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趋势之上》

《设计趋势之上》

 

作者:[] 马特•马图斯/ 焦文超/

前言

还有新事物吗

太多的设计

设计的艺术

改变的力量

一 趋势之终结

雷同的世界

技术影响设计

DIY设计

趋势之终结

设计上瘾

更多就是更多

担忧

周而复始

矛盾

视觉疲劳

随意的影响

自我表现主义

意义

因特网

二 设计是否已走向穷途末路

文化成长

品牌设计

全球多元文化和自然史

真相和感知

不确定的未来

创新障碍

为每个人而设计

循环速度加快,周期变短

设计趋势在google上搜索即可得到

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能成名

自己动手的世界

透明艺术运动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设计是一种商品

三 让我们创新吧!

吸引合适的人才

缔造创造性文化

创新

创新=功用+意义

作为文化创造的创新

四 新型消费者

混合文化

走进优秀设计

意义与个性的沦丧

五 精美设计之必要

真实与精美

超越潮流的创新

渴望受到关注

文化创造者

自我评价

评价才能与人才

数字化工人的影响

知识不可或缺

设计是一种贸易

创造型领导的技巧

创造性组织的变化

设计领导层监督而非指挥

聘用人才

文化创造者

崇尚独创性

感兴趣的是正确性

拥有xx衰竭的好奇心

尊重稀有之物

发展他们的才能

在创作上无所畏惧

成长为专家

追求至善至美

都是研究专家

谦恭

六 自觉的创新

创新精神

设计与科学

追求刺激的渴望

创造世纪的开端

是时候为诚实设计而战了

创造就是打破常规

理解设计的含义

设计就像xx

联系

机会与选择

保持{lx1}

“世界上最xx的、最富创造力的设计界{lx}们有着某些共同特征:他们总是追求原创性设计;他们总是永远尊敬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总是不懈地追求xx,而自觉前行。”

最近,我对于自己的设计作品统统感到特别不满意。

当这种不满意感袭来时,我进行了仔细的剖析,发现竟来自一年前我与朋友泰德赴科德角的旅行。对于旅途见闻的理解――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我们两个这样意见如此相左的人了。像很多设计师一样,我饱受好奇心之累。受这种好奇心驱使,我酷爱在假期四处旅行,或去阿尔卑斯山远足,或去婆罗洲跋涉,寻找稀有的兰花,甚至去土耳其,只是为了购得看起来很酷的陶器。单纯为了休息而度假是让我反感的事儿。因此,整整一个星期都无所事事地躺在沙滩上让泰德很是激动,而我却感到难以忍受,因为长时间的孤单足以令想象力受到限制。我之所以愿意与他共赴此行是因为他是我{zh0}的朋友,而他当时正在四处找人分摊旅费。并且,他以一个短暂的假期对我极有好处来说服我。但是,我很快意识到我们在休假方式的偏好并非我们之间{zd0}的分歧。

泰德是一个勤奋工作、十分现实、自信得有点骄傲的那种人。他xx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看世界。而我,恰恰是用想象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的,不是现实主义者,更像是机会主义者。就像是一个猎人兼收藏家,我总是不断地寻求刺激,寻找猎物。

上页>>一幅丝网印刷作品,艺术家斯蒂文哈立顿设计,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

{yt}晚上,当我俩正在普罗旺斯镇的商业街购物时,泰德说出有很多人正穿着舶来的短裤装和松胯、破旧、充满满怀旧感的T恤衫。泰德是反对追求时髦的人。他的牛仔裤都是在沃尔玛商场买的,他常这么说:“穿这样的裤子又怎么啦――他们只能在沃尔玛买到。”

我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他所看到的这些舶来品短裤实际上来自高校学生对Carhartt品牌油漆工装库和工作装的循环使用。我的这番话令他非常不悦。他说:“时髦真是个胡说八道的东西,它只是对那些没想法的人洗脑,提醒他们需要什么而已。这样做简直是浪费,毫无意义。”

我故意逗他,说那些他的亲密同伴和家人正大肆穿着体现反政府情绪的褐色的Carhartt牛仔裤事实上看起来很酷――甚至在有着溜冰文化传统的德国非常新潮。

他反击道:“为什么你们这群精英设计师要破坏我们这些真正的劳动人民有权拥有的一切呢?要知道我们这些辛勤劳作的群体――管道工、木匠或者建筑工人――把工作装看得如同手头使用的工具一样。现在,都是你们这群时髦成瘾的人破坏了我们的穿着,弄得我们没有现成的进进出出都适合穿的衣服了。”

哎呀,也许他真需要这个假期来提高认识!但是他随后说的话还真的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人们不能变得更诚实些呢?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幸福地拥有一套最基本的服装:蓝色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在同一平台上来判断对方了,而不是依照其他标准。我已经对我的Levi牛仔裤和一件简单帅气的白色Hanes牌T恤十分满意了。”

>>左图:云狄斯快餐连锁店,日本,惠比寿区。右图:百乐宫大酒店的喷泉夜景,美国内华达州,拉斯xxx。>> 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的一家星巴克咖啡店的产品海报。

>> 左图:好莱坞描绘的吉萨金字塔似乎地处沙漠的中间,但人们大口咀嚼着肯德基的桶装鸡块并眼观窗外,照样怡然自得。右图:我们呼吁更多的原创,但同时我们也期待奢华品牌。Cunard游船公司的新制造的“玛丽女王二号”提高了设计要求和内部装修规格,但是像峡谷大农场水疗俱乐部以及托德星级饭店的豪华程度直逼拉斯xxx。>>右图:设计也可使动物们感到舒适。随同旅行的狗和猫“玛丽女王二号”上可免费获赠动物装。轮船上设有狗窝,邻近的出入口开辟遛狗区,这些措施使得乘客现在可以带着宠物们一起来分享豪华之旅了。

他的的确确不受设计的影响。

我们都能从这方面汲取些什么。设计已变得无孔不入,并已陷入危险的境地。事情的真相是:设计在满足一代人在消费上的道德优越感的同时,反过来,它也与引起争议的话题比如种族、性别或者阶级划分等联系在一起。

如今,设计已变得随处可见,非常私密又非常公开。我们作出的每个选择都有迹可循。我们现在也变得更聪明了,也可以利用设计交流一些浅层次的信息了。你、我甚至泰德实际上都受到了设计的影响。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混乱的设计泛滥的世界里。

在假期结束之后,泰德依然坚信他的信仰,而我开始迟钝地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是以设计师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很多人都对周围的设计视而不见。他们并未意识到设计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如何让我们形成新思想、新态度,进而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又是如何使这些思想观点xx成为我们自己的。设计具有真正的价值。

或者设计真的能做到吗?

我们之间的讨论长久地影响着我,在我独自沉思时,它简直像催化剂一样,开启我的思路,最终导致了本书的产生。我开始质疑我自己的行为和信仰。难道我真的被设计趋势冲昏了头脑而变成一个浅薄的家伙?难道我在设计界所取得的成就并非真的成就?难道我只是这个极权主义、物质主义泛滥的世界里可悲的试验者?或者泰德的对于设计和xx的态度仅仅是源自内心的恐惧?如果是,那么这种恐惧来自何方呢?

我开始质疑人类产生感官体验(不是性的,而是感官的)的天赋才能。想一想你喜欢的颜色,或味道,或气味。它们之所以成为你的{za},是因为你体验它们的过程让你感觉愉快,并且,他们在你一遍又一遍地感受中让你对此种感觉变得熟悉了。熟悉感就是通过体验构建起来的。但是依赖此种熟悉感是否意味着你变得太懒惰了,以至于你不想再去尝试新的事物了呢?或者,世上再没有新的感觉了吗?

, >>在这美国宇航局伊科诺斯卫星图像中,亮橙色方块标出了纽约市中央公园的人行道。摄于2005212。此图在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发起的门艺术展的开幕式上展出,其中有7500扇门被装扮上了橘黄色的纺织品。

还有新事物吗

你{zh1}一次感受到真正新的事物是什么时候呢?如果你是个设计师,{zh1}一次让你眼前一亮的新的色彩组合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位时装设计师,你{zh1}见到的具有真正创新风格的服装是何种样式?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zh1}体会到一种令你产生新的审美感受的作品又是出现在何时?

