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寻找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
   “怀疑是智慧的开始”—笛卡尔
   作者:李春生
  
  摘要:本文从光的介质入手,通过光波的传播机理让以太以新的特性复活,把暗物质、暗能量、引力场和光波放在一个逻辑链上思考,假设宇宙的最基本的粒子—基微子构成以太,从它的波动性(空间涨落特性)推导出宇宙标准模型中缺失环节的秘密。
    关键词:以太 引力场 暗物质 暗能量 黑洞
  
  
  
  
  一.光的本质与引力场
  
  
  目前宇宙标准模型的逻辑链条中有几个缺失的环节,不仅只有暗物质、暗能量,还有光的本质、物质的本质和引力的本质与作用模式。这几个缺失的环节内在关联,任何一个新假设,都必须将其带入所有缺失的环节来论证是否在逻辑上自洽。要xx了解宇宙,必须先探索宇宙星间或宇宙空间是什么物质构成,也就是必须先了解暗物质的本质。它是我们解开宇宙{zh1}秘密的罗塞塔石碑。
  广义的暗物质包含:黑暗的星体、没被观测到的行星和星际间物质等一切目前没被观测到的物质。争论的焦点就是狭义的无法观测的星际间物质。
   人类观察世界依赖于光的反射等特性,从遥远的宇宙星空到自身的DNA的具体结构。目前只能观测比‘光子’大的物体(包括雷达),这是目前的极限和瓶颈。发现比‘光子’小的物体,了解其形态和特性是个难题。光是粒子还是光波是个难题,量子物理学认为光是粒子,光学、宇宙学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两者都能以具体物理实践为论据。从1663年开始的“波粒战争”,几百年争论的结果是一种折衷的妥协,即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波尔指出,波粒二相性取决于我们怎样观察。但是这种妥协只能在光的特性上达成共识并在实践中应用。那么这个具有波粒二相性‘光’的实质是什么?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是什么?我们不能永远把观测不到的物质归于‘暗物质’。既然现有的观察手段无法观测到比‘光’更小的物质,我们能否换种思路来思考这种更小的物质。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就像剥洋葱,从分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到各种夸克及各种亚原粒子。大多是先了解它们的特性并应用,然后才了解其本质。而组成这些可见物质的最基本的,不可见物质(粒子)又具有什么特性呢?格物,我们一定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光的波粒二相性又给了一个启示。光的粒子派认为光子惯性运动,无法解释光具有的波动特性。光的波动派又必须有波动(能量传递)的介质---以太,这是个突破口。
  以太的假设经过胡克、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阿拉果、麦克斯韦、麦克尔逊、法拉第、赫兹的探索发展,认为光是产生电磁现象的媒质(以太)的横振动,光的波动学说是光学和天文学的重要基石和支柱。但是,基于旧的以太理论,如果以太作为{jd1}静止参照系,由于地球公转,地球表面理应存在每秒三十公里的以太风,但麦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结果,得出了光与参考系无关的结论。这个实验是物理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爱因斯坦也认为:“由于你无法探测出你是否相对于以太运动,因此关于以太的概念是多余的”。 虽然以太假说不仅为电磁理论所要求,而且也受到双缝干涉实验、光行差现象和斐索实验的支持,但是以太假说还是被彻底抛弃。
  
  暗物质不能成为我们永远的障碍,如果我们以波动派思路为主,粒子派为辅的思路推演下去,先从光的介质入手,以哲学的逻辑来思考。先支持光的波动性特性有空间介质,把旧以太论中基本物质假设的特性修改---组成它的最基本物质粒子必须具有非常奇特的特性,一种空间涨落特性,它如同一个个气泡随它处的环境压力的变化而扩张或缩小体积。这种具有弹性特性的基本粒子组成的空间也具有弹性。我们暂时把这种基本粒子称作---基微子,这种基微子组成的空间就是被无情抛弃的—以太场。图一:


