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378.6-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环球管理在线 ...
GB 17378.6-2007 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转贴 2010-03-20 16:35: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代替GB17378.6—1998

20071018发布200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  言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GB17378《海洋监测规范》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第4部分:海水分析;

———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本部分为GB17378的第6部分,代替GB17378.6—1998《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本部分与GB17378.6—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测定项目、方法及检出限调整为“资料性附录”(1998年版的第5章;本版的附录B);

———增加了总汞的“原子荧光测定法”(见5.1);

———取消了总汞的“双硫腙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6.2);

———增加了砷的“原子荧光测定法”(见11.1);

———修改了铜、铅和镉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调整为“铜、铅和镉的连续测定法”(1998年版的7.1、8.1、9.1;本版的6.1、7.1、8.1);

———取消了铜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7.4);

———取消了铅的“双硫腙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8.3);

———取消了镉的“双硫腙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9.3);

———取消了锌的“双硫腙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10.3);

———修改了石油烃的“荧光分光光度法”(1998年版的第14章;本版的第13章);

———修改完善了各测试方法的记录表格并调整为“规范性附录”(见附录A);

———增加了有机氯农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见附录C);

———增加了多氯联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见附录D)。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马永安、徐恒振、于涛、贺广凯、尚龙生、赵云英、孙茜、韩庚辰、关道明、王健国、许昆灿、张春明、陈维岳、洪君超、陈邦龙。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7378.6—1998。

 

 

 

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1 范围

GB17378的本部分规定了贻贝、虾及鱼等海洋生物体中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样品采

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和测定结果的计算等提出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大洋、近海和沿海水域的海洋生物污染调查与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1737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zx1}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zx1}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 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4 海洋监测规范 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5 海洋监测规范 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17378的本部分。

3.1

蒸至近干 犲狏犪狆狅狉犪狋犻狅狀狋狅犱狉狔狀犲狊狊

溶剂蒸发至小体积(0.2mL~0.3mL),留有残渣呈湿润状。

3.2

标线 狊狋犪狀犱犪狉犱犾犻狀犲

计量容器体积的刻度线。

[GB17378.5—2007,定义3.1]

4 一般规定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1 采样种类

贝类、虾和鱼类。贝类一般采集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紫贻贝、翡翠贻贝、毛蚶、缢蛏、僧帽牡

蛎等。

4.1.2 试剂

4.1.2.1 去离子水或等效蒸馏水,其痕量金属含量应低于分析方法的检出限,或用未受沾污的海水。

4.1.2.2 合成洗涤剂。

4.1.3 仪器和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塑料冷冻箱:配有冰袋。用于贻贝贮存和运输时,底部应具有栅板,以免样品浸入水中;

———冰箱;

———低温冰箱;

———塑料板和尺子:用于长度测量;

 

 

———塑料刀;

———玻璃或陶瓷碟:制备样品用;

———镊子:塑料制品或其他合适材料的制品;

———高密度聚乙烯袋和塑料容器:供速冻保存样品用,装样前,应用合成洗涤剂清洗,并用蒸馏水

洗净;

———分析天平:感量0.1mg;

———塑料洗瓶;

———刮刀:供采集样品用;

———塑料桶:容量20L~50L;

———大号金属刀:无锈斑,供切取鱼组织用;

———匀浆器:不锈钢或其他适宜材料的制品;

———称量瓶:容量50mL;

———电热烘箱;

———干燥箱;

———冷冻干燥设备。

4.1.4 采样与运输

4.1.4.1 准备工作

用合成洗涤剂(见4.1.2.2)清洗冷冻箱、高密度聚乙烯袋、塑料板及尺、大号金属刀、刮刀,再用蒸

馏水或海水(见4.1.2.1)漂洗干净。

4.1.4.2 贻贝样品的采集

用清洁刮刀从其附着物上采集贻贝样。

选取足够数量的完好贻贝存于冷冻箱中。若需长途运输(炎热天超过2h),应把贻贝样品盛于塑

料桶中,将现场采集的清洁海水淋洒在贻贝上,样品保持润湿状但不能浸入水中。

若样品处理须在采样24h后进行,可将贻贝样存于高密度塑料袋中,压出袋内空气,将袋口打结或

热封,将此袋和样品标签一起放入聚乙烯袋中并封口,存于低温冰箱中。

4.1.4.3 虾与中小型鱼样采集

按要求选取足够数量的完好的生物样,放入干净的聚乙烯袋中,应防止刺破袋子。挤出袋内空气,

将袋口打结或热封,将此袋和样品标签一起放入另一聚乙烯袋中,并封口,低温冷藏。若贮存期不太长

时(热天不超过48h),可用冰箱或冷冻箱存放样品。

4.1.4.4 大型鱼样采集

测量并记下鱼样的叉长、体重和性别。

用清洁的金属刀切下至少100g肌肉组织,厚度至少5cm,样品处理时,切除沾污或内脏部分。存

于清洁的聚乙烯袋中,挤出空气并封口,将此袋与样品标签一起放入另一聚乙烯袋中,封口,于低温冰箱

中贮存。若保存时间不太长(热天不超过48h),可用冰箱或冷冻箱贮放样品。

4.1.4.5 样品的运输

样品采集后,若长途运输,应把样品放入样品箱(或塑料桶)中,对不需封装的样品应将现场清洁海

水淋洒在样品上,保持样品润湿状(不得浸入水中);若样品处理,应在采样24h后进行,可将样品放在

聚乙烯袋中,压出袋内空气,将袋口打结。将此袋和样品标签一起放入另一聚乙烯袋(或洁净的广口玻

璃瓶)中,封口、冷冻保存。其他按照GB17378.3规定执行。

4.1.5 样品预处理

4.1.5.1 准备工作

必要时将冷冻样品在冰箱(-2℃4℃)中放置过夜,使部分解冻以便切片。

用合成洗涤剂(见4.1.2.2)清洗塑料刀、碟、镊子、塑料板及尺和称重塑料膜,用蒸馏水或清洁海水

 

