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又称禹门口,因禹凿龙门而得名。距山西省河津市城西15里,在河津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北部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 黄河水流经禹门口,被约束在高山峡谷之间,愈近龙门,河床越窄。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约束,勃然大怒,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却被静静的高山峡谷挤压在河床中,溃到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啸着,飞出一层层凌空雪浪,掉过头来,反扑对岸巨石,又一次咆哮着,飞出层层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再一次疯狂地咆哮起来,将一道道水柱喷入天空,在一阵喧嚣之后,从空中颤抖着落入谷底,跳出龙门。这龙门三激浪,是黄河千百年来的奇观,激起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如今,龙门口已新建起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沟通了秦、晋两省。三桥并列横跨黄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龙门的不凡气势。
黄河流经龙门,河道渐狭,河水千回百转,奔腾澎湃,激山为浪,人称"禹门三级浪"。禹门出口处,宽约百余步,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道是“平地一声雷”。东岸有一块二十多亩的平坦地面,上建禹庙,相传是汉代创建,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庙屏阁楼亭,画梁雕栋,依山傍水,形势壮伟。庙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衣冠庄严,冠冕堂皇,神态栩栩,其容如生。可惜此建筑在日寇侵华时期被日军毁坏殆尽。
龙门风景,奇丽壮伟。《河津县志》载"龙门八景"即:石栈连云,鸣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风,层楼倚汉,飞阁流舟,桃浪三级,雷声一震。还有一些富有神话色彩的地方。例如,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在龙门山北有河口,很象龙门却不能通。相传这是鲧治水时所凿,因没有成功,人民给它起名叫"错开河"。另一说是大禹当时开河本开两条:一条通往现在的禹门,一条开往陕西黄龙山的的下川。当大批民夫正往陕西一条开去,天上有一只大鹏呼叫:"错开河,错开河,开西不胜往东挪!"大禹善辨鸟语,于是命令民夫改向东挪,后人遂将交岔处起名为"错开河"。又如在禹门南一里多远的地方,有石碛,大河盘绕而行,洪涛巨浪不能淹没,相传禹坟在那里。王宝钏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的。十八年的寒窑苦恋,{zh1}的喜剧结局,也是个善良人的愿望。
八景只有听人描述了。后人修的铁索桥也能让我们兴奋一阵了。八条钢索从两岸扎牢,中间不铺任何物体,想到秦地的韩城吗,就得勇敢些,踏上这一百多米长的铁索,那可是颤颤危危的了,距离水面约的三十米的高度,虽是无风的天气(风天是封桥的)因为是太长了吧,在中间也有近十度的摇摆量,似腾云驾雾,飘然欲仙。当我们小心谨慎的走过去后,头一眼看到的就是八只大缸一字排开,也是一景了。那是当地人为了澄清黄河水,特设在那里。为每一个到达黄河西岸的人准备好的清水。我们的民族是多么醇朴,这就足以证明。喝上一大碗清清的甜甜的黄河水,也不枉为炎黄子孙。八景是看不到了,只是在人的指点下看了些残迹。那么好的瑰宝确让日本人给毁掉了,国耻是不能忘记的。
鲤鱼跳龙门,就是说的这里了,那么大的蓬勃气势,小小的鲤鱼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跃身龙门一步登天。后来听船工们说每年的三月冰漂才过,沽水季节,这里的景色又是别有一番,水平如镜,鱼多而大。黄河鲤鱼美味也就是三月最鲜,鲤鱼逆水行到这里便只能止步的,再也不能前进了。黄河的运船在这也算是终点的。观看群追逐嘻闹,翻花打挺,也能让人心旷神怡。想来那些可怜的鱼儿只能趁着这个时机了。不知何时才能有一条小鱼成为龙的了。
三月水寒逆流上,打挺乏力落旋间。待报东风吹浪起,借波跃过龙门前。
一、禹凿龙门。
大禹治水,是有很生动的神话传说的。据说,在尧的时代,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住在有崇,号"崇伯鲧",这便是禹的父亲。尧命他治理洪水,他用筑堤的方法去"堵塞",结果治了九年也没有把洪水治平,被尧杀死在羽山。舜命他的儿子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改用"疏导"的方法,开山挖河,把洪水导入河海,终于平息了水患。大禹治水有功,后来舜便把天下禅让给他,建立夏朝,定都安邑。
禹在治水的过程中,率领千万民军,不避寒暑,不畏艰险,手足长满了老茧,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正是这种恒心和毅力,振奋人心,这才战胜了洪水,疏通了河流,奇迹般地开凿了龙门天险。
传说禹是一位巨人,身体魁伟,象一座高山,他不但脚大,腿长,一步能跨二里半,而且力气惊人,双手能举千斤石,因而人们称他为大禹。
