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古老乐器好比斯

我看到了传统的蒙古四胡和蒙古古老弹拨乐器好比斯,也有人叫它“火不思”

这小东西抱着好比斯正在进入梦乡(这种是新型的)
蒙古族古老乐器好比斯

梦乡里欣赏《两座山》



彻底被《两座山》这美好的音乐征服了,彻底被放倒了!


  传统的火不思形状很象一只饭勺,琴身长90厘米,琴头弯曲,琴柄笔直。圆形的共鸣箱上蒙着蟒皮,张有三根至四根琴弦。由于它的琴杆较长,共鸣箱较小,琴箱蒙有皮膜,音色具有浓厚的北方草原风味。火不思的演奏方法和其它弹拨类乐器基本一样,演奏者竖抱着乐器,用左手按弦,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弹拨琴弦。火不思的发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优美,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火不思的名称最早见于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纪的中国史书《元史·礼乐志》当中。当时,火不思被列为{gjj}乐器,经常在盛大宴会上演奏。后来,它又流传到民间。元朝灭亡之后,明朝的汉族统治者虽然继承了许多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但是火不思却被他们排除在{gjj}乐器的行列之外。到了十七世纪的清代,由于蒙古族的风尚再度盛行,火不思再次被列为{gjj}乐器。当时,除了在宴会上演奏火不思之外,清朝的皇室成员们还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五的大朝会以及围猎时演奏火不思。 

  由于种种原因,清代后火不思渐渐失传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他们参照出土文物研制出了新型火不思,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获新生。新研制出来的火不思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外形设计xx符合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琴头的顶端像一只箭筒,上面雕刻着一张满弓。扁葫芦形共鸣箱比传统火不思的琴箱增大了将近两倍,上面不蒙皮膜,而是采用质松纹细的桐木板。以此来增加了乐器的音量。新型火不思还借鉴了某些弦乐器的设计方法,在琴箱中增加了音梁,使发音更加集中,音响也更加宏亮、浑厚。另外,设计者为了发挥火不思的民族特色,还在琴颈的指板上粘嵌了20多个骨质的琴品,使总音域达到了四个八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蒙古族古老乐器好比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