因为我本人也是一名设计师,我总是担心我们也许正在接近一种无法发现新事物的境地。对于寻找非同寻常的设计师群体而言,感受新思想和新见解是一种本能的快乐。一想到我们只是重复别人早已表达清楚的思想常令我烦躁不安,因为这意味着文化发展要么已达到顶峰,要么已遇到障碍,这两种发展倾向都不是好消息。

设计和发明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两个显著特征。有能力发现――不论是因为好奇,还是通过做实验――就能够让人类通过体验去战胜恐惧,并且使人类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构造艺术的世界。我们创造工具,我们迁移流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我们已利用自己的创造力,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衣、食、住――并且,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也充分利用了创造性设计……接着是更多的设计……越来越多,直到今天,没有什么是未被“设计”过的。我们几乎在所有的物品上,从衣食住行到感受体验,都打上了设计的烙印。对我们中的一些热爱美的设计师而言,今天的情形简直如同梦境一般xx;其他人肯定会问:这样做有必要吗?好吗?对吗?重要吗?抑或有用吗?

>>丹古德赛尔,Krazy Kids’ Food的合著者,收集了20世纪后期的艺术作品,包括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雷帕丁框架,曾使吉露果冻的电视广告栩栩如生。

所有这些“精心设计的生活方式”都是在各种需求与渴望相互冲突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从生存环境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一些产品,尽管我们总是用快餐填饱肚子。欧洲美食烹饪已经变得不再受欢迎,有时甚至难以下咽。设计师设计的商品是“必需品”,但是,在沃尔玛商场购买的10?美元一件的T恤,同样是必备物品。简而言之,我们生活中都需要,只是不能以直线型货单的形式排列。因此,作为设计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满足那些一闪而过的愿望呢?

>> “一片红”,Laura 摄。过去,一种香波或牙膏的配方在过去可能适用,但今天的消费者迫切希望寻求新的体验。于是品牌之间的斗争转换了策略,在包装设计上努力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太多的设计

设计成风已然让现代人沉溺其中了,就像别的上瘾一样,我们拥有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如果我们顺应自己的需求不加任何限制的话,我们将会变得对周围大量的设计麻木不仁了。颜色的种类是有限的吗?风格的组合是无尽的吗?在我们重复设计前它们存在多久了?或者我们是否已身陷其中?

今天,我们更容易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对这么多的信息甚至感到恐慌:我们到底能吸收多少信息,我们接受信息的速率有多快。今天,信息似乎已无藏身之处。“信息超载”这一术语对你的祖父母那代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总是通过读晨报和收听当地三个广播的早六点新闻获得信息。我们这个超级繁忙的世界却拥有网络和成千上万家电视台,每天向我们强行灌输太多的没用的信息。尽管如此,我们仍不满意。就像上瘾者一样,我们需求更多的信息。这种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又使我们的选择变得艰难起来。我们拥有一千个电视转播频道,却没有节目可看。

>>在地球上空冉冉升起的月球景象。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图片科学与分析实验室提供。

这种现象还不止于设计业或娱乐业。就连饮食这种顶重要的事儿,人们也是基于价值而非基于生活需求而进行取舍的:这种食品是不是{ctr}、无污染产品?它是否满足我们对新口味的需求?或是否它有新奇的外包装?饮食可以泄露出人们的一些信息,比如社会地位、道德立场,以及在处理事情上,是稚嫩,有经验,还是老于世故?等等。在选择产品上,我们往往有两种倾向:或是选择满足我们某种需求的产品,或是选择带给我们某种体验的产品。这两种倾向同等强烈,支配着我们的消费。而消费方式又会影响到我们去哪里度假、为孩子购物以及我们吃哪种牌子的快餐。你最近去当地的超市看过牙刷货柜吗?我们需要多少种颜色的胶xx牙刷呢?宝洁公司生产的止屑洗发水过去只有一种,单一配方――现在已达十二种之多。

需求――选择――丰富,三者加起来就是设计。设计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它需要考虑待设计的产品能够并且应该传递哪些信息,将这些需求信息做成一个美妙的能表达某种意味的东西,再将这种个性化的需求与个体联结起来。听起来有点像艺术,不是吗?

设计的艺术

发现新思想需要追踪设计趋势,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混淆了追踪与跟随这两个概念。创新并不是来自跟随,而是来自知道很多信息。设计师必须把趋势看作一种信息,而非提供选择的清单。你一定得弄清楚它们来自何方,是什么正影响着这种趋势; 然后寻求趋势之后的因素,将这些新的影响因素串连起来,就可能形成新的趋势。这就是超越设计趋势的思维方式――一种经过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利用你的学识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行为。

, >>为零售商Target而作,名为“变革”视频中的剧照。当它在纽约市时代广场展示时,被设计成超大版本来吸引路人的注意,以庆祝纽约xxTarget零售店的开业。由明尼阿波利斯的Catalyst工作室设计。

>>右下角:这是麦肯(McCann)世界集团为微软XP在澳大利亚市场发起微软视窗竞赛活动而制作的电视广告。此广告展示了在创作和设计方面,代理商和设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如何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及动画由一家创意制作公司――Stardust工作室出品。

创新重在“新”,因而,一切有“新”价值的东西都变成评价是不是创新的标准。特别是进入市场中的商品,更是如此。在我们这个非常拥挤的世界上,当趋势集中表现趋于雷同时,也正是创新(指具有真正影响和原创意义的)大显身手之际。最近商业语言中出现了像“讲故事式”和“经验式设计”之类的术语,足以证明“意味”已变成商品所附加的有价值的资产。20世纪80年代,旧式市场没有采用后来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模式的空间。在新的超越趋势的商品市场中,对于消费者而言,双层刀刃刮胡刀很快就被四层刀刃的刮胡刀代替了。但是真正打破市场的将是率先重新定义刮胡子的商业:今天的梦想就是发明一种能使其它刮胡刀都过时的东西。如果你拥有刮面刀,为什么还刮胡子呢?

>>作者为一次“孩之宝”创新峰会而创作的商业图标。>>一个报告的封面,这是作者为孩之宝公司参加在伦敦的视觉趋势会议而创作的。

差异显而易见。创新破坏了竞争。通过产品设计获胜的一方不再是优雅的,而是变得可怕、丑陋。但是对于大部分专心于设计的设计师而言,“meaning”这个概念并非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meaning”是所有思想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真正诚实创造的核心。想象一下艺术如果没有meaning,将会怎么样呢?博物馆的确充斥着有影响的画作,却被大众斥之为“现代艺术”而敬而远之,原因只是大众不能将艺术品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联系需要旁观者研究,了解这项工作所包含的信息,理解其所带来的影响和文化意义。但是,当你不得不将孩子送到足球场去练习踢球,或者忙着做饭把晚餐端上桌时,谁把时间或者精力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呢?事实上,大部分人对诸如“文化上有重要意义”的艺术与设计不甚重视,草率待之。你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评论:“艺术只是有钱人把玩的东西”或者“艺术和设计对处在饥饿边缘的人和战争中的人们而言,毫无意义。”但是,艺术和设计也有个性化的一面。在这个复制上瘾、循环往复的世界里,个人同艺术的联系对于作为设计师或艺术家的你和旁观者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在商业化运作的设计界,个人同艺术联系已转变成某种影响力――恰恰是商业需求的东西(设计目标)。设计如何获得与个人的联系呢?往往是通过发现人们的需求实现的,即个性化与含义相结合的需求,换言之,获知人们的艺术倾向。

改变的力量

因此,作为设计师,我们看待整个世界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在继续磨砺设计才能的同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创造并设计出新的作品。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被非创造型人才所理解,也不会像医生一样受人尊敬,或者都不能对父母解释清楚我们所做的工作,但是,现在同过去一样,创造型的设计师的要求是表达内心深处的呼声。很难做到吗?当然,那种置于内心深处,悄悄燃烧的激情似乎在一瞬间将所有的设计趋势在世界舞台上上演――还有比这更难的事吗?但是,又有什么比这一幕更激动人心呢?

