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力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占{zd0}头的是电子信息产业。2008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7800多亿元,占深圳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90%,毫无疑问地雄踞深圳{dy}支柱产业地位;同时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1/6,连续多年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dy}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也是出口基地、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
也许我们可以对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史作出进一步的条分缕析,这样我们可以粗略地将之分为赛格驱动、华为驱动、腾讯驱动三个时期?前二者,应该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对于第三个时期,也许我们还不能急于下结论。
 赛格驱动时代(小标题)
在赛格集团成立之前,深圳电子产业已有了散乱而丰富多彩的发展,但1985年深圳电子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以及1988年更名为赛格集团,使得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脉络日渐系统而细腻,并逐步蔚为壮观。赛格集团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头号支柱产业和全国{dy}电子工业大市奠定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电子工业布局早已完成,上海、南京、西安、成都等均成为中国的电子工业中心,虽然相比较于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落后至少二三十年,但国内的格局已定,人才、技术和生产能力都有较丰富的积累,深圳根本没有太多机会后来居上。但正是中国电子工业在全球的整体落后,反而给了深圳一个历史机会。
当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电子工业的低层级产业已开始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这使得香港成为一个相对于中国大陆的电子工业和电子产品贸易的高地。而深圳特区成立之后,中国内地的各相关部委和央企,均将深圳视作吸收国际电子产业新技术和零部件的{zj0}结合地。于是从1979年起,一大批电子工厂在深圳设立。
1979年7月30日,广东省电子局决定在深圳建立对外加工生产基地,将粤北三间小三线厂(8500厂、8532厂、8571厂)迁至深圳组建新厂,当年9月18日,省计委同意在深圳设立广东省电子装配厂,9天之后,省计委再次批复,省电子装配厂更名为深圳华强电子工业公司。
当年9月28日,总参通信兵部在深圳投资设立洪岭电器加工厂,即后来的深圳电器有限公司。
当年12月8日,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从广州750厂抽调一批技术骨干到深圳组建深圳电子装配厂,此即后来的深圳爱华电子有限公司;与此同时,第三机械工业部也即后来的航空工业部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也在深圳设立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办事处,此即后来的深圳中航集团。
当年12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深圳特区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同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成立深圳市工业中{dy}家合资企业——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收录机、电视机等产品,此即后来的康佳集团。
1980年4月,深圳市革委会批准由深圳市工业局出土地,香港新友贸易有限公司出资金和设备,组建中外合作的新华电子厂。当年5月,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深圳分部成立。
1981年10月20日,深圳市工业局、中国振华电子与香港陆氏实业合资成立深圳华发电子有限公司,投资500万美元,引进年产10万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同年,第四机械工业部083基地(即振华电子集团)由企业集资到深圳成立自办和内联企业华匀电子、深匀电子、华发电子等。
1983年4月7日,深圳市批准日本三洋公司在蛇口独资设立三洋机电(蛇口)有限公司。之后1984年4月华强电子与三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华强三洋电子公司。
1983年11月,中航技公司与北京计算机总公司联合投资成立全国{dy}家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模块设计与制造的专业公司深圳天马微电子。
