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秦汉唐三千年历史(之十)

                              

                               穿 越 周 秦 汉 唐 三 千 年 历 史(之 十)

                                          西 安 自 由 行 (汉 阳 陵)

       今天的目的地是汉阳陵。民以食为天,一早起床,即去长安北路无名饮食店吃玉米粥、茶叶蛋和五色菜。昨晚上网查知,从旅馆所在地去汉阳陵的{zj0}路线是,先乘游8到大雁塔,再倒游4区间车到张家堡,{zh1}换游4非区间车到目的地。和东线的华清池、兵马俑和西线的乾陵、法门寺不同,汉阳陵地处正北方向,是一个孤立的景点,如果说前者是热线,是赤道,则后者是冰点,是北极,几乎无人问津,旅行社望而却步,地下xx不屑一顾,公交车增设游4线路也是受多方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明明是一条线路,偏要分成区间和非区间两段,候车时间之长令人气急、气晕、气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环境是不会适应人的,只有人去适应环境。到了大雁塔就去找游4区间车车站,问了无数当地人,脑袋都摇得跟拨浪鼓一样。情急之下,病笃乱投医,干脆去问外地来打工的清洁工大伯,倒是有了明确而详尽的答复,说是我们犯了方向性错误,应该退回去,看到十字路口,向左转,就到了。千恩万谢之后,全体向后转。走了一小半路程,女儿又犹豫起来:“不对呀,离大雁塔越来越远了,这是不可能的。”此时正好有一位xx骑自行车路过,忙追上去询问,xx拍了拍脑门,若有所思道:“听说过游4,可是从来没有坐过。”正当陷入绝望之际,他又一扬手说:“哦,想起来了,你们往后走,遇到十字路口,再右转,就到了。”第二次犯了方向性错误,第二次向后转。平心而论xx指引的方向离大雁塔更近,比较符合实际。果不其然,后退右转以后很快就见到了车站,在一大堆车牌中间发现了游4,好比大旱之望见霓云,大热天吃到冰淇淋,心中兴奋舒畅xx。看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接着是漫长的等待,现在正值上班高峰期,车站上经过的公交车多,等待上班的乘客更多,不过没有一辆是游4,估计也没有一个人乘坐游4,好在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心平气和,安之若素。
   
      游4终于来了,车内空无一人。上车以后一路上晃晃悠悠、开开停停,司机是个急性子,汽车是辆
老爷车,司机手忙脚乱,汽车不听使唤,娘要争气,儿要撒屁,人车之间矛盾重重。中途不断有人上下车,满座率已达百分之五十。车行半路突然一个紧刹车,车尾跳了起来,刹车鼓发出的不是刺耳的啸声,而是可怕的爆炸声,全车人剧烈向前俯冲,妇女们发出了凄厉的尖叫声。原来是一个身背蛇皮袋的中年汉子急速横穿马路所引起的,司机立即开窗探头大骂起来:“你哈(瞎眼)着呢得是?不怕把你对(撞)死咧!饿(我)倒咧八辈子霉咧!”对老爷车的怨气全部发泄到了流浪者身上。西安话抑扬顿挫、有板有眼,像唱秦腔一样,煞是好听。好听也罢,难听也罢,那汉子充耳不闻,连头也不回,兀自大摇大摆地走了。人穷到底,一无所有,光棍一条,无牵无挂,天不怕,地不怕,我是穷光蛋我怕谁?司机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又手忙脚乱地捣鼓他那辆破车去了。我怀疑西安市交公司把所有的破车都给了游4,又担心汽车抛锚,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的帝陵之游将彻底泡汤。吉人自有天相,虽云破车,却是久经考验,遭遇紧急刹车事故后似无大碍,捣鼓不了多久又晃晃悠悠地上路了。此后,人车之间相安无事,终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张家堡仍属市区,类似于杭州的拱宸桥,市面十分繁华。在张家堡换乘的游4非区间车又是一辆破车,天哪,后面还有一大半路呢。不过此车非彼车,车况好得多。再往北去已是西铜高速,车辆相对稀少,车速加快,很快就到了河底朝天、一片黄色的渭河。车过渭河大桥我不禁想起了古咸阳桥,想起了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xx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古咸阳桥也在渭河上,不过在这座桥的西面。渭河以北是皇帝眼中的风水宝地咸阳塬,西汉有九位皇帝葬在这里,汉阳陵就在咸阳塬的最东面,泾河蜿蜒于北,渭水奔腾于南,两河在陵东不远处交汇,“泾浊渭清”、“泾渭分明”的成语盖源于此。将近终点车上乘客只剩下我们三位,游4成了我们的专车,呵呵。