力量掌握在每一个创造者手里;改变的力量停驻在每一个形象上――一幅照片,一幅画,一个概念,一种结构,一辆车,一架飞机,一件衣服或者任何一个创造型的人发明的物品中。记住,设计本身,也许像艺术一样简单,但是它也被看作人类首要的表达方式。

>>“查理,俄亥俄州波特兰市艺术家及插画作者迈克尔保卢斯作的有关人物骨骼系统特征的研究中的一部分。

>>由安德鲁格罗夫斯为品牌基础滑板而设计的秘密野兽职业滑板系列。

我们一定不要将设计平庸化,因为它毕竟是一种脑力劳动。设计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设计所承担的责任极其重大。因为设计也有摧毁我们的力量。在设计上锐意创新是所有设计者都要承担的核心的责任,无论你设计了一个热辐射自导引导弹、一个具备高级功能的医院用病床,还是设计出一个橡胶熊模子,都没有关系。在某一单独领域,设计有改变世人态度的潜力,有改变文化的力量。

这本书就是关于设计力量的。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在孩之宝公司有好多个设计头衔。孩之宝公司是世界玩具制造业巨头,曾研发了变形金刚系列软件、小兵人玩具系列、欢乐小马宝莉系列、拼图游戏、棋盘问答游戏、几乐宝系列玩具,等等,不胜枚举。我们都是在这些经典的玩具和游戏里长大的。我的事业之路非常典型,从包装设计师到设计部经理再到设计主管,我得到充分的锻炼并成熟起来。后来我又加入到一个新团队,以应对孩之宝公司在娱乐业暴露的问题和知识产权发展问题。

IP是“知识产权”的缩写,一个经典的与穿着灰色西装的律师们相联系的术语。但是,最近,该术语却呈现出更大的创造性内涵。今天在世界上{zj1}竞争力的大公司内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始悄无声息地成为促进品牌发展的新途径。知识产权将商品的含义、故事和创造性融为一体,进一步发展了商品的原创意义,将其以令人更惊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带来更有效的体验方式。商家称知识产权为商品的“情商(EQ)”,表现着品牌的故事、品牌的含义或者品牌的实质。但是,无论你叫它什么名字,知识产权问题都说明今天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也会出现品牌爆炸的情形。

P19>>左图:孩之宝公司创造的游戏品牌《变形金刚》之擎天柱卡通形象。右图,自上而下分别是:《变形金刚》电影海报;本文作者为女孩时尚杂志所绘草图;本文作者设计的布莱丝小布娃娃许可指南;另一个出自《变形金刚》的机器人――威震天;梦工厂电影公司在故事片《变形金刚》中制作的电影特技。

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世界可口可乐公司的店铺在拉斯xxx落户,也没有什么不合适;为什么德芙为追求真正的美而举行的活动(Dove’s Campaign for Real Beauty)能减少女士们的眼泪;为什么乘坐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航空公司的班机去外层空间旅行有意义;为什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迈克尔贝急于将《变形金刚》搬上荧屏。

从品牌扩张到故事叙述式品牌再到品牌的娱乐作用,对于创造性在商业环境里所起的起用,我的观点发生了根本转变。很明显,视觉艺术在商业中的作用已不可避免地消退了。只是与消费者对话已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现在,我们的工作应当是用xxx的方式从情感上感动终端用户。因此,我开始去发现别人是如何做这方面工作的……看看我能从市场营销人士和年轻的自命不凡的设计者那里学到些什么。

P20>>左图:看来,商品品牌化已风靡全世界。香格里拉藏秘青稞干红占据整个中国西藏地区和其他西部地区的销售市场。中图:也门共和国出产的百事可乐商标。

右图:星巴克咖啡店,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星巴克咖啡店都诠释着美国式体验,去位于中国上海或意大利米兰的星巴克体验一下吧!随着全球品牌种类的增多,世界也变得越来越雷同。

2003年,我担任孩之宝公司视觉趋势主管一职,我的任务主要是到世界各地一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流行趋势中心收集信息,并将未来的流行趋势告知我的设计师们。我对该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策划好首次去世界各地出产原汁原味产品的地方,搜寻一番,并为公司做出未来发展的规划图。从东京到米兰,从洛杉矶到伦敦,我的足迹遍及这些城市的角角落落――小胡同里、帆船上和精品店里。我恪尽职守,用数码相机捕捉目标;我想我将满载而归并将用全球视角下大规模流行或即将由小规模演变而成的大规模流行信息来激发公司的同事们。甚至乘坐飞机时,我都在盘算如何做一个PowerPoint演示。

但是,等我转念再一想,PowerPoint制作在我脑海里变得不再清晰了。事实上,我开始惶恐不安,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我好像处在漩涡之中,做着世界上最琐碎的事。我看到其他人也开始发现了一些东西……那并不美丽。

那甚至也称不上丑陋。

那其实没什么。

P21>>

左图:中国上海,在贴着迪斯尼公司制作的电影《狮子王》海报栏前,几个中国人在练太极拳。

中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即使你刚刚土耳其语考试不及格,认识这几个字,也不会受到干渴煎熬。 右图:2007年,全球的变形金刚迷们汇集到电影《变形金刚》首映式,该图为在香港张贴的电影画报。

从整个世界看,竟找不出新颖的东西出来。噢,当然,我们有上世纪中叶兴起的现代主义、手工艺运动和绿色运动――我将所探寻到的所有这些细小的趋势都通过我常用的因特网发回办公室。但是,说实话,这并不是我想寻找的答案,因为我早已看出那些影响已开始互相混杂。在日本或英国,除了明显的文化差异之外,首先让我吃惊的是继上世纪中叶流行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以来,还没有什么设计趋势能够与它相抗衡。我过去所看到的那些奇特的设计趋势还没有被明显接受的迹象,因为它们只是经常出现在精品时装店和一次性的艺术商店。并且,那些设计彼此相互矛盾,因此他们不可能是下一次流行大趋势。

最重要的是,我不能对总监们常问我的问题提供新的答案。你也知道问题是什么,诸如:“现在流行七十年代式样。你能说出下一个流行式样吗? 是不是八十年代的?”我知道呆在办公室的设计师在期盼听到下一个大流行趋势的新闻。而我发现的却是过时的消息。

P22>>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品牌标识可以通过简单的形式(两种色彩)表达出来。瑞典宜家家居依然向消费者提供宜家体验。

P23>> 左上图:为了提高电影《星球大战》首映场的上座率,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竖起了电影中的风暴兵塑像,布莱恩艾利森摄。

右上图:迪拜地铁站旁的一家三明治店。

下图:位于日本东京的年轻人服饰流行区原宿的Gap店。

就在这些旧的信息中,我发现了一种影响更为深远、更为重要的设计趋势:只有极少数人在尝试真正创新型设计,注意到这种现象的人少之又少;这些设计师能够打破文化的藩篱进行真正的设计创作,却被归为街头文化和胡同文化。今天,大公司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实上,它已在开辟商业市场的同时,也捕获了该地区的文化。像“全球效率”之类的字眼,实际上正是文化杀手。商业对推进人类经验并不感兴趣,恰恰相反,它只是拓展了人类的容忍底线,而这一底线却热衷效率。

问题在于,我从未思考过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视觉艺术界中,我们已实现了全球化。商业全球化了,因特网全球化了,因此,我为什么不能认为设计趋势将会变得全球化呢?全球化并非存在于全世界,但事实是全球化已被广泛接纳,且辨别不清,人们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对其有了透彻的理解。设计趋势一直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绝不会只受一种――并最终通过对上世纪中期流行的现代主义的重新解读,而变成单调雷同的海洋。这依然是极美丽、极吸引人的设计,但是我却想象不出下一步流行什么。

P24 >>位于阿尔卑斯地区提洛尔人居住区的MPreis超市重新定义了购物体验。这家奥地利食品连锁超市尝试了多种建筑风格,将购物变为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干家务活。

下图:xx的家居设计大师马塞尔万德斯设计的卡佩里尼灯具(意大利米兰家具市场)

>>马塞尔万德斯设计、命名为的家具展示(意大利米兰家具市场)

你也许已经注意到现在越来越难分辨Target公司和Sears公司所做的电视广告了。星巴克咖啡店在室内装饰上曾独树一帜:具有艺术创造魄力的壁画、营造温馨氛围的意大利灯具、大厅里舒适的沙发;而现在几乎随便在哪一家快餐店里,从潘多娜面包店到波士顿商场,都能见到类似的布置。

服装零售商们,如J. Crew、Gap、Banana Republic以及Brooks Brothers在卖相似的商品――卡其布裤装及服饰、马球衫等。设计的民主化,很快演化为成设计的类同化。更糟的是这些餐馆和零售商遍及世界各地,他们总是在同一时间销售同一商品。在日本东京出售的一款黑色Gap牌T恤与在美国新泽西州帕拉默斯出售的一模一样。如果这就是设计民主化追求的目标的话,那我宁愿不要这样的民主化。

P26>> Catalyst画室为时代广场设计了三十层楼高的Target动画,将Target体验带进人们生活。

P27>>巴西插图画家Adhemas Batist为南美洲的手机巨头Claro公司设计的作品;该设计标志着现代拼贴画的开始,并使该产品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引起共鸣。

P28>>巴西插画师Adhemas Batista为德国柏林Sensorama艺术展所设计的多姿多彩的作品。

这种现象对设计师会有什么影响呢?正如《纽约人》杂志建筑评论人保罗戈尔德伯格所说的那样:“无处不在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使我们变得麻木。我们已经变得对其熟视无睹,从感官上,我们需要越来越高层次的设计密度来应对这种现状。”我听到这番话,首先感觉自己像是有点设计成瘾了。但是他的观点还是很中肯的,特别是对公司要求必须用未来的眼光,设计出{zy1}作品的设计师来说,这几句话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在这个设计泛滥的世界里,一名设计师又如何进行设计呢?

