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6 15:09:16 阅读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杯子变热了》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基本特征: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并且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教材分为四个部分:{dy}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在厨房中:做饭时,锅身、锅把会变热,炒菜时铲子会变热,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倒入热水的杯子会变热。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热传导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对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作出猜测,并亲历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 “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究、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协作的优良实验品质;
2.能在汇报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科学知识:
1.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
2.不同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根据传热能力的不同,可以把物体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重难点
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
1.铁架台、蜡烛油、方铝片, 铜棒、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凡士林。
2.材料袋内装铁棒、铝棒、塑料棒、木棒、玻璃棒;烧杯、热水、茶杯、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演示材料:
酒精灯、火柴,材料袋内装铁棒、铝棒、塑料棒、木棒、玻璃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场景导入
1.家里来客人时,我们常常要给客人沏茶。根据经验,茶杯中倒入热水后,杯子会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自己来沏一杯茶,沏茶前,先用手摸一摸杯壁,倒入热水后,再摸杯壁,看到底有什么变化?(杯子变热了)
提醒学生用热水时,注意安全,以免xx。
(板书“杯子变热了”)
3.杯子变热了。我的头脑中自然就冒出了几个问号。你们有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讨论筛选,确定“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这个问题。(板书这个问题)
4.是啊,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评:创设问题情景,从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切入问题,自然的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和吸取知识的原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的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师:热在杯子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大胆猜测一下。
板书学生的猜测。
(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质疑和设计,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而要达成这种“异常活跃”的效果,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舍得在这一步上花时间,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而是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作出尽可能多的贴近科学的猜测和设计。)
2.介绍材料,设计实验。
师: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我们“看到”热传过来了吗?怎样才能“看到”呢?
大家知道,当风吹过的时候,我们只能感觉到,但如果借助其他物体,例如当旗子飘动的时候,当水面泛起波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从那里经过了。要看到热在物体中怎么传过去,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可以借助什么材料?
为了更直观地看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介绍几种辅助材料。{dy}种是凡士林,它的性质是在常温状态下非常粘稠,可以粘住轻小物体,但遇到热就会熔化,,像蜡烛油、修车用的黄油也符合这样的条件。
现在我们来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设想。
交流实验设想。
(评: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多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找到一些更适合实验的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不断碰撞中闪烁出绚丽的火花,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想象大放异彩。)
根据同学们的设想,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案。
设计思路:
铜棒上有“1、2、3”的点,如果我们在一端加热,这几点变热的顺序可能是怎样的?
我们在方形铝片的中心一点加热,周围确定4个点进行观察,看热可能会怎么传递的?
我们在方形铝片的一角加热,周围确定4个点进行观察,看热可能会怎么传递的?
实验方案:
A在铜棒上用凡士林粘住三根火柴棒,用酒精灯加热铜棒一端,观察热的传递过程。
B在方形铝片上涂抹蜡烛油,加热圆形铁片的中心,观察蜡烛油的熔化方向。
C在方形铝片上涂抹蜡烛油,加热圆形铁片的一角,观察蜡烛油的熔化方向。
3.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我们设计的实验都要用到酒精灯,使用酒精灯如果方法不正确就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再来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操作练习。)
4.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谈话: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设计出了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呢?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使用酒精灯要规范操作,用完后坚决不能用嘴吹灭。
(2)给物体加热时,注意加热的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到现象后就可以结束加热,加热时物体不要来回晃动,要固定到一点加热,以免发生危险。
(3)物体加热完毕后,温度较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摸,以免xx。可以先放在铁盘中,等物体冷却后再进行处理。
(4)小组分工合作,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填写好记录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实验研究过程、发现的现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对各小组汇报的结果进行讨论,形成共识。
师生总结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我们把热的这种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板书:温度高 温度低 热传导)
(评:为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做的投入和扎实、思考的深入和全面,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学生受到启示,共同提高。)
三、验证物体的传热能力
(出示四个不同材料的杯子,有不锈钢的、塑料的、木头的、陶瓷的)
提问:现在我把这四个杯子都倒满热茶水,凭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哪个杯子传热最快?并说明理由!
学生进行猜测,并交流猜测结果。
师:那么究竟哪种材料的杯子传热快呢?刚才我们只是猜测,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这就需要验证。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其他实验材料,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学生交流认识的实验器材)
师:利用这些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到底哪种材料传热快?看哪个组想的办法多,办法最适用,最简单!
分组讨论实验方法。
交流完善实验方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分组验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相同的。铁、铜、铝等容易传递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而木头、塑料、竹子、玻璃、瓷器等不容易到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wy}标准,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既使得前面设想得以验证,又让学生亲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小组同学间思维火花的碰撞与交流。在实验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四、应用与拓展
师:热传导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所以人们有时候利用热传导,有时候阻止热传导。当需要传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传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的不良导体材料。
在现实生活中哪里用到热的良导体,哪里用到热的不良导体?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教师课件出示锅、电熨斗、电暖器等物品,学生交流这些用品的材料,并根据固体中热传递的特点,讨论、阐述其中的道理。
师: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你愿意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不烫手的、便于携带的杯子吗?课下完成。
板书设计
杯子变热了
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高 温度低
热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