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

从“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

2010-03-15 19:02:36 阅读3 评论0 字号: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开始频繁接触到一个新名词——“个体户”。那是老百姓对当时新兴的私有资本经营者的俗称。与“私有经济”、“家庭作坊”都是一个概念。
      由于建国以后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农村合作化,民营资本全部处于休眠状态,“资本家”更成了“另类”的代名词。“xx”以后,我们这里除了极少数“工匠铺”,几乎再没有“资本主义的尾巴”。甚至连农副产品交易都会被视为“投机倒把”。市场萧条、物资匮乏——那时我回沪带点土产,都需生产队开具证明。
      就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召开,迎来改革开放的{dy}缕曙光!春回大地、乍暖还寒,一些有经济头脑的智者(也包括生计所迫的能人)开始尝试喝“头口水”于是“个体户”应运而生。刚刚起步当然只能“小打小闹”,也没有太多资本注入。基本上都是饮食服务、小百货经营或者家庭作坊。当时我在物资部门工作,还记得每个月都会有县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工作人员前来领取煤制品供应的票证,然后再分发下去。那年头什么都要凭票供应,干“个体户”并非易事。
      其实,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在推进“市场化”进程,所以很快催发民营经济萌芽并迅速蓬勃壮大。德清本是鱼米之乡,德清人也习惯了“小富即安”的生活,因此比较墨守成规。而在华厦大地,私有经济已似“星火燎原”。在人多地少的浙南,孕育出举世闻名的“温州模式”、“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有苏南的“乡镇企业”、沿海开发城市的创业投资等等,犹如雨后春笋。数量上、规模上都在不断膨胀。发展经济、解决民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改革开放为勤劳奋进、敢为人先者提供了激发潜能的机会。这一批先行者大都掘到了“{dy}桶金”,为自身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相关经济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也催生了真正的企业家。连一些机关干部和科技精英都主动“下海”创业。改革开放的大潮让他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完成了自身的“蜕变”,终于由“个体户”成长为“民营企业家”。
      如今,民营经济已经承担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我们德清,许多“集团老板”都是从当初艰苦的小本经营中脱颖而出。纵观浙江直至全国,优强的民营企业更是比比皆是:万向、广厦、横店、苏宁、网易、阿里巴巴......
      从“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决不单纯是称谓的改变。如果说当初被称为“个体户”时,老百姓的眼光还多少带点不屑和疑惑的话,对于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则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他们的辛劳付出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各级人大和政协委员中,都有相当份额的民营企业家。
      长江后浪推前浪,市场经济造就了优秀企业家。经过多年风雨洗礼,民营企业的抗风险韧性和市场竞争力激争。希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发展完善;希望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层出不穷;更希望国泰民安、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从“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