大禹带领数万民挑走了积石山的乱石,又劈山填谷,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龙门山。龙门山象屋脊一样横亘绵延。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顶,看到他父亲鲧错开的河道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的农田,便下定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滚滚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他在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了一番,大家都赞成大禹的主张。大禹一声令下,民工一齐动手。大家挥舞石斧石刀,齐心协力,开山凿石,大禹身先土卒,奋力大干。他足踩之处,立即下陷,手到之处,坚石变软。他们辛辛苦苦挖了{yt},好不容易挖了个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不管挖的缺口多宽多深,但第二天总是长平。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这天,大禹刚刚回到相公坪,迎面走来一个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礼,问道:“请问长老,这龙门山怎么挖了又能长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此乃龙门山地。”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的大山是xxxx。大禹刚要拜谢,那老人便不见踪影了 ,大禹这才知道见到了山神爷。
大禹又召集民工,说明真情,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不让巨龙 有一丁点儿的喘息机会。 这样一来,巨龙终于被拦腰砍断了,黄河之水象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汇,一泻千里。从此,黄河流域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龙门大山被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两扇石门,大禹给它取名叫“龙门”。后人为了永记念大禹开凿龙门的功绩,也叫它“禹门”。禹门口河心巨石上的坑坑凹凹,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的遗迹。
禹凿龙门,传为千古佳话,历代文人墨客常来这里游览,即兴赋诗。清顾炎武在康熙三年(1664)正月由蒲州经荣河到河津龙门一游,作《龙门》诗一首,对禹凿龙门的不朽功绩,作了热情的颂扬。诗曰: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入庙重蒿接,临流想象存。
无人书壁间,倚马将黄昏。
二、龙门的故事
故事之一:错开河的故事。在龙门即禹门口大桥处上行200米,河西对岸很深的山沟。那就是错开河的地方。相传当时禹在开凿龙门的时候,遇到了有两条岔道,一条通向陕西黄龙山的下川,一条通向禹门口。民工们一路朝西边的那条开去,这时,忽然听见头顶上一阵“咯咯咯,咯咯咯”的鸟叫声,声音很大,几十里以外都能听见,大家抬头一看,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大鸟在头顶上盘旋,民工们非常奇怪,纷纷议论。但禹王能听懂鸟儿的话,他一听“咯咯咯,咯咯咯”的声音,知道这鸟儿说是“错开河、错开河,西开不如往东挪!”禹王知道这是大鸟在点化他,便和几个年纪大的民工,去察看水势山情,察看的结果,往西开是山套山,岭连岭,不光是工程艰巨,而且绕道很远,往东开,十几里路以后,就出了禹门口,天宽地展,有一个自然的河道。地势查看好了,禹王便返回到工地,这时侯,那只大鸟还在天空中盘旋,仍在叫着“错开河、错开河,西开不如往东挪!”众民工见禹王回来了,都拥到禹王跟前,争着问道:“往哪开,往哪开?”禹王答道“往东开!”这时那只大鸟才展翅飞去。后世人就把这块地方叫做:“错开河”。
故事之二:禹王洞。“错开河”对岸的山腰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石洞子,人们叫它“禹王洞”。相传禹王当年凿山开河的时侯,指挥着成千上万的民工,站在山下,看不见水势,很需要有一个指挥所,可是一时又寻找不下个合适的地方。{yt},禹王正和民工打石头,忽然听得“轰隆”一声,只见在悬崖上冒出一股黑烟,烟雾过后,出现了一个山洞,洞下又有脚窝子和台阶,可以上去。于是禹王遂即沿路而上,到山顶一看,这个洞很大,可以容下几千人,站在洞口望去,山情水势一目了然。这个洞既可以当治水的指挥所,又能让民工遮风避雨。从此以后,禹王便住在这里。禹门凿通以后,所有的开山工具都放在这里,后来人们把这个洞子叫“禹王洞”。至今人到洞口,还听见洞里有吼声,但是谁也没有下去过。
故事之三:米汤庵故事。离禹王洞不远处有个山崖,人称米汤庵。据说是禹王凿山开河,人多的数不清,不要说吃饭了,就是喝白开水也供不应求。禹王多次增加烧水的人,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侯正是夏天,烈日当空民工们口干舌燥,难以忍耐,有的人因喝不到水渴死了,看见这种情况禹王十分着急。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老婆婆,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子,在石岩下烧起米汤来了,喝了她烧的米汤,不光是甘甜解渴,而且满锅的米汤,不管多少人喝,总不见少。龙门凿开后,大家都要去谢那老婆婆和小姑娘,可是到后岩一看,什么也没有了,大家都说,那位烧米的老婆婆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把烧米汤的地方叫“米汤庵”。
