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高歌向天涯——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次创业纪实地质勘查地质 ...

我的日志

 

 

——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次创业纪实(转)

张亚明

    我们生活在新旧交替的两个时代中间,这就是夹缝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充满了各种机会,问题在于我们对面前的路途要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和远见。

 ——摘自《大趋势》

 

坦荡无垠的宿州平川,从古至今都是诞生神话的沃土:中国{dy}次农民大起义风吼雷鸣,楚汉争霸垓下大决战腥风血雨,捻军腾挪突进大拼杀惊天裂疆,淮海决战双堆大围歼蒋氏悲歌……

诗人们说,这里燃烧着熊熊地火,无与伦比的热能释放铸造出“xx言败”的巨大精神空间。

考古学家说,这里是个xx博物馆,浓缩的历史烟云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坚挺脊梁和英雄气概。

七月流火,我来到当年隋唐大运河流经的宿州环城河边。在浸润着夏秦汉唐遗风的古城墙一隅,我跨过承载着千年沧桑的“华地桥”,一幅古今兼容的文明画卷便以非凡的色彩和气度展现在面前。

只见现代化的电动大门两侧,矗立着两只气势威武的雄狮,雄狮背后是珠联璧合、绿色相偎的办公楼群,古朴典雅的外部造型,错落有致的优美线条,无不流淌着一种力的雄浑与壮美。办公主楼顶部“安徽华地集团”六个鲜红的大字,使你强烈略到一种心胸开阔、奋发向上的豪迈气慨和鲜明的企业个性。步入办公楼,从那频频点击的“鼠标”、行人匆匆的脚步中,你又会感受到一种现代化的节奏与速度,效率与激情……

走进职工生活区,你会发现岁月仿佛也获取了一种神力,过去的容颜已变成现代建筑群边的斑驳碎片,“无米下锅”的时代已经封存于人们的记忆;往日仅有的一条泥泞小路变得坦荡如砥,大街两旁商铺店面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集贸市场改变职工的生活质量,多种经营的“雪球滚动”xx了待业人员的眼角的困惑与迷惘。徜徉在“华地”职工文化广场,假山喷泉亭台长廊交相辉映,花团锦簇点缀在绿荫藤蔓之间……醉人的生态之美、怡人的文明春风,使人顿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温馨之感­——一个花园式勘探队,正在享受着“绿色生活”……

这就是我要采访的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神话 在历史与现实间诞生

 

翻开安徽煤炭建设史我们会看到,第三地质勘探队与两淮煤田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在淮南煤田地勘工作已近尾声的1955年,华东煤田地勘局120勘探队的一支预查队肩负着“淮北探宝”的使命,率先跨越淮河驻扎到宿县,谱写了淮北煤田开发的前奏曲,这就是三队的先驱。

1964年春天,xxx总理{dy}次向世界宣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加速淮北煤田开发步伐,安徽、江苏、河北的五支勘探队1700多名热血青年云集宿东,再次掀起了为期一年的找煤勘探大会战。1965年2月,根据煤炭部决定,胜利完成会战任务的五支勘探队合并重组,第三勘探队应运而生,开始了艰苦创业的求索生涯。

从此,这支煤田地质勘探“野战军”就一直以高耸的钻塔、飞旋的钻头,庄严地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人民共和国的功勋:以飘飞的汗雨、顽强的意志,不停地浇铸着属于自己、也属于人民共和国的丰碑。

从1965年建队到1994年,为了淮北煤田开发和建设,三队先后提交各类地质勘探报告130多件,获得煤炭资源储量140多亿吨,完成一、二类科研项目40多个,所提交地质报告建矿井30多对。1992年被国家四部委命名为“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

历史不爱向过去回归。

于是,在雁阵排空、惊涛裂岸的市场经济海洋中,一个腾挪跳跃的矫健英姿又出现在国人视线——这个共和国骄子以献了自身献儿孙的拼搏呐喊,以勇立潮头唱大风的悲壮豪迈,以一次次挑战自我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般的“三队速度”,成为我国煤田地勘业一颗熠熠闪光的名星。

让我们摒弃“歌德”式的抒情,以一组金蛇狂舞般的数字来看看三队魔术般的发展速度:

1994年2004年,连续10年生产经营高速高效跨越发展,1993年经营总收入为1719万元,到2003年已率先在全国同行业突破亿元产值大关,2004年总收入又猛增到3亿多元,节约收益额高达5010.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2.1亿多元,分别是1993年的17.6倍、150倍和12倍。职工人均货币工作量32万元,人均创利4.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86万元,分别提高30倍、15倍和7.7倍。

数字并不枯燥。三队综合经济实力不仅在安徽省局遥遥{lx1},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可谓xxxx。

10年里,从历史的氤氲里和传统地勘躯壳中脱颖而出的地质队,已经由单纯找煤为生,发展成为拥有地质勘探、矿井冻结造孔、井检和大口瓦斯抽排、石油钻井、基础工程、水源井施工、技术服务、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庞大企业集团;8个产业格局,两个合资企业,两个年产超过5000万元、5个超千万元和10个超百万元的经济实体,牢牢构筑起雄居我国煤田地勘行业“龙头老大”的霸主地位。

这不啻为一个奇迹,这是江淮大地的奇迹,这是中国煤田地质勘探领域的奇迹!