      汉阳陵的停车场上有一辆中巴和三四辆轿车,中巴是博物馆的公车,轿车是旅游者的私车,像我们这样不嫌麻烦、不顾劳累、风尘仆仆、拼死拼活、连倒三辆公交车、穷折腾来看汉陵的,一个也没有,心中五味杂陈。极目四望,周围是无垠的原野,除了博物馆建筑和两座巨大的封土堆以外,什么也没有。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刘启当政时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同创“文景之治”,为其子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清代的“康雍乾”与西汉的“文景武”倒有一比,似乎是历史的重演吧。尽管是一个被人冷落的景点,门票价格和兵马俑博物馆xx一样。“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简洁方正的外形十分贴近西汉建筑粗旷朴实的风格,展厅内部装饰精美,色彩调和,展品丰富,陈列手段先进,可以看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展品以陶器为主,最多的是陶俑。阳陵陶俑和秦兵马俑不同,前者长度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脸上表情少了一些冷峻和杀气,多了一些温柔和欢快。还有一些彩绘女俑,柳眉、凤眼、悬胆鼻、樱桃嘴,身材苗条,面目清秀,反映了西汉社会的时尚习俗。人们常说“秦砖汉瓦”,所谓汉瓦主要是指瓦当,我特别欣赏那些文字瓦当,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长生无极”等,融书法、雕刻和工艺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另有一块十六字方砖更让我流连忘返,砖面方格内模印小篆阳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zh1}四字大有玄机,何谓“践此万岁”?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万岁”是皇帝的专用名词,谁敢践踏此砖,就是僭越,就是逆鳞,就得弃市灭族。由此可见十六字方砖很可能为刘启生前或死后的专用地砖。此砖字体方中带圆、虚实有致、遒劲老辣、变化多端,已臻书法艺术之{jz}。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以字入画”之说,中国书法其实就是线条艺术,是线条的抽象艺术。中国画也是线条艺术,是线条的具象艺术。西洋画以光影取胜,中国画则以线条取胜,中国字画的线条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与伦比。

       午餐时间到了,妻子是饿不起的,自称一饿手脚就会发抖,考虑到阳陵景区地处偏僻,找不到餐馆,事先准备了一些饮料和食品,权充午餐。陈列馆内严禁吃东西,走出陈列馆以后,正想找一个能坐下进食的地方,忽然发现该馆左侧高大的仿汉双阙中竟然隐藏着一家豪华餐厅,名曰“汉塬华宴”,喜从天降。走进大门,立即被六七名笑容可掬的红衣姑娘所包围,又是招呼入座,又是端茶倒水。女儿点了二荤二素四菜加一不知名的菌汤煲和饮料以后,笑嘻嘻地看着我们说:“今天人均消费可能超过一百元,你们不要嫌贵哦。”环顾四周,大厅宽敞明亮,左面是一排包厢,右面是大玻璃窗,现代宾馆与西汉宫廷相结合的装饰风格大方典雅、古色古香,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让人纳闷的是该店早晚无人光顾,营业时间集中在中午,顾客寥寥无几,今天只有我们三人,而服务员起码有一打以上,不亏死才怪。说他们是黑店,靠宰人度日,又{jd1}不像。黑店的外在特征是:地处偏僻,装修简陋,服务员只有一两个,而他们除了地处偏僻外,其他两项恰恰相反。服务员上菜介绍菜名时,我顺便问道:“这家店是你们老板承包的吗?”她十分自豪地回答道:“我们店属于博物馆,老板就是博物馆馆长。”原来是博物馆的直属单位,是吃皇粮的,诸多疑团不攻自破。上菜速度奇慢xx,似乎都是现理、现洗、现烧出来的,但菜肴质量无xx议,都是西安特色菜,咸淡适宜,鲜辣可口,色香味俱佳,尤其是那罐什么菌汤煲,鲜美xx,喝了还想喝,几乎上瘾。就餐过程中,红衣姑娘们川流不息地前来斟茶加汤、嘘寒问暖,服务态度之热情、周到、温顺、体贴,前所未有、无以复加,好像我们是皇帝、皇后、公主,而她们是专门伺候我们的宫女。做惯了平头百姓的我们,骤然遇此殊荣,此情此景绝非“受宠若惊”所能形容,而是已经到了“受宠欲绝”的地步了。买单时打出的金额又让我们吃了一惊,竟然不及当初预想的一半,“物美价廉”这句话对他们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我奉劝所有去汉阳陵旅游的驴友们,中午一定要到“汉塬华宴”去吃饭,这将会给你们带来好胃口、好心情、好运气。