技术已经成为影响设计创新的复杂因素。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施加影响:它不但为设计领域带来全新的工具和设计软件、更加迅速的联系网络,将设计带入数字化时代;并且,它已经使设计深入大众的生活。

以购物为例。消费者较之以前,处于更加严密的监控之下,因为当前的技术手段能够满足工厂跟踪、测量、计算消费者所购买的任意一件商品。制造商能够立即计算出他们厂的迈克格瑞芙牌茶壶在美国所有Target商场的销售量。因此,只要某件商品一经过自动记录器,制造厂(很可能位于中国)的电脑屏幕上马上就显现那件商品的资料。存货清单就被附在每一个单独的补缀箱上。

P29>>澳大利亚艾伦堡弗雷泽公司重新发掘了滑雪度假小屋的构想。该公司凭借设计世界{yl}的公寓式宾馆而赢得大奖,这个宾馆将城市搬到了山坡。这座粉紫相间、门前悬挂着铬制玩具球的度假村位于布勒山滑雪胜地,距墨尔本市有三小时的车程。

这一信息不仅影响着货架上的存货量,而且还能让厂商清楚知道谁买了什么商品,在哪里买的,该种商品售出多少,等等。简言之,厂商现在能追踪商品的流向。尽管技术也许会提供太多的商品信息。它们只是统计资料,没有多少影响力。如果每一件商品都变得受欢迎,那将很难破译实际商品的设计趋势。今天,设计节奏已经被如此众多的互相汇集而来的信息打乱,设计趋势至上的时代已屈指可数了,不妨数数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为很多普通人提供了设计平台。过去需要排字工人、装配工人、广告文字撰稿员、概念设计员、版面设计、机械制图师、摄影艺术总监、印刷质量监督员、膜分离质检员等合作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个人在电脑上即可完成……市场经理站在她身后说:“绿色的今年不好卖,把它做成蓝色的。

p30>>左图:玛萨斯图尔特公司及旗下子司的运营方式精彩演绎了设计的威力。与其说斯图尔特公司是国内时尚界主角,不如说是{dj1}设计的外交大使。

右图:家庭补给站,北美地区应对自助式居家修缮用品的权宜之计。

P31>>迈克尔手工艺商店侧廊。

掌握电脑技术并不意味着将一个人自动地转变成设计者,不像走进苹果电脑专卖店买一个设计软件学一学就会设计东西那么简单。今天设计工具已发展到令人敬畏的程度,在大部分追求真正创作的人眼里,设计工具的发展使设计变得更为容易,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设计创作同样需要天赋、技巧和知识的储备。设计本来是一种实践活动,但是现在却演变成了一种消遣、一种爱好。当然设计变成爱好也没错;事实上,我xx把设计当作大脑训练的方式。但是设计界已出现一种危险倾向,因为该行业尚未出现获得许可的平面设计师之类的称呼。艺术设计的未来之路,也许会经历相互碰撞的混乱阶段,除非建立某些标准加以规范。

对视觉艺术未来构成威胁的是自己动手者。一个周六早晨,家得宝(Home Depot) 商店里,一群人正在颜料长廊上进行制作。激情四射的自己动手制作者们,比照着手里的样品,在把靠垫和一些室内装饰品涂成灰绿色、还是奶黄色之间斟酌着。职业设计师们和色彩设计师们看到他们竟选择如此亮丽的颜色,把客厅装扮的如同商店一样,肯定会失声尖叫的,他们急需设计干预。整个社会体系也支持亲自动手制作者。像迪斯尼、拉夫劳伦(Ralph Lauren)以及玛莎斯图尔特公司都有授权使用的图像。电视节目总是定位于设计者之间的设计比赛上,并举办卧室设计秀。自助式制作甚至专门拥有有线电视转播网。这真是简单的自我表现形式吗?或者,这是“趣味设计”型的体验活动?抑或,这是一场自己动手不必聘请设计师的新运动?(关于手工艺的简要说明:像迈克尔和Jo-Ann这类手工艺品店在美国每个城镇都有。从剪贴簿到被子制作,这些手工艺文化并不xx和艺术有关。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不是设计。它们使用一些已经做好的设计进行组装和个性化订制,属于模板设计。模板设计有趣而又安全,对设计师并不构成威胁。)

P32>>Snap Wrap 包装纸,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Catalyst工作室设计。

P33>>丝网插图,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艺术家史蒂文哈林顿设计,2008年。

P34>>丝网插图,艺术家史蒂文哈林顿设计,2008年。

p35>>“生活可口的一面”商业活动的插画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说自己具有创造力。创造力不再是创意阶层的专属,任何人都应该具有创造力。对设计的新认知在商界的证明就是:最受尊崇的商学院正在开设设计课程。作为{dj0}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如今开设了设计学院。国际知名的商业杂志,如《哈佛商业评论》和《商业周刊》,已经将设计作为相互竞争中的{zj2}平台。随着设计价值的提升,在能者和弱者间将出现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分化。能够将突破性想法组合起来的天才设计师将要更加努力工作,以便从那些更关注设计流程而不是视觉方面的线性思维设计师群体中脱颖而出。

个性化设计的崛起对设计界的影响有两面性。积极的影响当然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设计师――特别是那些优秀的设计师。个性化设计让人们对优秀设计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现在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设计师,使得设计这一职业显得无足轻重。这给那些寻找创意天才,但又无法评价这种创造性的人带来了很大挑战。

然而那些有技能做出高质量设计的人还是有机会的。尽管任何人都可以在苹果公司的iLife软件或者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多媒体帝国网站上通过点击和拖拽图像进入模板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还是得有人设计这些模板。这些人就是真正的设计师。

具有{zy1}才能、能够xx创新的人将在这同质化的世界中高高在上。{zy1}的创造力将划出一条深长而无法穿越的界限,将那些以设计作为消遣和那些可以创造奇迹的人区分开来。

P36, p37>>200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瓦勒里展览上,无格式插图曾引起不小的争论。

p37>>中图:日本乐队组合Anoice发行的首张重要专辑“Remmings”。

底图:Carhartt在美洲也许仅意味着整洁的工作装,但是在北欧很多地方,却是对城市街头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来自布达佩斯的设计师Karoly Kiralyfalvi是Carhartt公司聘请的众多设计师中的一位。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布置所有的Carhartt专卖店,使每一个店都与众不同,令街头骑滑板车的人、追求时尚一族无法抵御Carhartt服装散发出的真实性的美。

1.设计上瘾 Design Addiction

大公司发现了设计的价值

今日社会急需创造型专业设计师。从历史上看,价值取向总能促进社会文化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因此,设想一下,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大量商品的社会里,原创性有什么价值呢?

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一家公司将会推出何种产品,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竟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同时,有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与诸如全能电话之类相比,后者看起来就像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古董。该产品又将会产生怎样的价值呢?答案是:非常大。

社会游戏改变规则的标志是大学里大的商学院正开辟设计校区,并且公司招收设计专业的高材生的方式不再是在办公室里看他们递交的简历,而是像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媒体馆和迪斯尼公司一样,在学生上大四之前,就已开始了他们的招募行动。在有创造性的大公司实习,也变得像医学院的学生都想到世界上{zh0}的医院去进行高级训练一样,竞争异常激烈。

设计业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今日商业界的热门专业。{wy}的事情就是,接下来会是什么?

2.更多就是更多 More is More

我们能少些设计吗?

不需要很多设计的地方就应少设计。以电视频道为例。我们都想看更多的电视节目,但是越来越多的频道并没有真的提供新的电视节目,并且我们依然摆脱不了同样旧的节目的包围――只是旧的节目越来越多而已。

因此,我们理应比我们的祖父辈受到更多的教育,对吗?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需求会更多呢?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强健的体魄、更加开放的全球化视野,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加关注自己,更关注自己的生活,更加注意从情感上保持联络,更富有责任心,甚至更加善待自己的身体(或者说,至少更注意用xx调养身体)。因此,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的话,为什么在涉及将来{zd0}的可能性问题――更多却只会导致更少上,却如此盲目呢?当我们对外界索要更多时,我们又如何准备处理身处更少的局面呢?