奇迹,并不仅xx于上述这些,还有一组壮观有序的神奇数字,展示着三队业绩的非凡与气势的磅礴:仅仅10年,先后完成各类钻探施工进尺300多万米,相当于穿透珠峰350多次;特甲级孔率平均为98%,特甲级孔率创出了99.2%的全国记录;先后为国家和地方提交各类地质报告70多件,获得工业储量54亿吨,其中提交的地质报告建井7对,并先后完成国家二类、三类科研项目10多个。

尤其近三年,全队每年开动各类钻机七八十台,是10年前{zg}年份的5倍;而30多项工程的冻结钻孔就达120多万米,占据了全国新建矿井冻结法成井总量50%的份额。

诗人们说,这些数字是一个个光环,组成了三队10年绚丽的诗篇;

职工们说,这些数字是一滴滴血汗,洒满了三队10年光辉的历程。

冷峻而热忱的历史老人为奇迹的创造者们作出了客观而xx的结论,在当年“功勋地质队”的旗帜上面,又增添了40多个光彩夺目的荣誉花环,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淮北市先进党委……;队长兼党委书记张祥斌也先后荣获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两个文明建设标兵称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工作者、该队职工胡群青也捧来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们在问,在世纪之交转型期的中国,三队同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考验、地勘队伍转机建制和属地化管理的阵痛,当许多同行抢天呼地发出“泰山崩乎?天地倾乎”的“天问”之际,三队何以大步跨越、一枝独秀尽显风流呢?

人们还问,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险浪中,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角逐中,以队长张祥斌为首的领导班子何以能够稳稳地驾驶着这只庞大的地勘舰队辟波斩浪、高速前行而独领风骚呢?

这是精神的作用。

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视察三队后称赞三队发展独具特色、实效显著、值得学习。中煤总局和省局领导也曾多次高度评价:“三队不愧为地勘系统二次创业的典型。在这里看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进取的精神,xx言败的精神。经验值得推广!”

为了深刻了解那带有伤感色彩而飘逝的昨天,为了理解火热沸腾而为之奋斗的今天,也更为了迎接那绚丽美好而风光无限的明天,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第三勘探队曾经度过的那段困惑时光。

 

活力,在烈焰升腾中奔涌

 

时间,定格在1994年3月。

有人说,人到“不惑之年”已是一个成熟的年龄。假如用现代标准衡量张祥斌,成熟不仅仅意味着他具有坚定的信念,灵活的风格,还意味着他具有开放的意识、宽阔的胸襟,更有着对市场风云的洞察能力和科学审慎的决策能力等等。

所以,经过7年副队长的摔打磨炼,正值不惑之年的张祥斌被任命为第三勘探队队长兼党委书记之际,既没有升官晋爵后的欣慰和喜悦,也没有春风拂面的惬意与轻松。相反的是,他{dy}次感到功勋队的旗手并不那么好当,肩上的责任又是那样沉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长期“吃皇粮”的地勘三队面临生存危机,全队16台钻机,只有3000多米的计划任务,不够一台钻机“吃半年”的。这意味着1200多名职工中将有半数职工无岗可上,无事可做。

——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三角债严重困扰,机械设备陈旧老化无力更新,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运用,市场竞争力相对弱化。

——“僧多粥少”的现实,使待业安置更为困难,全队百余名待业子女及无业家属嗷嗷待哺,水泥厂、面包厂等几个经营实体因亏损严重纷纷下马,但新上项目又无钱投资,有的职工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在街上摆起叫卖小摊。

——还有沉重的历史欠帐。在那强调“战天斗地多贡献”的年代,“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使三队连个象样的道路和大门都没有,生活设施简陋,职工福利较差,职工看病难、报销难、住房难,处处都要钱,但帐面上流动资金只有15.6万元。

——更有魏晋南北朝沿袭至今的“清谈论道”遗风,计划经济供养时代形成的“坐、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在禁锢着不少职工的思维空间,面对市场经济狂潮,只知空喊“狼来了”,不知如何突围跳出怪圈……

这就是当时三队面临的严峻现实。

正是这种现实的严峻,唤起了新一届班子的痛苦与思索,唤起了一种灵魂的觉醒与责任。

初春的淮北乍暖还寒,已是夜阑更深,三队的会议室仍是烟雾缭绕、人声不断。张祥斌为首的新班子成员群英荟萃,一个个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他们在冷静地分析三队的现实,审慎地规划着三队的未来。

规划未来,必须选准突破口!

蓦然,如同彤云迸射,常规思维的板块被撕开。他们从艰苦的“南阳之战”和抢滩上海看到了三队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连结点。

那是1989年,时为生产经营副队长的张祥斌向队班子建议,打破专业找煤定势,跨省承揽河南省南阳油田浅层石油勘探项目。于是,长期找煤为生的三队人在张祥斌的带领下打起石油钻,扎根江淮大地的双脚跨出了省界,当年完成石油钻孔32个,总进尺2.4万米。这次“征战南阳”创收仅为120多万元,但人们看到的,却是三队冲出围城闯入市场留下的{dy}波潮汐。继而又有了1992年抢滩上海桩基市场的战略之举。两年的筚路蓝缕,三队人从上海制皂厂灌注桩基础工程为突破口,打响了信誉、质量的品牌,到张祥斌上任时,创收已达900多万元……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全面走向市场,痛痛快快地杀出一条生路!”

强烈的变革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班子成员以灵感之光开启了智慧之泉。一个个布满血丝的眼睛放射出一种异样的光彩,他们要主动出击,在圣火的接力中重振功勋队雄风;他们要求新求变,对传统体制的“历史框架”大动“手术”;他们要面向市场,对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他们要另辟蹊径,闯出一条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地质队伍发展新模式。

于是,“二次创业”的号角吹响在三队的每个部位。

于是,深化改革的烈焰燃烧着三队的所有神经。

改思想观念,改管理模式,改用人方法,改分配制度……一切都以市场为核心的改革,在那一亩三分田里显示着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深度。

改革的核心是松开绑,推出去,自主经营,自找饭吃。道理很简单,与其搂在怀里饿死,不如推出门自谋生路。

机关“三定”消肿,20个科室变成了6部2室,人员由138人减为52人;剥离附体,强身固本,凡年产值达50万元、有50人以上的单位全部独立建公司,独立闯市场;后勤服务公司对内市场运作,对外创收。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打破传统的机构设置,撤销二级机构。实行队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别核算、分灶吃饭,确保上缴的“一统三分”管理模式。全队确立社会地质、基础工程、多种经营“三大经济支柱”,提出“两业并举、全面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分别成立了地勘、华星、春塔、华春、多经、后勤公司等六大公司,副队级领导分兼各公司经理,队长与各公司经理签订年度经营承包合同,公司经理与下属厂点签订承包合同,层层分解目标,一级向一级负责。