  光能量的传递是首先压缩以太场中的一个最基本粒子--质元,该‘质元’本身并没有沿波的传播方向移走,而是每个质元在各自平衡点附近的‘振动’,上游的‘质元’将这能量传递给下游的‘质元’,带动下游的‘质元’‘振动’。这是上游的‘质元’空间受挤压后能级的增加体积缩小,然后将这释放的空间能级能量(能级减小体积增大)挤压下游质元的空间,将这空间的动量不断的传递下去,如同一列多米诺骨牌在‘运动’。能级是被粒子空间压缩程度的计量,释放这空间的动量即能量传递。电磁波的传递是能量的传递,也是空间涨落动量的传递,如同挤压一个弹簧,弹簧的长度被压缩的越短,其储藏的能量越多。粒子空间被挤压后再释放是该粒子的空间能级跃迁。当这列波动传递的多米诺骨牌(基本粒子的空间能级跃迁)遇上障碍物而停下,我们就会发现只是原本就靠近障碍物的那只骨牌(粒子)压倒在障碍物上,将多米诺骨牌起始时的(能量)空间涨落动量传递到障碍物上。
  这列波将量子空间涨落的动量沿波动的路径(这是光的波动性)依次‘击中’在一个‘点’上,此时我们会认为是一个粒子(或数个)击中目标物(这是光的粒子性),这是有别于惯性能量传递。光的粒子论需建立在真空的空间基础上,以太空间的设定使光子的惯性运动将很快衰竭,这不符合宇宙中光具有的远距离传播的事实。光既有波动性就必须有传播的媒介,“从唯物主义角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论出发,各种能量都不能凭空臆造式无中生有,它只能隐藏在物质之中。”所以宇宙空间不可能是空无一物的真空,以太必须存在。这种对基微子特性的假设能够圆满解释光的波粒二相性,并在逻辑上自洽。
  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光波、X射线和其他波必须以某种称为量子的形式发射。每个量子具有确定的能量,波的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量子假设可以非常好地解释所观测到的热体的发射率。加入新以太的假设,光的新定义是以太空间的以量子形式的一段横波。我们可以把这个量子形式理解为数个‘波’的集合,经过障碍物(双缝实验)后分解的同频率波又会因谐振的特性而重新组合传播。这个原理就是一个量子光波可以被棱镜分光的原理。
  与电磁波的传递机理相反的是,引力波的传递首先一个质元(基微子),受引力作用而变形缩小,其空出来的空间由周围的‘质元’来填补,而这些‘质元’空出来的空间又被更外围的邻居来填补(引力与电磁波的传播机理相同,所以它们的传递速度相同)。组成以太场的基微子追求个体空间(体积)的平均、平衡。作为宇宙大爆后的膨胀的最基本动力的粒子,它总是趋于扩张而互相挤压,形成一个相对刚性的场。他们不允许邻居占有比自己或大或小的空间,任何一个点的空间波动都将引起整个以太空间的波动(蝴蝶效应)。
  我们拉动一个基微子就如同拉动一大块橡胶地毯(以太场)。而宇宙中的星体如同大石头压‘凹’这些以太橡皮。根据相对性原理,这些石头也在‘拉动’(引力)我们。这个以太橡皮地毯成了张力、引力的交互作用表演的舞台,这是宇宙的二维引力模型。
  综上假设所诉:基微子具有受环境压力而呈现空间涨落的特性,引力的作用会引起由基微子组成的‘以太场’压力不均。受引力的影响,先前理论中宇宙空间中弥漫的以太,不再是自由状态,而是被吸引在任何有引力的物质周围。物质的周围的以太密度遵守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如地球。在其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周围会形成一个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以太膜,构成地球引力场,这原理如同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大气层越接近地面密度越高,压力越大,随它的曲率组成一个大气层膜,形成引力大气透镜效应。而地球的曲率同样使它的‘以太膜’会形成一个以太透镜,它和大气透镜部分重合组成一个双密度透镜。光波在不同密度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使经过的光线偏折。1917年的日全食事件,恒星周围星光偏折现象就是恒星的以太透镜现象。
  星系的盘状结构,中心的大质量黑洞引力极大,由中心至边缘的拖曳旋臂内星体密度由大变小逐渐过渡,拥有各自引力膜的众多星体,组成一个更大的以太膜。遵守引力定律的以太膜构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型透镜。星系旋臂之间的空隙和曳引以太空间的扰动使遥远星体的光被拉伸扭曲。而多个大质量星系透镜所形成的星系团联合‘透镜组’使更遥远的类星体的光线聚焦、偏折,产生光弧和多影像现象。避开地球大气扰动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大量引力以太透镜效应的照片。现在观测到的星系团暗物质晕(目前所观测的暗物质)也因距离遥远形成以太密度对比而被观测到。
  在物质引力的交互作用下,星系团中心以太密度大,星系要付出更大的引力牵动,转速会减慢,如同高浓度牛奶所需搅拌力大,在搅拌力恒定时,在浓度高的牛奶中搅拌的速度会变慢,反之搅拌的速度快。同理,星系团外围以太密度低,星系移动速度快,星系外围恒星的自转也相对较快。
  根据质量与引力强弱的关系,地球近距离内有一个和地球大气层类似的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相对稳定的以太层,地球的以太膜与太阳系空间中的相对静止以太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地球的以太膜与宇宙空间中的以太有巨大的缓冲空间。这个以太膜(引力场)由星体质量决定,地球在公转时表面以太膜相对静止。所以测量地球和以太相对运动的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压在经典物理学上的这朵乌云,就是在同一参照系里的测量,相当于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测量风速。所以在地球巨大的稳定的以太膜内部,测量不到那不存在的每小时80万(公转)公里的‘以太风’。一个重大的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实验结果,对以太不同的特性设定可得出相反的解释。正是新以太的加入,使原本空中楼阁般的引力场成为可以触摸的东西。压在经典物理学上的这朵乌云终于烟消云散。
  用哲学的观点,在理论逻辑链条不可观测的一环,因其不可观测,根据我们其它可观测的结构,这缺失的环节它必须具备该有的形态与特性,它只能是这种形态与特性。基微子的特性描述和希格斯玻色子相近,而以太场和希格斯场相近。也许欧洲强子对撞机计划(LHC){zh1}得出的结论可以旁证这一假设。那么:以太,这把旧钥匙开启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 物质与万有引力
  
