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电大副校长、平定县评梅诗社社长张震文师友写的关于我的长篇小说《地火》的评论《“地火”映红明日天》发表在3月13阳泉晚报漾泉周刊阅读专版。感谢张震文兄的关注关爱,推介评价,感谢《阳泉晚报》编辑部主任郭祯田老师和责任编辑田杰、刘鸿英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地火”映红明日天
----葛海林长篇小说《地火》读后
张震文
春节前,平定作协主席葛海林送了我一本他的长篇小说新作《地火》。我捧着这本刚刚出版仍飘着墨香的新书,作为老朋友为海林能取得如此巨大收获感到由衷的高兴。
和海林的相识是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那时他刚刚经受了高考几分之差落榜的打击,在村里的小学当代课老师,我在县报社当记者。对于文学写作的共同爱好让我们通过报纸这个媒体平台相识相知。他当小学老师也当得津津有味,还组织学生们向省市县各级报刊投稿,搞文学社,油印刊物,把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和希望之火一起点燃。后来,海林到县报社工作,主要搞编校工作,我们有了一段共同工作的机会。那时候报社的办公、印刷等条件都比较差,报纸的定稿清样送审的时间还不好固定,我们常常为此加班到深夜。有多少次,海林都是深夜冒着雨把清样送到领导办公室或家里审定,对此海林毫无怨言。艰苦的条件,微薄的收入,人们都在纷纷跳槽下海之际,海林却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他在甘于清贫坚守着心中的理想,寂寞地在求索的道路上学习、思考,用自已的笔、用诗歌表达着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新的认识,认认真真地做着他的文学梦。他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函授班之后,动用了家中的所有积蓄交了当时来说十分昂贵的学费,并坚持完成了学业。他的那种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对人生目标的执著追求、百折不挠的韧性,给熟悉他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记得一次我们俩在加班完了的深夜在一个小饭店喝酒时,我端着酒认真地对他说,海林你历经磨难终成正果。那绝不是一时兴起的醉话,而是他那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早已在我的心中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我清楚地感觉到,文学已作为一种血液成分在他的身体中流淌,不断地滋养着他的灵魂。他已具备了一个成功者应有的所有基本素质,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后来海林离开了报社,先后辗转在机关、企业任职。但不管工作如何变化,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一直没有变。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先后发表出版了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剧本等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多次在省内外获奖。他以自已的勤奋和才华在文学艺术界叫响了自已的名字。正如评论家杨占平在葛海林《地火》xx式上指出的,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网络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写作方式都给与巨大的冲击,写作不再可能成为生活的主流形式之一,不能再指望写作能为作者带来什么意外的好处,这对于每一位文学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地火》的诞生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灵魂的提升,作者的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长篇小说《地火》是葛海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以北方煤炭资源大省——北州省煤业公司为行业背景,围绕桃水县煤业公司面临的代收煤炭资源费即将取消的情况下如何开展企业改制生存发展的主线,通过省市县三级公司对于企业前途的不同把握,揭示出了企业改制中利益调整带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成功地塑造了桃水县煤业公司经理王东生为代表的一批有胆有识有才、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一心为公司和职工利益着想的优秀企业家形象,刻画了江胜景、田子文、李丰秋、韦长等一群在企业改制中各种利益代表人物的典型形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火》艺术地再现了一个能源大省的煤炭工业运销企业改制创业的特殊历程,不失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如此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我省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还比较少见。文艺评论家阎晶明评价《地火》说:“这是一部直面现实改革的书,生活的面影和人心的光圈笼罩在社会生活的巨大“身躯”上面。小说能以某种并不“灼人”的方式,通过文学的语言,艺术的形式,让“地火”的能量更多地从纸页上释放出来。”通过长篇小说的形式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作者“为历史提供细节”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对当下文坛上流行的戏说、神话、演绎等虚无漂渺文风的一种反动。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的强烈的参与意识,也体现出作者敢于直面现实揭示各种矛盾与冲突的胆量和气魄,更体现出作者驾驭现实题材的扎实的艺术功底。正如狄更斯的《艰难时代》、《双城记》等一系列反映现实的作品一样,《地火》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突显。尤其是它为日后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艺术的企业改制标本,如同我们今日通过解读《红楼梦》就可以了解到当时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运作机制。文学评论家蔡润田甚至认为《地火》的经济学上的意义要高于其文学艺术上的意义。
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长篇小说的质量高下。由于作者对于煤运企业的现状实际有充分直接的感受,对于煤运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在题材把握上显得从容自如,在人物塑造上也比较自然,在故事情节的架构的描叙上显得十分生活化。作者倾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形象----桃水县煤业公司经理、大阳集团董事长王东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在市场经济初创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基层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王东生深谋远虑,敢做敢为,集大胆创新与扎实稳健于一身,汇深沉老练与理想激进于一体,是一个成功的当代企业家形象。虽然在他身上作者赋与了许多理想化色彩,但通过穿插在整个小说的背景故事的交代,王东生的成长过程还是真实可信的,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是十分突出的。他是桃水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正是对于这块土地的热爱,对于信任和追随他的企业职工的深厚感情,才成就了他面对各种利益得失与矛盾冲突总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才使他敢于为捍卫企业和职工利益挺身而出,才使他敢于不记个人风险与腐败无能的上级当权者作殊死的较量。平川市煤业分公司经理江胜景是另一个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着力进行刻画的人物,作为王东生的陪衬形象,江胜景是一个权力欲望强烈、私心严重的腐败分子典型。他从经营个体炼焦厂开始发迹,通过钻营行贿竟然成为一个地级市的煤运企业的一把手。面对企业命运抉择之际,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企业和职工的利益而是自家的权势,这也是所有腐败者的共同轨迹。在私欲的熊熊烈火烤炙之下,江胜景身不由已地走到了王东生的对面,成为企业改制的阻碍势力。江胜景{zh1}被绳之以法虽说呈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也是其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它人物如桃水县委书记田子文、县长李丰秋、省政协副主席韦长等在这场桃水煤运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也都先后登台亮相,展示出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海林的{dy}部长篇小说,《地火》无疑取得了总体上的巨大成功。但他终归是首次涉足长篇,其中一些缺憾与不足也还比较明显。也许是过去写报告文学类东西较多的缘故,《地火》的笔法与文体上还很大程度上没有从报告文学中实现彻底的转换,小说应具有的描摹性语言所占比例明显不足,加之篇中还有大段的公文式引文等生硬文字,作者在叙事中又注以明显的感情色彩,甚至忍不住跳出来对人物进行直接褒贬,这些都给作品造成不小的硬伤。再一个小说的题材处理上,还没有真正xx实现从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真实,受纪实文学的制约深刻,生活化的细节描叙不多,作者写作起来仍显拘谨有余,想象不足。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仍是漫画式的粗线条的,脸谱化倾向明显,个性仍显单薄。尽管如此,但瑕不掩瑜,正如文艺评论家王春林在《地火》序中所讲“不管怎么说,葛海林的《地火》都算得上一部值得注意的关注表现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它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和烧尽一切无可朽腐的热度,看到了地火映红的明日的天空,可以想象它带给我们的一定是一个霞光万道充满希望的崭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