 

(见4.1.2.1)漂洗干净。工作台用洗净的塑料膜罩上。用合成洗涤剂(见4.1.2.2)仔细地洗手,后用蒸

馏水或清洁海水(见4.1.2.1)漂洗干净。

4.1.5.2 贝类样的制备

用塑料刀或塑料刷除去贝壳外部所有的附着物。

用蒸馏水或清洁海水(见4.1.2.1)漂洗每一个样品个体,让其自然流干,拉出足丝。用天平称个体

全重,并记下重量。

用另一把塑料刀插入足丝伸出口,切断闭合肌,打开贝壳。

用蒸馏水或清洁海水(见4.1.2.1)洗贝壳内的软组织,用塑料刀和镊子取出软组织,让水流尽。

单个体样品:将软组织放入已称重的塑料容器内,再称重,记下鲜重。盖紧,贴上标签。用尺子测量

并记录贝壳长度。

多个体样品:按上述步骤将至少10个个体的软组织放入已知重量的塑料容器中,称重,记下鲜重。

于匀浆器中匀化样品,将匀浆样放回原塑料容器,再称重,并记录总重量,计算匀浆样重。贴上样品

标签。

各生物个体大小应相近,并在取出生物组织前分别测量其个体长度和总重量。

4.1.5.3 虾样制备

4.1.5.3.1 单个体样品

用尺子量虾体长,将虾放在聚乙烯称样膜上,称重,记下长度和鲜重。

用塑料刀将腹部与头胸部及尾部分开,小心将其内脏从腹部取出。腿全部切除。将腹部翻下,用塑

料刀沿腹部外甲边缘切开,用塑料镊子取下内侧外甲并弃去。

用另一把塑料刀松动腹部肌肉,并用镊子取出肌肉。

检查性腺,记录所鉴别的性别。

用镊子将肌肉移入塑料容器中,称重并记录鲜重。盖紧容器,标上号码。将几个容器一起放入同一

塑料袋中,并附样品登记清单,结紧袋口,低温冰箱中保存。

4.1.5.3.2 多个体样品

按上述方法制备样品,仔细地记录各个体长度、鲜重、腹部肌肉重和性别。每个样品须包括6个以

上性别相同、大小相近的个体肌肉。将样品放入匀浆器中匀化腹部肌肉,转入已知重量的塑料容器中盖

紧,标上号码,称重,记下鲜重和其他数据。

将几个塑料容器放在同一塑料袋中,并附上样品登记清单,结紧袋口,在低温冰箱中保存。

4.1.5.4 中小型鱼样制备

4.1.5.4.1 单个体样品

测量鱼的叉长,并于聚乙烯称样膜上称重。鉴定性腺性别,记下叉长和体重。

用蒸馏水或清洁海水(见4.1.2.1)洗涤鱼样,将它放在工作台上,用塑料刀切除胸鳍并切开背鳍附

近自头至尾部的鱼皮。

在鳃附近和尾部,横过鱼体各切一刀;在腹部,鳃和尾部两侧各切一刀。四刀只切在鱼体一侧,且不

得切太深,以免切开内脏,沾污肉片。

用镊子将鱼皮与肉片分离,谨防外表皮沾污肉片。

用另一把塑料刀将肌肉与脊椎分离,并用镊子取下肌肉。将组织盛于塑料容器中,称重并记录

重量。

若一侧的肌肉量不能满足分析用量,取另一侧肌肉补充。

盖紧容器,贴上标签或记号,做好记录,于低温冰箱中保存。

4.1.5.4.2 多个体样品

仔细记下各个体体长、鲜重、肌肉重。鉴定性别。个体数不应少于6个,且性别应相同,大小相近。

用匀浆器匀化鱼组织,将匀浆样转入已知重量的塑料容器中,盖紧,贴上标签并称重,记下匀浆样重

 

 

和其他数据。置于低温冰箱中存放。

4.1.5.5 大型鱼样制备

若必要,将现场采集的样品放在-2℃4℃冰箱中过夜,使部分解冻以便于切片。

用蒸馏水或清洁海水(见4.1.2.1)洗涤鱼样。将鱼样置于清洁的工作台上,剔除残存的皮和骨,用

塑料刀切去表层,再用另一把塑料刀重复操作一次,留下不受污染的肌肉组织。将肌肉组织放入塑料容

器中,盖紧,贴上标签,称重,将数据记入记录表,样品存于低温冰箱中。

4.1.5.6 干样制备

将部分新鲜试样按4.1.6.1或4.1.6.2步骤烘干,计算干湿比,以校正水分含量。干燥后的样品用

玛瑙研钵磨碎,全部过80目~100目(180μm~154μm)尼龙筛,供痕量元素分析用。

4.1.6 干重测定

4.1.6.1 烘干

将称量瓶放入105℃烘箱,2h后,取出称量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

盖好瓶盖,用分析天平称重,记下重量。取5g~10g上述生物制备样于称量瓶中,盖好瓶盖,再称

重(±0.5mg)并记下重量。

将盛样品的称量瓶半开盖放入105℃烘箱中,24h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盖好瓶盖后