  目前物理界的共识,宇宙大爆炸后并且在继续膨胀。依据新以太论的假设,基微子是构成宇宙空间的最基本物质,宇宙物质空间的膨胀就是基微子在膨胀。这个好像难以理解,目前已知的亚原粒子也很怪异,还有我们熟知的空气,它压缩成液态和气态体积差别也同样巨大,基微子和空气分子有些共性就不难理解。基微子又是什么构成?宇宙无限大、无限小、没有穷尽。
  那么狭义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谜底又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已列出。组成宇宙空间的基本物质是基微子构成的以太场,它是宇宙的基本建材。这种目前无法观测的物质就是狭义暗物质。它与生俱来的空间涨落特性就是目前认知的推动宇宙膨胀的暗能量。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物质的引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根据新以太的假设,基微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建材。目前的认知,原子核是颗振颤的、能级跃迁的‘心脏’。那么组成质子等强子的夸克是否也有颗能级跃迁的‘心脏’呢?根据‘弦’论及‘超弦理论’,“隐藏在所有物质背后的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物质是弦:振荡的一维能量环或片断。与小提琴的琴弦不同,这种‘弦’不是由原子构成的,当然最终也就不可能是由电子和夸克构成的”。那么‘弦’是由什么构成呢?
  同引力场的原理,在光波的传播路径上的基微子受力空间缩小能级增加----光路径塌陷,周围的以太也会向路径上能级增加体积缩小的基微子靠拢,产生转瞬即逝的引力,一种引力扰动。当这种能级增加体积缩小的基微子能级保持时,就会对周围的以太保持持续的引力,这是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这也预示着明亮物质是由保持能级的基微子聚合而成。这里再次大胆假设,夸克是由一个段量子纵波卷曲而成,这列量子波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波环,一个扭曲运转的完整链条,类似于人类DNA的螺旋结构。这是一个特殊形式的‘驻波’,对周围的以太保持持续的引力,一个夸克就诞生了。如果周围有类似的夸克,它们会争夺它们之间的以太空间而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它们不需要‘胶子’这种设定,它们紧密结合的短程力就是强核力,万有引力就是这种强核力的延伸。它们因波的频率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区别,如上夸克、下夸克…等等。同理,又组合成质子、中子。物质就这样诞生了,同时诞生了的还有它们与生俱来的万有引力。
  物质的万有引力是通过争夺它们之间的以太空间而产生的,从夸克、质子、中子到原子核,它们都有一个自己的引力场----一个引力膜。基微子作为宇宙所有物质的基本建材,以太无处不在,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以太构成。电子波在原子的外围轨道是一个首尾相连的波环,和行星轨道轨迹不同的是这个轨道是个扭曲的环状波,当外力将这个波环拆开时,断裂的波环将挣脱缚束疯狂乱窜(如光电效应)。将它导入一个新的通道,这头疯狂的野兽才会在这新通道中如光波的特性前进。它也是一段量子波,不过根据它能量的差别,它有自己的名字—量子电波。
  光量子波、电量子波和夸克在本质上都是由一串能级高的基微子组成,夸克的分解是‘闭合波弦’的断裂,它集聚的基微子能级能量的释放,以辐射的形式释放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再由电磁波的分解释放基微子集聚的能级能量。由此推论,能量的本质是基微子集聚的空间涨落动量。
  综上所诉,万有引力是结块物质(物质)争夺它们之间的以太空间作用机理。地球表面因空气的阻力,所以引力弱。但在宇宙空间中,明亮物质稀少,星体间的万有引力就是除宇宙膨胀力的最强有力的力量。
  
  





输入您的评论:(不支持HTML标签)

验证码:      段首缩进两个汉字:

    
本文所属博客:
引用地址:

郑重声明:资讯 【寻找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