商业设计潮流也需要满足更多的要求:更富有竞争力、更有意义、更加可靠、更持久,噢,当然还要更有用。但是,我们却很少听说视觉文化需要什么要求。随着设计工具的推陈出新,图像不断更迭,信息与设计不断涌现,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种类少就给人守旧之感,并且很奇怪的是,种类越少反而让人觉得该种商品的数量会越多。

3.担忧 Fear

对滥用原创性思想的担忧

设计师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嗜好:一家秘密的印度餐馆,一块特殊原料做成的布料或纸,一个制作奇特纸杯蛋糕的蛋糕店,某个品种的狗,或是一件穿了15年的T恤仍不舍得扔掉,等等。

设计师们积极体验所看、所买或{dy}次新鲜事物所带来的新奇感受,然而,对于其他人而言,不熟悉的事物并不吸引人。我们都知道,人们一般害怕新的款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你妈妈从未买过其它品牌的衣服,或者这种款式总是给你留下不舒服的感觉。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喜欢被传授的东西,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我们总是依据天生的好恶,作出是否采纳建议的决定。

设计师却有所不同。一个人越有创造性,他的爱好可能就会越“危险”。他可能会热衷骑摩托车,也可能是吸食xx;或者,敢于去危险的地方旅行,或是在测试选择颜色时总是极端自信。

作为设计者,我们必须了解观众们是如何接近新设计作品的,并且要帮助他们克服掉那些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必须拿好鱼竿,把观众们从“新东西”的水塘里拉上来,并保证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会脱钩。这是一个关于“原创性的困惑”古老的话题。

现在,将这一话题置于当前设计环境下。目前设计环境有两大特点:大众消费市场的设计紧跟xx精品店的原创性设计步伐;新兴设计运动追随大众市场的脉搏,等不及设计趋势成长为有影响的复杂的潮流。{zd0}的零售商总是立即停止对原创性设计的研发,而转向新的设计。正是对新设计无休止的追求,设计业的运行周期大大缩短,而消费者们却尽力不丢掉自己花15美元买的短长裤。简言之,设计正在消耗它的青春。

4.周而复始 Recycling

我们现在又处于怎样的设计运动中了?

我们已经处于21世纪了,我从来没想过我们还会买带有上世纪中期烙印的家具。我们的世界就像喷气式飞行器一样飞快地循环往复着各种趋势:五六十年代是各种设计趋势公平竞争的时期;70年代,设计趋势风头渐弱,好容易走过十年;无论我们能从恐怖的80年代和毫无意义的90年代寻得什么宝贝,这些视觉符号很快要被消耗殆尽了。难道设计界不应该好好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而不是以不断重复的绝望的模式又回到上世纪中叶?

从八十年代我们陷入这种无休止的循环开始,我们也在教育新一代用不同视角看待旧时的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40岁的人不喜欢喇叭裤和低腰裤,而一个少年人却要买喇叭裤或短长裤。设计界已经模糊了趋势的意义,在此过程中也毁灭了任何相关的{zx1}的设计运动。

那么设计趋势的季节现象呢?商界想到没有明显的设计运动或者学生返校时没有穿上新衣服会吓呆的。电视新闻的事情同样会发生在设计上――它变得很轰动,但是没什么可以再说的了。

新闻速报:20世纪90年代回来了……现在怎么办?

5.矛盾 Contradiction

冲突趋势的存在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迷惑,你很快就会了。你可以说某种风格很漂亮、有趣或者更迭频繁,但是如今不同风格之间的矛盾可能也是一个警告信号:从文化上说,我们可能已经没有了新的视觉理念。当设计师找遍全球获取能激发他们灵感的东西时,他们越来越快地用尽了灵感。设计趋势很像野火,我们创造力的森林有用尽树木的危险。当然,我们这个充斥着视觉符号的世界也有伟大的东西,但我们这些设计师应该注意我们想要什么。在一个{zd0}的零售商们吆喝“设计是为了每个人”的世界里,负责带来希望的设计师们发现,想获得真正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

这种现象带来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很害怕提问的问题:创造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吗?

现在,当世界上最有才华的设计师把相互矛盾的风格并列起来以追求让人激动的设计时,你不禁会问接下来会怎样。看起来很新颖,但是展望一下,视觉匮乏开始前还能有多少新的组合?一些更大的问题可能是:“我们的文化是否达到了全球创造力的饱和点?”或者更积极地来看:“这种不可思议的、无法预料的并列安排是否会带来一些更新的、我们从没想到过的东西吗?”

如果相互冲突是现在每个设计师都在做的,那么它会是我们{zh1}的视觉趋势吗?

6.视觉疲劳 Visual Exhaustion

好,我现在麻木了

什么让你激动?你上次看到新东西――你之前从未见过的东西,是什么时候?我不太清楚你的情况,但是我现在有些厌倦了。

以前发生过文化停滞不前的情形,但是相反的情况也发生过――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人类学家称之为“文化的全盛期”。受人尊敬的社会人类学家克鲁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在他1945年的著作《文化发展的结构》中援引了智力进步和审美飞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克鲁伯通过过去五百年的历史而确定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像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标志性人物,以及设计和艺术的进步是如何改变社会和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全盛期很少见――可能只有三四次。距今最近的一次在19世纪晚期,那时工业革命在全球推行,为全球旅游创造了条件,并带领人们进入电汽化时代和现代化生活。

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化达到鼎盛后会发生什么。克鲁伯的书将古希腊和古罗马作为文化全盛时期思维枯竭并停滞的例子。用他这种关于文化崩塌的例子,我们的将来在理论上会是一幅恐怖的图像。

然而我对现在的情况比较乐观,因为和他们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一代知道的要多得多。最有影响的是我们已经达到了全球化,不受国家限制的文化概念改变了一切。任何视觉文化的顶峰都要从全球角度衡量,而不是用本国的尺度。

对设计师而言,任何相关理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进入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在追求熟悉的一致性的同时,却走向了陌生。

7.随意的影响 Random Influence

设计师工作的更加努力以吸引我们的注意

看似随意却经过深思的影响并不容易做到。最有艺术创造性的设计师成功地找到了解决方法。危险之处在于,一旦文化接受了随意的影响作为一种模式,就很难前进。就像60年代的震惊艺术(shock art)一样,并列呈现和自相矛盾这类想法只能吸引消费者一时的兴趣。更大的危险在于业余设计师所产生的随意的影响。

知道用什么作为影响,什么时候使用影响,学是学不到的。正如烹饪一样,有很多菜谱,但是原创性思维{zh0}留给有识之人。实验可以带来更大的发现,但是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实现原创性。和当今设计的区别在于,品位已经变得更加主观,可以使用(或者误用)的素材到处都是。

影响不是设计趋势的终结者;它是设计趋势的创始者。随意是致影响消亡的大敌。

要仔细考虑。

8.自我表现主义 Self-Expressionism

这一趋势会是我们{zh1}的创造性运动吗

我们视觉上的丰富并不只是让人厌烦,它变得更让人上瘾,更有控制力。在很多方面,是“更多”运动在牵着设计的鼻子走。当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视觉信息混杂的世界中,以至于我们已经到了视觉混乱的边缘。我们相信这种视觉文化的丰富让我们接近真实的自己。但说实在的,混乱真正刻画了我们此时的心情,一种如果我们发现不了其意义就很难控制的心情。

真正的设计必须基于此时此景,并持续下去。设计需要存在于各种连续不断的各式各样的意义上。该意义连续体从短暂到永恒,并能从生活变化中汲取养分。如果设计能从情绪上提升我们,在当前充满混乱的对比和多样化需求视觉世界中,我们又在做些什么?设计还能保持其感染力吗?

