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哪是短扳

来源:科技日报

编者按:目前,信息和网络经济主宰世界,再过15年,或者更长时间,人类将迎来生物经济时代。而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将有13—16亿人口要吃饭,5亿多人要吃保健品,1亿多人要吃药,还要面临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能源供给的繁重任务,同时国家安全必然要有防御生物战剂的能力,如此等等,决定了我国必然要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培育。

那么,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应如何把握机遇,在生物经济时代抢占一席之地呢?请xx“科技年度报告”系列之四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预测,生物技术将是新的科技革命的主体或代表,生物产业正在推动生物经济的形成,生物产业的市场空间将比信息产业大10倍。许多国家纷纷采取重大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的制高点生物技术(BT)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开发的重点,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政府近年来研究开发投入最多的领域是生物技术。美国基础研究经费的49%用于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欧盟第六研究框架计划的46%用于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

针对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难得历史机遇,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中国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一文中指出,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在迅速崛起,2008年全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生物技术人才初具规模,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2万多人。

延伸阅读

美国兰德公司预测2020年最有影响的技术应用

技术名称                                          与生物相关否

廉价太阳能                                         

转基因作物                                         

快速生物鉴定                                       

过滤器与催化剂                                     

靶向xx输送                                       

绿色制造                                           

混合动力车                                         

普适传感器                                         

组织工程                                           

先进诊断与手术方法                                 

可穿戴计算机                                       

智能纺织品                                         

耐性纺织品                                         

基因筛选                                           

转基因昆虫                                         

xx筛选研究                                        

疾病监测与控制                                     

先进医疗康复手段                                   

基于干细胞研发的xx                                √ 

免疫xx智能系统                                    √ 

氢动力车                                           

用于跟踪与识别的外科植入                           

基因xx                                           

脑内芯片植入                                       

按基因信息定制的xx                               

单一身份识别生物测定技术                           

医用机器人                                         

xx纳米技术                                       

xx机器人                                         

异体移植                                           

人造肌肉与组织                                     

研发用转基因动物                                   

高科技恐怖主义                                     

增强记忆xx                                       

超级战士装备                                       

后代基因选择                                       

机器人执行研究任务                                 

注:兰德公司预测有56项技术,以上37项和生物有关

 

————数据————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380万公顷,落后于发达国家

自1996年转基因商业化以来,全球共种植了近10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尤其是最近几年,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发展速度惊人。据中国农业新闻网数据,2008年美国3530万公顷全国玉米作物中有85%为转基因作物,其中78%为双性状或三性状杂交作物,只有22%为单一性状的杂交种。转基因棉花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全国种植面积占到90%以上,双性状复合型占到美国所有转基因棉花的75%,澳大利亚为81%,南非为83%。2008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如图1。2005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50多亿美元,2009年猛增到85亿美元,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了谷物生产低成本和高品质,在世界谷物贸易中长期占据霸主地位,抢占了世界62%玉米市场和60%大豆市场。

我国在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以及商品化推广等多个方面还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我国有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作物种质资源总量达39.2万份,从1986年至2005年,我国对已有的作物物种资源共进行农艺性状鉴定35万余份(如表1)。

表1    1986年至2005年,我国对部分已有作物种质资源进行特性鉴定和评价的数据

总数      品质鉴定  抗逆性状鉴定  抗病虫鉴定  筛选优异品种  有效应用  改良物种品系   应用面积

35万余份  19.25万份   14万余份     21万余份    3.5万余份      3389份      629        1.8亿亩

 

2020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0%和34%

缓解能源压力,开拓生物质新时代,需要生物技术强有力的支撑。据生物技术发展中心预计,2020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一次性能源需求将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最少是2000年的一倍。2020年前至少要新增年产煤炭7—10亿吨,否则会重新出现煤炭供应紧张的严峻局面。如图2和图3所示,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6.1亿吨,国内可供量1.8—2.0亿吨,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到1450—1650亿立方米,进口量为500—600亿立方米,两种重要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0%和34%。因此,必须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是最重要的一种替代能源,美国等一些国家提出发展“氢经济”。开发和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以燃料酒精、生物柴油部分代替汽油,以沼气代煤和天然气,将为缓解能源压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专利成果占全行业17%,前景可期但成果产业化堪忧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政府有意培育的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据科学技术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生物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过去5年,如表2,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了2倍,研发经费增加了4倍,国际上发表论文增加了6倍,申请临床研究的xx数量增加了8倍,专利数量增加了10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达到6万亿元的规模。

