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三十七)

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三十七)

2010-03-11 17:25:40 阅读35 评论6 字号:

碧波





在 我印象里,牡丹是一种开得极绚丽的花卉。牡丹也是常见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明清之际,牡丹成为了富贵的象征。出于这个原因,初时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俗气的 花。可后来一想,这不过是人们强加于它的涵义。若花有灵,未必喜欢这样被代表。心态一平,也就慢慢开始欣赏这雍容艳丽的花卉。无论何时,它都是众多花卉中 引人注目的中心。艳冠群芳这样的形容,当之无愧。于是我不可避免的被它吸引,以致在我收集首饰时,牡丹也成了偏爱的题材之一。

这对外销的镶翠耳夹上便镂刻了一对怒放的牡丹。

外销首饰镶嵌翡翠并不少见,我手上也多少积攒了几件。但要么没有这样美丽的绿色,要么就不够水润,要么就是雕刻不够鲜灵。三美兼具者极为少见,可说是可遇不可求。

这对耳夹就是在我苦苦寻觅之时进入了我的眼中,让我一见钟情。

起 拍的价格卖家定得略高,所以关注这对耳夹的人几乎没有。我盯了好几天都没见有人出价,才抱着试试的心态出了价。如今网上竞拍战况激烈,哪怕守到{zh1}一刻, 也常有人跳出来加价。好几次竞拍我都在{zh1}一刻被人横刀夺爱。拍这对耳夹时原本也担心出现这种情况,谁想这次竟然出乎意料的顺利。那天忙于其他事务,没有 一直盯着,想着随缘吧。真有人财大气粗,也没办法。奇迹的是居然到{zh1}都没人和我竞价。

等首饰寄到,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盒子。耳夹直径约一厘米,精巧细腻。翡翠青翠欲滴,光泽柔和水润,雕刻的牡丹简洁传神,整体效果极为灵动,让我又惊又喜,竟然真拣到宝了。拿给朋友看,都说这对耳夹xxx颇高。能和这对耳夹媲美的,大约只有以前那枚“绿萼”胸针了。

或许这就是缘分吧。是我的,挡都挡不掉。

牡丹里有一种绿色牡丹叫春水绿波。看到这对耳夹,碧色花叶舒展的姿态恰似动人的春水。所以我叫它们碧波,不华丽,但让人怦然心动,不由令我想起那个为牡丹狂热时代的女子。

记得以前看唐代风俗,提到唐代xx中民间女子妆束:白色小袖衫,青碧襦裙,平头小花履。无论身份贵贱,女子箱笼中必有这样一套衫裙。只是看见描述,便仿佛瞧见一位隋唐女子缓步走来。碧色衫裙素雅洁净,如一缕淡淡的青色烟雾萦绕。这才是那时女子的真正面目。

簪花仕女图虽然雍容,但毕竟只是少数养尊处优的女子才能这样悠闲。也只有她们,才能在日常穿着不便行动的大袖衫裙。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捣练图中挽起小袖劳作的女子,那样忙碌,那样专注,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世世代代的女子都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的吧,操持着家人的一饭一食,一针一线。

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小时候外婆戴着老花眼镜纳鞋底的情景,针线飞快的穿过层层布料,发出细微的响动。而我总是看着看着就出了神,直到外婆唤我,让我替她穿针引线,才匆忙回过神来。

到 了我家母上大人这一代,女红水准大为下降。记得小时候她替我在衣服上绣名字,绣了半天两个字还是歪歪扭扭,翻到后面一看,还有凌乱的线头缠在一起。我家母 上大人{wy}擅长的针线活大约就是缝扣子了。我与母上大人差不多半斤八两,小时候也跟着学过缝荷叶边,纳鞋垫等简单的活计,现在想想,竟是一件也不会了。有 次买了一套工具,信誓旦旦的跟大翠说要自学苏绣,还买了图样,兴致勃勃的要绣荷花图,结果连荷叶一角尚未绣完便已宣告放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或许我们这代人将会是{zh1}拥有这种回忆的人。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临镜台——老银收藏日记(三十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