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凤英:“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

叶凤英:“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

2010-02-25 10:33:04 阅读6 评论0 字号:

  “‘维新到底是何方神圣?维新有什么秘诀?维新背后的高人是谁?’一听有同行问这些个问题我就忍不住想笑。”叶凤英说着说着真的就笑了起来。
  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倒并不见得幼稚。这家总部在香港,主要生产和经营基地设在深圳龙岗的维新制漆公司成立年短短数年就已经成为中国本土{zd0}的汽车原厂漆供应商,年产汽车原厂漆、修补漆和建筑涂料6万5千吨,年销售额仅汽车原厂漆(OEM)一块就达到1.6亿元(2003年的数据),市场占有率接近20%,服务于一汽集团、哈飞汽车、昌河汽车、江西五十铃、天津汽车、厦门金龙等10多家重要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毫无外资背景和技术基础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有点“拍案惊奇”的味道--要知道,汽车原厂漆是整个涂料产业中{zg}端的品类,被誉为涂料行业的明珠,国内供应商的平均产量不过数千吨,甚至一些在涂料业浸淫多年的国外巨头都不敢涉足这一领域。
  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从日本、奥地利、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引进建立了数十套汽车涂料生产装置,对中国汽车涂料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中国汽车涂料的品质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产品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中国汽车漆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美国杜邦、PPG、德国巴斯夫、日本关西涂料等国际品牌加上维新总共占据了全国约90%的市场份额。


                                     “前面后面都写着个勇‘字’”


  那么,为什么在叶凤英自己看来,维新的成功有些“偷着乐”的喜剧元素呢?因为回想起当年入行时的情景,的确有些“无知者无畏”的胆大痴狂。拿她先生当时的原话来说:“你就像电视里头的那个清兵--前面后面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勇’字。”
  叶凤英是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家族生意的缘故接触过涂料行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汽车原厂漆利润丰厚,但是无论香港还是中国内地的企业都少有问津者。但是在正式创立维新之前,叶凤英并没有从事过涂料技术工作,她更主要的角色是一位厨艺不错的家庭主妇,或者顶多再加上启迪化工(她先生的公司)财务经理的头衔。所以当她心血来潮想做汽车漆的时候,先生并不十分支持,觉得她胆大包天。
  其实,觉得她胆大包天的不止是她先生。叶凤英就跑到中华制漆等香港最有实力的传统涂料企业去咨询为什么香港没有公司做汽车漆。那里的老行家们给她的答案是:技术要求太高,香港本地又没有汽车工业基础,怕做不好。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又拜访了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研究所的副所长--王锡春。王老师也告诫她:汽车漆技术要求高,开发难度大,这块蛋糕要啃下来可不容易。
  可是,叶凤英偏偏是个不信邪的人。她对当时中国内地汽车原厂漆市场的情况有着样一个分析:虽然像桑塔纳、富康这样的大客户都已经被大众、雪铁龙等合资外方绑定的配套供应商牢牢抓住了,但是由于中国南北、东西的气候差异大,汽车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跨国巨头们未必能提供到位的产品和服务。“你看,2002年整个一汽集团也只是卖出40多万台不到50万台汽车,而在美国底特律,一条生产线就超过50万台了,所以从那些国际制漆巨头的角度来讲,能不能为几万台车去专门设计他们的产品?我想他们做不到。”叶凤英说。
  当然,除了理性分析的理由之外,促使叶凤英毅然决然去啃这块硬骨头的其实就是莫名的勇气。她对自己说:“xx,在没有成为xx之前,打造它的人不也都是一群普通人吗?我也是普通人,为什么不能去尝试呢?”
  决心要要自己博一博的叶凤英于是开始在深圳招兵买马,自立门户,1994年,叶凤英在深圳的西乡镇租了一个工厂的半层楼,成立了一个研究所,招聘技术人员,大量收集资料,开始了汽车漆的研究。
  同年的10月,刚刚起步的维新到全国各地去寻求客户,但是人家一听说这家公司既没有成功的客户记录又没有雄厚的技术背景,多半都是摇头。{dy}次和他们面对面的客户是北方一家汽车集团采购本部一位姓李的总工,当时的对白如下:
  “你们的工厂在哪里?”
  “在深圳。”
  “哦,原来是国产的嘛。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多大啊?”
  “没有份额。”
  “那,是国外的哪个品牌跟你们合作啊?”
  “没有合作。”
  “那你们技术从哪里来啊?”
  “我们是结合国外技术自主开发的。”
  “哦,说白了你们的产品就是个杂牌喽。对不起,我们不可能用你的产品。”


