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关键在于自由发展。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腾讯做了一个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谁更有戏的调查,结果认为足球更不那么绝望一点的或者两者都没啥希望的是大多数。
教育部最近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且开始了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接受过多年中国教育在中国教育流水线上敲打锤炼过的一款不成功产品,我也谈下自己对中国教育的用户体验,以及一些个人认为或许有点意义的建议。
教育部网站对提意者体贴细致的列出了关于教育的22项征求意见之处: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民族教育
特殊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依法治教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加强组织领导
外加一个——对纲要文本总体意见或建议。
我相信在网民对那22项的意见或建议中,以及在那些总体意见或建议中,一定有很多设想细致初衷美好的,同时我相信,这些美好建议即使被采纳,在实际操作中都几乎不可避免的统统被现实扭曲甚至违背建议者的初衷和良好愿望——只要我们的考试招生制度没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质量、教育的风格等等等等这些具体的细节都不是一个建议或者实施一种新的政策就可以立竿见影在教育现实中被良好的实践并看到成效的,这些方方面面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做,需要对教育有热情并有才华的人去具体做,才能有结果。我仅仅在此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没有去看前面建议者的帖子(这应该是教育部官员们认真去做的事情),但如果想改变教育的现状,可以预见,仅仅提上面那些方面的建议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并且所有建言者都应该祈祷下如果自己的建议真被采纳别在现实中给教育添乱甚至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
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学生,这使得我们的学生面临世界上几乎最激烈的竞争,这种激烈竞争的压力也常常是教育中很多问题的诱发因素之一,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比如高考成为几乎所有教育方式教育方法背后无可回避的巨大阴影,乃至所有方式方法{zh1}都无奈的指向了应试。
但是,我不倾向于认为激烈的竞争是坏事,激烈而又良性的竞争应该会激发能力和创造力才对。而很明显,我们的教育体系下的激烈竞争并不那么良性,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就是——我们的教育在拥有最多的学生,按理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潜在人才智力种子的情况下,并没有提供出跟总体人数相匹配的人才乃至大师。
于是就有了钱学森跟温总理念念不忘的念叨我们的教育“冒不出杰出人才”,在新闻中,温相亲口说“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看法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缺少自由。
事实上,只要给出自由的环境,有基本的养分和资源,一个人像一粒种子一样,都会自然的生长并成熟(区别只在于这颗种子是长成小草还是大树,苹果还是银杏,月季还是玫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整个国家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学生接触不到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所面对的世界狭隘而又单一。而78年后,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没能提供让学生能够自由生长的环境。
这就是49后我们的教育为什么空守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zd0}的人才种子资源库而没能产生足够的参天大树和绽放足够多的花朵的原因。
我们的教材和课程,教育的理念和技巧,这些地方的或者落后或者不尽完善xx都不是{zd0}的问题,因为人才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给出土壤自由生长出来的,那种以为在教育中采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具体的政策就能像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生产杰出人才甚至大师的看法是一厢情愿的无知。稍微想下也能发现这是一种天真的妄想,如果真有这么一种具体方式方法如此有效,那它一旦在什么国家或地区先出现,肯定会立即被复制到全球,因为没有什么比人才更贵和更珍贵。而现在显然没有什么具体立竿见影的方法出现能够被直接拿来主义的用,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网民对教育的建议还是教育部官员们准备真正实行的政策中能有此神奇效用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
我们现在能做并急需做的应该是尽量减少当前教育中压制学生自由生长的把学生像盆栽一样限制在花盆里的因素。
我丝毫不怀疑中国人中,中国人的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种子,有着无尽的潜能和力量可以生长。我们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它提供的环境让这些种子不得自由,只能憋屈乃至扭曲的生长。
有很多人谈到我们的教育的时候说我们的教育中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在这个教育体制下表现的很好,同时他们也很优秀,以此来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绩的。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因为首先只要有庞大的人群,其中必然会有优秀的冒出来,如果一种教育体系能够压制所有优秀的种子,不能产生任何优秀的人才,那这种制度或许只能是把孩子长大之前全喂狼。其次,更重要的,如果这些优秀的人才生长的是另外的环境,他们是否会成就更大?他们是否发展出了他们全部的潜能?这是问题更关键的地方。如果给他们更多养分和自由,他们是否本该是陶哲轩钱永健?就像一个人本该长姚明那么高,即使生长发育的时候缺点营养也有一米八,这能证明他已经不矮证明他青春期的生长环境是好的吗?
