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_麦地里的飞檐_新浪博客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南昌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曾兴建了数量众多、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华宇佳构。特别是经过“八一起义”洗礼的历史文化建筑,在全国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中独树一帜,载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是南昌乃至国家的一份得天独厚的宝贵遗产,是旅游观光的宝贵资源,也是推动海峡两岸交流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纽带。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xx下,南昌投入巨资对滕王阁、佑民寺、绳金塔、八一起义纪念馆等进行重建和维修,为保护和利用南昌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房屋建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由于过去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认识的偏颇和财力的有限,历史文化建筑的毁坏也是相当惊人的,幸存的也因年久失修或使用不当,处于濒危状态。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以后就很难找到这座历史古城的痕迹,也很难唤起人们对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古城的回忆。
 为此,我们就南昌地区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房屋建筑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南昌历史文化建筑的基本情况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据统计,南昌现存明清以来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房屋建筑共409处,其中具有保护价值的优秀历史房屋建筑100处。分布在各郊县的古民居、祠堂、官邸别墅、宗教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西式建筑、商铺等共265处;分布在城区的有144处,主要集中在万寿宫、洗马池等一些老城区。其中西湖区较多,存有45处宗教建筑及名人名宅、民房民居等,200年以上建筑8处,100年以上建筑5处。东湖区存有历史房屋建筑42处,青云谱区2处,湾里区26处,青山湖区55处,南昌县26处,进贤县191处,新建县13处,安义县9处。其中全市已列入{gjj}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这些不同时期的房屋建筑反映了各个时代特色,其中一些建筑见证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乃至名人轶事,勾勒出百年来风云际会的痕迹,是南昌历史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一批优秀建筑大师的心血,从城市到乡村,从官衙到民居,从公共建筑到道观、寺院建筑,在继承历史文明与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均采用古老的传统技艺营造。从1840年xx战争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入侵,南昌的建筑也吸取了西方建筑艺术风格。一些新建的教堂、医院、学校、别墅、商铺、办公楼等,在结构、造型、材料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建筑规范,明显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构成了“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民国时期南昌最为xx的三大建筑:江西省立图书馆(原百花洲省图书馆、南昌行营)、江西大旅社(今八一起义纪念馆)、交通大厦(今民德路邮局),以及葆灵女子中学(今十中校内)、天主教堂均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或欧式建筑。目前南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式建筑除留下民国三大建筑与西式建筑天主教堂外,几乎不存。
  
二、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忽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总量锐减
  南昌在“文化大革命”前,历史文化建筑破损不是很大,当时普贤寺、万寿宫、南海行宫、佑民寺等宗教建筑及民居、商铺、祠堂遍及市区。后因“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大部分xx历史文化建筑破坏殆尽,象万寿宫这样xx的建筑都毁于一旦。从八十年xx始,南昌市只有文物保护而没有历史建筑的保护,仅28处国家,省,市级文物基本得到保护,而在此之外的大量历史文化建筑未纳入规划保护之中。1990年前,市内尚存一百多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房屋建筑,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产物。但以后,由于未立法保护,一些历史文化建筑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的发展而被拆毁,到2004年止,总量锐减。如胜利路南段建筑群,有恰昌缎号、张谨信堂、吴让耕堂、德庆堂、宝庆银楼等成片历史文化建筑,均建于民国初年,其建筑艺术分别融入了罗马式、歌特式风格,具有很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但有的被拆毁,有的面目全非,如宝庆银楼,有关部门不顾文物部门和市民的反对,于2000年拆毁。1927年成立的中共江西省委旧址,具有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双重内涵,而且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结果也被拆毁。城区内仅存的万寿宫(翠花街)历史街区也面临如何保护的问题;解放后具代表性的江西宾馆,江西省展览馆等历史建筑也需明确其保护措施。还有近年来兴起的如安义古村建筑群等一批乡土建筑群也急需立法保护。