故事之四:神仙梳头点化。说的是龙门山不光是高大,而且石头很硬,成千上万的民工,在禹王的率领下,从上往下凿,一锤子下去,才能打下手指头蛋儿那么一点,成千上万的人,成年累月地就是这么样凿呀、凿呀,进度非常慢。禹王十分着急,可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yt}他正在为这事熬煎,忽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坐在山前梳头,她那一头白发,好象一块毡片子贴在头上,要想梳通梳顺,不容易呀!可是只见老妈妈上边梳一梳,下边梳一梳,头根上梳一梳,头稍上梳一梳,不一会儿,老妈妈那象毡片一样的头发就梳的通通顺顺。禹见了以后,很受启发,心想,凿山开河,能不能也和老妈妈梳头一样,上边凿凿,下边凿凿,想再询问老妈妈时,已经不见了。只听半空中有个声音说:“上边疏,下边疏,疏通河道不发愁”。禹王随后就按着老妈妈的梳头样子,开山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故事之五:后羿帮忙。禹王凿龙门的时候,兵强将勇,有两个人曾经帮助禹王治水,一个叫后羿一个叫寒浞,后羿是有穷氏酋长。传统戏里有一出《嫦娥奔月》演的是嫦娥偷吃了她丈夫的仙药,飞升到了月宫。嫦娥的丈夫就是后羿。后羿的两只眼睛特大,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他能看见,力大无穷,箭射得好。古时侯天上有十个日头,烤的地下水干土焦,百草不生,老百姓煎熬难挨,没法活下去,求后羿帮忙,后羿弯弓搭箭,一连射落九个太阳,从此人间才有了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后羿帮助禹凿龙门,用他那神箭,射山山开,射石石穿,为民工们引导方向,尽管山厚石硬,后羿总是一马当先,箭无虚发。另一个人叫寒浞。这个人粗胳膊壮腿,身高力大,能够在陆地上把水里行的船拉上走。他帮助禹凿龙门时,骑一只大龟,寒浞用鞭子打一下,乌龟往山上撞一下,撞一下山倒一峰,禹凿开了龙门,后人在追念禹王功绩,盖禹庙时,庙前廊下左右两个站神,就是后羿和寒浞。
故事之六:铁杵磨针。禹王凿龙门,尽管有后羿和寒浞这两员猛将,还有众多的民工,无奈工程巨大,不是三天两后晌就能完工的。{yt}又{yt},一年又一年,民工们历尽了寒暑,受尽了辛苦,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干活也不那么卖力了,碰到困难也不想法克服了;有的报怨,有的熬煎,看见这种情况,禹王也忧心忡忡。{yt},禹王在山坡前走过,这才注意到多少天以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铁杵,在石头上磨呀磨呀,从不间断,禹王见了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问道:“老妈妈,你磨这铁杵做什么用?”老婆婆答道:“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禹王觉得好笑,又问道:“这又粗又长的铁杵,何年何月才能磨成你要的那根绣花针呢?”老婆婆答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这句话对禹王的启发很大,坚定了凿山开河的信心,他随即召集民工把这件事告诉给大家,并说:“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妈妈,都有志把这铁杵磨成绣花针,我们这成千上万年富力强的民工,难道连这座山也凿不开吗?”众人齐声答道:“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从此,大家的精神振作,决心更大,不几年,就把龙门山凿通了。黄河从这里流出以后,再也没有阻拦,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故事之七:鲤鱼跳龙门。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禹王还未出世,龙门还未凿开,天下的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去路,四野横溢,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很大的湖泊。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一游。阳春三月,气候温和,它们从黄河的下游出发逆水而上,直达山西河津龙门山附近,但龙门山高入云端,陡壁千仞,险峻xx,又无水路,它们只好聚集在龙门的北山脚下,为远道来且不能如愿一游而遗憾叹息。这时,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咱们既然来了,就不能枉此一行。这里没有水路可以游上去,咱们就跳过这龙门山去如何?”“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朝前方游去,突然纵身一跃,又像是离弦的箭,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xxxx。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xxxx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唐朝李白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三、古龙门八景诗
春鳞汲浪:
星河一泻势如倾,春暖桃花浪几层。
嘱咐 鱼休点额,峥嵘头角任飞腾。
飞阁流丹:
画阁临崖结构雄, 飞屹立半虚空。
辘轳百尺长牵梗,一汲洪涛起卧龙。
空谷惊雷:
九折黄流风浪平,紫云芳草护长汀。
蛰龙不是蟠屋稳,端等春雷{dy}声。
秋水归帆:
梁山劈破地天开,万里河源星宿来。
可奈寒飕秋色幕,胡笳羌笛甚萦怀。
曲栈连云:
天险长桥驾彩虹,岩回路曲似蚕从。
游人多少迷律渡,云锁阑干十二重。
层楼叠汉:
楼结飞甍峭壁悬,丹崖万丈碧云间。
分明阆苑清虚府,好乘星槎上九天。
悬崖挂月:
远对孤峰接华尖,潮声夜夜绕风檐。
门开惟许来明月,卷上银钩不放帘。
鸣泉漱玉:
石孔云根一脉通,涓涓滴翠玉丁东。
个中无限沧浪趣,清浅偏宜濯我缨。
作者:赵阳钦 草于2010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