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2-3力

一位教师在一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力的作用》的省级观摩课上,组织了包括“模拟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活动(用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代替火箭,气球放气后向上运动)”、“你能表现你的力量吗?(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用手指夹住小车、提凳子、两手掌相互挤压、两人拉手作拔河状等活动)”、“观察图片发现有力的存在(风吹弯了树木、用夹子夹碎核桃等)”、“学生实验体验力的存在(用手挤压气球形变、拍打乒乓球、压缩或拉伸弹簧、玩溜溜球、可乐瓶被压形变等)”、“实验放大玻璃瓶被挤压发生形变(实验装置类似于温度计的原理,在一个玻璃瓶内装满红墨水,用当中插一支废温度计中的细玻璃管的塞子塞好瓶口,玻璃瓶受挤压时体积的变化可以从细玻璃管中液面的高低得到体现)”、“观察图片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国网球名将郑洁发球、篮球明星姚明盖帽)”、“观察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的图片(小车速度的变化、小车做圆周运动)”、“相互不接触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的实验(磁体与磁体、磁体与铁质物体的相互作用)”、“观察力的相互作用图片(交通追尾事故时损坏的汽车的图片)”、“学生玩滑板(学生在滑板上推桌子活动)”、“感受力的存在及力的相互作用(学生提凳子)”、“分析力的存在(划船、鱼的游动、乌贼喷水跳跃)”、“制作水火箭”等活动。在这节课中,就包括了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观察模拟实验、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在一节课中有如此多的活动,可以说这节课是以活动来组织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典范了。而所有的活动都只是围绕一个主题,即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而从活动中抽象出力的概念。

要抽象出力的概念也非易事,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众多活动中的共同的部分,这共同的部分就是力的共同特点。

我们知道,力的共同特征能把有力存在的一类事物与没力存在的一类事物区分开来,这些具有区分作用的特征又称本质特征。因此要抽取事物有力存在的共同特征就是抽取事物有力存在的本质特征,舍弃不同特征。在上述活动中以“学生实验体验力的存在(用手挤压气球形变、拍打乒乓球、压缩或拉伸弹簧、玩溜溜球、可乐瓶被压形变)”为例,通过学生的实验(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活动的亲身体验)对比后发现,如果物体发生了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则物体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我们发现,每一种活动过程除了物体的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特征之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特征,只是我们在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物体的变化作了一个“裁剪”,把物体受力表现的不同的、非本质性的特征全部“裁剪”掉了,从而只剩下了力的存在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学习力的知识的心理上分析,就有知觉、直觉、感情和思维四个互斥互补的心理功能参与。这就是“力的存在”科学概念的整个抽象过程。

从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建构角度分析,科学体验与科学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科学概念与科学规律的建构过程,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活动规律。

    

郑重声明:资讯 【8下2-3力】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