然而,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状况不理想正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生物医药研发经费占医药产业整体研发经费的比重不到15%,却发表了包含生物技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在内的占全行业43%比重的论文;相比之下,其专利成果仅占了全行业的17%,而且这一比例还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研发成果在论文和专利上比重差距较大的现状,暴露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能力的薄弱。

表2    过去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变化

产业规模     研发经费   国际论文量   申请临床研究xx    专利数量    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

增加2倍      增加4倍     增加6倍         增加8倍         增加10倍          6万亿

 

————分析————

 

保障食物安全,生物途径xxx

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粮食产量必须达到6.3亿吨。在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实现这一目标,粮食单产必须提高40%-60%,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等培育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是xxx的途径。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还应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品种将大幅度增加西部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再造秀美山川;抗旱作物将使10亿亩旱地变为中高产田,抗盐植物将可能使5亿亩盐碱地变成农田。

此外,为保障食品安全,从根本上改善人民膳食结构,需要生物技术强有力的支撑。我国许

多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严重超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食物安全事件日益增多,形势严峻。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使用将大幅度降低农业化学品的污染,新型食品添加剂、保鲜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来自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已突破30000亿元,仅是农业产值(48893亿元)的61%,加工水平滞后。按发达国家水平计算,我国食品工业产值至少还有20%的潜力。挖掘食品工业潜力,依靠生物技术形成第四代食品,将形成25000亿元的产业,为1000多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生物医药技术,防治疾病新思路

据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数据,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达到84万人,预计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将超过1000万;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约450万例,居世界第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2亿人,占世界携带者的1/3;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血吸虫病患者达到8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持续上升,2002年的死亡率是1953年的两倍,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占人口总死亡、劳动年龄人口总死亡、特别是{zj0}劳动力损失人口总死亡的60%—70%左右。人口和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堪忧,每年出生的近1700万人中4%—6%有出生缺陷,严重影响民族整体身体素质。基因诊断、基因xx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预防和xx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并可以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率。

 

绿色能源,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是个化石能源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自给能力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石油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我们只有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的可再生替代的生物能源才能保障能源安全。

此外,我国约85%的二氧化硫和28%的总悬浮颗粒物是由于煤炭燃烧造成的,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和30%的国土受酸雨危害。200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总量的13%。如果保持现有的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水平,到2020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4-4.8倍;到2030年前后,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dy}位。如果保持现有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必须提高4—5倍。利用生物能源,可以减少环境午饭,同时生物技术大幅度增加绿色植被,吸收CO2将从根本上净化空气,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水土流失也是我国很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沙化土地16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需要发展抗旱、抗盐碱的生物新品种,增加地表覆盖;遏制我国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的势头需要依靠生物技术培育抗旱、抗盐碱的生物新品种。

 

————建议————

 

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技术垄断、市场垄断程度较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应采取重大举措,像当年抓“两弹一星”那样抓“生物经济”,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

政策支持,营造发展环境

应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尽快制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标准,建立检测技术、安全监控、安全预警、风险评估、进出口监控体系,提高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机构,为加速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人才培养,打造产学研队伍

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dy}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打造一支国际{yl}的人才队伍。着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创新文化与环境。注重和加强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和长远战略眼光又了解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学术机构以及企业联合推动,设立生物技术领军人物基金,吸引和凝聚尖子人才为国服务和创业。

资金投入,健全创新体系

应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公共投入力度。公共投入重点支持原始创新性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健全国家生物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和体系。积极鼓励和吸引企业界、金融界等方面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投入。在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应逐步形成政府给予引导性支持,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格局,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

国际合作,提升研发水平

应鼓励以各种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迅速提升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水平。

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合作,在国外建立生物技术前沿和核心技术方面的联合实验室、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和华裔科学家的作用;同时,吸引和支持国际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在国内建立分支或合作机构。

进一步加强与外国公司的合作,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原则,鼓励建立研究和开发的合作机构或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生物经济:哪是短扳】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