称重并记录所称重量。

重复烘干操作,至前后两次烘干后的重量差小于总重量的0.5%。计算干重和干湿比。

4.1.6.2 冷冻干燥

对类脂物含量高的生物样品,不能烘干至恒重,则应用冷冻干燥。准确称取1g~2g上述生物制

备样于干净的冷冻干燥的样品容器中,冷冻干燥24h后称重一次。再次冷冻干燥24h,再称重。两次

称重的重量差应小于总重量的0.5%。否则,应继续干燥至符合要求。计算干重和干湿比。

4.1.7 注意事项

本规定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在实验室附近采集贻贝,不存在特殊的运输和贮藏问题。运往实验室时,应使贻贝样通风并用

海水保持润湿。采自潮间带的贻贝,在空气中可生存24h。运输时不应将贻贝放在水中;

———手洗净之后,不应接触解剖组织,应带上手套;若条件许可,准备工作和样品制备均应在洁净条

件下进行;

———制备多个体样品时,应取性别相同、个体大小相近的生物。取出软组织之前,应分别测量各个

体的体长和重量;

———样品消化前,将盛有样品的容器总重量与贮存时之重量进行比较,可发现贮存期间样品是否

失重;

———不同部位肌肉的痕量金属含量可能存在差别,故实际样品的有关资料应尽可能记录详细;

———用于有机氯农药和石油烃测定的生物样品,样品采集和预处理的设备和试剂作适当的相应改

变,应避免采用塑料器皿和含有卤代烃试剂;

———生物体中总汞及有害有机物的测定,不应用干燥样品,应用湿样测定,结果仍以干样中被测物

的含量来表示。

4.2 规定和要求

4.2.1 分析样品的烘干:未注明干燥温度及时间时,均指105℃±1℃,干燥2h。

4.2.2 标准溶液配制中,所有的移液管和容量瓶均应进行检定或容量校正。

4.2.3 除另有注明外,所用容器的净化均先用硝酸溶液(1+3)浸泡2d~3d后,再用去离子水仔细淋

洗干净,晾干后备用。

4.2.4 pH值除注明测量方法外,均可用精密或广泛pH试纸测量。

4.2.5 为检查分析结果的质量,应从一批分析样中按表1任意抽取检查样,分别装袋并另编样号,将基

 

 

本样与检查样交分析测试人员,按以下要求进行测定:

———抽查样的测项与基本样相同;

———当分析样数量较多时,基本样与检查样可不应安排在同批内进行测试;

———测试所得结果按表2所列双样相对偏差值控制分析质量。当某测项双样检查结果超差率大于

30%时,此批基本样中该测项应全部重新称样测定;

———若仍出现上述超差情况,分析测试人员应认真检查分析原因(如标准溶液的配制,环境质量,所

用仪器设备有无不正常情况等)后,再进行这批样品(基本样与检查样)的测定;

———当某测项双样检查结果超差率小于30%时,超差的样品应重新称样进行测定,直至新测定结

果合格为止。按平行双样的均值报出结果;

———每批分析的样品(20个左右)应插入2个~3个有证标准物质样品(另行编号),以检验有无系

统误差。

表1 从分析样中抽取检查样的比例

分析样个数/个<1010~30>30

检查样抽取比例/%504030

表2 平行双样相对偏差表

分析结果所在数量级10-410-510-610-710-810-9

相对偏差容许限/%4815203040计算:|犃-犅|

犃+犅

×1004.3 说明

4.3.1 各种酸碱的密度(ρ)是指20℃时的质量除以体积,单位为g/mL。

4.3.2 干燥剂在不指明具体名称时,均指变色硅胶。

4.3.3 所配制的元素的标准溶液的浓度均指该元素的浓度。

4.3.4 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

5 总汞

5.1 原子荧光法

5.1.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方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总汞的测定。

本方法为仲裁方法。

5.1.2 方法原理

在硝酸高氯酸消化体系中,生物体中的汞全量转化为汞离子进入溶液。用硼氢化钾作为还原剂将

溶液中的汞离子还原成汞蒸汽。以氩气为载气使原子汞蒸汽进入原子荧光光度计的原子化器中,用特

种汞空心阴极灯为激发光源,测定汞原子荧光强度。

5.1.3 试剂及其配制

5.1.3.1 硝酸(HNO3):ρ=1.42g/mL,优级纯。

5.1.3.2 高氯酸(HClO4):优级纯。

5.1.3.3 盐酸(HCl):ρ=1.19g/mL,优级纯。

5.1.3.4 草酸(H2C2O4·2H2O)。

5.1.3.5 硼氢化钾(KBH4)。

5.1.3.6 氢氧化钾(KOH):优级纯。

5.1.3.7 硝酸溶液(1+19):将1体积硝酸(见5.1.3.1)与19体积水混合。

 

 

5.1.3.8 草酸溶液(1%):称取10g草酸(见5.1.3.4)溶解于1000mL去离子水中,置于棕色试剂瓶

中保存。

5.1.3.9 硼氢化钾溶液(0.05g/L):称取1g氢氧化钾(见5.1.3.6)溶于2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

0.5g硼氢化钾(见5.1.3.5)溶解后移取20mL于10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标线。使用

前配制。

5.1.3.10 汞标准贮备溶液(1.00g/L):准确称取0.1354g氯化汞(HgCl2,优级纯,预先在硫酸干燥

器中放置24h以上)于50mL干净的烧杯中,用少量硝酸溶液(见5.1.3.7)溶解后,全量转入100mL

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见5.1.3.7)至标线,混匀。

5.1.3.11 汞标准中间溶液A(10.0mg/L):移取1.00mL汞标准贮备溶液(见5.1.3.10)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见5.1.3.7)至标线,混匀。