1984年5月,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市电子工业总公司与中国电子器件工业总公司合资成立彩色显像管公司,同年7月,深圳市成立彩色显像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这表明深圳市政府已认识到显像管在当时电子工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1985年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外资活跃年。当年1月,爱普生在八卦岭投资1000万港元成立独资的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引进年前30万台爱普生打印机生产线;当年4月,深圳先科激光电子与荷兰飞利浦签定激光视唱系统技术合作协议;当年7月,深圳开发科技在蛇口以200万美元引进年产100万只的美国硬盘磁头生线线。
1987年9月,中国电子器件公司与香港康贸发展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的现代电子,投资12808万美元在彩田路成立占地22万多平米的现代电子(深圳)实业有限公司,从美国能用电器购进三条二手大屏幕彩色显像管生产线。
1987年5月,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将生产开发基地南迁,成立中国长城计算机发展(深圳)公司,开始筹建长城系列微机生产基地。当年9月,在电子工业部深圳办事处基础上成立深圳桑达电子。
1985年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深圳电子工业集团公司(英文简称SEG),使全市已有的178家不同经济性质的电子企业,其中包括117家隶属部省市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重组为全深圳市{dy}家企业集团,由时任电子工业部党组成员、计算机管理局局长马福元担纲首任董事长。1988年1月26日,深圳电子工业集团更名为赛格(SEG)集团,当年3月28日,赛格集团筹建位于华强北路深南路口的赛格集团大厦一楼,占地面积1400平米的全国{dy}家专门集中国内外元器件与组织生产配套的深圳电子配套市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正式开业。
在赛格集团成立之前,深圳电子工业已呈现出电视机制造与电脑制造(相关电子办公设备等)同时发展的局面,而赛格集团的成立,为深圳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电视机生产基地立下汗马功劳,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成立则是深圳电子工业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赛格集团一成立,即直接介入到彩电产业的关键基础元器件产业投资中来。1989年1月28日,赛格集团与日本日立合资成立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总投资1。56亿美元,其中赛格占4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占30%,日立占25%,全部采用日立80年代末的新技术,设计年产160万只21寸平面方角彩色显像管。当年8月,赛格集团、CEC与外贸部在香港的窗口公司康贸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中康玻璃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美元,引进美国康宁公司和日本旭硝子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建设一屏一锥两座池米五条生产级,年生产能力430万套,该公司是当时全国电子工业史上一次性投资规模{zd0}的企业,一建成即成为当时广东特大型工业企业。
此外赛格集团还和日立合资成立了日立赛格,生产PRT显示器。
赛格集团在彩管等电视部件领域的重大投资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电视机生产基地,康佳、创维、TCL等三大集团在1996、1997风生水起,与长虹、海信、海尔等彩电巨头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厮杀,而由于有深圳、东莞等彩管生产基地的存在,广东彩电三兄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上世纪90年代前中期的彩电业突飞猛进高速增长的年代,赛格集团拥有了它的黄金时代。集团旗下拥有深赛格、赛格达声、深华发、赛格三星四家上市公司,构成中国资本市场上阵容庞大的赛格系。1996年,当时雄心勃勃的赛格集团决定在华强北路与深南路口建设深圳第二高楼赛格广场,而赛格电子配套市场也成为中国电子产品的集散地和价格风向标。
然而好景不长,2002年,整个赛格系危机四起,赛格集团自此陷入了长期的困境。
2002年2月是赛格系危机显现的时间节点。从表面上看,是2001-2002年的彩电价格战火蔓延到了上游产业, 2月8日,赛格集团持股50.59%的A股上市公司深赛格发布2001年度预亏公告,其实该公司2000年度在获得8000多万元投资收益的情况下,每股收益也才达到2分钱,事实上主业已处于亏损的境地,赛格日立投入8亿巨资的34英寸超大屏幕彩管生产线在2001年初到9月停产达9个月之久。与此同时赛格达声和深华发也陷入困境,其中有被大股东赛格集团拖累的原因,也有自己经营的困境,赛格集团最终选择卖掉达声,先由新疆宏大接手,后又转卖给广州公司。2001年底,央行宣布海南赛格信托停业整顿,与之关联的赛格财务公司至少有7亿的债务,也严重拖累了赛格集团。
