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调查
攀枝花铁矿已知的最早记载,见于1912年出版的《盐边厅乡土志》,其中写道:“磁石(磁铁矿),亦名戏(吸)石,产白水江(即今金沙江)边,能戏(吸)金铁。” 1936年常隆庆、殷学忠调查宁属矿产,在攀枝花倒马坎矿区见到与花岗岩有关的浸染式磁铁矿,并在《宁属七县地质矿产》一文中论及:“盐边系岩石,接近花岗 石。当花岗石浸入时,……金铁等矿物浸入岩石中,成为矿脉或浸染矿床,故盐边系中,有山金脉及浸染式之磁铁矿、赤铁矿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沦 陷区的大专院校和地质机构内迁,地质人员集中于西南后方,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量地质调查工作。到攀枝花矿区进行地质调查并提出报告的,有来自不同部门和单 位的三批地质工作者。 一批是资源委员会川康铜业管理处探矿工程师汤克成等。1940年6月,汤克成及助手姚瑞开奉资源委员会川康铜业管理处之命,到宁属调查矿产。他们在从盐边 返回会理途经攀枝花时,于山谷间见有多量铁粒,踵其源,发现铁矿露头,因之以10余天的时间履勘了攀枝花及倒马坎两矿区,并略测地质图各一幅,推算两矿区 的磁铁矿和磁黄铁矿储量为1000万吨左右,并写成《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倒马坎一带铁矿区简报》。1942年,汤克成与刘振亚、陆凤翥等奉资源委员会西康 钢铁厂筹备处之命,再次到攀枝花矿区进行勘测,经过20天的野外工作,测制了攀枝花矿区1/5000地质图、倒马坎矿区1/2500地质图,写出了《盐边 攀枝花及倒马坎矿区地质报告》,认定铁矿成因为岩浆分异矿床,估计铁矿储量可达4000万吨。 另一批是西康技艺专科学校采矿教授刘之祥和国民西昌行辕地质专员常隆庆。1940年他们受西康省建设厅的派遣,从8月17日到11月11日对宁属地质矿产 进行了调查。2人在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之子张凯基及4名卫兵的同行下,由西昌出发,途经河西、盐源县、白盐井、梅雨铺、黑盐塘、黄草坝、永兴场、盐边县、 新开田、棉花地、弄弄坪等地,于9月6日到达攀枝花村。一行人员在攀枝花村驻扎数日,对尖包包、营盘山(兰家火山)、倒马坎等矿区的磁铁矿及硫黄铁矿露头 进行了勘察,以罗盘仪、气压表、皮尺等简单仪器做了测量,绘制了地形和地质草图,在铁矿露头处照了像。返回西昌后各自分别整理资料并发表了矿产调查报告。 1941年8月,刘之祥用中、英两种文字印行了《滇康边区之地质与矿产》论著。文中写道:“此次则限于宁属南部之康滇边区……费时八十七日,共行一千八百 八十五里。”“矿产方面,则发现弄弄坪之沙金矿,及他处之煤、铜、铁等矿,……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之磁铁矿。”“攀枝花海拔一千四百八十五公 尺,位于盐边县之南东,距盐边县九十七公里,在弄弄坪以东十四点七公里处,农民有十余家。”“总计尖包包与营盘山二处磁铁矿储量共为一千一百二十六万四千 吨。” 1942年6月,常隆庆在《新宁远》杂志调查报告专号发表了《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文中说:“攀枝花在盐边之东南二百一十里,新庄 之东六十里,位于金沙江北岸之倮果十里,系一小村。海拔一四三○米。有农民十余家。四周皆小山、丘陵起伏,有小溪自北高山流水来,向东南经倮果之西而入金 沙江。……村北有二山对峙,两山相连,而中隔一沟。东侧之山为营盘山,高出地面约四百米;西侧之山较低,为尖包包,两山坡面皆甚陡峭,山顶则颇平坦,磁铁 矿出露于两山顶之上……”。“总计营盘山及尖包包二处铁矿之储量,共为八百六十五万二千吨。其露头甚佳,极易认识,本地人民亦知山下有矿,惟该地森林地带 极远,如建设之炼铁厂,则燃料取给显难,故历来无人经营。然该矿之xx条件则甚优越,试登矿山西望,则永仁纳拉箐大煤田中群山历历可数,南望金沙江俯瞰即 是……其位置之优越在已知各铁矿之上,有首先经营之价值。” 再一批是宁源实业公司的探矿工程师戴尚清等。