                                                           背后的高人


  就着样,叶凤英和她的团队在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汽车公司面前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一丝曙色出现了--厦门金龙答应让他们试一试。不过,金龙旅行车原来用的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产品,要求自然苛刻。“如果是巴斯夫的漆出了毛病,客户会觉得是自己的操作有问题,但如果用的是我们的漆,他就会觉得是漆本身的问题。”叶凤英多年的搭档、当时的维新总经理钟辉萍说。
  在挑战巴斯夫的过程中,叶凤英得到了王锡春的支持,也借助了另一家德国巨头、巴斯夫的老对手拜耳的帮助。但是{zd0}的功劳应该记在她忠心耿耿的同事身上。比如,为了达到巴斯夫的效果,整整半年当中钟辉平有大半的时间都在厦门金龙的车间里泡着。“他(指钟辉萍)现在随便去哪个汽车公司应聘个喷漆工保准没问题。”叶凤英打趣她的总经理。
  赢得了{dy}个客户,但是维新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维新的成功可以说是民族汽车涂料品牌的一个突破。业界马上开始高度关注。“他们总觉得维新背后定有高人撑腰”。叶凤英说。而当同行们最终发现维新是一家从零开始的港资企业的时候,他们便“理所当然”地把目光瞄准了维新的技术人员。就在1995年的某{yt},6位技术人员同时把辞职报告递到了叶凤英的面前,而当时的维新技术部总共只有9个人。她说:“我的脑袋彷佛遭到轰然一击,几乎手足无措。”
  这一次重挫之后,又是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和自己的好学上进帮助了叶凤英和维新。从1994年开始就有一些外国的化学公司开始支持维新的技术创新,包括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德国拜耳公司、德国毕克公司、瑞士维诺华公司等。其中多数都是维新的供应商。叶凤英以中国市场的远大前景来说服他们在技术上与维新合作。这些{dj0}的合作伙伴在维新的技术团队陷入动荡危机之后成了叶凤英重要的信心来源。其中有些专家甚至后来叶凤英称作“恩师”。比如维诺华的Wager博士。而他们之所以愿意相信对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倾囊以授,很大程度上在于欣赏这位“无知小女子”的真诚、勇气和探索精神。
  “做企业可能真的是要靠点直觉的,”叶凤英说,“可能想得太清楚了就不敢做了。”这种无所畏惧的新锐之气在她的企业经营中随处可见。她甚至对老师傅、老行家有某种偏见。现在的维新,除了一位从美国ICI找来的技术总监之外,其它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我的意识里头,中国涂料界的人都是比较保守的,”叶凤英说,“他们的思维很固定,对世界上{zx1}材料用什么,{zx1}的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不知道的。去创造什么东西要是失败了就怕没面子,但年轻人不会。”


