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3 16:40:38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这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化学变化与生物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当前定义为研究生物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表现生命活动现象原理的科学。
分子伴侣:又叫伴娘蛋白,是细胞中一类帮助新生肽链折叠成正确的构象,但其自身并作为终产物的组成成分的蛋白分子。
结构域:在蛋白质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域通常都是几个超二级结构单元的组合,不同结构域之间以共价键相连。
别构效应:又叫变构效应,是指配基与寡聚蛋白分子中的一个亚基结合后改变了其构象,并导致相邻其他亚基构象和功能的改变,最终使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协同作用:变构效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亚基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指寡聚蛋白的某一个亚基与配基结合时可以改变其他亚基构象,进而改变蛋白质生物活性的现象,分为正协同作用和负协同作用。
回文序列:双链DNA中的一段倒置重复序列,当该序列的双链被打开后,可形成局部“+”字形结构。
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的xx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酶的结合效率,抑制酶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称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但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与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但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致使酶活性丧失的抑制作用。
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与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类型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的现象。
Km:酶反应速度达到{zd0}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变构酶:或称别构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所调节。
比活力:是指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
酶活力: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蛋白:结合酶的蛋白质部分。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极高催化效率的生物活性物质。
单纯酶:基本组成成分仅为氨基酸的一类酶。
结合酶:其基本组成成分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的有机小分子以及金属离子。
辅基:辅助因子与酶蛋白共价键牢固结合,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分离。
辅酶:辅助因子与酶蛋白非共价键疏松结合,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分离。
单体酶:只有一条多肽链组成的酶。
寡聚酶:由几个或几十个亚基组成的酶。
亚基:组成酶的本身具有特定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多酶复合体:由多个功能上相关的酶彼此嵌合而形成的复合体。
全酶: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而成的具有活性的完整酶分子。
必需基团: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形成的与底物相结合并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空间结构区域。
活性中心内必需基团:酶活性中心内的一些化学基团,是酶发挥催化作用及与底物直接接触的基团。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酶活性基团以外的基团,虽然不直接参与酶的催化作用,但对维持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及酶活性是必需的。
酶原:酶的无活性前体。
酶原的xx: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活化能:从反应初态转化成过渡态所需的能量。
邻近效应:指酶由于具有与底物较高的亲和力,从而使游离的的底物集中于酶分子表面的活性中心区域,使活性中心区域的底物浓度得以极大的提高,并同时使反应基团之间相互靠近,增加自由碰撞几率,从而增加反应速度。
定向效应:指底物的反应基团与催化基团之间,或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正确地取向所产生的效应。
酸碱催化:指质子供体和质子受体的催化。
共价催化:指酶对底物进行的亲核或亲电子反应。
糖酵解: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子生成乳酸的过程。
糖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只有肝、肾才能进行。
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对糖酵解(或生醇发酵)的抑制作用。
细胞内能量水平:细胞内能量水平是指细胞内ATP与ADP的比值关系。
Corj 循环:在重役或剧烈运动时,肌肉中糖的无氧分解加剧,引起肌糖原大量分解为乳酸,乳酸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经糖原异生作用转变为糖原和葡萄糖,生成的葡萄糖又可进入血液,一补充血糖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以乙酰CoA 与草酰乙酸缩合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故称为三羧酸循环,由于{dy}个产物是柠檬酸,故又称为柠檬酸循环。
呼吸链:指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个有多种脱氢酶以及氢和电子传递组成的氧化还原系统。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脱下的氢通过一系列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的顺次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氧,所以称之为呼吸链。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产生ATP的主要方式。底物脱下的氢经过呼吸链的依次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个过程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的磷酸化生成ATP,这样,底物的氧化作用与ADP的磷酸化作用通过能量相偶联。ATP的这种生成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偶联。
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当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经过脱氢、脱羧、分子重排和烯醇化反应,产生高能磷酸基团或高能键,随后直接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或水解产生高能键,将释放的能量用于ADP与无机磷酸反应,生成ATP。以这样的方式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磷酸化。
P/O比值:指当底物进行氧化时,每消耗一个氧原子所消耗的用于ADP与无机磷酸中的磷原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