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海尔电器获高票通过青岛海尔“白电王国”扩大版图_曲终人散_百度空间

   收购海尔电器获高票通过 青岛海尔“白电王国”扩大版图

  (24.77,0.00,0.00%)(600690)收购海尔电器(01169.HK) 31.93%的股权议案获股东大会通过。在12月29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在关联股东回避表决的情况下,公司受让海尔电器31.93%股份的议案以99.81%的赞成率获高票通过。

  作为国内洗衣机与热水器行业的龙头,海尔电器海尔洗衣机、热水器市场份额均位居行业{dy},经营业绩良好。此次受让完成后海尔电器将成为青岛海尔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对青岛海尔的资产规模、收入规模、业绩增厚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

  青岛海尔董事长杨绵绵表示,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给海尔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调整结构的机遇,通过这两年的流程再造,海尔提升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对于两家上市公司的定位也愈加清晰,此次受让股权的完成确立了青岛海尔白电旗舰地位。同时公司将支持海尔电器先从三四级市场起步,打造虚实网结合、送服务上门的营销模式及通路,实现两家上市公司的协同发展。

青岛海尔“白电王国”扩大版图
> 2009/12/19/11:31 来源:新闻晨报
    近日,白色家电行业颇为热闹。继海信科龙将海信空调部分资产召至麾下后,另一行业巨头青岛海尔(600690)也以17亿元现金将海尔电器31.93%的股份纳入营中。至此,青岛海尔以51.31%的持股比例成为海尔电器控股股东,其业务触角也覆盖到白电家族的所有主要产品。
    白电产品线更完备
    青岛海尔日前发布公告,拟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用现金方式受让海尔集团所持有的6.47亿股海尔电器股份,占其总股本31.93%,加之此前持有的19.38%股权,青岛海尔一举登上海尔电器控股股东宝座,并可扩展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在收购之前,青岛海尔的主要业务为空调、冰箱、冷柜和小家电等,而海尔电器则专攻热水器和洗衣机市场。此次收购完成后,正好填补青岛海尔业务上的空白,其“白电王国”的疆域更为广阔。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为33%,热水器市场占有率为21%,两块业务均是各自领域的龙头。这两部分优质资产注入青岛海尔,其价值不言而喻。
    从财务层面上来看,2008年海尔电器净资产收益率为15%,而青岛海尔仅为11%。加上这次收购还是折价受让,每股3港元的价格较海尔电器12月11日收盘价4.47港元折价近33%,这对于提升青岛海尔的净资产收益率无疑是利好。
    平安证券分析报告预计收购的海尔电器股份有望在10年里增厚青岛海尔每股收益达0.08元,申银万国对该数据的预期则为0.12元。
    股权架构依旧复杂
    此次收购似乎将海尔集团、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的连襟关系略理清了一二,但事实上,海尔集团完整的股权架构剪不断,理还乱,“海尔系”实体难以一一列举。但仅以此次收购为圆心,与之有关的主要实体——海尔集团、青岛海尔、海尔电器以及海尔投资,在收购完成后,此4家嫡亲之间的股权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收购之前,海尔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青岛海尔42%的股份。海尔集团与海尔投资直接或间接持有海尔电器48.54%的股份,青岛海尔则只有海尔电器19.38%的股份,其余为公众持有。而收购之后,海尔集团就此退居二线,通过青岛海尔间接控股。此前,海尔集团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的GE,实现多元化经营,但并未取得很大成功。本次收购中,青岛海尔方面以现金方式受让,海尔集团成功套现17亿元。这笔资金或将用于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
    海尔集团是全身而退了,但此前几乎与之“形影不离”的海尔投资所持的海尔电器股份却纹丝不动,成为了独立的实际行动人。这其中的奥妙值得寻思一番。
    惹眼的海尔投资
    在本次收购前,海尔集团与海尔投资共同持有海尔电器48.54%的股份,两者为一致行动人。而本次收购完成后,海尔投资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独自持有海尔电器16.61%的股份,成为独立的实际行动人。这一转变让海尔投资备受注目。
    相比“海尔系”下投资者与消费者熟知的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海尔投资确是一个陌生而又惹眼的实体,与海尔集团的关系颇为暧昧。事实上,2000年之后,海尔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入股长江证券(000783)以及与纽约人寿合资组建海尔纽约人寿。上述投资的真正出资人和执行人,正是海尔投资。