 “三项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干部聘任制体现了政绩与职务挂钩的严肃性,职工合同制、竞争上岗制的推行填平了横在干群之间的“界河”,全队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身上有重担,人人都有危机感,“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全队形成一种无声的挑战。

全队实行效益工资和岗位技术工资。根据下属单位经营情况,分成盈利型、平衡型、亏损型三种类型,采取米含量工资、工时定额工资、灌注立方含量工资、持股分红等灵活分配形式,一切按市场法则运作……

三队的改革像火焰喷射器似的喷发着热力和动力。改革当年,自己挣钱发工资,自己挣饭自己吃,还略有盈余。第二年,就收到上交的纯利60万元,第三年收入猛增到200多万元。与改革前相比,产值增加了4倍,资产总额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长,职工平均收入大大增加。三队由无米下锅进入了“略有盈余”,由无钱变成了有钱,管理费、福利费、工会费、养老金等7块费用,年年都能如数上缴了。

张祥斌不是艺术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最初也难以让人理解。直到三年后他的“作品”让职工从市场中扬眉吐气赚回自己的饭食,又充满自豪地往国家的大锅里添上一把属于自己贡献的米之后,三队人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功勋队”那种骄傲的感觉。

三队的经验,在全省地勘系统迅速推广。

这一切,令那些仍在传统套子里挣扎的兄弟单位耳目一新。当众多靠“皇粮”度日的地勘单位面对“断奶”的现实困惑无着时,三队人已从社会上找米下锅解决温饱了。当众多同行为取到三队真经沾沾自喜时,三队又一边吃着碗里的饭,一边做着锅里的饭,把如火如荼的改革推向了纵深。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修定,一次次的完善,一套适合三队队情、以10大类240个规范文件形成的既有激励和约束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管理运行模式,被四面八方取经者奉为经典。

越过自我封锁的屏障,驶入宽阔坦畅的航道。三队班子带着“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自信,稳稳掌握着三队的舵把:“满舵前行!”

 

               大船,驶上广阔的海面

 

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之巅的淮河,假如没有那勇敢的纵身一跃,没有摔成八瓣还是水的精神,淮河就不成其淮河;假如没有穿山越谷的横冲直撞,没有跨越皖苏丘陵平原、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魄力,淮河有什么资格号称中国第三大河?

三队要全面走向市场,深化改革、理顺关系仅仅是{dy}步,途中不知还要经历多少惊心动魄的搏击!

世纪之交的国民经济失调,导致了1997年以来的全国市场大疲软,中国煤炭史上出现了周期最长的黑色大滞销。几十年以煤勘为主业的三队同全国与煤相关的大小企事业单位一样,又被卷入一个困难与希望同在、风险与挑战共存的阵痛阶段。

首先,国家紧缩银根、压缩基建项目,致使进军上海桩基工程、广州地下连续墙市场的两支人马在谷底苦苦挣扎;其次,省局加大改革力度,上缴费用增加。全队仅有600多万元资金可供使用,不足实际操作费用的五分之一。还有,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出现的原材料涨价风,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的施工项目垫资风,加上全国性的职工工资大调整,这些增资性因素的急剧飚升,无疑加大了生产成本的构成……参与市场循环就必须承担的市场风险想躲也躲不掉!

“有时惊叠障,何处觅平川?”

关键时刻,是对一个{ldz}决策水平、综合素质的考验。

张祥斌在日记中写道:预见,就是看到前途的趋向,没有预见,就不叫领导。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zd0}的胜利是决策上的胜利,{zd0}的失误是决策上的失误,正确的决策来自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对自己实力的准确评估,这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冥冥中似有不测之神,抉择却往往只在瞬间。张祥斌和他的战友们从历史与现实的顿悟中坚定了组团造舰的“大船构想”,敢为人先的血质又使他们把构想付诸了实践 ——要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就要发展规模经济,抢占制高点,合力抗风险!

“大江风急峭帆喧”,一个航母般的大船结构浮现在风云际会波涛汹涌的海面——1997年3月宣告成立的安徽华地集团,如同浴火涅磐的凤凰拍天而起,在思维板块带有沉重锈斑的中国地勘业,产生的冲击力就显得尤为久远。

这是中国煤田地质勘探领域成立的{dy}个企业集团,但这“{dy}”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缘于新班子上任之后诸多新思路、新决策、新业绩的铺垫与整合。

思路决定出路,新班子在改革探索中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避实出虚拓市场。由于地勘任务不断核减,全国很多地勘单位逐步缩小的实际,三队一方面抽调精干勘探力量,确保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另一方面,大力开拓周边地质市场。他们采取运动战术,分兵出击,先后挥师北上山东,开展煤矿井检、冻结钻工程;西征河南、陕北开展油田勘探;东进上海浦江两岸,施工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南下广州进军地下连续墙工程……一个个令人自豪的外围市场攻坚战,大大拓展了地质延伸业领域,赢得了较好的信誉,自我“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借鸡下蛋建市场。抓住机遇,筑巢引凤。早在1994年,三队就率先全国煤田地勘行业成功与台商合资兴办了安徽春塔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并以xx的桩基现场硬地面施工工艺和凸凹型施工工艺赢得了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市场,成为华东建筑业引人注目的一匹“黑马”。投资110万美元,当年就创利税258万元。1995年又“梅开二度”,再次与台商、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安徽煤田地质局合资成立了安徽华春基础工程营造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意大利BH-12型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科技含量高、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在争雄广州、上海、深圳建筑市场中明显凸现。