  2、由于保护工作滞后,历史文化建筑损坏现象愈来愈严重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zd0}的特点是以砖木结构为主,表现形式以院落式布局为主。由于结构易于燃烧、受潮腐烂,加上旧城改造的步伐加快和基础建设力度加大,许多建筑已经被毁,目前留下的已为数不多。仅存的一些豪宅大院,现在也拥住着不少居民,狭窄破旧,危在旦夕。房屋门窗、梁柱上的精美雕刻,因承载了太多的烟熏火燎和阴雨霉烂,加上居民随意维修更换,原有风貌受到很大破坏,早已失去了本来面目,那些记载历史的碑刻石雕,有的也作了修桥铺路的材料。原位于百花洲的江西省图书馆,为中西合璧式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围剿苏区所建立的南昌行营旧址,是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自从省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搬迁至洪都大道后,这里开始破败,有些人把它作为商业风水宝地,多次提出拆除变卖,如不抢救,将很快就会消失。而武汉行营是南昌行营的延续,仅存一年多,却被完好保存下来并对外开放,南昌行营为什么不能修复开放呢?另据调查,青山湖区罗家镇灞桥村有清末古建筑29栋,文化研究价值很高,如不采取措施抢救,将在1-2年内消失。南昌县广福镇的永木黎村,成片的古建筑其年代均在200年以上,其工艺精湛,结构特殊,旅游观赏价值很高,因保护利用工作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古建筑仍在风雨飘摇中。
  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开裂沉降、电线老化、漏雨堵水、白蚁蛀蚀等情况。另外南昌也缺乏有关古建筑维修方面的专业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一些经维修后的历史文化建筑让人看起来很现代,与维修古建筑要修旧如旧的要求相距甚远。
  3、由于历史文化建筑产权分离,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南昌市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有些仅能当成一般的房屋使用,产权有代管房、直管公房、房改房等多样。多年来,各自管理,多头无序,保护工作缺少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缺少对保护工作的检查和落实,责任不到位,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一些历史文化建筑长期透支使用,产权几经变化,管理无序。
  4、由于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利用艰难
  南昌许多历史文化建筑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由于缺乏经费维护,只能任其自然,合理利用更是障碍重重。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蓬头垢面或人所未知,难以充分发挥效益。已经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建筑,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也很大,只能坏什么地方补什么地方,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至于整体维护,资金来源相当艰难。
  5、由于开发利用不足,无形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目前,南昌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xx于单个重点建筑,缺乏整体保护和成片保护。对已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不重视城市建筑风格与区域景观协调,一些历史文化建筑被周边现代化商业高楼紧靠。如八一起义纪念馆、绳金塔、朱德军官教育团、新四军指挥部、贺龙指挥部等处,缺乏对其周边环境和景观的整体保护,显得极不协调。青山湖区灞桥村、南昌县永木黎村等历史文化建筑,缺乏成片保护,任其风雨飘摇。一些文物贩子到处收购历史文化建筑上的门窗、匾额和各种雕刻。在这些历史文化建筑群中,缺乏连片、连段的整体包装和精品路线的打造,没有形成历史文化与商贸旅游文化的协调互动。南昌文物景点众多,由于宣传不到位,多数外地游客只知道滕王阁与八一起义纪念馆,而对绳金塔、南昌行营、水观音亭、万寿宫这些历史上曾名博中外的建筑知之甚少,更不要说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历史民居了。
  另外,继承和发掘历史文化建筑的文脉和文化内涵不够。由于沧海桑田,人事变迁,许多关于历史文化建筑的市井传说、名人轶事、人文背景、风俗民情已无法考证,即使尚存几位年近古稀之人,也只知其凤毛麟角,有些甚至自相矛盾。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东书院街21号和醋巷12号两处古建筑都有“余兴庆堂墙界”界碑,余兴庆何许人也,是商人,是地主或是官僚买办,有待于考证。
  
三、加强南昌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
  南昌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最为丰富的实物文化和珍贵的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它见证了城市的历史,蕴含着城市的文脉,代表着城市的个性,做好历史房屋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扩大南昌知名度、提升南昌文化品位和历史名城新形象的需要。各级政府应摆到重要日程来研究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取得保护实效,使南昌这座历史古城有可寻找的历史痕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实物,有神秘的历史传说,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保护工作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dy},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加大领导力度,尽快制定历史文化建筑及其保护规划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及其他文物保护利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南昌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担任,成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建委、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市文化局,全面负责南昌市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估、筛选、认定工作。