2009年12月30日 17:49 来源: 《当代经理人》

  服务转型

  在搭建更大的白电平台青岛海尔之后,在香港上市的海尔电器的未来也成外界关心的话题。有分析认为,未来海尔电器可能会以几种新的面貌出现。首先就是作为海尔集团其它业务的新载体出现,目前,在海尔集团旗下的众多业务体系中还有彩电、中央空调、通讯、电脑等优质业务,特别是在IT通讯这一块,是近年来海尔重点打造的主体业务,也符合资本市场的关注点,如果不分拆上市,那么装入海尔电器将是{zh0}的选择。

  另外,海尔集团很有可能会将其庞大的上游零部件产业注入海尔电器,为海尔在上游关键零部件及材料的扩张搭建资本平台,甚至还可以为海尔日后进军半导体、芯片等高技术、高利润领域,搭建一个比较好的平台。

  但{zd0}的可能是海尔电器会成为海尔在中国庞大的三四级农村市场构建销售服务公司的新平台,实践海尔服务转型的战略。据了解,虽然香港资本市场对白电的投资热情一直不温不火,但在海尔表示要向服务转型后,海尔电器的前景却被一致看好。而海尔推动的这次重组,就是为服务转型搭建一个更大的资本市场平台。

  2009年9月,海尔电器成立并控股的独资附属公司重点就是主攻三四级市场的销售、物流和服务网络。目前该公司已在上海注册完成,资本金接近1亿港元,主营业务为分销中国家电产品。实际上,海尔向下游的销售服务领域扩张早有动作。2003年,海尔就成立日日顺(上海)营销策划公司,负责集团综合电器专营店的发展规划。孙鲲鹏告诉《当代经理人》:“截止2008年底,日日顺在中国已拥有超过5000家门店,覆盖近大半国内市场,实现150亿元的营收,大大超过之前100亿元的预计。”

  不可否认,从2007年底开始的“家电下乡”,让海尔受益颇多。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海尔集团旗下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热水器等产品的销售全面领跑,牢牢占据了农村市场销售{gj}的位置,销售业绩是第2位企业的近4倍。而{zx1}的政策表明,今后3年,家电下乡政策将继续实施,而就目前的300多家企业下乡情况来看,海尔早在多年前便建立了一套面向三四级市场的售后服务体系,并趋于成熟。这将成为海尔代理其它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销售的重要载体,实现从制造向销售环节的业务转型和利润增值。

  这种面向三四级市场的大型销售服务公司,正是张瑞敏提出的“服务转型”方向中的重要一点。除此之外,在张瑞敏的“服务转型”的计划中,“去制造化”是另一个重点,这同样能在这次重组中寻找到端倪。在2009年2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张瑞敏明确表示,海尔接下来要脱手大部分生产业务,并加快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对市场趋势做出反应的步伐。其中与台湾OEM制造企业的谈判已在进行中。与此同时他还表达了海尔集团彻底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营销型企业的战略,用“去制造化”的“轻资产策略”来打破目前遇到的瓶颈。

  那么,海尔到底遇到了什么瓶颈?家电专家刘步尘对《当代经理人》表示:“我认为海尔遇到了两大瓶颈:一个是品牌瓶颈。现在海尔是{zj1}有国际品牌特性的中国品牌,但是,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相比,海尔看起来更像国内品牌。这几年,海尔在国际市场上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和品牌未能实现大的突破息息相关,因为未能完成品牌转型,所以市场转型(从本土市场为主,向国际市场为主转型)未能实现。再一个是技术瓶颈。实事求是地讲,海尔是中国比较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但如果用国际市场的标准看海尔,我们会发现,海尔的技术实力还是有限的。”

  因此,作为国内{dy}白电品牌,海尔一方面不能xx抛弃制造,同时更要向营销、品牌和服务转型。张瑞敏一直希望海尔能够在总产值提升的同时也提高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率,而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整合资源,通过并购国际品牌优势资产就成为一剂良药。

  孤独的探路者

  就在海尔这次资产重组后不久,在世界xx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xx》公布的数据中,海尔洗衣机以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惠而浦成为行业{dy},这是继冰箱后海尔白色家电的又一个全球{dy}。至此,海尔白色家电以全球市场占有率5.1%的市场份额位列世界xx。

  这个消息对于一直努力成为世界{dy}的海尔来说不啻为巨大的褒奖,但这并不能让海尔高枕无忧。海尔集团自进入1200亿规模的经营业绩以来,这几年乏善可陈,利润率不断降低。虽然这是家电行业竞争的周期规律所决定的,但也是海尔必须转变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海尔一直没有放弃在管理上的突破。