规模经营拓市场。为了使多经企业尽快形成“气候“,队班子科学决策,多元筹资,以市场为导向,在全省同行花开独秀,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的矿车清理机、农用四轮挖掘机、液压缸、玻璃钢连椅等产品走俏市场;以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中xx家具及办公用品供不应求,新建商贸、餐饮、计算机销售、信息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科技综合大楼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在市场搏击中日趋成熟的张祥斌和他的战友们,这时便有了疱丁解牛般的从容和自信——这个以安徽两淮地质基础工程公司第三工程处为核心,以综合经营公司、华星地质工程公司为两翼,以安徽春塔基础工程营造有限公司为紧密层企业组建的安徽华地集团横空出世,无疑就成了三队转轨变型、挑战市场的宣言。

看看雄鸡报晓般的共和国版图吧,20多个省市都能看到他们奋进的足迹,从两淮煤田勘探到陕北石油开发,从北上中俄边境的双鸭山东荣煤矿冻结孔施工,到铺设澳门回归通道的珠海口岸广场;从桩基工程抢滩上海、天津市场到地下连续墙工程叩门广州、深圳,到处都留下三队拼搏的呐喊;“西气东输”黄河顶管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试验线桩基工程,东南亚{zd0}的南京地铁站地下连续墙工程,矿井深度享有亚洲之最的山东郭屯井检钻工程、全国{zd0}的淮南顾桥矿瓦斯抽放项目,单个煤矿冻结造孔工程量为全国之最的淮南丁集矿冻结钻工程……这些世人瞩目的成功杰作,无不彪炳着三队的赫赫战功。

更令世人惊憾的,是21世纪钟声敲响之后黄钟大吕般的“三级跳”。2000年,在整个煤炭市场仍处于低谷时期,三队班子已敏锐捕捉到煤矿井检市场变化带来的信息,科学判断出矿井建设前景,他们以超前的思维抢占先机,果断调整队伍结构,调集兵力,购置设备。在别的队伍还没有反应之时,他们的5台钻机已挺进冻结造孔市场。等到2003年整个矿井建设市场升温时,他们已发展为30多台的施工规模,年施工达50万米的工程量。

2002年,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新班子一亮相就站到了历史的前沿,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理性思维,在全局上下轰轰烈烈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富民强局”大讨论,查摆出制约全局发展的症结所在,解决了束缚全局思想解放的深层次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2003年又深入广泛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大大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提高。站在新的发展平台和市场制高点上,局长兼党委书记李学文从“大地微微暖气吹”的煤炭市场升温中看到地勘事业的第二个春天正在悄悄走来,于是发出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做多大就做多大”的号召。三队人在张祥斌的率领下果断抢抓战机、登高远望、运畴维握、扩大思路,以“气吞万里如虎”的恢弘气概驰骋在幅员辽阔的疆土上。

他们眼观市场风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优势兵力“大兵团”作战。抓住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他们压缩了市场渐冷的桩基工程、调整了没有发展前景的多种经营。新组建14台钻机加强地勘业,两年多时间,新调整组建26台(套)钻机挺进市场看好效益高的矿井冻结孔施工。

石油勘探在陕北开动6台(套)大型3000米钻机采用无固项泥浆从事定向斜井施工。地质勘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深部勘探。

加大内部改革、改造力度,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推进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营新模式,进一步盘活了资本,激发了活力。

调动方方面面的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抓大放小,放开搞活,走管理效益型之路。一方面从过去的多层分包转向直接承揽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一方面“借船出海”、借力发展,引进30多台外协钻机,扩大经营规模。

他们坚信市场经济就是人文经济,用挚诚和信誉,用业绩和汗水赢得市场,密切了省内外各大型能源、施工、地勘、建筑领域的合作关系,结交了大批较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建立了一个良好和谐的内外发展氛围,市场资源不断增多。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经营管理,三个结算中心充分发挥经营核算管理中心作用,不断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对财务人员全部实行计分考核,切实加强和改进经济核算、待收款清欠、项目进度结算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管理,各项目施工资金回笼非常及时。对所有项目施工钻机,按照“八个统一”要求进行管理,树立了较好的整体形象。

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近年固定资产投入平均都在1500万元以上,新添置了各种新型钻机、物探设备、报告编制微机软件化、化验设备、测量设备等。技术服务实现了xxx、系统化,从报告提交、三编、测量、测井、化验,各部门、各方面通力协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采取微机软件提交的杨柳、五沟、袁店三个大型报告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高质量顺利完成,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评审验收,给予高度评价,一次性通过。年提交各类报告及设计{zg}达22件。完成二、三类科研项目12个,多次获省部级奖项。年施工项目均达50个,5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项目经理科级以上干部达143人(次)。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大幅度的战略调整,大市场的不断拓扩,大地质的快速延深,加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设备大更新,三队经济从2002年到2004年就呈现出大发展、大跨跃的xx效应,中国地勘业近乎神话的“三队速度”就此出现:

2002年,总收入9502万元,节约收益额57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55.2%和2.4%。

2003年,总收入猛增到1.5亿元,率先全国同行突破亿元大关,节约收益额达2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8%和2.8%。提前2年超额实现“十五”目标。

2004年,全队一鼓作气完成施工项目48个,总收入整整翻一番,达到3.1亿元,节约收益额突破5000万元,固定资产也由2001年的1.1亿元,猛增到2.1亿元……

难道这不是一组鼓舞人心的蒙太奇?

难道这不是一组点燃激情的方阵图?

惊人的增长速度,高难度的“三级跳”,引起省和国家媒体的密切关注,2004年4月2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以“煤田地质出了个亿元勘探队为题进行了报道。2005年5月16日,中煤地质报社采访组一行在《雄鹰展翅》的长篇通讯中惊呼:“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在三年短暂时间里,创造了一个令全国煤炭(田)地质勘探行业所瞩目的超常规、跨越式、持续发展的奇迹……”

 

  动力,来自灵魂塑造的空间

 

集团化管理、专业化施工、多元化扩张、集约化经营——联合舰队成立之始为之自豪的“基础工程、社会地质、多种经营”三大经济支柱,管理和后勤服务两大保证体系,已迅速扩张为地质勘探,矿井冻结造孔,井检和大口径瓦斯抽放、石油钻井、基础工程、技术服务、水源井施工多种经营和后勤服务等8大产业格局。东方不亮西方亮,优势互补抗风险,已成为三队快速跳跃发展、华地舰队行进轨迹显示的客观实在。

“横看成岭侧成峰”。透过“华地”辟风斩浪的雄姿,我们还看到什么呢?