真正的设计也许就是混乱,前提是这种混乱要经过深思熟虑,有前瞻性的目的,从而能在情感上打动我们。我们目前提出的“设计是为了每个人”的流行设计趋势可能会让我们欢欣鼓舞,但是真正重要的旅程,在新鲜感逐渐消失之后才刚刚开始。

现在,随着迈克尔工艺品店、玛莎斯图尔特生活馆、自助式服务项目和大量杂志的日益兴起,我们对手工艺和自我表现越来越着迷。这进一步说明我们有着强烈的欲望,来发现周围的视觉生活和虚拟生活中的意义。

9.意义 Meaning

在品牌中寻找意义

任何事物都要有意义吗?你还记得{dy}次在被告知进行创作时听到“意义”一词吗?更新颖的这种“增加故事性”的想法怎么样?你可能觉得这些“故事”和“意义”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是耶鲁毕业的新的营销经理从MBA课本中拿来打动老板的概念,但是你错了。事实上,意义和故事是两个新的商业概念,比任何过去一百年出现的商业概念都更能影响设计。问题在于,伴随着这种连接力,不滥用这种复杂关系的责任也随之而来。

为了让事物有意义,就必须和消费者进行情感结合。不幸的是,最简单的一种沟通方式就是让消费者想起过去。难怪我们的视觉世界充满了“古老”、“怀旧”、“古董”、“宝库”、“经典”这样的字眼;不仅仅因为它简单,它可能是留存在消费者心中的全部东西。在现代社会中,营销和设计陷入了同样的困惑,如同营销者努力表现得更像设计师那样,设计师也应该练习像负责任的营销者那样表现。

那么,营销只不过是销售艺术,对吗?它可能更接近销售“具有个人意义的艺术”,而不是“毫无意义的个人艺术”。无论如何,这种艺术/意义的联系价值是真实的,而且会存在下去,所以,如果你想磨练你的艺术技巧,现在就开始吧,但是要明确你真正在学什么。如果你能够xx地应用Adobe Photoshop中的所有过滤器,却说不出xxx双年展的前五位艺术家的名字,那么这是你知识上的缺憾。设计不仅仅是技巧,也不仅仅是记忆,它是认知。

10.因特网 The Internet

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因特网大概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见过的最有影响力、最重要的发明。能和世界任何人谈论任何事情真的让人惊叹。但让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全球化也带来了更加一次性、更为随意的文化。

想一想:新想法可以即时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分享。我们可以让任何形象闪过许多国家的许多双眼睛,这一事实让全球的视角和品味都一样了,大众变得反应迟钝。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迅速充斥全球人头脑的工具,全球文化对曾经并不熟悉的刺激变得麻木。

过去的文化受到国界的限制。文化、艺术、宗教和政治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如今的设计相对独立于这些限制,却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更多地同网络和媒体联系起来。网络和媒体又让合适的群体之间有了更深的联系,这些群体即文化人类学家所说的“经验群体”,因为它们由同样经历的人组成。同时,其他人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些群体在分享什么。早期的接受者可以在他们的群体内加速视觉艺术演化的过程。

这些重新划分的人类经验界限,不仅按照地理或者国籍,而且按照个人兴趣和愿望把我们组合成群体。这是我们社会结构的重写,这是利益群体间更加独特的模式。

让人恐怖的是任何事物只能新鲜一次。互联网能持续多久呢?

2007年6月,我参加了在德国卡塞尔举办的第十二届文献展。卡塞尔文献展堪称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它有能力影响全球的设计趋势,它是能看到奇异的、超凡脱俗的视觉弄潮儿的{sx}之地,通常被称作“100天博物馆”。因为它持续整个夏季,吸引来自全球约100万创新界精英来此聚集。该艺术节始于1955年,目的是调和德国生活与全球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今天,文献展的特色是贯穿卡塞尔建了几个亭子,每一个亭子主要展出精选的举办国艺术家的作品。对于任何创造型人士来说,这里就是见识未来艺术与设计的神圣之地。

参观这些艺术展览是让我倍感激动的事情。但是,这一次媒体的社评在基调上并不积极。几乎没有艺术家对本次的展品感到震惊,展品也没有引起大家的争议,更多的人对新上任的艺术节主任罗杰波格尔在文献展网站首页上的致辞感到有点好奇,因为这一宣言,使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批判者,难道他已预料到参观者的反应而事先做了最坏的打算吗?我们只是把文献展作为这样一种媒介,来到这里,我们不只是来欣赏世界上{zh0}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是要把这里当成体验的空间。”上帝呀,连边缘艺术界都落入体验主义的藩篱,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拼贴画:哈瓦那人字拖鞋海报,由Adhemas Batista设计。耐克广告,由纽约VAULT49创意设计团队设计。Adhemas Batista设计的艺术作品,表现了浏览电子杂志 NewWebPick的奇妙感受。Adhemas Batista为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Territory 杂志大型设计会展设计的作品。Hugo Boss香水广告,由洛杉矶和纽约Stardust工作室设计。

甚至更让人吃惊的是,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组织者们都没有设立一个清晰的主题;恰恰相反,他们反倒提了三个设定基调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现代性是我们的古代性吗?(Is Modernity our antiquity?)

2.什么是赤裸人?(What is bare life?)

3.该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

这三个主题让我们瞥见了未来设计趋向的一角,但是听起来却有点吓人。

现在,设想一下,你就是你的祖国挑选出来参加本届文献展的画家,要依据上述三个主题来评价你的作品。这三个主题不仅故意模糊不清,还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证据存在。因为它们可以证明,就连最敏锐、最富有表现力的设计界评价者对设计的未来也感到迷惑不解了。这三个主题与亚当维恩博格为2006年惠特尼双年展的宣传册的前言中提出的主题非常相似。在所有艺术界人士的心目中,惠特尼双年展是一个有影响的展览,他说:“今天的艺术形式非常复杂多变,自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几乎没有人能看清楚整个艺术环境。与以前仅仅是一群艺术家和一些明显相冲突的风格、含义相左的概念,以及追求不同方向的含混的艺术界相比,今天情形明显复杂多了。

就像第十二届文献展和与之有同样影响的xxx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所展示的那样,如果全球最有影响的展览策划人和视觉艺术家都不能判断艺术走向何方,我们这些设计师又该如何判定呢?也许这是设计和艺术的棺材上的{zh1}一颗钉子。

P50>>: 由纽约VAULT49创意设计团队设计的Infinity汽车广告是广告中最早的装饰成分与矢量轮廓图案相结合的例子。

P51>>左图:美国联合制片公司的Vintage Ray Patin动画,由Amid Amidi的“卡通现代”网站提供。

中图:此盘由纽约设计者John Derian运用老式艺术手段设计。

右图,从顶部按顺时针方向:带有溜冰鞋和蝠鲼鳐图案的盘,由John Derian设计。美国联合制片公司的Vintage Ray Patin动画,由Amid Amidi的“卡通现代”网站提供。画作《享受托比》,由Gary Baseman 创作。

文化成长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只是在这个繁忙的现代世界中,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感觉不到早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发展的影响。几千年来,人类不同文化形态经历着从行成到繁荣再到衰亡的过程,但并不是没有影响到其他文化。在我们现代社会中,随着电视和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文化的这种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我们先来想一想我们文化中的杂质部分,即先前种种文化对这种文化影响的混合物。今天,我们继续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只要想一想下列一些简单的联系,你就能体会到我们是生活在先前文化影响之中的。比如今日所用的字母表与古罗马字母表之间的异同,今日建筑对古希腊建筑的继承,今日之食物与中国食谱的联系,以及我们的音乐传统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早期音乐,等等。这些影响纷繁芜杂,我们每天都身处其中。更重要的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影响会继续对我们的设计创作产生作用。

P52>>顶部: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激励各参赛国用独特的创造力和文化来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下左:由Deanne Cheuk所作的编辑插画,与Joanna Newsome的一张专辑共同在Fader杂志上出版。中右:耐克“拥抱异域”竞争赛的现场动画的静止图,由设计与动画工作室Lobo()设计制作。

p53>>上左:由Lobo工作室设计的耐克“拥抱异域”竞争赛的另外一张现场动画静止图。

上右:由设计组Lobo为巴西雷亚尔银行制作的获奖动画广告的静止图。

下图: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计的水上运动场馆模型。

从历史上看,大部分的文化发展都带着创新的光环,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创新愈发引人注意,其中,有些运动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比如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其实就是对过于追求精雕细刻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一种反抗。如果向前追溯得更久远一点,我们就会在很多的视觉文化中看到类似的模式,比如在印加文化中,罗马文化中,英国文化中的维多利亚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可以找到。无论是细小的文化流派,还是影响巨大的文化运动,文化在最初阶段都深深扎根于理想主义,进而向相反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大部分视觉文化运动在这些理想主义的奢华世界里交替走过,因为处在对立面的运动总是让人感到新鲜。但是在19世纪晚期,随着传播工具的进步,以及科学和知识的巨大发展,情形开始变得不同了。人们不再被简单的冲突所深深吸引,而开始追求更多的视觉刺激。想一想,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的令人惊异的发展吧,随着科学、数学的进步以及像电一样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发明的不断涌现,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发明和进步的时代:托马斯爱迪生的时代、查尔斯达尔文的时代、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时代。

