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加速发展的边陲(三)(zz)_anappletree_新浪博客

六、国营农场的农工、技术进步和市场

  中国改革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让知识分子有职有权,使他们在技术进步中起作用。中国{wy}的热带作物研究所自1958年迁到海南后,继续取得很大进步。虽然.海南是中国最理想的橡胶种植区,但气候却不如马来西亚暖和,马来西亚的橡胶树一年到头可以割胶,在海南却很难找到每年有8个月以上收获期的品种。各种虫害和地方性疾病影响橡胶树的生长,最严重的是89月间的台风,经常摧毁大片橡胶林。

  所长何康吸收了一批精明能干且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员到热带作物研究所来,其中包括原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的青年科学家黄仲道,还有黄原来的学生潘燕清。他们在中国这块偏远的农村土地上花费了30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于当地自然条件的橡胶树品种,也培育了桉树及其他树木的新品种,种在橡胶树四周,防护幼弱的橡胶树苗免遭台风的袭击。到1980年,他们已基本上解决了虫害问题,接着他们便集中力量培育高产良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人员下放劳动。国营农场与研究所之间的紧密联系基本上中断了,特别是在1969--1974年兵团领导时期。改革开始之后,黄仲道当上了研究所所长和附属学院院长,潘燕清任党委书记。由于国营农场要着手恢复文化革命期间无人管理和遭受毁坏的橡胶树,便派出干部到学院去接受专门培训。虽然在直属北京的研究所、国营农场和海南农业干部之间的关系尚待改善,但已有一批热带作物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大部分海南国营农场,以及雷州半岛、云南和福建的橡胶种植场担任生产领导工作。

  由于海岛南部的国营农场比北部的农场建场较晚,新的高产品种培育出来之后,南部的农场都种植了这些高产的橡胶树。新品种虽然生长季节较短,但产量可与马来西亚的品种相媲美。文化大革命以后,北部的农场也开始用新品种来代替老树。影响这项工作进度的主要障碍是电力不足,不能及时锯掉老树,卖掉木材。这个瓶颈问题经过努力,以后也解决了。

   在改良树种和改进管理方法之后,海南的橡胶产量从1976年的5万吨提高到1986年的1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由于国内需求量大,在80年代后期仍然要进口数量几乎相当于本国产量的生胶。不过,科研人员有信心使中国在1086--2000年期间将生胶产量翻一番,从每年20万吨增加到40万吨,这与海南橡胶生产的增长速度大致相等。

  根据1984年世界银行与中国签订的一项协定,预计将会在增加橡胶生产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世界银行将提供无息xx1亿美元,用于发展广东的橡胶业,为期10年。其中2O%将用于广东内地,80%用于海南。这项协定生效后,各类外国专家纷至沓来,帮助海南引进外国设备和新的管理制度。1987年,泰国向中国出售橡胶每吨只要5600美元,而中国生产1吨橡胶的成本却要6100美元。中国实行低工资制,但国营农场所负担的福利费用,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福利却十分沉重。有关领导正在参照国际做法,改进管理和责任制,以便缩小国内和国际橡胶生产成本的差距。

  在70年代,国营农场的收入实际上全靠以固定价格向国家交售橡胶。海南农垦局的重点一直是橡胶生产和加工业。国家的收购价格虽然逐渐提高,但农场只出售末经加工的原料橡胶,收入极其有限。改革开始后,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国营农场努力扩大多种经营,增加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种类。到了1088,农垦局除了 92个国营农场外,还拥有2个科研所、34个独立公司和工厂。工业生产在7O年代还微不足道,但1988年工业产值已占全农垦局产值的15%,而且正在稳步增长。海南农垦局这时已获准在其生产的14万吨生胶中自留大约3万吨,因此他们办起了小工厂,生产轮胎、胶靴,运动鞋,橡胶手套和体育用球类等产品。老橡胶树的木材便加工成模压木板,用来制造家具或织布机梭子。农垦局还建立了自己的水泥厂、陶瓷厂、大理石加工厂、机械厂以及菠萝罐头厂和果汁工厂。如以国际标准衡量,这些工厂在80年代后期规模仍然很小,操作落后,但农垦局正在计切使工厂现代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在80年代,海南岛的生活仍然是高度的集体化,学校教育、卫生保健、文娱活动等设施都是属于集体的.然而,为了调动国营农场的积极性,除了公有制之外,已经允许集体和个人所有制存在。这种变化与60年代便已开始的家庭生活个体化的自然趋势是一致的。1987年发给每个工人补助费700元,帮助每个家庭修筑住房。当时建一户房屋平均约需5000元,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三口人当工人,一家所得的补助费就够支付建房费的13。这样一来,国营农场内掀起了建私房热,新房屋代替了集体宿舍和小型公寓楼。