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

外国人曾有断言,如果中国没有第五个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四化”就只能是句空话。

八大产业,近2000名从业人员年施工50个项目,开动各类钻机70台,如此庞大的摊子,如此有序高效的运转,三队班子靠的是行之有效的管理。

管理涵盖了方方面面。不同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答案。张祥斌的回答很干脆:“管理的实质,就是人的管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得人心者兴,失人心者衰,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理”。

无论顺境还是困境,三队班子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存空间,积极开展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张祥斌认为,技术创新是创造生产力,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而管理创新的结果则是出效益。所以他提出技术创新是“华地”生存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华地”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是“华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三队管理上的鲜明特色。

与精明强悍的党委副书记秦超谈话,你会从他那前瞻性思维理念中受到启迪:三队在全面走上市场之初,吃惯了“皇粮”的职工队伍一时感到不适应,如不尽快抛弃旧文化,培育新文化,势必会阻碍事业的发展,这时就得实行制度化的刚性管理。依法治队。在管理体制上撤销原有几个工区,形成队——部室——公司——项目——钻机的新型管理体系;紧紧抓住财务管理这个中心,实行“一统三分”,以三个财务结算中心为抓手,做到集中核算、分别建帐、分灶吃饭。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在管理制度上,每年都要新修改、完善、出台各类管理文件,2004年又集中对近10年的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并汇编印刷成册。在管理方式上,层层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指标层层分解,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向一级负责,上下形成一条完整的责任链。在管理内容上。从人、财、物、资金、技术、安全质量、设备、合同到干部人事、收入分配、党建工作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真正xx了管理上的死角。在管理形式上,坚持“严抓”与“细管”相统一,抽查与检查相融合,办法与考核相配套,奖励形式由过去年终一次性考核奖励变过程中及时奖励。真正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步伐一致、纪律严明的团队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三队便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过渡,注意满足职工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在百花竞放的文化广场南部,一尊寓意深远的“孟母教子”雕塑可以看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在三队的和谐相融。

三队办公室主任张新成与我同为淮北煤师院中文系校友,谈起文明创建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一部《论语》涉及“仁”的地方就有100多处,核心是“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 ,核心是“以人为本”;老子、庄子又倡导“天人合一,自然和谐”。无论儒家、道家,寻求的都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极境。因此,三队在各项管理中努力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不仅要把职工培养成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诚信协调多种关系的“社会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度素质的“文明人”,让广大职工以自己美好的行为感动“上帝”,强化市场竞争的内动力。所以,在解决职工及子女住房难吃水难、买菜难、走路难、看病难、就业难、等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投入大量资金对生活区绿化美化,开设阅览室、游艺室、健身房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场所,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党员、优秀职工评选活动,把“三队光荣我光荣,我为三队争光荣”的意识融入3000名职工和家属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以崇尚真善美为基调的独特文化现象,从而使三队完成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度,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进而成为“省文明单位”。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三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党性强、作风硬、团结好、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团结和谐的良好发展氛围。

队班子成员凡是都能以身作则、甘于吃苦、自加压力,严于律己、崇尚实干,带头闯市场、下基层、舍小家为大家,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殚精竭虑创新业、鞠躬尽瘁谋发展,受到全队职工的拥戴。

于是,写满“三个代表”的党旗增添了更为艳红的光彩。精神文明的共鸣便汇成了奔泻的暖流。机关干部义务修路,党团员突击队肩扛红旗,手握铁镐日夜奋战的佳话流传多年。向贫困灾区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奉献爱心,全队党员干部积极带头,普通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个争先。143户遗孀月月领取生活费,职工自动组织的互助会每年收到救助资金数万元。全队职工家属无论谁家有事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伸出友爱之手。职工王丁立儿子得了白血病,债台高筑无钱住院,5万元的职工捐款成了雪中送炭。队里考虑职工长年野外作业,便一次拿出50万元,包括家庭子女、离退休职工3000多人全部体检。更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2002年队里要上新项目,添置设备资金缺口200万元,队里决定集资。没想到这下惹了麻烦,仅仅半小时就集够了200万元,可排队交不掉钱的职工却不乐意了:“队是咱的家,共度难关人人有份,不收岂不是搞我们难看?”财务人员无奈请示队长,张祥斌感动了:“这是职工的心意,收!”结果又是半小时,集资额高达400多万元。

这是一个崇高的灵魂家园,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难怪宿州市到处都风传,“三队是个原汁原味的社会主义大院。”

正因为这个“社会主义大院”有着“队人合一、和谐发展”的追求,所以就有了击荡灵魂的情感升华,就有了对科学技术的推崇备至,就有了科技投入的惊人数字。

总工程师张文永,是85年淮南矿院地质专业的高材生。他那精明有神的眼珠似乎一直在扫瞄着我国地勘业的高地,他对记者侃侃而谈:三队之所以能在市场低谷中挺过来,在市场升温时能拉出去,打得赢,科技创新功不可没,科技人员功不可没。最令人称道的,当数张祥斌队长重视科技、尊重人才的过人之举。仅这三年,全队投入科技资金投入就达千万元之巨。每年提取400万元科技基金专款专用,这在全国地勘系统恐怕也极为少见。

