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平安健康_新浪博客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有2亿以上的人患有G-6-PD缺陷,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病率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东印度、菲律宾、巴西和古巴等。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
    [遗传学]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基因定位于Xq28,全长约18.5Kb,含13个外显子,编码515个氨基酸。G-6-PD缺乏呈X链锁不xx显性遗传。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发病,G6PD呈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发病与否,取决于其G-6-PD缺乏的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为不xx显性。迄今,G-6-PD基因的突变已达122种以上;中国人(含海外华裔)的G-6-PD基因突变型即有17种,其中最常见的是ntl376G—T、ntl388G—A和nt95A—G,此三种突变占75%以上。研究还显示,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其基因突变型相似,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其基因突变型则差异很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化的生化方法研究,迄今已发现400多种G-6-PD变异,其中有20多种能发生溶血,其余的则酶活力正常,且无临床症状。正常白种人和黄种人的G-6-PD为B型,正常黑种人约30%为A+型,两型的区别是B型第142位天冬酰胺在A+型被天冬氨酸所替代。我国人群中已发现的变异型达47种之多,如台湾客家型、香港型、广州型等。各种变异型的活性不同,故根据其酶活性和临床表现可将G-6-PD分为5大类:①酶活性严重缺乏(几乎为零),属工型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无诱因亦可发生慢性溶血,我国人中的香港型属于此类;②酶活性严重缺乏(<正常的10%),摄食蚕豆或服用伯氨喹啉类xx可诱发溶血,我国人的台湾型属于此类;③酶活性轻度至中度缺乏(正常的10%~60%),伯氨喹啉xx可致溶血,我国的广州型属于此类;④酶活性轻度降低或正常(正常的60%~100%),一般不发生溶血,正常人的A和B型属于此类;⑤酶活力增高,此类极为罕见,且无临床症状。  基因突变型和生化变异型之间尚无明确的关系,不同生化变异型可以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型,而同一种生化变异型又可以有不同的基因突变型。
    [发病机制]
    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xx明了,目前认为服用氧化性xx(如伯氨喹啉)诱发溶血的机制为:G-6-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氢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释出H+,从而使辅酶Ⅱ(NADP)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是红细胞内抗氧化的重要物质,它能使红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维持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Cat是过氧化氢(H20》)还原成水的还原酶。GSH的主要作用是:①保护红细胞内含硫氢基(—SH)的血红蛋白、酶蛋白和膜蛋白的完整性,避免H20》对含—SH基物质的氧化;②与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共同使H2O2还原成水。G-6-PD缺乏时,NADPH生成不足,Cat和GSH减少。因此,当机体受到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作用于含—SH基的血红蛋白、膜蛋白和酶蛋白,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和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body)的生成,红细胞膜的过氧损伤则致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的氧化,上述作用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xx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蚕豆诱发溶血的机理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有关,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它因素参与,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临床表现]
    根据诱发溶血的不同原因,可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1.伯氨喹啉型xx性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xx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类xx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镇痛退热药(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砜类药,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2.蚕豆病  常见于<10岁小儿,男孩多见,常在蚕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其临床表现与伯氨喹啉型xx性溶血相似。
3.新生儿黄疸  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疽并不少见。感染、病理产、缺氧、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服用氧化剂xx、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的衣服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查。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半数患儿可有肝脾肿大,贫血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4.感染诱发的溶血  xx、病毒感染可诱发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内突然发生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著。
5.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在无诱因情况下出现慢性溶血,常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可因感染或服药而诱发急性溶血。约有半数病例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起病。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3种方法: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此试验简易,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稍差,可出现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本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3)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这是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值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为12.1±2.09IU/2Hb。
    (2)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为8.34±1.59IU/gHb。
    (3)NBT定量法为13.1—30.0BNT单位。
    (4)G-6-PD/6-PGD比值测定:可进一步提高杂合子检出率,正常成人值为1.0一I.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在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诊断]
    阳性家族史或过去病史均有助于临床诊断。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并有食蚕豆或服xx史,或新生儿黄疸,或自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应考虑本病。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xx]
    对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在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份,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去除诱因后溶血大多于1周内自行停止。贫血较重时,可输给G-6-PD正常的红细胞1~2次。应密切注意肾功能,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xx,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预防]
    在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已知为G-6-PD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xx,并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_平安健康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