P54>>诺曼福斯特勋爵为Mary Axe街30号设计的概念草图,现在此地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被亲切地称为“小黄瓜”。p55>>建筑能成为品牌吗?诺曼福斯特勋爵让你近距离感受名建筑的概念。

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转折时期,在这段短暂的时期内,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在新科技面前突然变得过时了,在1865年至1938年期间发明的电、钢铁以及汽车彻底改变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塑料制品、飞机旅行,以及包装食品随后而来。想一想1938年世界博览会对设计界和文化的影响,在本次博览会上,人们{dy}次见到冰箱、洗衣机和高速公路。在电视和无线电广播遍布全球之后,艺术家们和设计师们开始加速这些影响的交换,从流线型风格到超现实主义。

设计作为一种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无论是1900年具有先锋理念的消费者还是今天的网迷们,都初步具备设计的观念。20世纪初,流行的是一种视觉运动,后来渐渐演变成多元化的凌乱的混合体。{zh1}整个运动看起来很像是现代化的继续,并且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仍处于这一运动之中,以未来的眼光看起来,整个20世纪也许会被宽泛地定义为广义上的现代主义。

p56>>上左:美国{zd0}xx――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太阳xx的室内瀑布。

中左:是伦敦岩石音乐厅还是莫希干的骄傲?文化融合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少有人能分清是现实还是虚构。

下左: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的著作《{zh1}的莫希干人》及其电影插图――使许多人将虚构的事物当作是在历史中真正存在的。

好了,我们也许正在经历这一激动的新界定的运动的初始阶段,但是在文化尚未变得混乱之前,我们目前仍然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时期而冒着永恒循环的危险,现在主义也罢,非现代主义也罢,无论我们如何称呼未来,它都会向我们全速奔来,但是我们看不到。

右图:插图画家伦敦城市艺术家Ben有着独特的风格,描绘从同代人中得到的灵感,如日本的村上隆和20世纪晚期风情画家。他将这些灵感与快节奏的现代歌曲结合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城市混合形式的出现,而它可能会决定今天的视觉表现手法。

p57>>插图画家Ben的插图作品。

设计界总是推崇伟大的作品,同时每次它又教会观众要不断地增加需求。{zg}的体验引起对下一次更好体验的期盼。我们总是把{jz}的标准提升得越来越高。从文化上来讲,我们对{jz}近乎迷恋――{zh0}的男高音xx、{zh0}的餐厅设计者、{zj0}厨师、{zshy}的时装设计师、最重要的建筑师。我们都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经常出现在电视和杂志上,兜售他们代理的产品,并利用多种媒体推销自己。

现在,就连大型的文化盛会在思想上也混作一团了。以奥运会的开幕式为例,曾经它是多么具有文化性的盛会呀,而现在所有的开幕式看起来都很相似,只留有一点点举办国文化的痕迹。作为观众,我们期望在挪威举办的开幕式上看到驯鹿;在加拿大举办的开幕式上看到北美土著部落的舞蹈;在美国举办的开幕式上听到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所作的小号曲演奏;在中国的开幕式上能看到绚丽的烟火表演以及在意大利的开幕式上能听到{zh0}的意大利歌剧独唱演员的演唱。当全球真的连接为一体,国与国之间没有沟通障碍时,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表达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人称这是好莱坞或者拉斯xxx或者迪斯尼公司制作的文化;其他人称这是专家制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难道信息泛滥会消灭文化吗?有限制吗?或者我们可以突破这些限制吗?

>>纽约设计者Deanne Cheuk用创新手法,超越传统法则,通过正统的工作室常用媒介,如水彩和线条等,来创作描绘当今###世界的图画,以轮廓为表现形式,引人深思。此图是一家美国Rag Cie商场在日本开业时所用的迎宾画。

p59>>Cheuk 2005年开始拓展创作领域,为Tokion杂志担任艺术总监。

为什么厨师艾梅里尔拉加西(Emeril Lagasse)在拉斯xxx的黄金地段和迪斯尼乐园里都设有餐厅呢?因为我们都追求xx,迷信专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硬石咖啡馆(Hard Rock Cafe),或像峡谷大农场水疗俱乐部(Canyon Ranch Spaclub)之类的度假区。而且还知道,为什么这些品牌不仅在迪斯尼世界和拉斯xxx有,在Target和世界{zd0}的游轮“玛丽皇后二号”里也有。今天,设计明星随处可见,他们之间彼此合作,创造出更大的设计表述能力。他们合作的品牌常常验证一个目的,那就是“酷”。如果市中心的迪斯尼有个品牌的话,好莱坞的环球影城也要有一个。如果伦敦有某个品牌的话,那么纽约也一定得有一个。

就连某个想保持小范围的简单创意最终因为xxxx,频频曝光,而面临枯竭的危险。就以“喝牛奶了吗”公益活动为例,或者,更典型的、颇为流行的芝加哥奶牛游行――那些奶牛油画作为公共“艺术”贴得到处都是。最初的原创作品于1999年出现在一个展览中,接着,它诱发了全球性的跟踪模仿:在迈阿密出现了油画游行中的海豚,在辛辛那提出现了油画游行中的猪。如今,“游行中的牛”商标在全世界三十五个城市注册。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如果一个简单的创意是土生土长的,它很有可能满足大众欣赏的需求。

>>左图:现在,手工艺术可以通过笔或鼠标来实现。由Dan Funderburgh为在加州阿罕布拉市原子核画廊(Gallery Nucleus)举办的Ninjas D’ Amore笔墨展创作的招贴画就是其中一例。

右:Dan Funderburgh为《感光过度》杂志2006年3月版创作的附加页图画。

P61:左:Dan Funderburgh 创作的“瓷砖战争”招贴画。

右:纽约艺术家John Derian创作的“骨头和骷髅头”图案盘。

由于设计师们总是努力创造“新”物品,使设计创造与从前相比更像是“畏途”,这当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随着我们对新奇物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设计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另外一种因素也不容忽视――即全球相互依赖的思想,或者称作世界想要立即参与到任何设计中来的越来越强大的愿望。想一想在电视和网络出现之前,艺术运动很少离开一个国家的界线。

我经常拿设计与自然史进行类比。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表达方式,例如,某种古代文化往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自然历史博物馆总是珍藏着手工艺品和设计作品?为什么我们今天遗忘了设计中的人类元素,包括其中的生活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设计?是什么因素促进它发展?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它灭亡?

从人类早期阶段到文化繁荣经历了大约600年的时间,而艺术设计已大约经历了150年的发展历史,照此速度,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对人类创造力在未来是否具有发展潜力问题上,就认为人类必定具有能力创新呢?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是未来主义的回答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所引进的一些分裂性的观念,也许会引起轰动性的悲剧,或是介绍一些新的却不为人所知的技术。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

目前,虽说全球多元化趋势在任何时刻,无需任何理由,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是,除了在建筑业有显著发展之外,在设计界尚没有迹象表明会发生重大改变。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尚未可知。但是,因为我自身就是一名设计工作者,正从这个更大的多元化之井里汲取影响,所以,在我看来,这口井已变得浑浊不堪。挖得更深一些,并非是让井变清的办法。

>>招贴画,佛蒙特的Jager Di Paola Kemp(JDK)为美国招贴画学会举办的名为Flatstock的招贴画系列展览而创作。

>>长野市抽象图,插画家Ben为《计算机艺术》杂志创作。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融合的加剧,文化同质现象随之而来。这一现象促使人们思考在文化同质过程中,我们将失去什么,打算留给子孙后代什么?如果我们打算接受我们之前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真正能掌控什么?文化增长受到设计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设计师在不断创新。但是我不禁好奇地想知道在文化如此快速消耗之际,又会出现什么情形?我们是否正冒险失去那些值得保存的东西?作为设计师,我们有责任了解更多的关于我们从文化中汲取的影响吗?我们应该向当代文化引进哪些东西呢?设计对文化的进步是构成威胁呢还是有促进作用?

