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关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的建议

引用 关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的建议

2010-03-15 10:32:43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引用


    1、抓住三个主要环节

        从一粒药材种子下地到长出一根药材入库,有几十个重要的技术环节构成.哪一个田间环节操作不得当,就可能造成损失或影响药材产品的质量,投资者就要承担投资风险。中药材规范化栽培过程中把握好种子种苗关、土壤环境质量关、粗产品农残检测关这3个关键环节即可达到规范化要求,而不需要认证,种植户经过技术培训,自觉执行即可,像粮食和蔬菜生产一样。

       2、适当倒茬换地,解决中药材重茬问题

        绝大部分根及根茎类药材都存在重茬的问题。如地黄,一般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如不换地倒茬,第二茬地黄的产量约是{dy}茬的30%~50%,如再种第三茬,几乎没有产量。河北安国周边的土地比较适宜种植祁黄芪,在1991~1992年时,栽培面积高达数万亩,由于连续种植,地力下降,根皮上均长有斑病,严重影响产量品质。2003~2004年下种面积只有几千亩,黄芪的产区迁延到山东的文登、荣成一带及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祁黄芪的品牌都快没有了。甘肃岷县的当归,文峰的党参均存在这种情况,道地产区向周边迁延。

       许多人认为甘草的道地产区是内蒙古、新疆、甘肃,从野生甘草的角度讲确实如此,但甘草野生变家种,甘草的种子发芽到成苗均需好的土壤及水质,而内蒙古、甘肃许多原产地因干旱和沙尘暴无法进行甘草的野生变家种,只有迁延到有水土条件好的华北、北京郊区、新疆、河套地区及河西走廊发达地区,在甘草原产地干旱的沙漠和盐碱地种植甘草xx是个误区。药材道地产区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调整,正在不断的向周边地区迁延。这个重茬问题和道地药材产区的迁延性决定我们无法在一块通过“GAP认证”土地上长期种植下去,必须倒茬换地。

       3、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

       中药材栽培比农作物的栽培历史要短得多,除少数几种药材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外,绝大部分只有几十年的引种栽培史,利用时间不长,如乌拉尔甘草野生变家种只有几十年引种栽培史,许多问题还在研究过程中,同属胀果甘草、光果甘草还没有引种栽培的报道。地黄、丹参、板蓝根、人参栽培已有成熟的栽培品种,但分化、退化严重,研究药材种子种苗的纯正性是目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许多药材的种子种苗野生性很强。如果我们在连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都没有制定的情况下进行GAP认证,实是舍本逐末,药材种质才是我们当前要加强研究与投入的方向。

       4、中药材栽培的投入和产出要遵循“水桶理论”

        药材基地建设,除完成必要的科研项目外,对于投资者来说,种植药材能赚钱、获利是{dy}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认真仔细地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充分估测市场行情的涨跌及药材的销售渠道,预计在1~3年的栽培过程中,哪个环节可能会出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要充分估计大旱、大涝对药材基地造成的影响。大面积(6.7公顷以上)栽培时,还要考虑除草和机械化采收的难度,应采用化学除草技术,田间的草谱是什么,用什么样的除草剂。采收和移栽的时间要准备充分,北方地区在10~11月土地已上冻,如准备太晚,没有采挖完就上冻了,将是非常被动的局面。经过多年摸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药材栽培的经济学规律,即药材栽培的投入和产出基本遵循“水桶理论”,即在各项因子中,其效益要按水平{zd1}的因子计算。比如种植6.7公顷(100亩)甘草由9个技术实施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做好了按100%计算,如果其中的除草环节出问题,只除了4公顷(60亩),有2.6公顷(40亩)甘草地被草荒了,6.7公顷(100亩)的前期投资花了3万元,40亩投资就算前功尽弃,以后的技术实施和投入就缩小为60亩了。到2003年秋季采收时,因其它原因失误,只收了50亩,又有10亩没有收成,那么,最终收获的面积只有50亩,就只能按50亩的收入计算,浪费了50亩。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药材基地建设的投资者就会发生亏损,还不如当初设计时只种50亩,投入也缩小了50%。因此,如果不规范化种植根本就没有收成。

       在药材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许多基地,有很多药材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旱、草荒现象及田间管理技术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决策时,投资者一定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及风险承受能力,再决定种植面积的大小。规避天气风险和财务风险是药材基地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5、中药材种植规模必需适度

       在设计药材基地时,土地、种子种苗、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决定药材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但以上三个条件具备,我们也不能一下子上千、上万亩的种植,一定要讲究种植规模的适度控制,种植面积{zh0}按年度递增或递减,每年有种植和采收,这样可以使基地财务进入良性循环。笔者每年走访几十个药材基地,亲眼所见许多药材基地虎头蛇尾,真正搞得不错的药材基地实在不多,投入产出进入良性循环的药材基地更不多,大部分是负债经营。因此,笔者认为,在药材基地建设前期,对各项自然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进行严格的认证,控制种植规模,是一项关键的工作。
       6、电子商务尚不能取代传统的中药材交易模式
       中药材产品具备农副产品的所有特性,数千年来,农副产品的交易均遵循按质论价的原则,中药材产品也不例外,在买卖双方的交易过程中,买方可以控制卖方的药材产品的质量,如果卖方种植的药材质量不好,就卖不出去,这就要求种植者在种植加工过程中认真按技术要求进行田间管理操作,在粗加工过程中防止发霉等影响药材质量的不良行为。其实药材交易的过程就是质量检验和控制质量的过程。任何电子商务不可能取代按质论价或看大货论价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只能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实物交易必须在药材交易市场看大货论价,过去几千年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肯定还是这样。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关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的建议】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