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像王选院士他们在安装中国{dy}台计算机的时候,是用了好几个屋子去做了一台,那个灯泡像酒瓶一样大,就很重,很重了就有好多事情做不了,你要带着那么重的机器上天就不行。实际上科学家都在解决器件小型化的问题,就是说怎么使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使它重量轻,体积小,功能多。
要使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的这个人,就是中科院院士,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的xx女科学家——黄春辉。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黄春辉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随和、温暖,针对问题,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沐春晖”。可是一说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劲头来。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所以青少年时代在黄春辉的记忆中是经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云南读的小学,却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
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特别严格,那个时候很小,刚二三年级,有时候外面下大雨,我就想是不是可以不去学校,一出去全身都湿了。我母亲说不行,外面下刀子你也得去。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带着斗笠就走,走的一身都湿了。就从那个时候养成,什么事情不能说退缩,有什么困难都得克服。
高中时代黄春辉随家搬到上海,就读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这里,她确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开始不知道化学是什么,等到接触化学以后,觉得挺有用。特别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化学大师给我们讲课,像徐光宪先生给我们讲无机结构,我们的晶体学是唐有祺院士,都是化学大师在给我们讲,所以就感觉到逐步进入化学殿堂了。
黄春辉195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稀土分离、稀土应用方面的研究,所谓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种土,是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中的17个元素非常相似,很难分离,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们分离开来。实际上各元素之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却很远,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应用。
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用它其中的某一个元素。现在有好多人都称它是“工业味精”,就是说你搁一点进去,它的韧度就大了。你比如说铝里头搁一点,它的电导性就好了。
中国的稀土元素储藏量居世界{dy},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国。但在过去,我们自己不能分离,只能把原料卖给国外,再从国外进口产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我国自己开始稀土分离,现在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稀土的生产量达到了世界{dy},同时也是稀土出口大国。
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开始我也是搞稀土分离,没有稀土分离就得不到东西。从80年代末开始,我就觉得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成熟,所以我就转到稀土功能方面,重点还是放在稀土的光学性这上面。现在我们就做电致发光,又进了一步。所谓电致发光,就是我们在一个很薄的薄膜的上面加上很低的电压,它可以发出光来。
黄院士讲,从几个屋子大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台式机,从酒瓶大的晶体管到现在针头大的点,像这些解决物体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的办法,就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
中科院院士 黄春辉
这二十几年就发展的很快。我们也是稀土薄膜化,比如说一台电视,我就是一个屏幕可以挂在那个客厅里头,就像现在投影仪的屏幕一样,因为它很薄,实际上工作的厚度只有200多个纳米。那是比头发丝还小,有一张纸那么厚,做个军事地图,还可以卷起来,一挂起来一通电,各种各样的显示就都有了。
材料薄膜化,让电脑、电视随身带,看来不再是梦想。黄春辉院士一直选择前沿课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随时知道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科学需要积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脚踏实地。这也正是她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题质量。黄春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