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发展简史-3

二、柯达公司的诞生

  19世纪80年代,一位对世界摄影史有{zy1}贡献的杰出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美国的摄影爱好
者,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80年,24发的银行职员伊斯曼在阅读
了《英国摄影杂志》上马多克斯的文章以后,在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租了一间小阁楼,开设了伊
斯曼干版公司(Eastman Dry-plate Co.)这正是柯达公司的前身。1888年伊斯曼公司制造成功了第
一台“柯达”照相机。从此伊斯受公司正式命名为“柯达·伊斯曼”(Kodak Eastman)。
  伊斯曼之所以用“柯达”(Kodak)作为产品名称,主要是因为“柯达”的发音响亮,易于拼
写,易于识别,简单,好记。而且几乎在欧洲所有的语种里(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Kodak的发音都是非常接近“柯达”。图0—38为柯达公司最初生产的五种相机。


图27 柯达牛眼II(N.2 Bull's eye)型相机,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1897年生产,使用101胶卷,拍
摄规格为90mmX90mm。


图28 柯达I型便推式折叠(N.1 Folding Pocket)相机,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1898年生产,使用105
型胶卷拍摄60mmX90mm画幅。


图29 柯达NIA折叠便携式(N.1 Folding Pocket)相机,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1905年生产,拍摄规
格65mmX110mm,使用116型胶卷。


图30 N.1柯达环景相机,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在901年制造,使用122型胶卷,拍摄规格为
60mmX180mm。该机的镜头可以以镜头轴心为中心,做水平方向的转动,可以拍摄宽幅照片,有两
档遥控拍摄速度。

  1888年柯达公司正式成立以后,迅速发展壮大,伊斯曼也成为美国当时的百万富翁,但他仍
然坚持客户就是上帝的思想。伊斯曼有一句言:“你只管按快门,剩下的事由我们来完成。”这
句话至今仍是柯达公司的广告用语。最初的柯达公司,不仅生产感光“干板”,同时还生产相
机,最初的柯达相机是世界上{zh0}的相机之一。伊斯曼对于摄影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简化了摄
影,普及了摄影,从而推动了摄影的发展。柯达公司至今已走过了她112年的光辉历程,至今她仍
是世界{dy}大胶片公司,拥有几千亿美元固定资产,年利润过百亿美元,她在全世界有100多家分
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三、从干板到胶卷

  柯达公司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发现,用玻璃作干板并不方便,一方面玻璃很厚、很重,不便
于多张携带,另一方面玻璃易碎,稍不小心掉在地上,一张苦心拍摄的底片就报废了。于是柯达
公司开始研究用透明胶片代替玻璃,这样不仅减轻了重量,降低了厚度,同时易包装,不怕碰,
从而也降低了成本,用来涂布胶片的感光乳剂仍然是加明胶的溴化银。
  最初的柯达胶片是用牛骨制成的,因此柯达公司后来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养牛场。早期柯达胶
片同干板一样,有很多种规格,如60×90mm,65×110mm,80×105mm,90×110mm,90×120mm等
等。{zd0}的可以达到300×400mm,后来才发展成为4×5英寸,5×7英寸,8×10英寸,10×12英
寸,甚至14×18英寸等等。
  几乎就在柯达公司推出{dy}台相机的同时,柯达公司就开始试制把胶片改为胶卷,即把胶片
做成带状,卷成盘。一条胶片可以拍摄若干张底片。1888年柯达公司推出的{dy}台相机就是使用
胶卷的相机。柯达公司把胶卷装入相机内连同相机一起销售。1891年柯达公司即开始正式大批量
生产胶卷。这种胶卷长6米,卷起来以后的直径只有2英寸,可以拍掇100张直径为6mm的圆形底片。
装这种胶卷的相机只是一个长方形盒子,长165mm,宽和高都是95mm。相机的镜头,光圈为F9,对
焦距离固定为2.5米,只能拍摄2.5米以外的景物。快门速度也只有一档,即1/25秒。根据当时的
感光胶片水平,这种光圈F9,快门1/25秒的曝光组合,刚好可以拍摄明亮阳光下的大部分景物。
柯达公司对照相机的使用说明只有四点:
  1. 把镜头对准2.5米或稍远一些的景物;2.拉线上弦;3.按动快门拍摄;4.转动旋钮卷片,
为拍摄下的一张做准备。
  柯达公司不仅生产相机和胶卷,而且他们还有着十分周到的售后服务。当时的一台柯达相机
只售25美元,同时赠送一卷胶卷。当你拍摄完以后仍然送回柯达公司冲洗,冲洗费用只有10美
元,同时再赠送一卷胶卷,由柯达公司为你装入相机内。后来胶卷正式销售以后,柯达公司的经
营策略改为每卷胶卷10美元,其中包括冲洗费用。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柯达公司在树立产品和服
务两个品牌的同时,都把客户始终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一、木制后背取景式照相机

