 寿山石雕海水鱼纹印章

清末 寿山石雕天王像


汉 红玛瑙雕卧山羊

宋 扫地男僕画像石刻

明 大理石佛头

唐 石狮

民国 寿山石留皮巧雕印石

西汉 石豹

民国 戈壁石摆件

北魏 黄兴造像

清十八世纪 寿山石仙人乘槎


郑重声明:资讯 【竹木砖石牙雕】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