   1987年,给职工家庭划分了3万亩土地,用以种植自己食用的稻米和其他作物,360万亩用来种植橡胶,20万亩种植甘蔗,10万亩种茶。个体家庭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各种热带作物的商品生产,如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槟榔以及各种中药材。此外,国营农场每年生产的近3万吨猪肉,事实上都是各家各户提供的,其中约40%在市场销售。允许个人购买企业的股份,有些人还在附近的市镇上投资。甚至培育橡胶树苗、割胶,管理树木等项工作都由各个小组承包,有时还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

  国营农场的年轻一代是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即使到了80年代后期,他们还没有看过电视,对海南的其他地方均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全中国了。在60年代和70年代,除了参军以外,农场人口不准迁居流动,到了80年代后期,迁移调动仍很困难。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只能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将来成为农场工人。一直到80年代早期,开始允许私人企业发展之后,才有一些年轻人从事更具有商业性的独立手工业活动。他们在国营农场的入口处开设商店,以后发展成购物中心。有些人开始出售农产品和自制小件日用品。允许私人购买拖拉机和摩托车之后,少数有办法弄到资金的人,便经营起个体运输业。一些有头脑的青年慢慢感觉到,在农场外面做买卖也是有发展机会的。根据1988年的粗略统计,农场的家庭收入中有13来自个体收入,农场工人的收入每年增长约200元,大部分也是来自个体收入的增加。

   七,农民和以生产为动力的市场(1983--1988)

   海南在80年代虽然也曾努力填平国营农场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鸿沟,但是直到80年代末期,这二者基本上仍旧是两种独立的经济体系,各自为政。大家公认,农垦局的生产活动,包括国营农场在内,要比岛上其他经济部门计划得更周密,其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较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国营农场经济主要依赖于橡胶,其价格又是用行政手段规定的,在80年代后期,其他经济反而发展得更快。从1950--1982年,中央政府在海南的投资总额为53亿元,而在1983--1987年的短短的4年内就投资了48亿元。农垦局所属各部门,包括国营农场在内的工农业产值在海南所占的比例,这几年却从13降到l5,而且还在继续下降。相反,非国营农场的人均收入却迅速提高了,尽管其1988年的人均收入仍比国营农场约低80%。

   随着地方干部对世界经济的更多了解,他们也开始考虑海南在国际经济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海南岛离香港太远,港商不可能在海南大量投资建立加工厂。海南也太穷,地方企业的实力太薄弱,不可能指望一旦允许私人办企业,就会在短期内给经济带来大发展。

  很明显,海南的作用就在于发挥自身优势,即发展热带作物生产、开采矿产原料,并在外力的帮助下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地方工业。既然海南太穷,本身的需求不大,就应从生产外界所需的产品入手。市场具有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海南的规划者在80年代中期也在考虑食品加工业在引导和推动农业生产的反作用问题。尽管海南西部的土壤多半并不肥沃,但1987年海南尚有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达41亿元,远远超过24亿元的工业产值。因此,增加农业收入必须成为海南发展的核心。

  蔗糖生产就是一个好例子。80年代初期,甘蔗的国家收购价格没有及时调高,使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对种蔗失去兴趣,从而导致这个地区的糖厂原料供应不足。而海南农民却乐意生产甘蔗,并对收购价格也感到满意。不过,甘蔗的运输费用很高,{zh0}的解决办法是关闭珠江三角洲的糖厂,而在海南建立糖厂。事实上,80年代海南的每个县都建了糖厂,到1987年共有39间,每年生产食糖30万吨,占广东总产量的16,相当于海南1983年糖产量的25倍。考虑到海南运输落后,资金不足,便选择了建小厂的办法,但这些小厂的设备和效率却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有些农民在糖厂找到工作,更多的农民种植甘蔗,以满足糖厂对甘蔗日益增长的需求。

