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河,那桥,那树,那屋,那人。。。。。。_三余斋主_新浪博客
那河  那桥  那树  那屋  那人。。。。
                               ——思  乡  

      我阔别故乡已经整整四十年了 。如果“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也有大半辈子了  。虽然其间也回去过几次,但总因生计缘故,去也匆,来也匆。虽然如此,故乡的情结依然。乡思,象一坛陈年老酒,日久弥香,年深更浓。那河,那桥,那树,那屋,那人。。。。。。那些往昔我在故乡生活中接触过的美好的一切,总是挥也挥不去,忘也忘不了。时时浮现在我脑海,我也时时沉醉其中。
      故乡,地处福州城南闽江北岸,原是沙洲地。沧海桑田的变迁,形成了一条河,与闽江相通。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渐渐演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光。
      那河,本是那样清澈的能见到河底洁白的细沙的小河。每当涨潮,闽江水从两个方向涌进河道,有“江水两头涨”的水文奇观。河水象舞动着一条淡绿色的绸缎,飘然而来,蜿蜒而去。艘艘木船在碧波上穿行。两岸人家见水涨了,张三李四地呼唤着挑水去。他们世世代代吃用这河里的水,这河是他们生活之源。他们挑着一挑挑沁人心脾的河水,来回穿梭着。噼哩啪啦的脚步声 ,咳嗬咳嗬的挑水声,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乒乒砰砰的碰船声,不绝于耳,河边河上一片繁忙 。如果是夏天,大人小孩纷纷下水浸泡,游泳,打水仗。不会游的,抱着木板,使劲地用脚蹬水,“扑通扑通”地溅起朵朵洁白而欢快的水花,河面又增添了热闹。他们尽情地享受酷暑下的清凉,劳作疲劳后的舒畅。潮退了,水落了,露出河床,坑坑洼洼的,没来得及游走的鱼儿,大的也有三,四个指头,在水坑里探着头,动着嘴,象在寻找出路。这可吸引人!他们提着土箕,小心翼翼地走动,观察,一但发现“目标”,便双手捧着土箕,猛地斜向下插去,这样捞起来无一落空,因为鱼无处可逃。只见鱼儿在土箕里乱蹦乱跳,惊喜挂上他们眉梢。河道又成了他们的乐园。捞到的鱼虾还来得及晚饭上桌呢。
     那桥,三通桥,因河道三通而得名且名闻遐迩。“因河三通桥名同,双向来潮一向涌。两岸人家如亲朋,一岸鸡犬声相闻”。那拱状的桥身,那大块石板条的护栏,那棱球状的柱头,那半月形的孔洞。。。。古朴中又带有几分雅致。中间护栏上刻的“三通桥”三大字,各有半米见方,颜体书法端庄而不失灵动,雄健而不失秀气。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桥,不但是交通两岸,连接市区中亭街的要道,也是两岸居民活动的场所。每到夏夜,两岸人家忍不了拥挤的房间蒸笼似的闷热,争先恐后到桥上乘凉。因为人多地盘小,要占位子不容易。日头一下山,大家便急忙提桶水把桥面冲凉,冲净,待夜幕降临,便搬来竹躺椅,床板,草席等形形色色的卧具,往桥两旁铺排开来,中间只留一条仅容一人过的过道。就这样过一个凉爽的夏夜。真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何其浪漫,又何等实惠!如果逢上桥头搭台讲评话,尽管可以躺着听,多惬意!
      那树,就是桥头那棵大榕树。谁也说不清它有多少树龄。都说他爷爷小时候见到就这么大了。悠久的岁月给它增添了神秘感。那粗大虬劲的树干,要三,四个汉子才能抱拢;那四季常绿的树冠,象一把张开的巨伞,方圆说少也有二,三百平方。夏天给人一片荫凉,雨天给人一片干爽。那曲曲缠绕的树根,紧紧地贴着桥边,顽强地钻进石缝,不可阻挡地沿着桥身向对岸伸长过去,一路上又衍生出棵棵小榕树。真是“桥生树,树长桥”,怎不令人击节赞叹其旺盛生命力!那条条灰褐色的根须,从树干上垂下来,触地生根,没到地的随风摇摆,多象年迈慈祥的老者长须飘拂。人们视这榕树如有神,为祈祷平安,围绕这树建一座庙,烧香拜神。而小孩却象小猴似的在树上爬来爬去地玩耍,累了,摘片榕叶卷起来当笛子吹,声音虽然单调,但清脆,悠长。。。。。。
      那屋,那沿河两岸的房屋,多是木料搭盖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形形色色,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挤不下的,有的向河面扩张,象浮在水面的楼船;有的向空中发展,如嘹望台高耸。别看这些木头房子东倒西歪,它们互相依靠支撑着,任风雨飘摇,几十年也倒不了。他们就这样一代代住下去,在那只图温饱的年代怎敢奢望重盖,装修?能挤得下一家就心满意足了。房子虽破旧,但卫生还是很讲究的,家家门板,地板洗的发白。很多家门口都摆放一块较平整的石板条,用砖头垫高当凳子坐。可不要小看它,倒是各家门面呢。谁家讲卫生,谁家人缘好,只要看这石凳是否干净,是否光滑,因为他们经常坐在上面谈天,吃饭。
      那人,住在这样房子的无疑多是平民百性:或做手工艺,或肩挑小贩,或修车补鞋,或搬运装卸。。。。。。他们只知道起早贪黑干活,养家糊口。只有晚饭后才能享受一下人生乐趣:泡泡茶,抽抽烟,拉拉呱,听听书。他们各家之间大多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也没读什么书,不知道孔夫子“中庸”之道,“和为贵”,但他门认定“远亲不如近邻”的老话。虽然也曾因为小孩子顽皮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过架,动过手,甚至流过血,但事后依然亲热,低头不见抬头见嘛。还是你兄我弟,你姐我妹的呼来唤去,也就认了辈份,竟代代相续下来。每到吃饭时候,他们总喜欢一手端两个碗,上大下小迭着,大的盛饭,小的装菜,边吃边串门,你来我往,互通信息,排忧解难。一家有事大家帮,不用叫,更不用请,主动上门。把能帮得上看成是人家看得起自己。这应是难能可贵的人际关系吧。
      。。。。。。
      啊故乡,你虽名不见经传,不为世人所xx,却是如路口石碑上所刻的——“锦江福社”,是一块风水宝地;你那条穿流而过的小河,虽然没有大江浩浩之大观,但涨落有信;那清清的河水如乳汁般养育两岸代代人,滋润这一方乐土;你那石桥虽然简短,却连通外面世界的脉搏,在这里长大的人,也有不少从桥上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你那遮天蔽日的大榕树,以其xx衰竭的绿色生命,福荫了乡里乡亲;你那鳞次节比的房屋,虽然简陋破旧,也一样温暖家家户户,牵挂了多少游子之心;在你怀里繁衍生息的人们,虽然多是普通老百姓,但他们也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啊故乡,你虽然历尽历史沧桑,显得古老,但现代化不就是在古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你虽饱经风霜,显得寒酸,但你自古以来形成的淳朴民风,不就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啊,故乡,虽然如今你在旧城改造中融入现代化进程,那河,那桥,那树,那屋已不复存在;那人也住进了高楼大厦,但你过去的美好的一切,更是因此弥足珍贵,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2010年2月24日   时年六十有四

                 小桥流水人家

                      我家在三通桥
                    




评分次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散文——那河,那桥,那树,那屋,那人。。。。。。_三余斋主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