5.1.3.12 汞标准中间溶液B(0.100mg/L):移取1.00mL汞标准中间溶液A(见5.1.3.11)置于

100mL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见5.1.3.7)至标线,混匀。

5.1.3.13 汞标准使用溶液(10.0μg/L):移取10.00mL汞标准中间溶液B(见5.1.3.12)置于100mL

容量瓶中,加硝酸溶液(见5.1.3.7)至标线,混匀。

5.1.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原子荧光光度计;

———容量瓶:容量50mL、100mL、1000mL;

———移液管:容量1mL、2mL、5mL、10mL;

———烧杯:容量50mL、100mL、1000mL;

———电加热板;

———氩气;

———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设备。

5.1.5 分析步骤

5.1.5.1 绘制标准曲线

5.1.5.1.1 于7个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0mL去离子水、10mL硝酸(见5.1.3.1)和10mL盐

酸(见5.1.3.3),再分别加入0mL、0.25mL、0.50mL、1.00mL、2.00mL、4.00mL、8.00mL汞标准

使用溶液(见5.1.3.13),用去离子水定容至标线,混匀。

5.1.5.1.2 向原子荧光光度计的氢化物发生器中依次加入汞标准系列溶液各2mL,分别测定标准空

白荧光强度(犐0)和标准样品荧光强度(犐i)。

5.1.5.1.3 将数据记入表A.1中,以荧光强度(犐i-犐0)为纵坐标,以汞的质量(n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

曲线(给出线性回归方程)并计算线性回归系数。

5.1.5.2 样品测定

5.1.5.2.1 准确称取0.1g~0.5g生物干样或1g~5g生物湿样(±0.0001g),放入50mL烧杯中,

加入10mL硝酸(见5.1.3.1),1mL高氯酸(见5.1.3.2),盖上表面皿,放置过夜。次日将样品置于

140℃~160℃电热板上加热,消化至黄棕色烟雾散尽,消化液清亮透明,近无色或浅黄色为止。取下冷

却至室温,加入5mL盐酸(见5.1.3.3),全量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见5.1.3.8)定

容至标线,混匀,静置20min后测试。

5.1.5.2.2 除不加生物样品外,其余步骤xx等同于样品消化(见5.1.5.3.1)。由此制备的溶液作为

分析空白液。

5.1.5.2.3 分别取2.0mL分析空白(见5.1.5.3.2)和样品消化液(见5.1.5.3.1)加入到原子荧光光

度计的氢化物发生器中,分别测定分析空白荧光强度(犐b)和样品消化液的荧光强度(犐s)。以(犐s-犐b)值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汞的质量(ng),或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汞的质量(ng)。

 

 

5.1.6 记录和计算

将测定结果记入表A.2中,按式(1)计算生物体中汞的含量:

狑Hg=

犿·犞1

犞2·犕(1-狑H2O)

(1)!!!!!!!!!!!!!!

式中:

狑Hg———生物干样中总汞的含量(质量分数,10-9);

犿———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汞量,单位为纳克(ng);

犞1———样品消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犞2———样品测定分样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犕———样品的称取量,单位为克(g);

狑H2O———湿样的含水率(质量分数,%)。

5.1.7 精密度和准确度

汞含量为0.052×10-6时,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8%;平均相对误差为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

为5%。

5.1.8 注意事项

本方法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除非另作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等效无汞水;

———对含碘量高的生物样品,应加入适量的硝酸银xx碘对测定的干扰;

———试验用器皿用硝酸溶液(1+3)浸泡24h以上,洗净,并检查空白是否合格;

———生物样品取样量较大时,可适当增加硝酸用量;

———每批生物样品测定完成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荧光光度计的氢化物发生器,并用水

洗净;

———标准系列溶液的介质组成应尽可能与试样消化液组成相近;

———所用的试剂,特别是硝酸和盐酸,在使用前应作空白试验;

———适当地调节样品的称取量,确保测得值在标准曲线范围内。

5.2 冷原子吸收光度法

5.2.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方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总汞的测定。对含碘量高的生物样品,应添加适量硝酸银xx碘对测

定的干扰。

5.2.2 方法原理

以五氧化二钒作催化剂,用硝酸硫酸消化生物样品,将有机汞全部转化为无机汞,再用氯化亚锡将

汞离子还原成金属汞,用气液平衡开路吸气冷原子吸收测定系统于253.7nm波长测定总汞含量。

5.2.3 试剂及其配制

5.2.3.1 五氧化二钒(V2O5)。

5.2.3.2 无水氯化钙(CaCl2),用于装填干燥管。

5.2.3.3 硝酸(HNO3):ρ=1.42g/mL。

5.2.3.4 硫酸(H2SO4):ρ=1.84g/mL,优级纯。

5.2.3.5 盐酸(HCl):ρ=1.19g/mL。

5.2.3.6 硫酸溶液(0.5mol/L):在不断搅拌下,将28mL硫酸(见5.2.3.4)缓慢加入972mL水中。

5.2.3.7 盐酸溶液(1+1):将盐酸(见5.2.3.5)与等体积水混合。

5.2.3.8 硝酸溶液(1+19):1份硝酸(见5.2.3.3)与19份水混合。

5.2.3.9 氯化亚锡溶液(100g/L):称取10g氯化亚锡于烧杯中,加入100mL盐酸溶液(见5.2.3.7),

加热至溶解,冷却后装于棕色瓶内,使用时用等体积水稀释。若汞含量高,可用鼓泡法去除,直至溶液中

 

