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科技骗局

1. 检测过的“抗甲流口罩”

事件概述:

2009年11月9日,一条占据各大媒体重要版面的新闻,成为人们xx的焦点:“国产抗甲流口罩面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杀灭率达92%。”

据报道,这种抗病毒防流感的新型口罩,由天津市明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运用分子链接抗微生物技术和远红外技术研制而成,利用材料表面的有效功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

报道中还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xx材料检测中心对这种口罩针织材料所做的检测报告称,该材料可杀死大量对人体有害的xx,尤其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xxx的杀灭率高达99%以上。

科学揭假:

其实,远红外技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各行各业都有应用。它的功能并非针对xx,而是增加材料的保暖性。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xx材料检测中心曾对明大公司生产的成品xx内衣进行过xx检测,分别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xxx,但从未对该公司生产的口罩进行过检测。

口罩的性能是否优秀,看的是口罩隔离、过滤病原微生物、防止其进入呼吸道的能力,而不是口罩表面xx的能力,而这款口罩宣称有xx能力属于概念混淆,非常不科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该生产企业为非法生产,抗甲流口罩已被查封。

xx点评:

王月丹(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教授)

防止甲流传染的办法,最主要是避免暴露,尽量少去人员拥挤的地方,平常并不需要戴口罩。如果想要佩戴,可以选择外科口罩,若需要更高水平的防护,应购买专业的呼吸防护口罩。

所谓“抗流感口罩”只不过是一种可以炒作的商业元素罢了。对于口罩是否能够xx等功能,由于没有国家标准,也就不可能有相关部门为口罩xx的效果进行检测,企业是否真的采用了xx技术,也就无法证明。不法企业正是利用这一点,打着高科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

2. 冒用批准文号的“xx果”

事件概述:

2009年5月下旬,重庆医科大学三年级女生李云菲因服用“巴沙xx果”,导致肾功能衰竭。

这种“xx果”宣称是采用素有“xx王”之称的巴沙果纤维为主要配料,按国际{zx1}流行均衡营养标准,科学调配了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精制而成的全营养精品。经功能性测试证明,其有xx、美容功效,不具有任何毒副作用。

科学揭假: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报告显示,“xx果”中含有违禁成分——盐酸西布曲明。如果每天摄入这种成分的量超过10毫克,就会引起类似中毒的反应,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在保健食品中不得添加盐酸西布曲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叫停了市场上热销的“xx果”,并曝光了五种问题“xx果”。卫生部查明,这些产品使用的批准文号,有的是冒用别的产品、有的是虚拟出来的。

xx点评:

骆诗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资深官员)

目前,在国内的药品和保健食品领域,冒用和虚拟批准文号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不法厂商都在采用这样的非法手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应该对冒用和虚拟批准文号的现象予以足够重视,主动查处,以杜绝类似问题产品欺骗消费者。

3. 宣称治癌的“硒胶囊”

事件概述:

近年来,“硒”成为一些商家眼中的“灵丹妙药”。富硒大米、富硒矿泉水等等“富硒”产品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宣称硒具有调节人体xxx和xx、xx作用。而“硒旺胶囊”正是在肿瘤患者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产品。

科学揭假:199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安全研究所接受上海四通纳米技术港有限公司委托,做了“硒旺胶囊”的动物毒性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只证明,在动物实验方面,“硒旺胶囊”比其他两种形式硒的毒性要小一些,安全性高一些。并非其宣称的“为世界xx,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安全、高效的独有特性,是世界上{dywe}的硒制品”。

说纳米硒能够防止肿瘤的发生和抑制肿瘤的发展,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验和数据能够证明纳米硒具有这种功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上公开发表《关于“硒旺”广告有关情况的说明》,表示他没有担任过四通纳米技术港的总顾问,对方属于冒用他的名义。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肿瘤xx药品广告全部是非法的。

xx点评:

孙燕(xx肿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国际学界,大家都基本认可了人体服用适量的硒可以预xx症的发生。但是人一旦患上癌症,硒就对它无能为力了,因为硒并没有xx癌症的作用。

xx保健品市场之所以泛滥,首先是由于患者医学知识不足。“高科技”是一个很能蛊惑人心的概念,于是,很多xx广告就不断往“深”里说、往“玄”里说。

另外,患者的侥幸心理也是一个原因,一些xx广告就是打着{zc}秘方或者高科技等幌子诱惑患者。每年各级工商部门对媒体上刊登非法医疗广告的处罚中,xx广告已经成为“常客”。因此,患者在就医时应该遵医用药;另外,即便是医药广告,媒体也要客观真实的报道,不能丢失职业操守。

xx点评:

骆诗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资深官员)

目前,在国内的药品和保健食品领域,冒用和虚拟批准文号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很多不法厂商都在采用这样的非法手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应该对冒用和虚拟批准文号的现象予以足够重视,主动查处,以杜绝类似问题产品欺骗消费者。

4. 测儿童天赋的基因检测

事件概述:

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体检中心大都开展了一项名为“儿童天赋基因检测”的项目,宣称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看出孩子将来是否会早恋、染上网瘾,甚至可以看出孩子将来能不能赚大钱、当官等,并表示保证达到99.99%的准确率。只要客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付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费用,就可以带着孩子进行分门别类的基因检测。

科学揭假:

基因检测,首先要满足相关性的原则,要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进行实验后,才能确定某种基因与疾病或者情绪的关系。目前,和某些情绪相关的基因实验样品量不到100个,在人群中没有统计学意义,这样做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基因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还不是适合推广的技术,此时用于公众的临床检测为时尚早。并且,基因研究是个庞大的工程,人类的很多基因秘密还未被探知,目前揭示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xx点评:

祁鸣(浙江大学附属{dy}医院遗传与基因组教授)

卫生部正在考虑如何把基因检测应用到临床、xx,但还没有出台规范的细则。而且做基因测试,除了极个别特殊癌症筛查之外,其他的项目都要保证受试者能够正确的理解,不会对其生活造成影响。

一个孩子未来的发展重要的是看后天的培养,家长要避免盲目地赶时髦。

5. “解酒药”

事件概述:

临近节日,朋友聚会增多,很多人都不得不去应酬繁多的酒局,为了能够缓解酒精带来的不适,于是就想到服用“解酒药”。许多解酒药宣称,可提升酒量、解酒防醉、xx酒后不适。而这些解酒药,几乎都在药店出售。

科学揭假:

市面上一些“解酒药”的成分多数只是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所起的也只是安慰、清醒、缓解xx的作用。目前,没有解酒产品能对酒精进入身体产生的副作用起到预防或阻断作用。这一结论在医学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酒精摄入人体,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中的乙醇需要依靠肝脏来xx,不可能靠服用一些解酒产品予以阻断。人体摄入过多酒精时,只能通过打点滴的方式,输入氯化钠、葡萄糖液体来稀释和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因此,靠服用解酒产品来降低体内酒精含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药店出售的解酒药虽然品牌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没有一种“解酒药”上有“国药准字”的标识,而“国药准字”是国家规定统一使用的药品批准文号,所以“解酒药”属于非药品类产品,根据我国现行法规,保健品、普通食品是不准以任何形式宣称具有疗效的,普通食品也不能宣称具有保健功能。

xx点评:

李志强(北京武警总医院医生)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与药品包装相似、与药品同名或者名称相仿、宣传功能主治的非药品类产品”。不过,《通知》没有明确规定药店不能销售食品和保健品。这就让“解酒药”能够方便地出现在药店,蒙骗消费者。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对身体{zh0}的保护方法是少喝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一定要先吃些食物垫垫肚子,空腹喝酒对食道、胃的刺激{zd0}。



郑重声明:资讯 【当心科技骗局】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