历史上,曾出现过排斥文化的现象,结果导致语言丧失、文物遗失的悲剧发生。当然,历史上有些文化形态从未留下过任何记录,因此,文化丧失这一概念还尚未确定。当然,有些文化形态也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或者几千年了。现在,想一想今天的情形――我们有着任意使用一切资源的偏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今天这样对思考的新模式如此快速的采纳又如此之快的弃用时期。

当我们为了未来重新界定文化发展这一概念时,必须小心谨慎,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以莫希干部落为例,该部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实际上没有人知道它的文化。但是,通过阅读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所写的那本永存的伟大作品《{zh1}一个莫希干人》,他俨然变成了一位历史学家。不需要任何努力,该书便具有了史料价值。我们对他所描述的有关莫希干部落的文化深信不疑。然后,大众媒体利用电影延续了这种不可磨灭的文化形象。20世纪对库柏作品的阐释成为全球学生心目中的莫希干人形象――要么是形成这种印象,要么去康涅狄格州大赌城亲自游览一番。我想造成今日局面,是对人类文化真相的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这一行为,我觉得这是人类的耻辱。如果你认为莫希干部落是不值得担心的,那就向前跨越若干世纪,反省自问:“未来会如何看待我们?”

p64>>Vault49创意设计团队为VH1 Soul电视台创作的作品。

p65>>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筑设计师Elenberg Fraser设计的“立体之家”。像他这样的名设计师除需要住房和度假别墅外,还需要标志性的写字楼和大学式的图书馆,以此来展现个性和社会地位。

我们期望知道我们所研究的每一种文化的真实面目。因此,诚实,作为一种实践和一种价值观,被引入到大部分的文化和宗教之中。社会将文化真相视为神圣;然而,艺术却在真相上戳上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艺术本身常用感知代替真相,特别是当今这个年代,任何事情都是开放式的,且易于引起质问。人类的价值观和自由与我们的表达手段和发展紧密相连。这足以说明为什么审查制度总是引起xx。

, >>该艺术作品由Adhemas Batista设计,来表现浏览电子杂志 NewWebPick的奇妙感受。巴西正以其独特的画面形式xx当代世界设计领域。这种形式已经为可口可乐和耐克的领军设计师所关注,因为它可以从新的表现角度来诠释这些品牌。这种“巴西效应”――色彩、性与玩世不恭的紧凑结合――正在为世界平面广告、动画和视频领域注入新鲜感觉。

p67>>南加州画派重要人物加里贝斯曼可能会让那些略微保守的画廊画迷们大吃一惊了,他用一种{dywe}的纯艺术手段来创作作品,而这正是他的一贯标志性风格。《托比玩捉迷藏》,帆布丙烯酸画,加里贝斯曼2007年设计。

艺术和设计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手段,但是它也是一种感知。想一想引发争议的设计,譬如美国南方xx旗帜,或者纳粹党所用的党徽。对有些人而言,这些不过是设计的材料而已;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他们代表荣耀,对其他人而言,他们是压迫和忿恨的象征。就连审查机构也往往包含倾向一方的强烈情感,不然,就没有人理会它。这恰恰证明了文化注入到视觉符号和设计中的力量。

从纳粹旗上面的黑、红、白三色联想到令人恐惧的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再到上月出版的《时尚》杂志,设计是人类{zh1}的遗产。你又会留下何种设计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呢?

有迹象表明,设计也许会走向终结。因为当代最受人尊敬的设计评论家,最xx的{dj0}世界博物馆馆长都未发现任何“新”的设计趋势,也未发现可以称作“运动”的潮流。最贴近的描绘收集品的词汇是“矛盾体”。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视觉趋势已经过时了吗?时间也许是拯救我们的{wy}救命稻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艺术停滞阶段,有时持续不是几百年,也有几十年时间。人类文化经历了250年的时间才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影响,进入到设计艺术萌芽的维多利亚时代;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反而只用了25年的时间;而今天,从“褐色就是一种新的黑色”到“黑色就是一种新的褐色”的转变,只需要5个小时。当代设计师需要了解整个设计史,因为他们没有其它地方寻求灵感。设计师们不但被要求设计出新式样、新风格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还必须让未来的设计界为之激动,并能重新界定未来的设计趋向,还要以惊人的速度设计出来。季节性设计已代替了流行趋势。季节性流行设计也许只持续一个季节,下一个季节就不再流行了,再下一个季节又会再现。同样现象也发生在颜色流行、商户用品、尾顶设计或者舞蹈节拍上。

>>不断打造崭新现代元素,伦敦设计公司ATTIK让渴望视觉新冲击、拒绝陈词滥调的顾客青睐有加。当丰田公司找到他们,要他们设计一个与丰田Scion系列产品用户沟通信息的网站时,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游戏。网站用陷阱门和管道世界来娱乐访问者,还处处包含着丰田方方正正的酷标志,让玩家、纨绔子弟和风流倜傥的Scion男士们喜不自禁。

P69>>荷兰设计师Marcel Wanders实验并创造出高新理念和功能型作品。他的作品广为其他设计师、博物馆和收藏家所认可。图中所示是他2005年为意大利瓷砖制造公司Bisazza Mosaico设计的作品,意在表现当代设计师与建造者是如何分工协作的。

所有创造性职业共享一个未知的将来。全世界共同分享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伴随着迅捷的全球联络系统,这既让人高兴,又令人担心,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谁知道它们到底在哪儿?这个“谁”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就是“我们”。对“我们”而言,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永远不要期望了解未来的世界,而是要求自己必须承担创造未来世界的责任。

要求未来按我们设计的那样转变,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艰巨障碍是前所未有的。这里只是提出其中的几个,你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遇到的……

1.为每个人而设计 Design is now for Everyone

我们都听到这么一句口号:设计要民主化。好的设计是为了每一个人。所谓的“好”并不能历时良久。我们早已远离“形式服从功能”这一原则,而是把重点放在形式上,抛弃了功能。更为糟糕的是,大众文化迫使形式设计变成了{wy}的商品,并且是短命的商品。“我要买它”,“买到了”,“用完了”,“下一个是什么呢?”

2.循环速度加快,周期变短 Cycles are Faster and Shorter

谴责那些零售商们!

谴责那些制造商们!

谴责那些消费者们!

谴责你想谴责的任何人,但事实是,这种及时的设计创新也反过来刺激消费者期盼商品的及时的风格。设计并非是一个无底的木桶,恰恰相反,底就在眼前,来得比我们预想得要快。

3.设计趋势在google上搜索即可得到 Trends are a Google Search Away

设计师并非孤独立世。大众知道你懂得哪些东西。影响无处不在,可以变成你想使之变成的任何东西。要想使某种设计与众不同,你只要设计它,而不是仿造它就可以了。设计将会变成类似厨师的角色,而不是充当菜谱。

4.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 Everyone Wants to be Different

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洞悉我们的内心深处呢?不是用震惊方式,对吗?每个人都能做到,了不起,是不是?随着全球民主化兴起,我们都想与众不同却又极为类似;我们只是感到没什么不同。我们这种精神病般的现代生活将一切混在一块儿。没有什么看起来是原创的或是专有的了。

5.每个人都能成名 Everyone can be Famous

极度的与众不同就可以出名!感受我的经历!现在你也可以出名了。在“我的空间”里见。想一想这些现象:你能在亚马逊网站上设计、装帧、出版你自己的书,并能在此推销自己;你能###一部电影短片,贴在网站上,捞到情景喜剧的大生意。只要运气好,证明有才分,就可出名了。设计上的竞争并不是消退,而是进一步加剧。

6.自己动手的世界 It’s a DIY World

设计者所用的工具现在已变得唾手可得。如果你认为你的设计是{dywe}的,那么,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你在苹果电脑上设计的关于苏格兰人的新标识怎么样?你知道是什么阻止顾客走进商店买走那让他振奋的标识语设计软件吗?告诉你吧,是他的女儿。她只是浏览了一下Photoshop for Dummies就准备自己设计这个标识了。

7.透明艺术运动一去不复返 Clear Art Movements are Gone

尽管现代主义在本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该观点颇有争议,有些人认为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主义运动阶段),你依然不能相信:现代极端的表现会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诸如黑白的油布画、星球大战帝国风暴兵等极简派艺术。今天,还有什么新鲜感呢?一种奇异的、透明的全球化运动仍是一个未知数。虽然还有些人坚持认为结构主义运动是一种新运动,更大的问题随之而来:下一个呢?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设计者未来发展上,而非挖掘充满创造力的过去。

8.现在的设计是一种商品 Design is now a Commodity

啊,差点忘了!曾经有一段时间流行这样一种论调:艺术一旦和商业相提并论,那就明显地贬低了艺术。事实是艺术设计在商业和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抬高艺术设计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不要仅仅把它是为一种艺术元素,而应把它看作可以扰乱市场的因素。还有一个大家都遗忘的设计特性――可持续性。不必是环境资源的那种可持续性(尽管他们也是在发挥作用),而是那种更为短暂的资源所具备的原创性依然具备可持续性。

尊敬的书友,本书已选择精华部分供您阅读,同时网上版本正在连载,我们随后会持续更新,请您继续关注。

 

郑重声明:资讯 【《设计趋势之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