赛格三星原为赛格中康,据1993年开始担任赛格集团董事长的王殿甫指,中康于1988年投资20亿,但投产后每条生产线的成品率只有9%,如果停火的话这20亿就全部亏损,王殿甫找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JH,1993年7月7日邹JH主持召开中康的“遵义会议”,决定要救活中康,在邹JH拍板下,工行提供2亿,中行提供1000万美元xx,进行设备改造,到1994年底才正常生产。1996年,在邹JH过问下,中康争取到了A股上市的指标,上市筹资约8亿元,企业才算根本好转。为了上市,将优质资产拿出来,与韩国三星合资成立赛格三星,而把后勤资产、房地产、模具等不良资产分离出来成立中康玻璃。2000-2001年时,赛格三星的主业经营形势仍不错,但受中康玻璃之累,赛格三星一直面临着资金断流的威胁。
赛格集团困境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股东尤其是深圳市政府的资本金不到位,投资几大项目均由银行xx支撑,然而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垮了企业。因而2000年深圳市政府就有意推动赛格集团实施债转股计划,不过由于中央相关政策的不确定性,直到2003年10月18日,赛格集团有限公司才完成债转股工作,新赛格集团宣告成立,产权主体由原来的1个变为4个,除原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外,华融、东方、长城三家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新的股东。集团的注册资本也由原来的31918万元增加到135542万元,其中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63053.9万元,比例为46.52%;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40000万元,比例为29.51%;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18951.47万元,比例为13.98%;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13536.63万元,比例为9.99%。
当年赛格集团在加码投资,斥资10亿引进日本的21纯平生产线。然而没过多久,赛格集团最不能承受的行业变局出现了,2005-2006年,CRT将为液晶平板电视取代的行业趋已十分清晰。这个产业变局使得赛格集团原来在CRT领域的所有巨额投资变得不可承受之重,2007年7月19日,赛格集团间接控股54。93的赛格日立宣布所有4条21、29及34英寸CRT彩管生产线全部停产。当年11月,日立公司将其持有的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25%股份转让给深圳市远致投资公司,转让金额为1.75亿元。赛格集团大势已去。
即便赛格集团由于复杂的原因而风光不再,但是它在深圳电子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jd1}不可抹杀。概括起来,赛格集团主要在三方面作出了{zy1}的贡献:
其一是赛格集团投资的彩管、屏锥等关键项目,支撑了深圳和珠三角东岸地区的彩电产业链,最终使得深圳地区成为中国xxxx的彩电生产集群,并带动了其它视听电子终端产业在深圳的聚集。
其二是赛格集团投资或合资的深爱半导体、赛意法微电子等大项目,也为深圳其它门类的电子信息产业(比如电脑、手机等产业)的群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三是赛格集团{zx0}在华强北设立赛格电子配套市场,最终带动整个华强北成为中国最重要、规模{zd0}和最完备的电子配套市场,华强北最终成为整个产业链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成为相关电子产业的一个强大磁场,吸引相关的产业环节向深圳聚集,这既包括电视机、DVD等视听电子行业,也包括电脑等资讯电子行业,以及手机等通信设备终端行业。其结果是相关产业倘若不在深圳周边地区做,就变得毫无竞争力。正是华强北的磁场效应,才会出现长虹集团、万利达电子、TCL集团等企业都必须把公司的主体或重要部门设置在深圳,而类似摩托罗拉在天津的手机工厂,最终被迫关闭。华强北已变成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枢纽。
某种意义上说,赛格集团就象深圳电子工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赛格集团所投资的皆为电子产业的基础元器件、关键部件产业,此等动辄十多亿的巨额投资,产业周期又变幻莫测,折旧比较快,倘若政府不来投资,当时市场力量很难作这样的投资,赛格集团的大项目投资,以自己{zh1}死得很惨的代价,换来的是整个电子产业链的完整,和关键部件产业的支撑,深圳电子产业体系建立起来了,赛格集团自己则成了铺路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把上世纪90年代定义为深圳电子工业的赛格驱动时代。
 华为驱动时代(小标题)
1987年末,贵州人任正非在深圳蛇口的民房里创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华为公司的合同销售额超过了300亿美元,财务结算的营收也超过了200亿美元,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并且直逼全球{dy}宝座。
与华为技术同在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也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电信设备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中,华为中兴仍然高歌猛进,在全球攻城略地,很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zd0}受益者,也让中国真正拥有了全球{yl}的跨国公司。华为中兴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足以证明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毕竟,这两家公司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最令人骄傲的代表作。