早在1938年,雷祚文、袁复礼、戴尚清、任泽雨等即受宁源公司之邀调查了永仁、会理、华坪、盐边等地煤、 铁、铜矿产的分布情况。1939年袁复礼、苏良赫、任泽雨等亦曾到攀枝花、倒马坎铁矿区绘制了地质草图,认为两矿属侏罗纪接触矿床估计攀枝花矿区储量为 8000万吨以上,倒马坎矿区为5000万吨。1941年探矿工程师雷祚文又奉宁源公司之命,在戴尚清的工作基础上复勘攀枝花磁铁矿,认为矿藏极丰。 攀枝花矿区经过上述三批地质人员进行查勘、报道之后,立即在地质界引起轰动,不少地质工作者纷至踏来,进行考察踏勘。 1941年3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秦馨菱到达攀枝花,测制了矿区地形图,进行了地表调查,利用磁秤探测,并雇用民工挖掘一些明洞,对营盘山、尖包 包、倒马坎3个矿区的矿层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采集了矿样,著有《西康盐边攀枝花倒马坎铁矿》(中央地质调查所临时报告)。报告提出:“综合攀枝花、倒马 坎储量15,607,350吨,或称一千六百万吨,贫矿不计”。所采矿样经地质调查所化验分析,含铁51%、二氧化钛16%、三氧化二铝9%,从此得知攀枝花铁矿石中含有钛。 1943年8月,武汉大学地质系教授陈正、薛承凤复受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李赓扬之邀,利用暑假调查攀枝花铁矿。在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取得的 资料进行了室内整理研究,对所采矿样逐个进行钛的定性分析,择要进行铁的定量分析,同时引用李善邦、秦馨菱的分析结果,作出攀枝花矿床为钛磁铁矿的结论, 并且提出:“此种高钛铁矿至今尚不适炼铁,惟我国缺少钛矿,本矿床不妨作为电炼铁合金矿开采。”同年,资源委员会郭文魁、业治铮借到西康之便顺道查勘了攀枝花矿区。他们以平板仪测制了攀枝花矿区1/5000地质图3幅,估算营盘山、尖包包、倒马坎3 处铁矿储量为2400万吨,并论证了矿床的岩浆分异成因,指出主要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钛铁矿,“厥为西南各省较大之铁矿也。” 1944年,根据程裕祺的意见,又发现钛磁铁矿中含有钒。从而确定了攀枝花铁矿为钒钛磁铁矿。到过攀枝花进行过地质调查的人员,还有崔克信、熙赓、曾绍伦、孟昭彝、王继光等,有时地质人员曾彼此相遇和切磋。 攀枝花铁矿的发现,曾经引起国民当局的注意。在《资源委员会季刊》上曾有人提出,“在会理、盐边及永仁间之金沙江岸,择地另建一个钢铁中心,以开发该方面 之煤铁资源。其规模之大小,则可视当时之需要情况而定。惟此一钢铁中心之建立,自须有铁路联络贯通乃可”。1941年12月,资源委员会决定在会理设立西 康钢铁厂筹备处,以博渊为筹备处主任。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个厂“由资源委员会与西康省合作经营,其计划系设立十吨炼铁炉两座,三吨贝色麦炼钢炉一座,及轧 钢厂全部,该厂所有铁矿,取诸会理攀枝花,炼焦所需之烟煤,则拟取诸永仁。设厂地点,择定金沙江岸旁鱼岔(鲊)地方”。1944年资源委员会决定撤销西康 钢铁厂筹备处,由黔西铁矿筹备处接收,更名为康黔钢铁事业筹备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机构也被撤销,攀枝花铁矿的调查与开发研究亦告中止。
详细勘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于1954年4月在北召开了全国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同年6月,西南地质局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组建了会理普查大队,即508地 质队。7月,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应西南地质局局长黄汲清之邀,带领师生30余人到达会理,正式编入普查大队进行工作。