 

汞含量不能检出。

5.2.3.10 低汞海水:表层海水经滤纸过滤,每升海水缓慢加入28mL硫酸(见5.2.3.4)酸化,海水汞

含量应低于0.005μg/L。

5.2.3.11 汞标准贮备溶液(1.00mg/mL):称取0.1354g氯化汞(HgCl2,预先在硫酸干燥器中干燥)

于10mL烧杯中,用硝酸溶液(见5.2.3.8)溶解。全量转入100mL量瓶中,用硝酸溶液(见5.2.3.8)

稀释至标线,混匀。保存期一年。

5.2.3.12 汞标准中间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汞标准贮备溶液(见5.2.3.11)于100mL量

瓶中,用硝酸溶液(见5.2.3.8)稀释至标线,混匀。保存期7d。

5.2.3.13 汞标准使用溶液(0.100μg/mL):量取1.00mL汞标准中间溶液(见5.2.3.12)于100mL

量瓶中,用硫酸溶液(见5.2.3.6)稀释至标线,混匀。当天配制。

5.2.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测汞装置(见图1);

———汞蒸气发生瓶:250mL锥形洗瓶改制,将洗瓶通气管下端截断,使管端刚离开待测溶液液面;

———电热板;

———容量瓶:容量50mL、100mL;

———移液管:容量1mL、2mL、5mL、10mL;

———烧杯:容量50mL、100mL、1000mL;

———实验室常备仪器及设备。

  1———抽气泵;

2———空气流量调节阀;

3———含汞废气吸收器;

4———测汞仪;

5———光吸收池;

6———干燥管;

7———三通阀;

8———汞蒸气发生瓶;

9———空气净化装置;

10———气体流量计。

图1 冷原子吸收测汞装置

5.2.5 分析步骤

5.2.5.1 绘制标准曲线

按以下步骤绘制标准曲线:

a) 取6个250mL汞蒸气发生瓶,加100mL低汞海水(见5.2.3.10),然后分别加入0mL、

0.10mL、0.20mL、0.30mL、0.40mL、0.50mL汞标准使用溶液(见5.2.3.13),混匀;

b) 将测汞仪上的三通开关转至调零档,以1L/min~1.5L/min流量的空气流通过光吸收池;

c) 将汞蒸气发生瓶依次连接于测汞仪上,加入2mL氯化亚锡溶液(见5.2.3.9),迅速塞紧汞蒸

气发生瓶的塞子,振摇1min;

 

 

d) 调节测汞仪零点,将三通开关转到测定档,测定吸光值(犃i)及标准空白吸光值(犃0);

e) 将数据填入表A.3中。以吸光值犃i-犃0为纵坐标,相应的汞含量(μg)为横坐标,绘制标准

曲线。

5.2.5.2 样品消化

准确称取2.5g(±0.0001g)湿样,放入100mL烧杯中,加入40mg五氧化二钒(见5.2.3.1),

8mL硝酸(见5.2.3.3),盖上表面皿,置于140℃~160℃电热板上加热10min。取下,稍冷后加入

15mL硫酸(见5.2.3.4),继续加热20min。取下,稍冷后加10mL水,再加热30min,取下,冷却后全

量转入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此液为样品消化液。同时制备分析空白试液。

5.2.5.3 样品测定

量取适量样品消化液(见5.2.5.2)于汞蒸气发生瓶中,加水至100mL。其余按5.2.5.1.b)~

5.2.5.1.d)步骤测定吸光值(犃s)及分析空白吸光值(犃b)。以(犃s-犃b)的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

的汞的量(μg)。

5.2.6 记录与计算

将测定数据填入表A.4中,按式(2)计算样品干样中汞的含量:

狑Hg=

犿犞1

犞2犕犉

(2)!!!!!!!!!!!!!!!!

式中:

狑Hg———生物干样中总汞的含量(质量分数,10-6);

犿———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汞的量,单位为微克(μg);

犞1———样品消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犞2———测定分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犕———样品的称取量,单位为克(g);

犉———样品的干湿比。

5.2.7 精密度和准确度

汞含量为0.25×10-6时,相对标准偏差为4%;4个实验室测定同一牡蛎互校样,相对标准偏差为

9.1%。

5.2.8 注意事项

本方法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除非另作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或等效纯水;

———试验用器皿用硝酸溶液(1+3)浸泡24h以上,洗净,并检查空白是否合格;

———用过的汞蒸气发生瓶,应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漂洗,用水洗净;

———绘制汞标准曲线时,也可用氯化钠溶液代替低汞海水。

6 铜

6.1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铜、铅和镉)

6.1.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铜、铅和镉的连续测定。

本方法为仲裁方法。

6.1.2 方法原理

生物样品经硝酸过氧化氢消化,铜在324.7nm波长,铅在283.3nm波长,镉在228.8nm波长处

进行无火焰原子吸收测定。

6.1.3 试剂及其配制

6.1.3.1 硝酸(HNO3):ρ=1.42g/mL,优级纯,经石英亚沸蒸馏器蒸馏。

 

 

6.1.3.2 过氧化氢(H2O2):30%。

6.1.3.3 硝酸溶液(1+2):1体积的硝酸(见6.1.3.1)和2体积的水混合。

6.1.3.4 硝酸溶液(1+99)1体积的硝酸(见6.1.3.1)和99体积的水混合。

6.1.3.5 铜、铅和镉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分别称取0.1000g金属铜、铅和镉(纯度

