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瀛近影台湾收藏家蔡礼瀛最近在接受台湾《典藏》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谈到他对中国雕塑市场的看法。他认为--在近100年来的雕塑市场中,收藏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人的影响。但从大陆的拍卖会上或国际市场上可以看到,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收藏中来。我认为,在未来,西方人不能主导东方的收藏方向,其主导权将由亚洲人自己来掌握。欧美包括日本的收藏家由于部分偏重雕塑,因此在系统收藏时会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个人收藏则因个人的倾向和认知不同而被局限在某个部分。现在,欧美收藏家对单体造像很感兴趣,但当未来中国人主导之后,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如今在市场上被冷落的藏品有可能变得走俏。
在中国的历代雕塑中,商代雕塑受器物本身的影响发展而来,此时有很多礼器、祭器,在技术上也比较成熟,造型上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工艺雕塑技术上较之一般器物的困难度仍高,文字或图纹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周朝的雕塑,纹饰和造型上有些改变,但是在工艺技术上则无明显的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脱蜡法,图纹或立体感也在改变,且不受造型影响,整个雕塑的变化由象征性、符号性变得更加圆润,整个雕塑的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广泛。在工艺制作上,表面的镶嵌也加入了很多的材质。 秦朝之前,雕塑局限在器物上,虽然此前的雕塑发展很健全,工艺技术也很成熟,但是只有到了秦朝,才变成一种具有写实且独立的风格,不但气势强大,做法上几乎是一比一的对照写实。汉代雕塑则开始加入创作的成分,不再以一比一的比例来塑造,而是缩小比例并开始思考想象,夸大作品的造型或动作,从艺术角度来说,两汉时有比较明显的创作理念。 南朝雕塑受东汉的影响较大,因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宗教的发展,此时产生出一些比较特别的雕塑。北朝则以石雕佛像为主,呈现快速的发展变化,在宗教方面的发展非常明显。隋唐是较丰衣足食的时期,与国外贸易往来频繁,受西域中亚的影响,此时的雕塑有很多图纹,和此之前的雕塑有很明显的不同。唐三彩的写实风格和材质的运用以及它独有的特色,都是以前所没有的。此时人像的审美观也和以前有很大差异,人俑较为丰腴,且丰富华丽。雕塑的比例正在缩小,注意强调特色并加以夸大。材质上,从石雕到泥陶都有,而石雕的人俑却较少,超过80公分的胖俑更是少见。 宋辽金时期,以木雕佛为主,有很多的单体造像,各方面越来越写实化、世俗化,并可由五官看出来自不同的地区。明朝在塑像上变得非常唯美,铸铁的佛像也有很大的发展。清朝则受明代文人气息的影响,并与北方满人结合,雕塑工艺技术上不但成熟,并且可以伸缩自如。民国初年受清代雕刻的影响,所雕的作品非常写实,似祖宗画像的作品,用{zh0}的工及材料于头部,已与现代艺术品无异。 现在,汉朝立俑、唐仕女俑、东汉青铜马等的市场价格,较之3年前大约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这主要是由于出土文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到价格的变化,但这也正是{zh0}的收藏时机,只要做合理的规划,{jd1}可以用较少的钱买到优于3年前的藏品,不应该因为出土的数量多而否定了它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