在此期间,徐克勤等曾带领南大应 届毕业生到攀枝花,对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山头及其外围地区进行了详细观察,判定钒钛磁铁矿产于辉长岩中,呈层状,岩体厚度大,北西倾斜,北东走 向,3个山头应属同一矿床,但被南北走向的断层割开;不久,他们又在距倒马坎不远的江边找到了矿床露头,从而证实了它们是同一矿床。通过现场观测,由徐克 勤等绘制了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和外围地区的路线图一幅,由杨逸恩、吕觉迷对3个矿区进行刻槽取样,采取了一个剖面的矿样共200余件。师生返校后。 对攀枝花矿样进行化验分析,着手整理普查找矿报告。报告提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粒状共生结构,易选,可以利用。矿区含矿岩体长6.7公里,最厚处100 米,估算地表水位以上的矿石储量至少有5000万吨,可能超过1亿吨,建议国家进行正式地质勘探。 南大师生关于攀枝花的普查找矿报告,引起了地质部和西南地质局的极大重视。西南地质局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决定将所属510地质队从涪陵一带迁至攀枝花,并 于1955年1月组建了508地质队二分队,负责攀枝花的普查勘探工作。同年9月,又以508二分队为基础组成了531地质队,次年5月改名为攀枝花铁矿 勘探队,由李玉平任队长,秦震为总工程师,队部驻在兰家火山下的攀枝花村。勘探高峰时,全队有正式职工1800余人,雇用民工2000余人,开动钻机28 台。矿区地质勘探设计由总工程师秦震主持编制,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指导。 1955年1月,勘探队在矿区开始物理探矿及地质勘探工作,地表调查方面以槽探为主,深部勘探则以钻探手段进行。钻孔的布置,在矿床主要地段用200米× 100—120米的密度进行,以获得C1级储量;在靠近地表稳定地段则用100米×100米的密度(获B级储量),或100米×50—60米的密度(获 A2+B级储量)进行。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在矿石产状、品位、储量等方面获得了大量资料,并据此作出了地质结论。 攀枝花铁矿产于辉长岩体中,分上部含矿层,底部含矿层及暗色粗粒辉长岩中浸染状矿石3个层位,而底部含矿层则是工业储量的获得层位。矿床分布于辉长岩的底 部,延长达19公里,{zd0}厚度200米,已知延深在850米以上,一般含矿率达60%。矿石的主要成分是磁铁矿、钛铁矿、钛铁晶石、磁黄铁矿、黄铜矿等, 脉石矿物以长石、辉石为主。矿石呈致密状及浸染结构,而以致密浸染状为主,夹石中很大一部分含铁达15—20%。 通过地质勘探,不仅探明了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矿区,而且还发现了朱家包包、公山、纳拉箐等矿区,它们与兰家火山等矿区属于同一辉长岩体的不同矿 段。1956年通过对攀枝花铁矿找矿标志进行总结,结合区内基性岩体广泛出露的情况,又陆续发现了禄库(即红格,包括新村芭蕉矿点)、白马(包括巴洞)矿 区,确认了康滇地轴中段钒钛磁铁矿呈带状分布的规律。1957年12月27日攀枝花铁矿的地质勘探告一段落,1958年6月野外工作基本结束,随即提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计算报告书》。矿床储量计算的结果如表: 矿床储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
