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简析_襄垣开元_新浪博客

第六单元   壮丽的祖国山河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西湖的旖旎多姿 。

《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东方之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和宽带网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单元备课:只有宏观地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去思考,去把握,才能使各部分有机地融合,让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侧重讲习作教学

习作前的铺垫:

(一)着眼篇章结构的教学

〈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是按照进入群岛的地点变换由上而下,有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来介绍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有顺序地来描述的。

《“东方之珠”》:抓住了香港{zj1}特色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来介绍其繁华和美丽。

 

案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快速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非常有特色。 

生:按“四季”的顺序来写的。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这样写吗?请你说说原因。

 生:我会这样写的。因为这样写醒目,读者明白。

 生:我也会这样写的。我觉得这样写比较有条理,能让读者很快地了解小兴安岭的四季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会这样写。我觉得这样写很烦琐,选择一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把小兴安岭的特点写出来会更好。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一看四季里描写的景物又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从而得出:写景的文章要注意描写对象的顺序、景物特点、景物间的关系及景物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要有顺序地把这一些写下来。可按远近、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顺序来写;也可按一年四季的季节顺序来写;还可按“总分总” 写作顺序来写等。

 

(二)注重特色段落的学习   〈富饶的西沙群岛〉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来看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么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的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他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的呢?请同学们回忆、分析、总结。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    ),有(   )  有(    ),还有(    )。或、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    ),黄昏(      ),到了晚上(    )。

3、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4、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xx: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三)注重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1、课内扎实学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 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 扎实的语文基础。”

A教师的课堂教学:

 {dy}步:分组研读课文。     

老师让学生自由分组,分成“海水研究小组”“海底研究小组”“海滩研究小组”“海鸟研究小组”,然后各组分别研读2、3、4、5自然段中相应的一个自然段,要求是:认真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汇报研读成果  

生:我们“海水研究小组”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的。  生: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产很多,有珊瑚,有海参,有大龙虾,还有鱼。 

 生:我补充一点,那儿的鱼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  

 师:那么多海产呀,你就挑一种喜欢的海产,认真地读一读描写它的句子,然后,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吧!

 第三步:朗读课文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B教师的课堂教学

 {dy}步:师生研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在“贝壳”和“海龟”中选择一种,研读相关句子,要求是: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懂“贝壳”或“海龟”的特点的?  圈圈画画重要词语。

 第二步:组织汇报交流。(以“贝壳”这部分的交流活动为例)    

教师抓住学生汇报中提到的“颜色不一”“形状多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等词语,要求学生结合看图自由想象,进行句式训练:  

贝壳大小不一,大的(  ),小的(   )。  

贝壳形状多样,有的(  ),有的(  ),有的(  )   

贝壳颜色不一,有(  ),有(  ),有(  )   

西沙群岛的贝壳真是(   )、(   )!

 第三步:自主研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圈画画重要词语的方法自主研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口语表达活动:为海产品做代言人,看看谁介绍得准确、有趣。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一会儿,一场别开生面的海产品自我介绍会拉开了序幕……

2、课外引导学生不断积累。

课 内 积 累

课 外 积 累

学了〈古诗〉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让学生交流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课文里的4句谚语,要引导学生读熟,并能背诵。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科普读物。

学了〈“东方之珠”〉〈结合“资料袋”里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说说自己知道的香港。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关于香港的历史和香港回归的一些情况。

宽带网  本次宽带网从“迷人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两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因“宽带网”布置的任务与单元的专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收集可以结合单元中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资料既可以是“宽带网” 中所举的例子,也可以是其他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资料的交流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其他活动而进行,如,“口语交际”,也可以专门进行交流。

习作一 

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学了〈“东方之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小组合作,编写介绍香港的黑板报。

习作: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选择。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口语交际作为习作前的交流或者把习作作为口语交际前的准备。具体如何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如果有可能,教师可组织一次活动。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写好后,让学生读一读,改一改。