美国的钢铁之父卡内基曾经说过,“我的工厂、设备、资金都可以没有,只要我的人还在,四年之后我还是一个钢铁大王”这与三队情况很相似。张祥斌上任时正逢地勘业的低谷,大批工人放假,工资无着,人心思走,一些科技人员同样产生了思想波动。这时三队班子就冒着风险干了一些没有先例的事。张祥斌在班子会议上明确提出,即使全队职工都待岗,都要保证科技人员不待岗;全队工程再少,也要保证科技人员有活干;经济再困难,借钱也要把科技人员养起来!关山难渡的生存逆境,很多地质队人走队空,甚至连设备都分光卖光,三队却成立了地质、物探和化验测试三个中心,坚持工资待遇向科技人员倾斜,住房福利向科技人员倾斜,因此保留了一大批精悍的科技人才和精尖的核心技术,可以说他们在全国同行业中是技术队伍保留最完整、设备最齐全的队伍。就连14个工种开展的岗位竞赛、技术比武的{dy}名,至今都给以内部工程师或技师的待遇。目前一个地勘队仅高级职称的专家人才就有30多名,在全国同行业也不多见。张祥斌认为,人家拿破伦在远征埃及时都能给xx下一道命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为啥?驴子驮的是武器,学者有知识。咱们国家对水稻杂交之父xxx也奖励伍百万元。我把科技人员养起来又有什么错?

“以人为本”产生了力的凝聚,“惜才如金”搭起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一位技术员“下海”深圳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一位工程师跳槽南飞成为一大型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多家煤炭和地勘单位高薪争聘三队的技术人员……但金钱的诱惑、舒适的环境终没抗住事业的呼唤。一个个“游子”复归,一个个英才聚合,这就是三队在市场复苏的曙光初露时就能抢占先机、傲视群雄的奥秘所在!

踏着“科技兴队,人才拓展”的主旋律,我走进了星汉灿烂的科学宫殿,这里有群英璀璨、设备{yl}的安徽省{wy}的煤田地质测试中心、地质报告编制中心,这里有身怀绝技、俊彩星驰的煤田地质设计院。“筑巢引凤”、“借脑生智”、自我培训筑起了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尊重、使用、重奖的激励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占职工近半数的500多名各类高中级专业科技人员和高中级技工人员怀抱珠玉,个个苦战攻关,终于收获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多项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奖,多项地质报告获省部级奖。开展提高钻探效率、钻探工艺技术研究,采用金刚石牙轮钻头钻进技术,煤田地质勘探仅2004年就完成钻孔425个, 20.6万米的进尺,总量全国{dy},并创造了单机1200米/月的全国纪录;冻结造孔螺杆定向钻进技术,表土段纠偏和基岩的定向纠偏技术取得新突破,钻效{zg}达到4372米,屡屡刷新全国纪录;率先全国同行开展石油勘探丛式井施工技术研究和无固相泥浆使用研究并成功实践;测量引进使用了GPS定位仪,测量速度、准确度大幅提高;数字测井效率普遍提高;装载、挖掘机改进等科研项目的研究等均取得了明显突破……

事实,象史诗一般显示了它的深邃和恢宏。“以人为本”的文化构建铸就了三队事业的辉煌,三队人又用和谐的共振推动了“华地”舰队高歌远航!

这就是历史的证明!

历史还将继续证明!

 

生命,铸就了时代丰碑

 

我仔细翻阅着三队这10年的档案资料,150个大脑细胞元在高速旋转,丰富的联想鼓荡起思维的翅膀,我的目光落在大东北的黑色原野,落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坡,落在大西南的四川盆地,大东南的黄浦江畔……

我看到, 10年的跌宕起伏,10年的破壁突围,三队职工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也铺鲜花的路。透过三队逶迤前行的足迹,我看到精神之火与熊熊地火在紧紧相拥。英雄的三队职工已彻底冲破了“围城”“界篱”禁锢,胸中只有团队跨跃意识、勇于进击精神的升腾;他们不去留迹城市的繁华与享受,只顾用心血搅拌着泥浆、智慧浸润着钻头,钻通阳光的隧道,为祖国奉献光明。东起上海、西至陕北、南起广州、北至黑龙江,从省内到省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内地到沿海,从大江两岸到长城内外,到处都留下三队人艰苦创业、奋斗不止的足迹,他们不愧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探宝铁军”。

2000年4月,三队班子为迅速开辟新市场,北上哈尔滨承揽了内环线高架桥基础工程项目, 4500立方米的工程量,产值300万元,当时业主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开工。为了赶工期、树形象、守信用,队决定立即从上海工地调集队伍北上哈尔滨,于是一场特别战斗打响了,当时上海已是春风拂面,东北仍是漫雪飞舞。一线干部职工在时任项目经理李伟的带领下,跨越季节变化,上下团结协作,从设备、人员、后勤服务、交通运输、现场安装、开挖护筒所有工作4台钻机的全套设备,70人队伍规模,仅用3天时间全部就位,再创了一个三队速度。

提起东北,我的思绪一下子又飘飞到另一个寒冷的冬季。

狂风暴雪猛烈撕打着绿色的帆布塔衣,滚滚寒流从帆布接缝处呼啸直入,鼓起的塔衣在钢架上发出“嘭嘭”巨响——这是2004年10月份,副队长李庆矿带领三队职工在距中俄边界几十公里处的黑龙江双鸭山东荣一矿的施工现场。

李庆矿介绍,这是三队在东北地区施工的一个“救火”项目,原由号称东北“{wp}军”的一支队伍施工。因地质条件极为复杂,{dy}口井打了三个钻孔全都因埋钻事故而搁浅。如不能在12月底竣工,建井工期将要拖延五个月,损失就要高达500多万元。面对业主的紧急求援,三队10辆30吨的大卡车带着4套大型钻机日夜兼程2700公里,从宿州搬家到4台钻机同时开钻仅用三天时间,这在中国地勘史上也不多见。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拼杀场面。项目部经理张子彬、杨广礼、支部书记王旭每天盯在施工现场。零下20多度的工作环境,4台大型钻机日夜不停,90多名职工拼命大干。手握钻杆,就像接触火红的钢条,立即揭掉一层皮。虽然戴有防护手套,但成天跟各种器械设备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把皮粘掉,血流出来顿时又冻结成冰。夜晚住在简易工棚里就象住冰窖,冻得睡不着就起来跺跺脚,大家挤在一起讲故事。后来就用汽油简做成昼夜不熄的火炉。张祥斌率人慰问看到这个场面鼻子直发酸,回来立即把5吨大锅炉及棉被、棉衣、棉鞋用卡车送了过去……