  有了从丹麦和意大利进口的机器设备,海南开始扩大咖啡生产。1987年生产咖啡豆350吨,生产和销售量都在迅违增长。海南很多地方都计划种植“兴隆”和 “富山”咖啡豆,这是海南自己培育的优良品种。此外,海南还得到世界银行一笔少量xx,用于发展菠萝罐头生产,另一笔世界银行xx则用于扩大茶叶生产。到 1987年,茶叶产品已达440吨,占广东出口量的13。海南的国内市场需求虽小,但却能促进其他作物的生产,特别是胡椒和中药材。不过,由于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高昂,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椰子生产是市场销售首次告捷的成功例子。椰子盛产于海南岛东北部,离海口不远,约一半椰子树在文昌县。该县的商业也比海南其余地区发达。1983年初,每个椰子一般只售02元,但到了年底,由于糖果厂迅速增加,椰子价格随之上升。到1984年,椰子价格达到顶峰,每个售价达O8元,很多糖果厂因无法单独竞争而合并。1987年,椰子价格回降到O5元。当时还出现了一批椰子中间商,他们从农民手中收购椰子,集中运往工厂。中间商在农民与工厂之间两头讨价还价,从中牟利。直到80年代中期,椰子壳都是作废料处理。但从xx德国引进新设备后,椰子壳可用来制造椰丝垫,同东南亚各国的做法一样。文昌县最成功的椰子糖果厂下属的椰丝垫分厂,是由几间农村小型椰子厂合并而成的。到1987年,该厂雇用的工人达500多名。1983年,农民开始种植一批新椰树,一般需要7年才能结果。据估计,椰子树将从1980年的2600万株增加到1990年的6000万株。

   沿海南岛东部海岸和淡水养殖的鱼类、螃蟹、虾类及其他水产品的生产才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很大。

  海南人一向抱怨说,海南的贫穷落后,是因为岛上的资源到处被人无偿侵占。海南{zg}领导人也努力干实事,以平息这种愤懑。利用xx橡胶建厂就是良好的开端。某轮胎厂1980年生产14万条轮胎,到1987年巳扩大到年产30万条,其中包括5万条卡车轮胎。工厂从日本横川属下的神户钢铁公司进口部分机器设备,同时改进了原有的国产机器(大部分为大连制造),计划到1990年生产轮胎40万条,到1995年生产60万条。这个数字还不到1987年全国年产轮胎 1400万条的5%。这一目标对于海南并不算高,因为海南生产的xx橡胶占全国的60%。在全国生产的xx和人造橡胶制品中,有25%的原料也是海南提供的。其他不属农垦系统的工厂也引进了新机器设备,生产自行车胎和橡胶手套。

  为了奠定金属工业发展的基础,国务院于1987年批准海南建立一间年产30万吨的钢铁厂。厂址设在石碌铁矿附近,燃烧用煤则从岛外运入。同时,用800万美元从菲律宾福特汽车厂购进一批旧机器设备,帮助海南建立汽车零件厂,以便利用石碌的金属产品。福特厂的工程师到海南帮助安装机器。当时全岛只有15间小规模的修理站,从事修理和装配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等零部件。此外,海南还有43间机械厂。海南希望把其中一些修理站扩展成为汽车零件生产厂,而这些厂反过来又可促进海南机械工业的发展。

  除了针对海南本地资源建立相应的工业以外,海南的规划者实际上推行了初步的“进口替代”政策。改革开始时,海南大部分居民买不起工厂生产的成衣。但到了 80年代中期,除了边远地区外,人们不再用手工缝制衣服了。继新会县化纤混纺厂取得成功之后,广东获准建立几间同类工厂,其中一间就建在海口。该厂引进xx德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设备,1984年开始规划,198611月正式投产。工厂用电受到优先照顾,生产从不中断,用其世界水平的设备和每年5000 吨的速度生产化学纤维。

   198512月在化纤厂附近建成了另二间纺织厂,1986年已生产了1000万米化纤布料。1987年秋天,另一家印染广也开始投入使用,年产量为 21OO万米。该厂还有一附属车间,生产棉纱出口赚取外汇。两间工厂都是全自动化的,使用国内各地生产的现代化设备,不仅吸收了当地3000人就业,而且使海南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布料。

   在橡胶、钢铁、金属、化纤、纺织和汽车零件生产上的突破,都需要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制度。只有热带作物的加工则大部分由本地公司管理,并随着一批土生土长的领导力量一起成长。

   80年代后期,海南地方工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旧受到限制。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本地官员缺乏远见,习惯于静态经济,对市场经济缺乏经验,基础设施也存在问题。当电力不足时,有些国营工厂享受{zy}惠的照顾,正常供电,有些国营工厂享受一定的照顾,实行有限供电,而一些不在国家计划之列的工厂则供电更少。因此,许多工厂难得有机会去利用合法给予他们的自主权。对于海南是否有能力和技术发展乡镇企业,并对市场机遇作出反应,本地人和外地人可能持有不同意见。但在获得更多的电力之前,是无法确定孰是孰非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海南岛:加速发展的边陲(三)(zz)_anappletree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