  2009年12月8日,由中国质量协会举办的“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暨中国质量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海尔获评“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周年优秀企业”,张瑞敏代表获奖的“杰出管理者”发言时表示:“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为用户创造正确的需求,这个就是质量。过去我们局限在产品标准质量上,互联网时代应该关注怎样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的确,海尔是国内最乐于、也是最善于进行管理变革的企业,从二十多年前的“砸冰箱”开始,海尔一直在管理上进行探索。2001年,张瑞敏推出海尔再造战略,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SUB战略业务单位,流程再造、组织再造、业务再造以及人单合一市场链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超越海尔内部企业文化范畴的社会共有智识财富。这不但使得海尔从30年前一个管理混乱、出路迷茫的手工作坊式集体工厂,发展成为产品行销全球、品牌享誉世界的国际化大公司,更对中国家电业数千家企业、近千万从业人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产生着积极且“推动性”的深刻影响。

  但是,2009年4月张瑞敏提出的“海尔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主张时,却遭到业界的一片质疑。海尔推行制造业与品牌经营分离的“去制造化”转型战略,将部分业务OEM方式外包的“营销驱动型”发展策略,也被称为是一种被迫性选择。国内许多家电企业都认为,“制造业”还是中国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中国企业的核心优势之所在,所以短时间内还不想像海尔集团那样转型服务业。

  刘步尘表示:“海尔是一个颇具自我否定精神的企业,换言之就是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这种创新精神又是企业不成熟的表现,从来不曾有一个机制成熟的企业,轻易把自己的机制推倒重来。现在,海尔希望从制造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型,这种转型跨度实在太大,对企业几乎是颠覆性的转型。截止目前,我们尚未看到类似转型成功的先例,希望海尔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审慎而为,切不可急躁冒进。”

  张瑞敏何尝不知道这个过程的艰难,因此每一步都走的谨慎而小心。海尔对这次资产重组寄予厚望,因为在这次重组后,无论是青岛海尔的资源平台,还是海尔电器的服务平台,其内核都是海尔的“服务转型”。在竞争异常惨烈的白电红海中,海尔虽说不上已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但成败在此一役。

在2008年6月27日以7.75亿港元从德意志银行手中购买海尔电器(1169.HK)20.1%的股权后,旨在整合海尔集团所有白电资产的A股上市公司青岛海尔(600690.SH)又拿到了海尔电器31.93%的股权,然而青岛海尔这次出手的时机以及购股价格似乎存在着关联利益输送的嫌疑。

控股海尔电器

12月14日青岛海尔公告,将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从青岛海尔BVI和海尔电器第三控股手中拿到了海尔电器31.93%的股权,待转让协议完成后,青岛海尔将持有约51.31%的海尔电器已发行股本,青岛海尔成为海尔电器的{jd1}控股股东。

从海尔集团内部白电资产整合的角度,青岛海尔的这次出手显然是按照此前规划的步骤来逐步推进的,作为拥有国内冰箱{dy}(占有率21.72%)、冷柜{dy}和家用空调第三的青岛海尔,这次又将国内洗衣机{dy}(22.4%)和热水器{dy}(21.1%)的业务整合进来,其白电规模{dy}的地位开始体现。

青岛海尔证券事务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历史原因青岛海尔并没有把集团所有的白电资产置入,这导致青岛海尔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要低于其实际的业绩表现,这次整合后青岛海尔的资产质量和销售规模将大大提高,而且可以实现海尔白电业务在资本市场实现紧密结合。”

仅仅在2009年上半年海尔电器将创造了1.44亿港元的净利润和46.78亿港元的销售收入,按照通行会计准则在这次整合后,海尔电器的利润和收入情况都将合并进入青岛海尔的财务报表,这意味着青岛海尔有望新增超过110亿港元的销售收入和近3亿港元的净利润。

此外,青岛海尔的公告还指出,这次整合后青岛海尔将由此成为海尔电器控股股东,与海尔电器的联系加强,可扩展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显然青岛海尔希望借助海尔电器开拓香港资本市场的目的已经显现出来。

高位交易

然而青岛海尔这次付出的代价似乎也不小,这次交易总作价达到了19.41亿港元,其单价比一年半前从德意志银行手中购买的价格高出了50%以上。

东方证券分析师张小嘎表示,“显然这次整合的时机并不好,因为海尔电器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中从0.67港元上升到目前的4.76港元,虽然这次收购价格比12月10日实际收盘价折让了35.9%。”