如此恶劣的环境,三队职工经受了考验,打出了功勋队的威风,两个半月完成冻结钻孔59个,进尺1.5万米,拿下产值500多万元。12月中旬提前竣工,为业主赢得了宝贵的工期,创造了“四个之最”、“三个{dy}”。即野外施工最偏远、外部环境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复杂、经济效益最明显。{dy}次冻结造孔结束后向孔内注浆,{dy}次主副井之间成功进行长距离井架整体平移,{dy}次在新地层提前量、多点位、入靶区进行人工造斜。

知道苦,承认苦,但不怕苦,这就是三队职工的品质!

艰苦创业、求实进取,这就是三队人的精神!

我那思维的翅膀又飞向了陕北高原。

苍莽无垠的黄土高原袒露着原始的野性,80多家地勘队伍的300多台钻机在石油开发的行列中激烈角逐,三队的五台钻机就轰响其间。

副队长李伟原是陕北项目部经理,他给记者聊天时说,石油钻井施工的苦,苦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首先是生活环境苦。职工租住在山下农民的窑洞里,潮湿空间小,每天上班爬山需要半小时。每年春季沙尘暴伸手不见五指,吃饭碗里一层沙,睡觉被窝还是沙,夏天高温40度,冬天零下十几度。生活用水、钻机用水都要雇用毛驴车到七八公里远的山下去买去拉。买一桶水就要15元,用水贵如油,每人每天吃喝刷洗只有4公斤水的定额。二是施工条件差。山大沟深,推土机在山顶推出一个平台竖井架,20多人就在几十平方的狭小空间转。内地井架只有20多米高,因石油钻孔深达1300多米,陕北的井架都是40多米高,搬家井场难度特别大。暴雨一来道路泥泞,遇到下雪坡陡路滑,车辆根本无法上山。为了早{yt}开钻,钻具管材、后勤保障物资都是人抬肩扛,{yt}干十几小个时是常事。但谁也不叫苦,不喊累,有活大家抢着干,危险时刻看党员。几年的拼搏苦战,陕北项目部滚动发展,加大了设备投入,引进了3000米钻机,在整个陕北石油钻井市场{dy}个采用无固相泥浆施工新技术,开展定向斜井施工。开展提高钻孔钻效的科研攻关,钻效由每天60米提高150米,原来施工一孔油井需要20天,现在只用8天。过去搬一次家只打一孔井,现在能打八孔。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勇于创新、勇于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三队人在陕北打出了威风。《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日报》曾以“皖军西征”、“拓荒西部的安徽人”为题,重头推出了三队征战陕北的事迹。

自强不息,xx言败——我从陕北石油市场“群雄逐鹿、大浪淘沙”的激烈竞争中,看到了三队人洒下的心血和汗水,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我看到,在四川泸州特大铁路桥桩基施工中,三队6台大型钻机直插素有“魔鬼滩”之称的长江中心,100多名三队职工挺立在江面十多米高的钻台上“砥柱中流”。他们以意志的抗衡,毅力的较量,战胜酷暑烈日的毒烤,狂啸江水的肆虐,暴风骤雨的突袭,地质变化的险情……终于以钢铁的脊梁,撑起了飞架南北的桥面。

我看到,全队{wy}的安装队在全国劳模胡群青的带领下,常年奔波在安徽、江南、山东等地,起早领黑、披星戴月,纵横千里,常常是清晨在淮河岸边拆卸,黄昏又在齐鲁大地安装,过去{yt}拆立一套钻塔已是足够紧张了,现在{yt}拆立两套甚至三套钻塔则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是长途搬迁,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高温,他们从没有因钻塔安装影响施工,被誉为“铁军”的30多人安装队,一年拆立钻塔达300多台(次)。

我看到,淮南潘三矿673米深的瓦斯抽放项目中水泥搅拌机突然出现故障,为及时将护壁管下沉到位下部钻孔顺利施工,以机长为首的8名职工奋力跳入泥浆池,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搅拌正在凝固的水泥浆。时值数九寒冬……,但8名职工的下半身却被泥浆中的化学催化剂烧得一块块的烂,一块块的肿。他们用“卑微的崇高”,再现了新时代“铁人”形象。

我又看到冻结钻机长徐大号、邵永轻伤不下火线、数月坚持施工在现场的奉献;看到慈母思儿千里去工地、与儿团圆度春节的感人画面;看到三队困难时期五万元高薪外聘不动心的省劳模王元喜,带领一支冻结队一年创出利润千万元的佳绩……

我看到了,三队新老地质队员构筑在祖国山川荒原上的巍巍丰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三队职工,是燃烧的星群!他们用燃烧的生命,铸就了时代的丰碑!

 

   思想,照耀着光辉未来

 

谁持彩练当空舞?

张祥斌就坐在我们对面。

xx、沉稳、而又带着几分坦荡。富有哲理的谈吐不时爆出思想的火光,坚毅质朴的表情透溢出自信和自强。就是这个人物,开初连续两天都拒绝我们的采访,拒绝得近乎不可理喻,“没什么可说的,这是几代勘探队员干出来的。”

我谈起“三队在超越自我中出现的“三级跳”,张祥斌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过去的再辉煌都是历史,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我没有豪言壮语,也不会说大话套话,只是时刻着,人活着就要干事。xxx同志那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应当做点什么?能给后人留点什么?”

