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CL8.5代线项目看中国平板电视产业的创新能力- 三犟子的日志- 网易博客

从TCL8.5代线项目看中国平板电视产业的创新能力

2009-12-23 14:17:24 阅读181 评论3 字号:

 谷至华

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教授

       经历了1998年和2008年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考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得到验证。全球资金,人才,技术向中国流动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向中国转移也是顺理成章的。国际上平板显示制造业的巨头已经看到,未来的五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平板显示{zd0}的制造基地和研发基地。为了能够适应这样的变革,三星,LG,夏普,友达等都纷纷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产业布局,更有甚者,台湾奇美干脆将平板显示产业整体出售了,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先见之明。作为本土企业怎样应对这种比我们预想的更快的变革,确实是一场对我们决策能力的挑战。

  深圳高交会首日,深圳市深超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联合启动了总投资额245亿元人民币的深圳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该项目的运作主体———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也宣布正式成立。据了解,该项目2010年1月动工,2011年底试产,预计年产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1400万块,项目将带动深圳上下游行业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量级的显示产业。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广东省、深圳市领导一起参加项目启动仪式,显示了各级政府对这一项目的重视。TCL自主建设TFT-LCD8.5代线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FPD产业开始走向成熟。

  TCL8.5代线的启动是科学决策的成果

  决策高世代TFT-LCD生产线的过程我们长期被两个问题束缚,一个是产能过剩,一个是没有核心技术。

  {dy}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谁的产能过剩?中国到目前为止连一条TFT-LCD的电视面板厂还没有建起来,中国现在缺的就是电视面板的制造能力,对于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产能过剩,建设高世代液晶电视面板厂是国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未来7亿台平板电视的市场由谁掌控,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危,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

  日本,韩国,台湾的平板显示制造商一方面高喊产能过剩,一方面拼命扩产建线,目的就是要垄断液晶电视面板制造产业。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核心技术是哪里来的。TFT-LCD的核心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自己不动手做,永远也不会有核心技术。

  技术是依靠人这个载体在全球范围内转移,流动的,在转移和流动中发展。过去人才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流动。今天全球的技术,人才,资金开始向中国转移,流动。我们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xx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技术上的突破。TCL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启动后大批技术人才的积聚就是{zh0}的证明。

  虽然技术封锁已经破产,但是我们在技术上与国际{lx1}水平的差距还是巨大的。在这一场游戏中,我们真正的优势是我们的市场资源。

  市场需求和矿山,森林,土地一样是重要国家资源。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要把握好我们的优势。

  我国平板显示高世代线的建设,TCL,京东方和南京熊猫电子的高世代线基本上是自己的。从公布的投资信息来看,LG-广州,三星-苏州,夏普-南京都是外方控股。在未来中国大陆上演的这一场高世代TFT-LCD生产线的竞争中,国外厂商技术比我们强,规模比我们大,国产高世代线厂商如何赢得在中国本土的这场决战,国家现在就要积极布局。我们不仅能办好奥运会,世博会,智慧的中国人同样可以赢得信息制造业的这场本土决战。

  TCL和深圳市政府启动8.5代TFT-LCD生产线建设是科学决策的成果。

  制造能力的升级催化创造能力的升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演变。

  温州模式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生动的剪影。今天谁能说温州的鞋质量不好,谁还说温州的衣服没有档次?温州人的奋斗,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全球消费市场严重萎缩,消费类产品制造业受到沉重打击。唯有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 GDP仍保持了8%的增长,中国的消费市场成为全球热点。这不是偶然现象,更不是暂时的幸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五年中国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zd0}的平板显示制造基地,随之而来的产业链建设,研发能力的建设,将在中国大陆上演一场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神话。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灾难中逆势繁荣,昭示着全球IT制造业中国时代的来临。

  未来五年我国将取得国际上平板显示产业规模{lx1}的地位这已经毫无悬念。但真正赢得这场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大战,仅靠产业规模是这远远不够的,但是没有产业规模更不行。