对深圳这座城市来说,华为、中兴还是深圳经济体的重要支柱,是这个城市{dy}大支柱产业的重要驱动力,所谓城之柱石。承接前文,我们也许可以说,在赛格集团风光不再之后,华为中兴成为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ldz}和支撑力量。
对华为技术来说,1996年是其企业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1996年,华为击溃“巨大中华”的“巨龙”公司,成为中国电信程控交换机农村市场的霸主,并准备进军国内城市市场,与西门子、AT&T、阿尔卡特等跨国公司正面交锋。华为从此进入大规模扩张期。
1996初,华为开始酝酿制订《华为基本法》,1998年,《华为基本法》正式出炉。
1996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顶住各种压力,协调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给华为解决了3000万元的xx,在此之前,身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公司一直得不到中国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
1996年之前,当时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通信产业的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排斥华为,给各省电信部门发文件,不许买华为的产品。厉有为主动邀请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来看看华为,吴基传坚拒。厉有为、任正非于1996年终于请到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RONG基视察华为,朱RONG基看了非常振奋,临走时说,“华为只要不和上海贝尔恶性竞争,要什么给什么(作为上海的老领导,他还惦记着保护上海的企业)”。从此华为就见了天日,之后国-务-院副-总-理李LQ每次出访都带着华为,推销华为产品,再之后,连国家{zg}领导人出访也要带上华为了。
之后的华为势如破竹:1998年,华为的销售额比1995年增长了6倍,达到89亿元人民币;在传统的交换机国内市场,华为已超过西门子、朗讯等跨国公司,与上海贝尔一起成为{zd0}的两家供应商,市场份额达到了22%;而在接入网市场,华为更是获得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1998年8月,华为开发成功了中国xx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商用GSM系统。1998年,华为成为中国{dy}大电信设备商。
2000年,华为迁出深圳高新区,在坂田打造自己的王国,其中仅培训中心硬件投入就达10亿元。
2000年,华为在IBM的帮助下,引入集成产品开发、集成供应链。2000年,华为的销售额突破200亿人民币。
2000年,华为试行内部创业模式来代替裁员,但却导致李一男、刘平、黄耀旭等多位高层和骨干脱离华为自创企业。2001-2002年华为进入“华为的冬天”。2002年,华为出现了企业历史上惟一一次销售业绩负增长。
2004-2005年是华为的另一个关键性时间节点。
在此之前,面对IT业的冬天,华为的应对是大规模剥离非核心业务,将公司业务集中到核心网、传输网、移动网三大领域,其它业务采取“合作发展”模式,从2001年,华为开始发展软件外包供应商,并将一些非核心软件开发业务包给数十家中型软件公司;华为甚至将后勤服务亦对外发包。这种剥离的结果,与华为的上游供应链一起,构成了一个围绕华为而生存的产业链条,我们可以称之为“华为集群”,而这些企业与华为一起成长,带动了通信产业在深圳地区的大规模生长。这个集群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供应商,比如华为的xx供应商、全球第二大光器件供应商Bookham也于2004年3月进军深圳,2004年仅供给华为的光器件产品产值就超过1亿元。
2001年10月21日,华为将旗下的通信电源公司华为电气以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爱默生,更名为安圣电气。
2003年3月,华为与3COM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各占51%与49%成立合资公司华为3COM,共同开拓全球的企业网络产品市场;同年8月,华为和西门子又宣布组建合资公司,专注于TD-SCDMA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04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462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同时实现了50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在中国电子百强利润排名中雄居xx。华为走出了冬天。
2005年,华为的销售收入达到了55亿美元,已经一脚踏入了“世界巨人俱乐部”。英国《经济学人》当年认为:“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会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年一度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任正非与当红影星章子怡成为{wy}入选的两个中国人。