当一个中国的高中生在数理化的那些习题中在那些技巧中耗神费力的时候,在政治历史的细碎知识中默念背诵的时候,人家的高中生在干什么?当我们的学生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的通过密集严格的训练成为考试的职业化选手的时候,人家的学生在练什么?
而十六七岁已经是天赋和才能开始生长并展现的时候了,当我们的的学生十六七岁的时候大量的时间都消耗在这种低级层面的以通过考试为压倒性目标的翻来覆去的解题技巧训练时,当他们运用自己年轻时状态{zh0}的记忆力记住大量无用琐碎的东西的时候,人家在干什么?所有创造性的需要充沛精力和激情的活动都是年轻人的天下:牛顿23岁万有引力三大运动定律微积分光的色散实验,高斯21岁就写出了《算术研究》,爱因斯坦16岁就开始尝试写物理论文26岁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哥德尔24岁哥德尔定理等等等等。数学界{zg}奖菲尔兹奖甚至明确规定只授予40岁以下数学家,而数学史则表明——几乎没有哪个数学家最辉煌的工作是在40岁之后做出的。
我们的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学生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用琐碎枯燥的知识和翻来覆去的应试技巧训练来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生命,就好比正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给鸡鱼肉蛋,只给方便面和压缩饼干。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时,比较自由一点的时候,首先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已经错过,身体的发育和心智的发育一样一旦错过某个时期就无法弥补,这时候已经基本晚了;然后他们又要面临大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即将到来的就业生存压力。
因此,只要解决或缓解这个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教育状况会有令人欣慰的变化,只要不挡住阳光水和空气,种子就有自由生长的能力和力量。在此有两点建议或许能够在实践中产生效果:
1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具体方案如下:
a 高考改为一年六次(参考美国SAT的七次),学生一年中可以多次报考,成绩两年内有效。
b 所有科目考试时间全部错开。考生自由选择报考任何一科考试,比如数学+物理+英语+历史+生物这种组合。
c 每个大学每个专业都给出报考本专业需要提交哪几个学科的考试成绩,比如某大学计算机系要求数学物理英语,某大学化学系要求数学化学英语音乐(该系化学教授可能是音乐爱好者)等等。
d 各个大学招生无所谓{dy}第二志愿,无所谓一本二本。学生把自己的考试成绩(同一科目参加多次的以考的{zh0}的那次为准)和自己的个人资料自我介绍等材料递交任何大学即可报考该大学,报名费用自理,学校自主公开招生,录取学生的考试成绩及个人资料在学校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一个学生可以同时被多个大学录取,自由选择上哪一所,或未被任何大学录取:(
这种方式不限制学生参加考试的年龄和时间,考完后即可报考学生考试成绩估计能够上的大学。不限制报考科目的文理——因此也就消解了所谓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能者多考愿者多考,爱好考试的想全部考完都可以。参加考试科目越多,选择专业的范围越大,偏科者偏才者亦有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年多考,让高考平常化,一年一次高考不止是考试时整个社会风声鹤唳,而且一次未考好还想上大学就得蹉跎以年记的时光——人生有几个一年?人生有几个一年可以在高中耗着?人生有几个一年可以在高中耗着反复摆弄三角函数记住过氧化钠的颜色以及1793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啥?