  今天TCL,京东方,熊猫,龙腾都可能还很脆弱,但是整体上我们规模有了,气势有了,制造能力有了,我们就还会有许多。温州人能做到的,TCL,京东方,熊猫,龙腾也一定能做到。TCL和深圳市政府的决策蕴含着一种深厚的自信,平板显示的中国制造,正在向平板显示的中国创造演变。中国人的勤奋,中国人的奋斗将改变这个世界。

  资金与人才的双重保障

  从项目成功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分析——资本与人才储备,此项目都具有着充分保障。从TCL公告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该公司资本金100亿元人民币,由深超公司与TCL集团各投资50亿元人民币,计划总投资为245亿元人民币,其中220亿元是固定资产投入,25亿元为流动资金。资金来源方面,注册资本的50亿元资金将来自定向增发,后续的基建和追加投入则部分来自于银行xx。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TCL 8.5代线已担负起中国民族工业振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政府支持可以成为此项目的坚强后盾。再加以TCL多年来的融资能力与项目良好预期,定向增发成功后必然使得项目资金具有充分保障。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从目前情况来看,TCL已经在人才储备方面走在了前面,组建了一个65人的研发团队,技术人员来自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在外资和台资面板企业中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据悉,到2010年6月,TCL技术团队将高达160人。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外部人才引进之外,早在2005年,TCL就已经开始为产业转型做好了人才建设。经过近4年的努力,目前TCL已经拥有包括上百名核心工程师在内的技术管理和研发团队,在工艺研发、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团队的后段技术已经在其模组工厂的高效运营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有能力建设和有效运营8.5代线。

  国家一系列政策出台表明了政府对发展我国TFT-LCD产业的积极扶持态度,显示出TFT-LCD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而TCL的此次举动将梦想照进现实,有力的履行了国家对大力扶植民族工业战略的调整计划。

  市场容量巨大 竞争优势明显

  液晶面板是液晶彩电生产的重要核心组件,占据液晶电视机整体成本的50%左右。如果计算后端的背光模组则占据液晶电视整体成本超过75%。国内彩电企业在早期的液晶电视产品上,基本xx进口液晶背光模组及其面板,进而形成了自己xx仅能掌握液晶彩电整体成本不足30%的比例的现象。这些一现象被称为“缺心少屏”,严重影响了国内彩电企业的盈利水平、市场竞争力,甚至对国内彩电产业的整体安全构成了威胁。

  据知名调查机构Display Search{zx1}预测,2009年液晶电视市场需求将达1.27亿台,较2008年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2360万台,占全球份额的19%,预计2012年全球销量将达到1.88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届时中国市场份额将达21%,成为全球{zd0}的液晶电视消费市场。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液晶电视用大尺寸面板几乎xx需要进口,液晶电视出货比例仅占全球的4%。

  与此相对应的是,多年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彩电和光电显示产业从未放弃向上游产业链延伸的机会。首先,国内五大彩电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液晶模组基地,大幅提升在液晶彩电产品上的成本控制力。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企业就是TCL。进入09年年底以来,随着国内彩电企业液晶模组项目的纷纷接近尾声,以及TCL 8.5代线技术的成熟和上马,国内彩电企业开始期望在液晶面板,这个平板显示产业的真正核心资源上有所作为。此次我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迄今国内{zg}世代TFT—LCD生产线——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落户深圳,表示着我国在建立平板显示产业竞争力和实施产业转型上迈出关键一步。

  对于此项目的未来预期是,TCL 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有望打破产业链上游资源被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少数企业控制的局面,将有效缓解中国大陆彩电厂商的缺屏之痛。从未来液晶电视市场发展情况来看,第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是最有竞争力的,作为未来家用显示面板的主流尺寸应该是32~37英寸、40~47英寸以及52~55英寸,考虑到中国农村市场,中国的主流尺寸应该还包括26英寸,第8.5代面板生产线项目的产品基本上覆盖主流液晶电视尺寸范围。中国本土企业将产业链条从制造端挺进至核心部件领域,这是对新型平板电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通过形成良好的上下游配套,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彩电企业的竞争实力的{zj0}途径。

  (作者系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从TCL8.5代线项目看中国平板电视产业的创新能力- 三犟子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