2005年4月28日,英国电信公布了“21世纪网络计划”的优先供货商名单,来自中国的华为与其它7家全球电信设备制造商入围,而在接入、城城、核心网、互联网结点和光传输五大领域中,只有华为和思科同时在两个领域各占一席。2005年11月,华为与全球{zd0}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正式签署全球采购框架协议。
2005年12月,任正非在深圳坂田华为总部接待了首度到访的思科CEO钱伯斯,在两年前,华为最艰难的时刻,思科对华为提起知识产权诉讼,这次突袭是华为在国际化路程中遭遇的{zd0}挑战之一,华为闯过了那次挑战,而两年后钱伯斯的到访,可以视作华为成为“全球大玩家”俱乐部成员的加冕礼。
2004-2005年也是全球3G建网的第二波热潮的开始。
在华为开始启动3G应用的2003年,3G策源地欧洲的{dy}轮网络建设高峰已经开始降温,至2004年底,全球3G已建网48个,此时经过两年真刀真枪市场磨练的华为总共拿下其中的5个,其中,2004年12月8日从荷兰移动运营商Telfort手上力夺下的WCDMA项目合同是华为冲进3G一级市场欧洲的{dy}单。匆忙追赶3G的华为在全球3G的{dy}趟热潮中没有冲到前面。
在决定3G格局的第二轮建设高峰中,华为并不缺少机会——全球已经发牌照的近五十个3G运营商中,有约30个为{dy}轮建设高峰核心地区欧洲的运营商,余下二十个欧洲以外的3G网络多为近期新建者,而华为承建的香港、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四张3G网在其中占了20%。2005年,已有电信顾问公司把华为推在全球3G的{dy}阵营。
也正是在2004-4005年,在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中,赛格集团彻底衰落,xx卸下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驱动力的重担,华为正式接过了这一角色。
之后的进展势如破竹。2007年,华为以125.7亿美元的销售规模一举超越北电(109.5亿美元),进军全球电信设备前五强,锋芒直逼思科(347亿美元)、爱立信(313亿美元)、阿尔卡特-朗讯(279亿美元)和诺基亚-西门子(210亿美元)。
2008年12月31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同意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工作。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部举办小型牌照发放仪式,确认国内3G牌照发放给三家运营商,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电获得CDMA2000牌照,而中国联通则获得WCDMA牌照。在此之前,华为在三个技术方向上都作了战略布局,中国3G市场将成为华为向全球{dy}大电信巨头冲刺的助推器。
中国的3G大幕拉开还不足一年,全球4G角逐之势已经开始剑拔弩张。仅从专利战而言,截至2009年11月13日,全球IPR组织ETSI{zx1}数字显示,华为以168项申请专利数超过了爱立信,爱立信目前专利为98项,诺基亚为151项,阿朗为9项,各家专利数增速明显加快。从4G技术方向上来看,在北电没落之后,目前仅有思科火力比较集中在WiMax上,阿朗已经明确缩减了WiMax的投入。此外,力挺WiMax的厂商主要来自于北美互联网公司,如英特尔、谷歌等;比较而言,传统电信厂商爱立信、诺西、阿朗大都把4G的赌注压在了LTE上,华为、中兴虽采取“一个也不能少”的战略,但其优势兵力仍是以LTE为重。
从3G到4G,华为(也许还要加上中兴通讯)带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时代仍在继续。
 腾讯驱动时代?(小标题)
在华为之后,还有腾讯,实在是深圳的幸运。有腾讯的存在,就不能说深圳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没有成就,更遑论“颗粒无收”;一个腾讯,就足以撑起深圳互联网产业的大旗,让深圳底气十足。
毫无疑问腾讯是现今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一般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称之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但无论是总营收、股价和总市值,腾讯都把二者远远地甩在后面。2009年,腾讯总营收为124。4亿元,超过中国互联网公司第2-4位的百度(44。5亿元)、阿里巴巴(38。8亿元)、网易(38亿元)三者的总和;腾讯的市值则高达367亿美元,也超过三者的总和:阿里巴巴111亿美元,百度191亿美元,网易52亿美元。
现在腾讯更乐于强调自己是全球前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2009年末全球IT企业市值20强榜单,腾讯已超越摩托罗拉、索尼、松下等诸多xx国际IT企业,位列第17名。腾讯于全球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68名,在中国大陆非垄断国企中仅次于第94名的平安保险和第129名的招商银行。在全球500强中,中国只有3家典型民营企业,另两家是第345名的茅台和第455名的万科,腾讯是{wy}上榜的高科技企业。
自1999年推出即时通讯QQ以来,现在腾讯已拥有超过5亿活跃用户,垄断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有人解释为何腾讯能够成为垄断者:网络虚拟世界中即时通讯类似于现实中的电话,使用频率高,普及范围广。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捆绑性,就象更改电话号码一样,更改QQ号会引起很多的麻烦。同时与移动通讯和电话不同,腾讯公司与其他竞争对手并未实现互联互通,因此如果选择了其他的供应商,就意味者与所有腾讯用户联系不上。试想一下如果联通用户不能给中移动用户打电话,会有什么后果。所以腾讯已经设立了一个很高的转换障碍,使新进入者难以把腾讯用户抢夺过来。对竞争对手而言,腾讯的规模也是一种壁垒,由于腾讯拥有绝大部分的即时通讯使用者,新用户选择服务商时会考虑方便性和可用性,自然优先选择腾讯,这样就形成马太效应,腾讯变得越来越强大,其垄断地位越来越稳固。跨国巨头MSN和雅虎通丝毫不能威胁腾讯,国内其他潜在竞争者更难以撼动其垄断地位。