 

《望天门山》赏析

....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xx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xx的山水画。第四句写江上行舟。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意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简介 
    苏  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是xx 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在 书法、绘画 、诗词、散 文各方面都 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 与蔡襄、黄 庭坚、米芾合称“宋四 家”;善画竹 木怪石,其 画论,书 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 阳修之后的 文坛{lx}, 散文与欧阳 修齐名;诗 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 势磅礴,风 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 南宋辛弃疾并 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 二午(1057)进 士,任福昌县 主簿、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 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 宗元丰二年(1 079)知湖州时 ,以讪谤系御 史台狱,三年 贬黄州团练使 ,筑室于东坡 ,自号东坡居 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 元年(1086)还 朝,为中书舍 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 讥斥先朝,远贬 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 始被召北归,卒 于常州。着有《 东坡全集》一百 十五卷,今存。宋仁宗嘉佑二年 (公元1057) 进士。虽与王安石同出欧阳 修门下,但政 见不同,反对 王安石的新 党所推行的 变法,在政治 上属于旧党。 在新党执政时 ,他屡遭贬谪 ,先后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 官,结果卒于 常州。苏轼和 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都是 有名的散文家 ,世称「三苏」 ,同在唐宋八 大家之列。此 外,苏轼在诗、词、 赋、书法等各方 面都有杰出的成 就,作品视野 广阔,风格豪 迈,个性鲜明 ,意趣横生, 是中国古代伟 大的文学家之一。二 背景 资料苏轼于神 宗熙宁四年元 七年(公元1 071-1074)在 杭州任通判, 曾写下大量有 关西湖景物的 诗。西湖,在 杭州市西,周 长十五公里, 三面环山,东 侧是冲积平原。湖中有苏堤 、白堤,分水 为里湖、外湖 、后湖,以十 景驰名中外。 十景中的「苏 堤春晓」即因 苏轼而来。他 在杭州任官其间,疏导了西 湖,灌溉了民 田千顷,并筑 堤防洪,当地 人即称之为「 苏堤」。这一 首作于熙宁 六年(公元 1073),是他题咏西湖的诗 歌中最有名的 一首。《饮湖上 初晴后雨》共 两首,这里选 的是第二首。 三.赏析重点这 是一首脍炙人 口题咏西湖的诗歌。这{yt} ,诗人到西湖 游览,最初, 天色晴朗,阳 光照射到湖面 ,水波闪动, 非常好看。后 来天色转阴, 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 一番情调。西 湖正如那仪态 万方的美人西 子一样,无论 是淡雅或浓艳 的打扮,都恰到 好处,美丽动 人。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 方法,概括了 西湖在不同天 气下所呈现的 不同的美态。 {dy}句描写晴 天的湖光,第二 句赞美雨天的山 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 着笔,把西湖迷 人的面貌作了准 确描绘。「潋滟 」、「空蒙」等词 用得极精当、传 神。诗人这两句 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 的眼前实景,但 他没有平素对西 湖详细的观察和 别有会心的领略 ,相信很难这样 提纲而总括其全 。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 喻,巧妙地说明 西湖在任何时候 都不减丰姿。 心与景会,从西 湖的「晴方好」、 「雨亦奇」,联想 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喻体(西子)和 本体(西湖)之 间,除了从字面 上同有一个「西 字外,诗人的主 要着眼点在于二 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 为如此,所以对 来说,晴也好, 雨也好,对西子 来说,浓妆也好 ,淡抹也好,都 不改其美。以美 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 诗人利用想象中西 施的美,来为西湖 增色,所以西湖从 此就得了「西子湖 」的美名。全诗构 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 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 。直到今天,人们到 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 这一首 。

 1. 富饶的西沙群岛 张娟 教学视频地址:

 2.  (上海{dy}师范附小  特级教师) 

 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视频: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简析_襄垣开元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