99.99%)于3只50mL烧杯中,用水润湿,加硝酸溶液(见6.1.3.3)溶解,必要时加热直至溶解xx。

分别全量转入3只100mL量瓶中,加硝酸溶液(见6.1.3.3)至标线,混匀。

6.1.3.6 铜、铅和镉标准中间溶液:分别移取2.0mL铜标准贮备液(见6.1.3.5),1.0mL铅标准贮备

液(见6.1.3.5)和0.20mL镉标准贮备液(见6.1.3.5)于同一100mL量瓶中,用硝酸溶液(见6.1.3.4)

稀释至标线,混匀。此溶液铜为20.0μg/mL,铅为10.0μg/mL,镉为2.0μg/mL。

6.1.3.7 铜、铅和镉标准使用溶液:量取1.00mL铜、铅和镉标准中间溶液(见6.1.3.6)于100mL量

瓶中,用硝酸溶液(见6.1.3.4)稀释至标线,混匀。此溶液铜为0.20μg/mL,铅为0.10μg/mL,镉

为0.02μg/mL。

6.1.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空心阴极灯;

———氩气钢瓶:纯度99.99%;

———洁净工作台(洁净100级);

———电热板。

6.1.5 分析步骤

6.1.5.1 绘制标准曲线

按以下步骤绘制标准曲线:

a) 取6支10mL具塞比色管,分别移入0mL、0.50mL、1.00mL、1.50mL、2.00mL、2.50mL

铜、铅和镉标准使用溶液(见6.1.3.7),加硝酸溶液(见6.1.3.4)稀释至标线,混匀。

b) 移取20μL试液,按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测定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值(犃i)和标准空白值

(犃0);

c) 将数值记入表A.5中,以吸光值(犃i-犃0)为纵坐标,相应金属元素的浓度(μg/mL)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6.1.5.2 样品消化

6.1.5.2.1 准确称取0.1g(±0.0001g)干样于50mL烧杯中,用几滴水湿润样品,加入2mL硝酸

(见6.1.3.1),盖上表面皿,置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至泡沫基本消失。

6.1.5.2.2 取下烧杯,缓慢地加入0.5mL过氧化氢(见6.1.3.2),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160℃~

200℃加热约20min,补加1mL过氧化氢(见6.1.3.2),继续加热并蒸至约剩1mL。

6.1.5.2.3 再加1mL硝酸(见6.1.3.1),1.5mL过氧化氢(见6.1.3.2),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

160℃~200℃加热,并蒸至约0.5mL,全量转入10mL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混匀。同时制备分

析空白样品。

6.1.5.3 样品测定

量取20μL样品消化液,按选定的仪器技术参数测定相应金属元素的吸光值(犃s);同时,测定分析

空白样品吸光值(犃b)。以(犃s-犃b)的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金属元素的浓度(μg/mL)。

6.1.6 记录与计算

将测得数据记入表A.6中,按式(3)计算生物体干样中铜、铅和镉的含量。

狑Me=ρMe犞

(3)!!!!!!!!!!!!!!!!!

01

 

 

式中:

狑Me———生物体干样中铜、铅和镉的含量(质量分数,10-6);

ρMe———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铜、铅和镉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犞———样品消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犕———干样品称取量,单位为克(g)。

6.1.7 精密度和准确度

铜:六个实验室测定同一互校生物样,测定结果的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6%。

铅:平行6次测定三种生物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5%,6.4%和2.7%;五个实验室测定生物

样品(牡蛎),平均值为1.68×10-6,再现性标准偏差为1.1%;六个实验室测定铅含量为0.54×10-6的

标准物质,相对误差平均为3.7%。

镉:平行6次测定三种生物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2.8%和3.6%;五个实验室测定镉含

量为0.067×10-6的标准物质,误差平均为7.2%;五个实验室分析同一生物样品(牡蛎),再现性相对标

准偏差为8.2%。

6.1.8 注意事项

本方法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除非另作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去离子水或等效纯水;

———试验用器皿用硝酸溶液(1+3)浸泡24h以上,洗净,使用前用二次去离子水淋洗干净,并检查

空白是否合格;

———样品消化时,应始终盖上表面皿;

———不同型号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自行选定仪器{zj0}技术参数。

6.2 阳极溶出伏安法

6.2.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铜的测定。

6.2.2 方法原理

生物样经硝酸过氧化氢消化,用柠檬酸三铵掩蔽干扰离子。在pH值为8.2±0.2的乙二胺介质

中,当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进行电解时,铜被还原并沉积在悬滴汞电极上形成铜汞齐,然后进行

反向电压扫描,汞中的金属铜被氧化溶出,所产生的氧化电流与溶液中铜的浓度呈正比关系,借以进行

定量测定。

6.2.3 试剂及其配制

6.2.3.1 硝酸(HNO3):ρ=1.42g/mL,超纯。

6.2.3.2 过氧化氢(H2O2):30%。

6.2.3.3 盐酸(HCl):ρ=1.19g/mL,超纯。

6.2.3.4 柠檬酸三铵溶液(50g/L):称取5g柠檬酸三铵(C6H17N3O7)于150mL烧杯中,加水溶解

后,转入100mL量瓶,加水至标线,混匀。

6.2.3.5 乙二胺(NH2CH2CH2NH2):经等温扩散法提纯。

6.2.3.6 精密pH试纸:pH为7.6~8.5。

6.2.3.7 铜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见6.1.3.5。

6.2.3.8 铜标准中间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铜标准贮备溶液(见6.2.3.7)于100mL量瓶

