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面对巨大的肥料市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研究团队认为,应该关注农民对用肥质量的需求,并呼吁——
改变复合肥市场混乱局面
春耕季节开始,又到了化肥使用的旺季,但现在选肥和用肥却成为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农民买化肥,一半以上买的是复合(混)肥,虽然化肥品种较以前多了不少,但农民又面临新的问题——选肥难、用肥难、出了问题投诉难。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了肥料复合化发展方向,将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等单质肥变成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的复合(混)肥。
2009年3月,张福锁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6个省1152个农户的调研,发现农户复合(混)肥支出已经占肥料支出总额的55%。但农户却在选肥、用肥上发愁,只有34.4%的农户认识复合(混)肥配方,施用方法基本合理的农户只有38.2%。
农民因此不但多花钱、浪费资源,没有取得增产效果,还带来烧苗等种种问题,这已成为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市场混乱,发展盲目
农业部肥料登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底我国复合(混)肥企业多达5587家,产能估计在2亿吨左右,产量约5000万吨,我国复合(混)肥产能严重过剩。而登记配方多达32184个,某一个省标明为小麦专用的配方就多达29个,农民眼花缭乱。
该研究团队张卫峰博士对《科学时报》记者解释,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管理不到位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一拍脑袋,随便加减个元素,就是新品种;同时,政府监管太松,上市太容易,最终只是蒙骗农民。据调查,英国全国只有16个系列配方。
该研究团队发现,我国现有配方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荐配方比较,符合度不足3%,说明企业并没有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定配方,多数企业配方是根据原料价格和经济效益随意确定的,这是导致配方个数繁多的主要原因。配方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导致复合(混)肥盲目发展。
农户施用复合(混)肥实际上并没有取得普遍的增产效果。农户调查显示,与全部施用单质肥料的农户相比,三大粮食作物中施用复合(混)肥只有玉米能显著增产29.9%,而水稻和小麦施用复合(混)肥导致产量分别仅增加2.7%和-1.2%,严格意义上是没有显著增产效果的。
他们在农户调查中发现,施用复合(混)肥没有降低施肥量,相反却加剧了过量施肥和养分浪费。如水稻,施用单质肥的农户与推荐施肥相比过量3.0公斤/亩,而施用复合(混)肥的农户过量6.8公斤/亩。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上,施用复合(混)肥的农户养分投入量比施用单质肥的农户增加3.8公斤/亩、2.5公斤/亩和8.8公斤/亩。以此估算,每年复合(混)肥施用在粮食上浪费的养分达到120.9万吨氮和175.5万吨钾。
加重种植成本
农资补贴被截留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复合(混)肥产值已达1500亿元,考虑运费和中间商利润,农民花费可能接近2000亿元,这是一项很庞大的花费。调研结果显示,等养分复合(混)肥价格比单质肥料高29%,施用复合(混)肥使水稻肥料成本增加24.3元/亩,小麦增加20.9元/亩,玉米增加43.5元/亩。则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每年因施用复合(混)肥农户要多花费285亿元。假设经济作物用肥量占一半,则全国农户由此多支出500亿元以上,再考虑浪费的养分,农户花费的冤枉钱要多于国家每年数百亿元的农资综合补贴。
因此,张福锁等建议,一是遏制盲目发展方式,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坚决制止引导农户多用化肥的“傻瓜式”复合(混)肥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地块面积小、小农户知识技术水平低,应该重点发展大区域通用型配方肥,结合实际科学施用单质肥,调整养分投入总量。对于东北等大面积经营农户的专业需求,发展一部分个性化的专用配方。借鉴国外管理模式,国家要严格要求企业做好服务工作,让农户明白所购买的养分,让农户能根据需要选肥和科学用肥。
二是提高复合(混)肥准入门槛,清理不科学配方。建议国家恢复复合(混)肥田间效果验证程序,不能一味简化和弱化政府管理,仅为了方便企业而损害农民利益。对现有产品进行梳理,依据增产、养分投入和经济效益,淘汰增产不明显、资源投入大、成本高的产品和配方,提高每个配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磷复肥质量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为86.1%,但有些地方农业部门检验结果表明,复合(混)肥产品合格率不到50%,假冒伪劣复合(混)肥充斥市场。主要问题是数十个部门多头管理而缺乏负责任的专门管理部门。因此,要理顺各管理部门的责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科学时报》2010年3月16日报道 记者: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