  自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以后,人们就开始把用于绘画的小型暗箱,纷纷改装成密封性
能更好,可以安装感光板的照相机。最初的照相机都是后背取景式的带有皮腔的木制照相机。因
为不需要水平方向的绘制图像功能,所以去掉了暗箱内部45°角的反光镜,见图26。这种照相
机,因为取景后背玻璃上的影像特别暗,所以摄影者在拍摄时,必须用一块大黑布把照相机连同
人的头部一起罩起来,只把摄影镜头露在外面。这种照相机从1860年一直生产到20世纪中期的很
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末,这种照相机的改进型也一直在生产。20世纪中期,人们仍然可以在照
相馆见到头顶一块黑布拍摄的人像摄影师。直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一大批喜欢
使用大底片拍摄风光照片的摄影师仍然在使用后背取景照相机,用黑布遮住头部取景拍摄。xx
的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就是使用后背取景相机拍摄黑白风光照片
的典范。


图34 亚当斯于1941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埃尔南德兹拍摄的传世名作《月升》,使用8X10英寸木
制座机。

  最初使用干板拍摄的木制后背取景式照相机是折叠式的,它比达盖尔时期使用的木制相机并
没有根本的改进。摄影师拍摄前事先把干板装在木制的暗盒里,以便于携带。干板的常用规格为
120×170mm(俗称“1/2板”)和85×120mm(俗称“1/4板”)。拍摄前先用黑布盖住头部,用放
大镜在取景后背的磨砂玻璃上对焦,磨砂玻璃上的影像是倒置的。焦点对实以后先将镜头上的快
门关闭,然后将干板暗盒放在磨砂玻璃的位置上,抽掉暗盒前面的遮光档板,此时即可打开快门
拍摄。早期的木制相机使用气动快门,先拉动一条细绳给快门上弦,然后用手压动橡皮球,用压
缩气体使  快门打开再关闭。快门的开启时间xx用手压气球来控制。
早期的木制折叠相机使用的镜头是“达戈”(Dagor)消像散镜头,{zd0}光圈只有F8,后来才改用
三片三组的“柯克”(Cooke)式镜头,它的{zd0}光圈达到了F4,进光量比原来提高了4倍。后来
生产的这种座机使用各种德国xx镜头,如蔡司、罗敦司得施和耐德等于镜头,但由于成像面积
和移轴的需要,这些镜头的{zd0}光圈仍然维持在F4.5至F5.6左右。直到2000年,我国仍在生产这种
经过多次改进的木制折叠式后背取景座机。