       饭后去帝陵封土堆前面遛了一圈,封土堆为覆斗形,体形巨大,植被稀疏,一眼看去像一座平顶的小山。司马道终端有一宽阔的石阶,每九级设一平台,共三个平台,二十七级,两旁还有残疾人坡道。石阶上铺设红地毯,走过红地毯,出现了一条砖砌大道,直通封土堆,此外一无所有。返回原地后接着参观“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这是汉阳陵景区四个博物馆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世界上{dy}座全地下现代化遗址博物馆。汉阳陵丛葬坑已探明一百九十五座,包括帝陵、后陵及其他三部分,该馆建在其中的十座帝陵外藏坑之上。走进地道前,每人发一双鞋套,以防尘土带入馆内。前厅陈列着景帝陵的缩微模型,中间为封土堆,四周被正方形的城墙所包围,城墙四面正中各有一座三出双阙门。进入十米深的地道以后,光线顿时转暗,眼前出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妙景象:幕墙是玻璃,脚下的通道也是玻璃,玻璃这一面是现代世界,漆黑一片,玻璃那一面是古代世界,发出幽微的黄光,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霎那间被穿越了。在玻璃上行走,生怕一脚踩空掉将下去,同时又企盼真能下去与古人xxx接触。据馆方资料介绍这些玻璃都是中空镀膜的,通电加热后可防止水雾凝结,每平方米抗压强度达到四百公斤。为确保文物万无一失,封闭空间内恒温恒湿,并采用LED及尾光纤发生器等冷光源照明。丛葬坑内的文物均保持发掘时的原貌,主要是陶俑、陶畜、陶罐等,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宛如一支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阵、一家种类繁多的牲畜养殖场、一座庞大xx的陶器仓库。所有这些都曾在“考古陈列馆”专题展出和介绍过,现在要看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全方位、xxx地观赏文物遗存现场及其发掘过程,同时也要感受一下我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xx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道出口处有一家小型影院,放映关于汉景帝和王皇后的电影,凭联票排队入内,我耳不聪,眼不明,又坐在远处,没看明白,{wy}明白的是正在放映的是国产高科技激光三维幻像电影。