要深入调研,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逐一登记和分类,并针对现存所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做出保护性利用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对历史文化建筑的历史年代、艺术风格、人文价值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不同历史文化建筑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对周边的交通、绿化、市政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
  2、建立保护法规,加强依法保护管理
  据我们调查了解,全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均由人大立法出台《古建筑保护条例》、《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等法令。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遗存不比别的城市少,应尽快立法保护。建议由市人大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条款尽快立法制定《南昌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管理条例》,发挥法律保护的强力作用。严格按建设部令(2003)119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进行规划、拆迁、建设。划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这些地区凡涉及保护范围,必须由文化局、文物部门签章会审才能拆除和建设。
  3、理顺保护关系,落实保护责任
  对一些经专家认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房屋建筑,被一些单位个人占据的,应尽快变更产权收归国有,通过立法明确转由辖区政府管理。先保护,再利用,保护为主,抢救{dy},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如南昌民国时期三大建筑之一的省立图书馆(南昌行营)应收归辖区属地政府管理;对于如青山湖区灞桥村、南昌县永木黎村这样成片的古建筑,建议由政府和旅游部门共同保护并开发利用。一般的历史文化建筑,谁是业主,谁保护,由文化部门监督。
  4、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保护投入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历史文化建筑的维修、重建必须以充足的资金为保障。因此,应设立历史房屋建筑维修保护专项资金或基金。目前,南昌市财政预算全市文物保护资金每年仅为50万元,其他省会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资金至少在数百万元以上,还有社会捐助,比较起来南昌是最少的。建议财政预算每年列300万元文物保护资金,不足部分从城市维护费中每年拿出1-3%进行补充,另外在房地产开发规费中切出1%,同时从有门票收入的历史文化建筑群旅游景点,每年拿出一部分门票收入经费,另外,要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筹措资金。
  5、突出重点,恢复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xx历史文化建筑
  在保护好历史遗存文化建筑的同时,建议对历史上名贯中外,经历一千多年而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万寿宫、普贤寺、三皇宫(毁于抗战时期)在原址重建。如历史上的开封府因黄河决堤已淹没地下30多米深处。2000年,由政府给政策,私人投资8000万元在开封府原址重建开封府,现已收回投资,等等;历史上南昌府有万寿宫110多座,全国许多地方乃至东南亚、韩国、日本、缅甸等地也建有万寿宫,但真正具有祖庭地位的是许逊故里的南昌铁柱万寿宫和西山妙济万寿宫,这两处是万寿宫祖生地。北宋末年,因宋徽宗题额“铁柱万寿宫”后,从此名贯中外。因此,建议恢复万寿宫历史街区,在原址(现二十一中)重建铁柱万寿宫。普贤寺,建于公元400年的东晋末年,比佑民寺早建102年(公元502年),xx的南昌三宝之铁象和铜钟(铜钟仅存)均立在寺内。“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普贤、佑民两寺同毁,现佑民寺重建,香火旺盛,重建普贤寺也是南昌人民与海内外宗教人士所企盼的。三皇宫原址位于今肖公庙巷,建于1889年,毁于抗战时期。三皇宫除每年召开庙会以外,也是定期在此召开全国药品交易会的场所。还有神话故事“天仙配”的原生地南昌市区“浴仙池”(后称洗马池),相传七仙女下凡在浴仙池遇董永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一些市民提议这些故址应予恢复,以延续南昌历史文脉,发掘文化底蕴。重建万寿宫、普贤寺、三皇宫、浴仙池等可采取社会融资方式运作,政府不必投入大量资金,只给政策引导运作就可以了。
  6、加强保护宣传工作,重视群众参与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保护工作家喻户晓,人人有责。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优秀历史文化建筑是我市的珍贵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和继承这些优秀文化,努力营造保护古屋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房管、地方志、地名办、文物、媒体等部门和单位对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准确、生动、唯物地拍摄影像资料,编写《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丛书》,同时制作旅游导游图和广告宣传,使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走向国内外,进一步提升“世界动感之都”——南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南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网摘)_麦地里的飞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