图35 2000年上海申豪专业照相机有限公司生产的申豪牌GJ4×5英寸木制座机。

二、从单镜头反光相机到傻瓜相机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照相机的发展也一样。在摈弃了45°角反光镜的
绘画暗箱之后,人们发现倒立的影像对于取景来说显得太不方便了,尤其是人像摄影,人物的面
部表情在倒立的状态下总是看不清楚,也不习惯。于是人们又开始考虑在照相机内加装45°角的
反光镜,由立式取景改为俯视水平取景,这样从取景器上看到的影像虽然左右仍是相反的,但总
算是“正立”的了。由于相机内部有了45°角的反光镜,所以不仅可以从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很容
易通过一个四面遮光的取景看到影像,而且也保护了放在反光镜后面的胶片,使它不至于感光。
拍摄时,先将镜间快门关闭,再把反光镜抬起,{zh1}再把镜间快门打开、关闭,使感光胶片曝
光。
  这就是最早的单镜头反光相机,这种单反相机最初使用85×120mm的“1/4板”干板,后来使
用90×140mm干板和120胶卷。快门也从原来的镜间快门改进为翻斗快门或帘幕快门。120胶卷宽
60mm,最初的拍摄画幅为60×80mm。相机的镜头从最初的薛瓦利埃(Chier)二片一组消色差
镜头发展到20世纪初四片三组的天塞(Tessar)镜头。我国北京照相机厂目前仍在生产一种类似
于早期单镜头反光相机的120单反相机。


图36 为1925年美国福尔摩·格莱弗莱克斯公司(Folmer Graflex Corp)生产的格莱弗莱克斯系
列B型单镜头反光相机。


图37 北京照相机厂生产的长城DF—4型120单反相机。

  大约到了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135单镜头反光相机。最初的单反相机仍然是使用45°角
反光镜的俯视取景相机,直到1949年,瑞士的阿尔帕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的{dy}台采用屋脊式五棱
镜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这种相机的特点是在把俯视取景改为平视取景的同时,不仅影像是正立
的,而且左右也是与人眼看到的一样。这种相机从20世纪70年xx始盛行至今不衰,成为专业摄
影师的{sx}机种,也是“发烧级”摄影爱好者所钟爱的机种。
  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装有广角镜头使用塑料机身的自动化、半自动化袖珍相机开始
风靡世界,这种相机被称为小型化智能相机,由于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者不用动脑筋即能拍
照,所以被戏称为“傻瓜相机”,意思是:即使是傻瓜也能拍照。不料这一俗称成了小型化智能
相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种相机从成为绝大多数非“发烧级”摄影爱好者购买相机的首
选机种。
  除了单反相机和傻瓜相机以外,无论是135相机还是120相机,平视取景相机从20世纪初到现
在,一直是很多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所偏爱的机种。

三、世界上的xx照相机公司

  照相机的发展带动了镜头的发展,也带动了世界光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前后,一些世界著
名的光学公司纷纷开始研制照相机镜头,并转而成为专业生产照相机的公司。
  在世界历史上各照相机公司和光学公司之中,最xx的当属德国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公司。19世纪中叶,德国人卡尔·蔡司在耶那建立了一个镜头公司,并资助欧内斯特·阿
贝和奥托·绍特研制新型光学玻璃,这种玻璃后来对镜头的设计和生产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卡尔·
蔡司去世后,阿贝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当时蔡司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是保罗·鲁道夫,正是他后来设
计出了举世闻名的天塞(Tessar)镜头和普拉纳(Planar)镜头.这两种镜头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蔡司
公司不仅生产照相机镜头,也生产显微镜、望远镜和其它各种大型的军事领域和科研领域应用的光
学仪器。1926年蔡司公司和康特萨—内特尔、伊卡、格茨和埃纳等公司合并,成立了蔡司伊康·
公司。20世纪30年代,蔡司·伊康公司生产的三种牌号相机深受用户欢迎,它们是伊科弗莱克
斯、康太弗莱克斯和康太克斯。


图38 德国蔡司·伊康(Zeiss Ikon)公司生产的康太克斯I(Contex I)型相机,使用135胶卷,拍摄
规格为24mmX36mm,可以互换的镜头,幕连式快门。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摄影的发展简史-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