这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

我之所以称他为“人物”,是因为他是介乎“官”与“企业家”之间的“人物”,职务太多而不好称呼。

现在的三队一套人马三块牌子。

于是他就有了一个事业单位正处级党委书记兼队长的头衔——这是省局下文的“官”;

还是安徽华地集团总经理——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需要;

还有安徽省春塔基础工程公司董事长一职——这是与台商合资办企业的结果……

也正是这个人物,我在采访时接触的三队职工几乎都带着敬佩的吻说过类似的话:成天跟着他小跑,还总觉得追不上他。跟着张队长我们生活过得踏实,我们的未来有希望。

他们所指的并不单单是体力。超前的意识、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决断、旺盛的精力、人格的魅力……都从他那墩实的身躯、威严的浓眉、略带倦容的面孔中透溢出来。

政治部主任梁为民就曾深有感慨地评价张祥斌:“上帝创造他时大概使用的就是特殊材料,他的思维特别超前,成天是鲜点子不断,一个目标刚刚实现,另一个目标又推了出来。另看他成天超负荷运转,可他好象精力特别旺盛。昨天上午他还在合肥开会,傍晚他就突然出现在山东施工现场,今天又坐到淮北谈判桌前。他一上车不超过5分钟就会入睡,一下车精神又来了。他的日程始终排得满满的,从不给自己留一点空闲,久而久之,他的工作节奏和速度成了全队上下的主旋律,我们党政班子包括机关科室,多年来很少有个星期天……”

他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卓而不群的管理能力。如此庞大的队伍,宏观决策,微观运作,一切全装在他的脑子里。他轻易不用记事本,就凭一只手机指挥着全盘,指挥着一千多名职工创造3个多亿的年产值。他对每一件事都要以效率来衡量,都要以价值来判断取舍。他随意吩咐你一件事情,即使过了个把俩月,他也可能检查你落实怎样;设备型号、技术参数、地质分析、图纸设计……娴熟的业务,专业的技术,理智的大脑,决定了什么事你都别想在他面前糊弄过去。

超常规发展来自超常规决策,超常规决策来自超常规思维。张祥斌的思维伴随市场的脉搏在跃动,他的思想火光也在市场的抢夺中闪烁。他常常是出奇出新,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明察起于青萍之末的风波,洞观隐伏险机的暗流,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市场,仿佛对他特别礼让,机遇也总是频频光顾。展示在他面前的,仿佛是一个任凭驰骋的宏观大舞台,一个生机勃发的竞技场。

与张祥斌接触多了,你会被他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所吸引,被一种青年人才有的激情所感染,他的许多构想、许多“作品”都源于这种创造的激情。这种想“给后人留点什么”的激情可以让他彻夜不眠,这种激情可以使他兴奋得犹如童稚般的天真,这种激情又可以激发他向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冲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如此忘我的境界,那是一种什么力量啊!我久久地凝望着他,不禁暗忖:“如果给他一个支点,他也或许能把地球撬起来!”

当然,与自然界相比人很渺小,然而人类却拥有包容自然界的思想。这种思想创造了科学技术,钻进了历史深处,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改变了地球,这就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之处。

正因为张祥斌身上放射着思想之光,才使三队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仁为旨”的浓厚氛围,创造了“追求{zy1}、xx言败”的独特文化,走出了一条“经济强队,科技强队,文明强队”之路;才会有连年职代会评议优秀队级干部100%的合格率,出现了一大批全国、省、市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送出了17名优秀的处级干部、培养出80多名科级干部……

正因为他身上放射着这种思想之光,才敢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坚持走“经济强队、管理强队、人才强队、科技强队、文明强队”之路。才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引下,超前全国地勘系统叫响“两个率先,一个构建”的强音,提出从现在开始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较为丰富、文化设施齐全、家庭生活富足、生活环境优美、保障体系完善”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管理科学、装备精良、技术先进、人才辈出、资质齐全、业绩显郝”的现代化勘探队;构建一个“制度健全、安全有序、诚信友爱、文明祥和、团结互助、充满活力”的和谐地质队。

也正因为他的这种思想之光,才使他在领略事业风光的同时,忧患意识也在与日俱增。他那超前的目光已经越过市场的“黄金发展期”,看到了市场降温的低速期;超前思维使他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的研究摆上了重要位置,透过国内{yl}的数据录入系统,他又重新构思了三队科学发展的蓝图,唱响了“走出家门、跨出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口号,到2010年全队总收入要达到5亿元。在世人惊叹的目光里,一次性大规模拆迁近200户旧房,动工兴建500多套3万平方米职工宿舍楼,规划设计运作2个现代化勘探新区,加快探矿权的运作,进行资本的重组、产权多元化的推进、股份制改革、产业结构的再调整,将进一步推动三队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也正因为他身上的这种思想之光,才使他在灵魂的再塑中产生了“资本运作与资产运作”双洗牌的大胆构想。他要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对安徽华地集团进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多元化股份制改革,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职工参股配股的资产和资本运作、内部核算管理的现代化运行体系;他要在资本运作中寻求三队价值的{zd0}化,在资产运作中寻求利润{zd0}化,在改革发展中寻求三队率先全国同行业的现代化……

难怪有位哲学家这样说,真正的辉煌是思想的辉煌,永远不可战胜的是文化的力量!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才是对生命的一种注解,张祥斌如是说。

是的,创新无止境,超越无极限。

历史造就了三队辉煌的昨天,时代浇铸着三队壮美的今天,而张祥斌内心深处,自我超越的风暴始终没有停息,踏遍青山的脚步始终追求着“风景这边独好”,烈焰升腾的精神之光始终光耀着红旗不倒,思想之光始终xx着三队这艘巨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辟风斩浪、百尺竿头、快速远航……

 

2005年7月于宿州与鲁熙、姜子军合作)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chinamining.bokee.com/viewdiary.18258334.html

个人形象

郑重声明:资讯 【一路高歌向天涯——安徽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二次创业纪实地质勘查地质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