腾讯垄断的是即时通讯用户,即时通讯并不能产生很高的收入,要获取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依托QQ平台,不断拓展新业务,把垄断资源转化为收入和利润。2005年腾讯在稳固垄断地位后,开始向众多的其他业务四处出击,包括互联网增值业务、移动通讯增值服务、广告等领域。凭借庞大的垄断资源优势,腾讯在进军网游、短信、拍卖等新业务中所向披靡,捷报频传。短短的几年腾讯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即时通讯服务商发展成为集休闲游戏、资讯门户、搜索等为一体的网络巨头。
在2009年中国进入3G时代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三网融合的大势所趋,都给了腾讯巨大的市场机会,短短一年时间,腾讯就在在线游戏的收入方面超过了数家规模较小的在线游戏运营商,几乎赶上了中国游戏市场的领军者上海盛大(Shanda Games)。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在三网合一的时代,是谁具有更强大的行业推动力量?更多人认为这该是类似中移动等通讯服务提供商,或者类似国家广电总局这样的权力机构。相比较之下,华为这样的通讯设备制造商,或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内容及应用服务商是否需要依附于它们生存?这是整个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都需要担心的问题。事实上,中移动等电信巨头对移动互联网内容供应商的吸附性已显现无疑,这也是深圳互联网产业近年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这样,作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中兴通讯仍能带动一个庞大的制造产业链,但是腾讯是否能具备华为这样的功能?至少到现在为止,腾讯在深圳并没有表现出强大的驱动力。
除了培养互联网人才和带动技术创新外,腾讯在深圳更象是一棵独立的大树,在它庞大的树冠下,小树或草均不能很好地生存;它象是榕树,自己成了一片森林,但并不带动一个由不同的中小企业组合成的产业链。所以过去的5年里,腾讯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但并没有带动深圳互联网产业象IT制造产业那样形成集聚。
并且,腾讯越来越强调其互联网公司的属性而淡化其地域属性,除了创业群雄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外,腾讯公司已没有多少纽带心系这座城市,从业务联系来说,它也许与北京更为密切。
在《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及其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深圳互联网产业也许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比如说5年后达到政府期望的2000亿元行业总产值,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跟腾讯公司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因此我们无法断言,在华为驱动时代之后,会否有一个腾讯驱动的时代。也许我们只能称之为“三网融合驱动的时代”。
 市场驱动力与政府驱动力(小标题)
从李子彬时代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期开始,深圳政府一直恪守着政府与市场的分际,产业的归市场,政策的归政府。
在李子彬主导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代,政府既做政策环境的打造工作,也作幼稚产业和产业基础的扶植与培育工作,更多的则做市场中介体系的建设工作。虽然政府较少干预产业和市场的运作,但是关键时候,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赛格集团对彩管、屏锥、芯片等基础项目的不吝投资,就是典型的案例。
继李子彬之后,刘应力主导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他把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尊崇发挥到了{jz}。刘应力时代的信条,是政府既不做运动员,也不做裁判员,只做场地维护员。是以政府出台新22条,以及几个“一号文件”,均着眼于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而较少制订细分产业的发展战略。政府尽量避免直接投资产业项目,哪怕这些项目因缺少政府支持而弃深圳转就别的城市。
这也许是受到赛格集团巨亏带来的阴影所致?但这种思维方式只看到了政府直接投资产业导致的项目失败和沉重的财务负担,却没有看到赛格集团以自己的肉身而为深圳电子工业铺就的坦途。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深圳先后在2001-2002年的芯片项目争夺战和2007-2008年的TFT项目争夺战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在2001-2002年前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圈竞争台资IC前工序项目的西进大陆,2001年3月,深圳市推出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计划,打算用10年时间建设成为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主要基地之一,为此深圳市出台了20条鼓励措施,并在西丽留仙洞规划了3-5平方公里的IC产业园区。然而深圳曾进入谈判阶段的几个项目纷纷失利,到2003年底时,深圳仍没有一条8英寸前工序生产线,在争夺战中以失败告终。