攀枝花矿区经过50年代的地质勘探,获得工业储量10.75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探明为一处大型铁矿床。这一储量上报全国储量委员会后,却以“交通不便,暂不利用”而未予审批。 在攀枝花铁矿勘探过程中,地质部苏联专家组库索奇金、潘捷列耶夫、塔拉洛夫、彼德洛·巴甫洛夫斯基等先后3次到现场指导工作,负责审查勘探设计,提出了兰 家火山后面还可能有铁矿在深部与已知铁矿连在一起的设想,就铁矿工业品级、矿体分层、分类等提出建议,对地质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某些专家思想认 识上有局限性,工作作风武断,对攀枝花矿床规模估计过低,对矿床工业价值持否定态度,勘探网布置过于呆板等,也妨碍了其作用的发挥。中国地质工作者根据攀 枝花矿床的具体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参照苏联有关资料和专家建议,工作中获得显著成效。 攀枝花铁矿勘探期间,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不方便,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所需设备物资由马帮从会理用船运到金沙江边,再由人扛、马驮运到勘探工地。特别是勘探初期曾经遇到盐边乌拉区土匪叛乱,勘探人员不得不一边防备叛匪骚扰破坏,一边坚持工作。 1964年,攀枝花铁矿的开发被列为xxxx建设项目。地质部全国储量委员会于同年10月29日审查了攀枝花铁矿的储量报告,批准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 包包3个详细勘探区的铁钒储量可以作为工业设计依据,钛的储量因利用问题尚未解决暂作平衡表外储量处理,并且要求地质部门按照工业部门的需要提供补课地质 资料。四川省地质局106地质队接受了这项任务,于1965年1—5月对攀枝花矿区进行了补充勘探工作,并于同年5月至9月两次提交了有关矿区断裂构造、 水文地质、矿石围岩的物理机械性能试验、尖包包矿区22—24线储量计算、矿石中元素赋存状态及其分布规律、矿石选矿性能及综合利用、钴镍的储量计算等方 面的补课报告,使地质勘探资料基本满足了工业设计的要求。 攀枝花铁矿经过50年代的地质勘探和60年代中期的补充勘探,完成了勘探任务。在此基础上,许多单位在成矿规律、矿产预测、伴生元素研究、扩大远景、后备 勘探基地选择等方面又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到1980年,攀枝花—西昌地区已探明铁矿54个,总储量81亿吨,其中钒钛磁铁矿23个,总储量77.6亿吨。 到1985年,攀西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达到100亿吨,占全国同类型铁矿储量的80%以上,其中钒的储量占全国的87%,钛的储量占全国的92%。市境内攀枝花、白马、红格、安宁村、中干沟、白草成为攀西地区的6大矿区,总储量75.3亿吨。 攀西地区的钒钛磁铁矿中伴生矿物多,储量大。地质勘探结果,全矿区保有二氧化钛储量为8.98亿吨,五氧化二钒储量为2045.2万吨。在红格矿区,钒钛 磁铁矿中伴生的铬(Cr2O2)平均达到0.33%,三氧化二铬储量为810.05万吨。另外,钒钛磁铁矿中含有氧化钴0.014—0.018%、镍 0.008—0.015%、钨0.036%、锰0.25%、钽(Ta2O5)0.0004%、铌(Nb2O5)0.0002%。此外,还有锆、铪、镧、 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镥、镱、钇、铀、钍、铂族元素等。钒钛磁铁矿中除了上述伴生元素外,还含有硒、碲、镓、钪等重要组分。硒、 碲一般赋存于硫化物中,硒含量平均为0.0041%,碲含量平均为0.0004%。镓主要赋存于钛磁铁矿中,含量为0.003—0.0058%。钪是一种 高度分散的元素,在钒钛磁铁矿中一般不形成独立矿物,而是呈类质同象赋存于含钛普通辉石、含钛角闪石、黑云母及钛铁矿中。据红格矿区矿样分析,辉长岩相带 中钛磁铁矿含钪为每吨2.89—5.39克,钛铁矿中为每吨18.2—22.2克,脉石矿物中为17.6—27.1克;辉石岩—橄榄岩相带中钛磁铁矿每吨 含3.4—7.16克,钛铁矿中为24.5—28.4克,脉石矿物中为37.0—56.2克。在攀枝花矿区,辉长岩型矿石钛铁矿中含钪为每吨40.9克; 在白马矿区,辉长岩型矿石钛铁矿中含钪为每吨50.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