中,加入1.0mL盐酸(见6.2.3.3),加水至标线,混匀。

6.2.3.9 铜标准使用溶液(2.00μg/mL):量取20.0mL铜标准中间溶液(见6.2.3.8)于100mL量瓶

中,加水至近100mL,用乙二胺溶液(见6.2.3.5)调节pH值为3~4,加水至标线,混匀。使用时配制。

6.2.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11

 

 

———极谱仪:具有向正电压方向扫描的功能。若用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需用脉冲极谱仪;

———记录仪:配用仪器自带的图形记录仪或犡犢函数记录仪;

———电极;

a) 工作电极:悬滴汞电极;

b) 参比电极:Ag/AgCl电极;

c) 辅助电极:铂金电极;

———电解池:规格及形状须一致;

———恒速电磁搅拌器;

———电热板:温度可调,铺有薄型石棉板或3cm厚细砂;

———电炉:铺有石棉网;

———精密微量移液管:容量100μL,400μL,1000μL;

———实验室常备仪器及设备。

6.2.5 分析步骤

6.2.5.1 样品消化

准确称取0.25g(±0.0001g)干样于50mL烧杯中,加几滴水湿润,加入2mL硝酸(见6.2.3.1),

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待泡沫基本消失后,缓慢地加入1mL过氧化氢(见6.2.3.2),于

160℃~200℃蒸至近干,分别补加0.5mL硝酸和过氧化氢,蒸至近干,再重复一次。用水洗净表面皿,

洗涤液并入消化液中,移去表面皿。继续蒸干后移到电炉上,约450℃加热至不溶物呈白色(除尽有机

物质),加入2mL盐酸(见6.2.3.3),于高温电热板上蒸干。取下冷却,加入1mL盐酸溶液(1+1),于

电热板上微热浸取不溶物,全量转入50mL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混匀,制成样品消化溶液,同时制备分

析空白样品。

6.2.5.2 样品的测定

样品的测定按以下步骤进行:

a) 量取10.0mL样品消化液(见6.2.5.1)于电解池中,加入100μL柠檬酸三铵溶液(见

6.2.3.4),混匀。用乙二胺(见6.2.3.5)调节pH值为8.2±0.2用精密pH试纸(见6.2.3.6)

检验;

b) 接通仪器(测定前开机预热20min)。将三个电极插入电解池中,输入选定的仪器参数;

c) 启动运转旋钮,待运转结束,记下峰电流值犐s1;

d) 加入100μL铜标准使用溶液(见6.2.3.9),下同6.2.5.2.c)操作,记下峰电流值犐s2。

6.2.5.3 空白的测定

按6.2.5.2步骤测定分析空白样品,并记下空白峰电流值犐b1和添加铜标准溶液后的峰电流值犐b2。

6.2.6 记录与计算

将所测得的峰电流值记入表A.7中,按式(4)计算样品中铜的含量:

狑Cu=

犐s1

犐s2-犐s1-

犐b1

犐b2-犐()b1

犞2ρCu犞0

犞1犕

(4)!!!!!!!!!!!

式中:

狑Cu———生物体干样中铜的含量(质量分数,10-6);

犐s1———样品消化液的峰电流值,单位为纳安(nA)、毫米(mm)或格;

犐s2———样品消化液加入铜标准使用溶液后所得的峰电流值,单位为纳安(nA)、毫米(mm)或格;

犐b1———分析空白的峰电流值,单位为纳安(nA)、毫米(mm)或格;

犐b2———分析空白液添加铜标准使用液后的峰电流值,单位为纳安(nA)、毫米(mm)或格;

犞0———样品消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犞1———测定时量取样品消化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21

 

 

犞2———加入铜标准使用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ρCu———铜标准使用溶液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犕———样品的称样重量,单位为克(g)。

6.2.7 精密度和准确度

4个实验室测定同一生物样品(牡蛎),平均值为65.3×10-6,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11%;测定铜

含量为17.2×10-6的标准物质时,相对误差平均为3.0%。

6.2.8 注意事项

本方法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除非另作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去离子水或等效纯水;

———消化液中有机物质应除尽,否则会导致铜的测定结果偏低,甚至出现不正常溶出峰;

———悬汞滴体积须一致;

———电解池的容积、几何形状及电极的位置应保持一致;

———悬汞滴表面或毛细管口上部不应有气泡;

———搅拌速率应恒定;

———电解时间、扫描速率、脉冲高度等均影响峰电流应严加控制,力求一致;

———毛细管沾污常会引起电流峰不重现,溶出曲线混乱或毛细管内汞线断开。毛细管不使用时,应

在空气中干燥贮存。毛细管在浸入新的溶液之前应先挤出一滴汞;

———所用玻璃器皿应用硝酸浸泡1d以上,用二次去离子水反复洗净,再用无铜蒸馏水淋洗一遍。

精密微量移液管的吸头用同法浸泡及洗净后,于低温(低于60℃)烘干,可反复使用;

———使用不同型号的极谱仪,应选择{zj0}仪器工作条件。

6.3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3.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中铜的测定。

6.3.2 方法原理

生物干样经硝酸过氧化氢消化,于324.7nm波长处直接进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

6.3.3 试剂及其配制

6.3.3.1 过氧化氢(H2O2):30%。

6.3.3.2 硝酸(HNO3):ρ=1.42g/mL,优级纯。

6.3.3.3 硝酸溶液(1+99):1体积硝酸(见6.3.3.2)与99体积水混合。

6.3.3.4 铜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见6.1.3.5。

6.3.3.5 铜标准中间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铜标准贮备溶液(见6.3.3.4)于100mL量瓶