显然青岛海尔如果选择在2008年底出手其成本可能只有目前的1/5,对此青岛海尔证券事务部有关人士表示,“这次整合需要的审批是很复杂的,青岛海尔是按照此前确认的步骤来推进的。”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海尔BVI 和海尔电器第三控股是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6年6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公司,控股股东均为海尔集团公司,其中海尔集团公司直接持有青岛海尔BVI91.4%股份,间接持有海尔电器第三控股75%股份。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青岛海尔这次是将19.41亿港元的现金直接支付给海尔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这中间存在着利用资本市场变化来输送利益的嫌疑。

对此青岛海尔的公告指出,交易双方根据海尔电器近年经营表现,并综合考量海尔集团公司整合旗下白电资产的整体战略及{zd0}化海尔集团公司白电产业的协同效应。

青岛海尔证券事业部有关人士表示,“这次的定价是非常合理的,我们的独立财务顾问以贴现现金流与可比公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海尔电器股票的合理价值,并辅以近两年家电行业收购案例作参考。”

记者注意到,青岛海尔这次选择的对比对象有两种,一是家电企业特别是洗衣机企业过去两年的平均市盈率(2009年为29.27%),结合海尔电器2008年业绩水平(2008年年报数据)和2009年业绩预测,海尔电器公司股票的合理估值区间为3.48-4.99港元。

显然从这个指标来看,这次收购的价格并不高,此外还对比了小天鹅收购美的洗衣机资产,以及2008年初美的收购小天鹅A时的市盈率,这两次收购的市盈率分别为18.84倍和39.9倍,而这次海尔收购的市盈率在20倍左右。

对此有专家指出,美的收购小天鹅成就了其行业第二的位置,这次收购的高市盈率是有特殊原因的,青岛海尔这次收购的市盈率估值偏高。

记者了解到,在这次收购后,除了青岛海尔控股海尔电器外,海尔投资还持有16.61%的海尔电器股权,不排除这次收购后海尔投资也将其持有的海尔电器股份出售给青岛海尔或逐步在二级市场减持的可能性。

2009-12-24 05:51:10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12月24日讯 在被指拖欠数十家供应商货款后,海尔终于不再沉默应对。12月23日,海尔集团向《每日经济新闻》回复称,海尔不存在拖欠供应商货款的问题,并表示将按照协议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海尔:柳溪公司无竞争力

“柳溪公司官司输了,不服气,现在找我们来撒气。”海尔广州工贸相关负责人12月23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海尔这么大的公司,根本没必要拖欠供应商货款。

上述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柳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溪公司)是因为与海尔的几起官司败诉了不服气。按照法院的判决,柳溪公司反欠海尔钱,不过并未透露具体数额。

据了解,柳溪公司分别同海尔集团下属分公司签了5份合同,其中重庆海尔欠款达到100多万元,青岛总部拖欠190多万元。因货款久拖无果,柳溪公司向顺德海尔、重庆海尔、 ( )等公司提起法律诉讼,要求尽快结算货款。

柳溪公司之前表示,海尔为了达到拒付的目的,抢先对柳溪公司进行诉讼,指使员工把正常支付的费用说成是“好处费”,利用其合同中所谓的“廉政条款”,向柳溪提出所谓30%的罚款。

据柳溪公司称,海尔不顾造成柳溪公司逾期交货的原因,认定柳溪公司违约。设备运至现场货物无处安放,柳溪公司只好分批到货,不过合同中又强调要求一次到货,造成了本来可以提前到货结果却出现了逾期交货的情况。

12月23日海尔集团向《每日经济新闻》回复称:“海尔集团正在大力推进供应链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引进{zj0}国际化供应商并建立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将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如深圳柳溪公司等予以淘汰。”

“问题设备”还在用

海尔在回复中直指柳溪公司“与海尔的合作中存在严重的违约问题”。回复提到,柳溪公司所供的5条处理生产线中,有3条生产线设备到货拖期,而且安装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技术要求。

“鉴于深圳柳溪公司的严重违约问题,海尔淘汰了该供应商,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法院已经终审判决,确认柳溪公司构成严重违约,判令其向海尔承担违约责任。”海尔方面表示。

“如果我们质量有问题,那海尔应该把设备还给我们,但实际上现在海尔还在用我们的设备进行生产。”对于海尔的回复,柳溪公司总裁熊立新表示,海尔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设备真有问题,为何一直使用生产?

(本文来源: 作者:高巍 陈喆 涂劲军)



郑重声明:资讯 【收购海尔电器获高票通过青岛海尔“白电王国”扩大版图_曲终人散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