                                                                劫后重生
  

叶凤英的直觉、勇气和对事业的信念一直贯穿在维新后来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但这些品质却不是她决心做汽车涂料的那{yt}才有的。我们不妨回头来看看这位女企业家平凡而又充满感动的履历。
  1958年叶凤英出生在东莞。儿时的理想是“把小学念完,然后到工厂当一名女工”。但遗憾的是,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孩子一样,连这个实在不算宏大的理想最终也并没有实现,五年级便辍学了。然后,叶凤英一直在家打理家务,直到1976年来到香港投奔兄长。
  刚刚到香港落脚的时候,这个操着浓重东莞乡下口音的怯懦的女孩要做的{dy}件事就是学习:学习待人接物,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语言,甚至学习穿衣打扮。那段一边在大哥的公司做饭一边读夜校的日子让叶凤英深感知识的宝贵。“从到香港的{dy}天起,我的夜晚就交给了学业。虽然牺牲了娱乐和放松的时间,但是我学到了未来!”叶凤英说。
  两年的努力加上几位老先生的小灶,没有小学和中学xxx的叶凤英拿到了香港理工大学财务专业的xx,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职业生涯。从眼镜厂、酒楼的会计到打理她和丈夫的涂料公司--启迪化工,开始的几年都还算顺利。但是1991年的时候,启迪化工遇上了麻烦。这家公司原本做的是代理那个年代{zlx}的涂料--硝基漆,而90年代初,硝基漆逐渐被新型的聚氨酯涂料所代替。启迪的代理权就在那一年被取消。怎么办呢?唯有自己掌握新技术,独立开发。叶凤英无惧挑战的勇气和学习精神又一次迸发出来。在一位韩国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叶凤英不但逐渐成为研发团队当中的重要一员,而且足迹遍及广东省的几乎每一个家具厂家,她的角色也悄悄地从“黎太太”演变为启迪化工的“叶工程师”。而公司的业绩也在几个月之内出现了重大的提升。
  然而没过多久,挫折又一次降临。而且这一次是大祸临头。1992年9月14日,当叶凤英还在香港家中渡中秋假的时候,突然接到深圳工厂打来的电话,只听当时担任技术厂长的钟辉萍带着哭腔的声音说:“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原来当日清晨工厂起火,所有的东西都烧光了,而且有13名工人在逃生过程中受伤被送进了医院。当时,广东省几乎所有重要的报纸都刊发了这条新闻。

  接到消息以后,叶凤英的家里人都齐聚过来商讨对策。大家的意见是:你不要再回大陆,否则不但有原料供应商、医院、政府等着你买单,甚至还有可能要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已经感恩过了,我一定要和我的工人们在一起。”叶凤英回忆说。
  回到深圳,预想中的压力果然接踵而来,供应商、村委会、消防队、隔壁的塑胶厂……无数人都在等着她去面对。而工厂的废墟里,当年小心翼翼安装的宝贝机器已经成了一堆废铁,车间里已经找不到一颗完整的螺丝钉。“记得当时一位做保险的朋友好心打来电话说:‘你口袋里还有多少钱啊?’”叶凤英说。她当时笑着回答:“不要问我口袋里还有多少钱,我心中富有。”
  为了重建工厂,叶凤英卖掉了自己在大哥公司的股票,向弟弟借了钱,从渣打银行贷了款。此时,不但家庭所有的成员都转而支持她的决定,甚至连当地的村长也被她的顽强所打动,答应给她一块新的地皮。
  就这样,在灾难发生仅仅14天之后,启迪化工在一个简陋的铁皮棚里重生了。生产恢复,供货恢复,销售恢复!然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就超过了受灾之前。后来曾有朋友打趣她:如果可以申请吉尼斯火灾重建速度世界记录的话,你应该去试试。


                                                       美丽的事业
  

请原谅我以如此长的篇幅、以近乎流水帐的方式叙述了一段看似与本书主旨无关的企业家成长故事。事实上,叶凤英和她的维新公司在企业战略、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非常值得咀嚼的经验,在其它相应的章节当中我们也会提到。但是在这里,我想更多地展示她个人的经历。因为我觉得,它很有代表性地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这群隐形{gj}企业家们所共同拥有的某些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坚韧顽强、热爱事业、无惧挑战。对于今天年轻的创业者们来说,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传统产业还是.com,这样一些素质弥足珍贵。
  叶凤英很认同笔者关于隐形{gj}企业的一个比方:孩子{zh0}的榜样可能不是大人,而应该是他们身边{zyx}的孩子。“但这里说的‘孩子’不是强调他个子小,而是指他年轻上进、朝气蓬勃。”叶凤英说。
  2005年,叶凤英出了一本自传,书名叫做《跑道》。副题是两句话:“快乐的人生,美丽的事业。”
                                                                                      

                                                                                         摘自<<专注-解读中国隐形{gj}企业>>   邓地 万中兴/著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叶凤英:“想得太清楚就不敢做了”】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