中,加硝酸溶液(见6.3.3.3)至标线,混匀。

6.3.3.6 铜标准使用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铜标准中间溶液(见6.3.3.5)于100mL量瓶

中,加硝酸溶液(见6.3.3.3)至标线,混匀。

6.3.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和设备如下: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铜空心阴极灯;

———空气压缩机;

———乙炔钢瓶;

———洁净工作台;

———实验室常备仪器及设备。

31

 

 

6.3.5 分析步骤

6.3.5.1 绘制标准曲线

6.3.5.1.1 移取0mL、0.40mL、0.80mL、1.20mL、1.60mL、2.00mL铜标准使用溶液(见6.3.3.6)

于10mL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混匀。按选定的仪器技术参数,用水调零,测定吸光值(犃i)。

6.3.5.1.2 将数据记入表A.8中,以吸光值(犃i-犃0)为纵坐标,相应的铜的浓度(μg/mL)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6.3.5.2 样品的消化

6.3.5.2.1 准确称取0.2g(±0.0001g)干样于50mL烧杯中,用几滴水湿润样品,加入2mL硝酸

(见6.3.3.2),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上低温加热至泡沫基本消失。

6.3.5.2.2 取下烧杯,缓慢地加入0.5mL过氧化氢(见6.3.3.1),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160℃~

200℃加热2min左右。补加1mL过氧化氢(见6.3.3.1),继续加热并蒸至约1mL。

6.2.5.2.3 再加1mL硝酸(见6.3.3.2),1.5mL过氧化氢(见6.3.3.1),盖上表面皿,于电热板

160℃~200℃加热,并蒸发至约0.5mL。冷却后,全量转入10mL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混匀,

制得样品消化液,同时,制备分析空白样品。

6.3.5.3 样品测定

按选定的仪器测定参数,用水调零,测定样品制备液的吸光值(犃s)和分析空白样品吸光值(犃b)。

以(犃s-犃b)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铜浓度(μg/mL)。

6.3.6 记录与计算

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A.9中,按式(5)计算生物样品的铜含量:

狑Cu=ρCu犞/犕(5)!!!!!!!!!!!!!!!!

式中:

狑Cu———生物体干样中铜的含量(质量分数,10-6);

ρCu———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铜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犞———样品制备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犕———样品称取量,单位为克(g)。

6.3.7 精密度和准确度

6个实验室测定同一生物样(牡蛎),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2.7%。

6.3.8 注意事项

本方法执行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去离子水或等效纯水;

———试验用器皿用硝酸溶液(1+3)浸泡24h以上,洗净,使用前用二次去离子水淋洗干净,并检查

空白是否合格;

———样品消化时,须始终盖上表面皿;

———不同型号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须选定仪器{zj0}技术参数。

7 铅

7.1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见6.1。

7.2 阳极溶出伏安法

7.2.1 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本方法适用于海洋生物体中铅的测定。

7.2.2 方法原理

生物干样经硝酸过氧化氢消化,在pH值为2.0~2.5的介质中,当对工作电极施加一定电压进行

41

 

 

电解时,铅被还原并沉积在悬滴汞电极上形成铅汞齐。然后进行反向电压扫描,汞齐中的金属铅被氧

化溶出,其氧化电流与溶液中铅的浓度呈正比关系,以此进行定量测定。

7.2.3 试剂及其配制

7.2.3.1 硝酸(HNO3):ρ=1.42g/mL,超纯。

7.2.3.2 过氧化氢(H2O2):30%。

7.2.3.3 盐酸(HCl):ρ=1.18g/mL,超纯。

7.2.3.4 氨水(NH4OH):用ρ=0.90g/mL的氨水经等温扩散法提纯。

7.2.3.5 精密pH试纸:pH0.5~5.0。

7.2.3.6 铅标准贮备溶液(1.000mg/mL):见6.1.3.5。

7.2.3.7 铅标准中间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铅标准贮备溶液(见7.2.3.6)于100mL容量

瓶中,加入1mL盐酸(见7.2.3.3),加水至标线,混匀。

7.2.3.8 铅标准使用溶液(1.00μg/mL):量取10.0mL铅标准中间溶液(见7.2.3.7)于100mL容量

瓶中,加水至近100mL,用氨水(见7.2.3.4)调节pH值为2.0~2.5,加水至标线,混匀。

7.2.4 仪器及设备

仪器及设备见6.2.4。

7.2.5 分析步骤

7.2.5.1 样品消化

样品消化见6.2.5.1。

7.2.5.2 样品的测定

7.2.5.2.1 量取10.0mL样品消化液于电解池中,用氨水(见7.2.3.4)调节pH值为2.0~2.5,并用

精密pH试纸(见7.2.3.5)检验。

7.2.5.2.2 接通仪器(测定前开机预热20min)。将三个电极插入电解池中,输入选定的仪器技术

参数。

7.2.5.2.3 启动仪器的运转旋钮,待运转结束后,记下峰电流值犐s1。

7.2.5.2.4 在原溶液中加100μL铅标准使用溶液(见7.2.3.8),以下操作同7.2.5.2.3,记下峰电流

值犐s2。

7.2.5.3 空白的测定

按7.2.5.2步骤测定分析空白制备液的峰电流值犐b1和添加铅标准后的峰电流值犐b2。

郑重声明:资讯 【GB 17378.6-2007 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环球管理在线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