其中联电项目最能代表深圳政府对引入关键性产业项目的态度。
联电是台湾两大IC代工巨头之一,其当时的董事长曹兴诚2002年4月到上海考察,回香港途中受深圳盛情邀请来深逗留考察。由于其对头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原籍浙江宁波,可以肯定台积电肯定要在长三角布局,原籍山东的曹兴诚其实很有意愿在深圳布局。在联电当时与大陆谈判的各个城市中,与深圳的谈判进入的最深,也几近于拍板的结果。
据说联电提出了要求,要在深圳特区内,一块至少几平方公里的地,深圳拿出了留仙洞地块;联电认为该项目要上的话就要尽快上,但联电的资金从台湾过来有困难,希望深圳市成立一个政府基金,深圳不肯成立政府基金,而只答应推荐银行帮助联电进行融资;深圳市又要求联电承诺未来10年之内在深圳的投资规模和上马生产线的条数,而联电无法承诺。2002年10月,双方终止谈判,2003年初,联电决定在苏州投资。
可以说,从2000年到2005年,是台湾IC产业西进大陆的关键期,谁在这段时间进军大陆,谁就抢得了主动权;而对内地三个经济圈的竞争来说,谁争夺到了这波投资,谁就在国内的产业链完善方面赢得了先机。深圳具有国内最重要的IC下游消费市场,但却一直短缺产业链的{zg}端IC产工序制造,对深圳如此关键的一个产业,深圳却踌躇于政府角色的限制,在这一波投资热潮中一事无成。
在2005年即开始、2007-2008年达到{zg}潮的TFT项目争夺战中,深圳仍旧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2004年,深圳市科信局、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即确定了一个目标宏大的“聚龙计划”,最初准备引进三条液晶屏生产线,即5代、6代和7代以上各一条,然而这一计划的推进却困难重重。
 2006年4月,为了国内平板电视产业获得稳定的上游供应,深圳国资委直属的深超公司与创维、TCL等四家国产彩电企业成立了聚龙光电,并计划合资建设一条6代线。由于各方的资金筹集进度不一,对液晶屏产业投资的方向也不一致,这一计划随着日本夏普抛出所谓的7.5代计划而被长时间搁置。由于深圳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一直扎根于深圳的天马微电子,其4代半项目最终无奈地弃深圳而去了长三角。两年下来,仅由富士康旗下的群创光电于2007年在深圳投资15亿美元建设了一条5代线。
在TFT—LCD这一役,广东省政府接受了上次的惨重教训,撇开深圳,自己亲自去抓大项目,并不惜省政府投入数十亿资金推动这一产业在广东的基础生成,于是LG等先后在广州和佛山上马了两条TFT生产线。
2008年4月,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退休,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告别进入许勤时代。许勤出身国家发改委的背景,使其将努力重新放在获得国家xx政策资源上面,而其主导深圳高科技产业,会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而对关键性的产业基础项目,政府也敢于放手一博进行大规模投资。
2010年1月16日,深圳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项目在光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破土动工,汪洋、黄华华、娄勤俭、刘玉浦、王荣等出席深圳华星光电液晶面板项目开工仪式。该项目总投资额245亿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由TCL集团与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各投资50%,设计产能为月加工玻璃基板10万张;年产26英寸至32英寸、46英寸及55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约1400万片,将带动上下游形成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显示产业群。
这也许是一场豪赌,但深圳政府显然愿意为了整个产业链而投入50亿的巨资来放手一博。深圳政府的行为模式与过去相比显然有了重大改变。
除了敢于投资关键项目,深圳政府对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走向,也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出台了三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而在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这样关键性的科研基础设施方面,深圳也不惜血本,准备斥资逾百亿元。也许在“华为驱动”之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并非进入"腾讯驱动"时代,而是会迎来南科大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共同驱动的时代?

郑重声明:资讯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力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