       去“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途中,绕道王皇后陵瞥了一眼,除了封土堆体积比帝陵略小以外,其他基本相同。王皇后原名王娡,以有夫之妇的一介民女之身进入宫内充当宫女,不久即博得了太子刘启的宠幸,刘启登基后升为美人,在后妃群中经过了一番波诡云谲、你死我活的斗争后终于脱颖而出,母仪天下,其子刘彻旋即被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一代雄主汉武帝。荆钗布裙,一步登天,子以母贵,母以子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娡的xx经历在我国后妃史中堪称一绝。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又称朱雀门,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汉代用阙制度渐趋成熟,一般官吏只能用一对单阙,诸侯、贵族及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则可用由一主阙和一子阙构成的“子母阙”,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由一主阙和二子阙构成的“三出阙”。迄今为止三出阙建筑已无实物可循,只能在唐乾陵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中看到,据说这个展示厅就是仿照唐代壁画中的三出阙建造的。说起南阙门,不由想起唐代诗仙李白的千古名词《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之于唐犹如唐之于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南阙门遗址现长一百三十五米,宽一十八米,残高九米,浑厚敦实的黄土墙上还残留着汉时的阶梯、柱础、残砖断瓦,一座仿汉三出阙现代大型建筑座落在遗址上面,即“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既保护了古代文物,又再现了汉初三出巨阙的雄姿,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走进兽面铜铺首朱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众多高大的四方八角大红柱子,柱子顶端是粗壮的单层斗拱,稳固、宏伟、华丽,这大概就是汉代宫廷的典型风格吧。钢架木板楼梯顺着遗址地势蜿蜒曲折而上,游客得以近距离、多角度地观看遗址全貌。二楼展厅展出了一些南阙门遗址出土的文物和介绍古代阙楼建筑演变史的图片,其中有陶楼、陶井、陶质围棋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国宝,然因时间关系,不及细看,拍了几张照片以后,便匆匆离去。

       快到停车场时,正好看到一辆游4公交车屁颠屁颠地开走了,老婆大恚,埋怨老公东游西转,样样都要看,错过了这一班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杞人忧天,愁肠百结。保安在一旁偷着乐,他给我们支招:左面还有一个宗庙,可以去瞧瞧,要不了多少时间,反正末班车一小时以后才来。于是我们又急冲冲地赶往宗庙。宗庙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看到的是一个经过复原的正方形砖砌台基,每边三个门道,共计十二个门道,似乎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周边玻璃密封罩内有砖铺地面、卵石散水以及残砖断瓦堆积层等遗迹。景点里面名气{zd0}的还是“罗经石”,此石基座为方形,上部凸起如圆盘,盘面有十字形刻槽 ,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长期以来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最近的考古发掘研究表明,这块离奇巨石实为汉景帝亲自监造的宗庙建筑德阳宫的中心柱础石,从其一米多的直径推测,当年的德阳宫是何等的宏伟壮丽。回程时,在路边土堆上看到一块厚厚的黄褐色异形陶片,仔细辨认其质地和纹理,确定是西汉地下排水管接口处的残片,因而扩大搜索范围,又找到了两块,一并收入囊中。妻子说她包里的食品和饮料原封不动,已经够沉,现在倒好,又加了几块陶片,是吃饱了撑的还是咋的。我笑而不语,她是没话找话,喜欢唠叨几句,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在我的长期熏陶下,她也爱上了古物,甚而至于还会大发思古之幽情。误了一班车,捡了一个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叫做“是祸躲不过,是福推不开”。因为已经过了上下班高峰期,回家路上尽管连倒三辆公交车,却全是空车,而且小破车跑得比火车还快,和出行时的艰难竭蹶恰成反比。回旅馆后天已全黑,即去附近的小吃街吃歧山臊子面。“凤鸣岐山,兴周八百年”,传为千古美谈。我只知岐山而不知臊子面,吃后方知,当地方言称面上加的汤料为臊子,据传此面已有三千年历史,周天子武王出征途中,偶遇恶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奋力挽弓射杀,为示庆贺,命伙头军将龙肉切碎后做成臊子,加入面中,遂成美味,此后因龙肉难觅而代之以猪肉。西安美食与名人挂钩之说再一次得到了证明。歧山臊子面,其汤大热大油大浓,其面大薄大韧大滑,其味大酸xxxx,其色大红大绿大白大黑大黄。遥想当年,一大群关中大汉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手捧粗瓷大碗大吃歧山臊子面,大汗淋漓,大饱口福,大叫大跳,大快人心。大字当头,爱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郑重声明:资讯 【穿越周秦汉唐三千年历史(之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