我们当前有一种说法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什么都学,这种思考方式大谬特谬,首先,全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数量和比例是多少?然后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必然是各方面皆有不俗水准的——这两点就注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做复合型人才,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复合型人才。为了少数人要成为的目标而强行要求所有人一起跟着接受所谓复合型教育是荒谬的。而且我国高中教育那些琐碎的知识和应试的技巧对复合型人才打下各学科坚实基础也未必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跟记者说自己不知道声速是多少并声称自己从不让这种百科全书中随便可以查到的知识充塞自己的大脑。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思维强健开放能够迅速领会掌握新思想新理念的人,这些学科的细碎知识在其次,即使高中没有大量记过这些东西,只要思维能力在,需要学习和应用时自然可以查到并运用掌握这些知识才是最关键的。
2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利用信息技术让知识变的像空气和水一样廉价易得。
由教育部牵头,把各学科的教科书从小学到大学全部上网向全社会免费提供。当然,首先要付给教材编写者报酬,这笔钱应该是全体纳税人都乐意花愿意花的。然后这个网站提供的资料是公益性质的,个人使用免费。商业目的使用这些教材需要付费,收入部分用于网站运营,部分由教材编者所得。
这样,任何一个人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他或她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并且这个网站还可以给全社会的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途径,天赋高的儿童可以很早就自学更多的东西,需要充电的中年人可以随时学习自己工作中新需要的知识技能,老年人出于打发时间寻找乐趣的目的也可以爱学什么学什么。
简单说,首先让考试招生制度对一个人心智发育的干涉干扰尽可能的小,让个人有更自由的空间。然后尽可能便捷的提供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给出土壤阳光水和空气。
至于具体教育的方式方法理念这些,有待于有志教育的一个一个人来一点一滴具体的去做,但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让每个人能够自由生长的空间。
{zh1},对部分科目考试的一些具体看法和建议:
首先是语文考试。
可以肯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统一答案的阅读理解,和阅卷时几十秒一篇作文的——语文考试将来必然作为历史的大笑话被钉在耻辱柱上。虽说考试不能像温度计度量温度一样xx反应考试者在该学科的素养和能力,但一般来说确实是有度量作用的。而我们的语文考试考的高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未必高也未必差,考的差同样未必高未必差,并且众多运用中文的高手都考不高,像我国语文考试这样考试分数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关系如此微弱的考试可能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都罕见的奇观。
在小学初中认字识词的课程结束之后,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开始成为一个笑话和杯具,语文课成了被学生用来补充睡眠不足的{zj0}选择就是学生对它{zd0}的嘲讽。如果考试制度改革,学生可以自由选考,准备报考中文系新闻系这些专业的选考语文,考生人数降低后,可以抽调一批高水准的教师来阅卷评分,再对语文考试的形式和xx进行具体的改革,这时的语文考试估计会靠谱很多。然后语文课用来广泛阅读书籍并互相讨论发言讨论写书评,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受欢迎很多,并且对提高语言能力也要有效的多。
然后数学和物理。
我们的考试对哪些考生最有利?答案是拥有细心耐心的素质能够耐住甚至自得其乐日复一日记住零碎知识——并历经大量习题技巧的训练成为考试的职业选手的人。而数学和物理考试本对考察思维能力是很好的测试手段,在我们的考试中也被弄得对这种考生甚至更为有利了,如果想要让考试更能测试思维能力,可以对当下的数学物理考试进行一些改良,具体办法是延长考试的时间并适量增加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的比例。
比如数xxx可以增加到三个小时,物理两个小时。当难度比较大一些的题目比例增加,那些仅仅通过题海战术知识记得多做题熟练常见解题技巧记的比较多的学生的优势就会减弱,然后,让学生见到那些新题和有难度的题目时不能凭应试的惯性反应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思考,并给出时间思考,这样,考试中选拔出思维能力较强擅长思考的考生的可能性应该会增加。
以上,个人想法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